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不存在書寫順序。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都有。在學林出版社出版的《西周甲骨文注》中所列舉的甲骨文拓片上這兩種書寫方向都存在。也就是說東周以前文字書寫是豎排但是方向並不確定。但是商周時代的金文文字,確實是豎排從右往左書寫。可參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商周金文》一書。如果注意到金文是鑄在金屬器皿上這一狀況,就必須考慮到在刻寫模具時的特殊情況。實際上在刻模具時是反向書寫,也就是從左向右刻寫。因為大多數人慣用右手,這樣刻寫方式可以避免先前刻出的文字被手臂誤觸而破壞。到了東周書寫方式逐漸確定就是豎排、從右往左書寫。這與當時的書寫工具有關。當時竹簡與木牘已經成為主要文字記載工具。設想以左手拿竹木條,以右手持毛筆或者是刀,在竹木條上刻寫,一條寫完持竹木條的左手會將竹木條放在什麼位置,從習慣上來講顯然是由近及遠。那麼再將這些簡牘裝編成冊,自然就形成了從右到左的狀態。這不是偶然的某幾個人的書寫習慣,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書寫習慣使然。
至於說為什麼是豎排書寫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漢子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拼音文字,每個漢字都是一個有完整意義的詞。實際上這些字,在更早的時候應該是由圖畫直接發展而來的。這樣使得漢字的排列就比較自由。既可以上下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而拼音文字因為要有一組字母拼出一個單詞,因此其排列形式就比較單一,只能是橫向排列,從左到右如英文或從右到左如古阿拉伯文。這與眼睛的運動特點有關,眼睛運動一般是左右運動快於上下運動。拼音文字只能是在讀出單詞的音之後才能確定詞義,然後由詞連綴成句。橫向排列有助於加快閱讀速度。而漢字不存在拼音成詞的過程,可以直接辨明詞義。因此漢字既可以橫向書寫也可以豎向書寫。對閱讀速度沒有較大影響。其次,在商周時期,主要的文字記載工具是龜甲與獸骨,從持握的角度講當然是以左手豎握以右手持刀筆,豎排書寫比較方便。所以豎排,從右到左的書寫形式就從上古時代的書寫習慣一直流傳下來。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方向並沒有固定要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中文書寫方式由右至左由上而下,應是受木片竹簡的影響。古時(至少是春秋時期,或更早)將竹簡木片,經過焙制後,串起來,捲成一卷。然後以刀漆在上面刻寫文字。如果依橫式,由上往下一列一列地寫,整包竹簡擋在胸前,相當不利於寫作;而若由下往上寫,讀起也不方便;所以用直書的方式,由上而下一行一行地寫。而華人一般慣用右手,便以右手執刀筆刻畫文字,再以左手漸次展開木片竹簡,所以書寫方式就由右而左了。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不存在書寫順序。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都有。在學林出版社出版的《西周甲骨文注》中所列舉的甲骨文拓片上這兩種書寫方向都存在。也就是說東周以前文字書寫是豎排但是方向並不確定。但是商周時代的金文文字,確實是豎排從右往左書寫。可參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商周金文》一書。如果注意到金文是鑄在金屬器皿上這一狀況,就必須考慮到在刻寫模具時的特殊情況。實際上在刻模具時是反向書寫,也就是從左向右刻寫。因為大多數人慣用右手,這樣刻寫方式可以避免先前刻出的文字被手臂誤觸而破壞。到了東周書寫方式逐漸確定就是豎排、從右往左書寫。這與當時的書寫工具有關。當時竹簡與木牘已經成為主要文字記載工具。設想以左手拿竹木條,以右手持毛筆或者是刀,在竹木條上刻寫,一條寫完持竹木條的左手會將竹木條放在什麼位置,從習慣上來講顯然是由近及遠。那麼再將這些簡牘裝編成冊,自然就形成了從右到左的狀態。這不是偶然的某幾個人的書寫習慣,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書寫習慣使然。
至於說為什麼是豎排書寫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漢子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拼音文字,每個漢字都是一個有完整意義的詞。實際上這些字,在更早的時候應該是由圖畫直接發展而來的。這樣使得漢字的排列就比較自由。既可以上下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而拼音文字因為要有一組字母拼出一個單詞,因此其排列形式就比較單一,只能是橫向排列,從左到右如英文或從右到左如古阿拉伯文。這與眼睛的運動特點有關,眼睛運動一般是左右運動快於上下運動。拼音文字只能是在讀出單詞的音之後才能確定詞義,然後由詞連綴成句。橫向排列有助於加快閱讀速度。而漢字不存在拼音成詞的過程,可以直接辨明詞義。因此漢字既可以橫向書寫也可以豎向書寫。對閱讀速度沒有較大影響。其次,在商周時期,主要的文字記載工具是龜甲與獸骨,從持握的角度講當然是以左手豎握以右手持刀筆,豎排書寫比較方便。所以豎排,從右到左的書寫形式就從上古時代的書寫習慣一直流傳下來。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方向並沒有固定要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中文書寫方式由右至左由上而下,應是受木片竹簡的影響。古時(至少是春秋時期,或更早)將竹簡木片,經過焙制後,串起來,捲成一卷。然後以刀漆在上面刻寫文字。如果依橫式,由上往下一列一列地寫,整包竹簡擋在胸前,相當不利於寫作;而若由下往上寫,讀起也不方便;所以用直書的方式,由上而下一行一行地寫。而華人一般慣用右手,便以右手執刀筆刻畫文字,再以左手漸次展開木片竹簡,所以書寫方式就由右而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