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言好書畫

    金石是指金屬,石頭等剛硬的東西,也指在金銅玉石上雕刻的文字。但是從你自己的提問,與簡單介紹看,這個問答題準確的提問是:“篆刻”與“金石學”有什麼區別!

    篆刻與金石學有本質的不同,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之一,主要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印章最初是作為憑證,印信使用,後來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要求,印章有很好的辨別書畫家與豐富畫面的功能,所以篆刻又衍生出了藝術性,稱為篆刻藝術!

    金石是指金屬,石頭等剛硬的東西,也指在金屬,玉石上刻的文字。而金石學是中國的考古學的前身,也就是對古代各種器物的研究。“金”就是銅的意思,主要指的是青銅器,有銘文,上面有字的銅器;“石”多半指的是石刻,有文字的石刻,刻在青銅器與石刻上的這些文字往往記載了古代的歷史,中國古代史官治歷史是獨立的,不受帝王制約,是信史,因此金石銘文對古代史研究有重大價值!

    由此可見金石學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一類考古學,其主要研究物件為前朝的青銅器和碑石,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學研究涉及文字學、歷史、書法、文學、圖書學等方面,作為一門學問,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但在宋朝和清朝最為發達,宋朝石鼓文的出土和清末甲骨文的發現是金石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金石學並不等於現代的考古學,中國明清兩代的書畫家對金石銘文頗為重視,清末最著名的藝術大師吳昌碩,從石鼓文入手,所作書畫有大寫意手法,用筆厚重,有強烈的金石韻味,藝術價值極高,創立了海派書畫藝術,影響非常巨大,一直到現在中國的書畫家們也受其影響!

    篆刻藝術與金石學問是不同的兩門學問,篆刻內涵小。相比之下,金石學內容廣泛,研究領域大,對學者有更高的學問要求!

    青銅器銘文

    吳昌碩有金石韻味的國畫

  • 2 # 忠山學書

    “篆刻”是以篆體為主流的、書法與雕刻密切相結合的一門藝術

    以前的璽印是歸屬在“金石”範圍裡的,隨著時代的演變,加上篆刻藝術本身的發展,自明清以來,已單獨形成一門專門性的藝術。與書法、繪畫一樣,是東方特有的一門古老而獨特的藝術。

    “金石”的名稱,又可分“金”和“石”兩大類

    “金”是指以鐘鼎彝器為主,包括兵器、樂器、度量衡器、符璽、錢幣、鏡鑑等有銘識和無銘識的以銅為主的古金屬器。“石”是指以碑碣墓誌為主,包括摩崖、造像、經幢、柱礎、石闕、塔銘、浮圖,兼及玉器、瓦磚、泥封、甲骨、簡牘、陶器等的稱呼。研究中國三代以下古器物的名義、形式、制度、沿革、文字的學問總稱“金石學”。總之,自鐘鼎文以下,在金銅玉石等材料上雕刻的文字、影象,通稱為“金石”。

    “金石學”的盛衰與地下出土文物的多少有很大關係,它盛於兩宋,衰於元明,而在清代又大為復興。開國以來,隨著中國考古事業發達,地下出土與地上著述相互輝映,金石研究事業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盛時期。

    一般稱篆刻家為金石家,實際上是不全面的

    前人說“不攻金石,不足以言篆刻”,“金石家不必盡能治印,而以治印名家者,莫不從事金石之探討”。縱觀篆刻史上的著名篆刻大師,無一不是精通金石文字的。今天對我們學習篆刻者來說,雖不能通曉全部金石學,但不可不作為有心人去關心金石學、文字學。

  • 3 # 呂永亮

    就好比炒青菜,不管它新鮮不新鮮,炒出來後都問做“炒青菜”。

    而被醃製做成了鹹菜的青菜用來炒,我們就叫做‘’炒鹹菜‘’,絕不可能再稱其為“炒青菜”了,篆刻與“金石”的差別也是這個道理。

    “金石”的美學述求與文物“造假”差不多,這二者之間有共同語言,都是喜歡把新東西搞成‘’廢銅爛鐵‘’與‘’泥土氧化氣味‘’的貨,並且美其名曰“金石味”。

    而沒有經過“造假”工藝的只能叫做“篆刻”,單位工作中所使用的印章基本上就是。

  • 4 # 篆書說文創始人李振興

    篆字是大篆、小篆的統稱,亦稱篆書。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金石:

    就古漢字書法藝術理論而言,是指金文與玉石的統稱。金文是指古代青銅器銘文,由於古代黃金冶煉技術所限,而把青銅稱為金。

    篆刻:

    現代篆刻藝術源於古代,是從中國書畫藝術衍生出來的,而形成的的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藝術界有一句常說的話:“一百位畫家中,出十個書法家,十個書法家中,出一個篆刻家。”這裡並不是說篆刻藝術高於其他門類,而是說要想在篆刻藝術領域有大的成就,是多麼的不容易。

    現代篆刻藝術源於古代,是從中國書畫藝術衍生出來的,而形成的的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藝術界有一句常說的話:“一百位畫家中,出十個書法家,十個書法家中,出一個篆刻家。”這裡並不是說篆刻藝術高於其他門類,而是說要想在篆刻藝術領域有大的成就,是多麼的不容易。

    近代金石篆刻研究學術社團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建立,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以“儲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可惜的是,又有幾人能夠對自己作品每個漢字刻畫狀態說文解字,表明其生命結構思想詩情畫意藝術所在?

  • 5 # 文藻巧翁

    中國鐫刻文字有悠久歷史。我們的祖先在遠古就已用利噐在龜甲獸骨上刻劃文字,在陶器、青銅器上刻鑄銘文。抗戰前,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三方類似印章的實物,系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產物,可以說是刻印技藝的開端。

    印章的起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稱鈢(即璽)。戰國時期最為盛行,有官璽、私璽、吉語璽、肖形璽,用來作為權益和憑信的工具,後人稱之為古璽。其形制方圓、長短大小不一。印章上瑞為印鈕,由於形狀不同而稱為壇鈕、瓦鈕、人物鈕、獸鈕、泉鈕等。鈕有孔可穿綬佩帶。

    秦統一天下,印章名目限制使用,皇帝的印稱鈢,臣民的印信只能稱印。印分官印、私印兩類。官印還分等級,且有一定規定,官階不同,印的質料不同,印鈕的形狀和鈕上佩用綬帶的顏色也不同。印文字型採用小篆。漢代帝王用璽,官印稱章或印,私人用印、印信、私印等。印文多為小篆,後演變為繆篆(即摹印篆、是由篆向隸過渡時的書體。)

    古代公私書信大多寫在竹筒、木簡上,封發時間繩捆紮,繩端或交叉處打結加以檢木,封以粘土,再用印章捺在泥上,以防私拆。這種鈴有璽印的泥塊叫封泥(也叫泥封)。手工業製作陶器也蓋有印記,用來作為私有的標記。後人仿效封泥程式入印,形成一種刻印風格。

    唐代帝王用印,因璽音近死而改稱寶。自唐至明代,官、私又多了記、朱記、圖章、押、戳子、關防等名目。

    南北朝紙張文書逐漸替代竹木簡牘,封泥漸廢、起用印色。隋代印章尚求實用;唐印書體較為潦草;宋代官印較為工整,個別字筆劃向空擋迂迴屈曲填空;到金代用筆劃屈曲盤纏的“九礨文”,流行於宋、元,明及清代初期。隋唐之際,由於書體的演變、紙張的普及、印色的傳用、書畫的繁興,促成了私印的藝術價值的提高。在唐宋法帖、書畫上的用印藏印,以及宋代競相使用的署押書印,就是證明。宋代米芾篆刻自用印,元未開始使用石章,改變了書家篆印、刻工刻印的歷史。刻印者自篆自刻,更促成了明清以來印人特多、印壇流派興起和發展的局面。其中著名的主要有:

    一,何震派。

    創始者是明嘉靖時的何震。他曾請教書畫篆刻家文彭(文徵明長子),師友相處,深得其傳,世稱“文何”。篆刻形式多樣,粗白文仿漢印,刀痕顯露,自然樸實。當時推為海內第一。後人因他是安徽婺源人(明代屬徽州),推他為“徽派”始祖。從屬於此流派的篆刻家還有梁袠,吳忠,程原、程朴父子等。

    二,程邃派

    創始人是清初的程邃。他取法明未印壇大家汪關,運刀凝重,筆意勁挺,奔放有力。喜用大篆入朱文印,漢印法入自文印。被稱作此派的後繼者有乾隆、嘉慶年間的巴慰祖、胡唐舅甥等。但據專家從所得實物看,他們風格並不相同,可能因為同程邃都是安徽歙縣人的緣故,所以後人也稱該派為“皖派”。

    三,丁敬派

    開創者是清代的丁敬。他愛好古董,所以刻印一意摹古;精於隸書,因此採用漢印書體參與隸意入印。用刀效法明未印壇另一大家朱簡的切刀法,所刻質樸自然,一改元明矯揉孅巧之風,成為該派始祖。其後有黃易、蔣仁、奚岡、陳豫鍾、趙之琛、錢松。除錢松外,他們都是效法丁敬,以切刀刻石,但自具風韻,為該派名家。因為他們都是杭州人,人稱“西冷八家”。而錢松刻印風格在浙派中與眾不同,曾摹漢印二千方,章法來自漢印,刀法切中帶削,別具一格,後為清末大家吳昌碩取法。

    四,鄧石如派

    創始人為清代書法家、安徽懷寧人鄧石如。他師承程邃衝刀刻法,以漢碑篆額書體治印,別開蹊徑,構成剛健婀娜的風格。用刀輕行淺刻,主在得勢,所以蒼勁流轉。所署行書邊款,信手刻劃,中鋒流利,趣味無窮。世稱“鄧派”,亦稱“皖派”。鄧氏再傳弟子吳熙載,取法師風,而婉轉生動,立體感強,又善作行草邊款,流走自然,發展了鄧石如流派。

    五,晚清的趙之謙匯合浙皖數派,以漢印為根底,兼採秦漢六朝金石文字圖畫,熔治錢幣、鏡銘、碑額、詔版、瓦當等文字入印,突破了秦璽漢印的程式,意境清新,自成一家。切刀治印,獨具清新秀麗的風格。朱文婉轉,白文朴茂。印側所刻北魏書體與六朝造像陽文款識,實為創新。六,吳昌碩的篆刻。

    他書法用漢篆方法寫石鼓文,篆刻先學浙皖諸家,後追秦漢璽印,融會石鼓、封泥、匋瓦等書體,使用“出鋒鈍角”刻刀切石,並將錢松切中帶削刀法與吳熙載衝刀法結合運用,形成雄渾蒼老的風格。印邊取法封泥,邊款行楷書體灑脫自然。他對篆刻革新貢獻巨大,流風開了後來的陳師曾、齊白石等格調,影響遠及日本。曾為同道推為“四泠印社”第一任社長。吳昌碩派繼承者有吳涵、潘天壽、王個簃等。

    晚清另一位篆刻家黃士陵,治印學吳熙載,後取法漢印,參以金文入印,作品不敲邊、不去角,不加修飾,任其自然。章法平實,刀法剛健。邊款多用北魏書體,爽朗豪放,別為一家。現代有齊白石、趙叔孺、王福廠、鄧散木、來楚生、錢君匋、方去疾、吳樸堂、陳巨來等,都有印譜流傳或出版。

    金石《呂氏春秋•求人》“故功績銘乎金石”。高誘注“金,鐘鼎也;石,豐碑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後因稱鐘鼎碑碣為金石。

    清馮雲鵬《金石索》分例:鐘鼎、戈戵、量度、雜器、泉刀、璽印、鏡鑑、碑碣、瓦磚共十二卷。

    宋趙明城撰《金石錄》三十卷,著錄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至隋唐共二千種。

    1918年,清王昶《金石萃編》編160卷,集歷代石刻為主1500餘種。

  • 6 # 淨信

    篆刻簡言之是以篆書為文字,以石料為載體,用金屬的刀把篆書文字鐫刻在石頭的個平面上的一種藝術形式。金石是二個概念,金是指把鐘鼎文字鑄在銅器上或器皿上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石的摡念是搞把文字或圖形刻在玉石上,一般是製作玉璽,玉佩等。

    隨著歷史發展,把篆刻金石歸在一種門類的藝術,稱之為金石篆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短線理念與短線選股思路有誰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