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我對這方面認識較薄,憑心而感,一點見解。歐洲的騎士精神崇尙個人風格,自由散漫,不是群體合成,沒有形成整體民族態度,只有個人的紳士特性,謂之騎士風格,風度。而日本的武士道,它是整體性的民族態度,並上升為國家精神,榮辱指標。前者是狹獈的爭奪,後者是獻身態度。我個人認為,極端化的東西,都是一種誤導,錯誤導向極端,結果大都是悲情,悲傷、悲劇。……

  • 2 # 攻於九天

    榮譽,奉獻,犧牲,憐憫都可以借鑑嘛。騎士制度和武士制度也是封建制度的一部分,要真想做到榮譽,奉獻,犧牲,憐憫就難了,要不然也不會被人這麼的推崇。就好比我們的上古時代,原始社會先人互助互愛,互相扶持,不需要其他東西來維繫人們之間的關係。到了炎黃,堯舜禹時代,這個時候早已不是原始時代那麼“純潔”了,為了更好團結人,就需要推出一個領袖,而選領袖的標準就是我們常說的“德”;時間又到了西周開國,上古的德成為人們的傳說,為了維繫統治“禮”應運而生,到了後來又有“法”之類的東西出現。反正就是這樣,人們總是對失去的東西寄予某種崇高的地位,就好比古代的君王會給自己死去的能臣悍將尊榮的身後名(反正你死了,給你又咋的)騎士精神是一種追求,為什麼會有追求,因為現實世界已經失去了才會去追,這跟古人崇德崇禮的想法是差不離的。

  • 3 # 發現真相

    要真正瞭解這兩種精神的異同,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騎士精神?什麼又是武士道精神?兩種精神的實質是什麼?與我們而言,有何借鑑之處呢?下面我們分別詳細說明:

    一、什麼是歐洲的騎士精神?

    法國曆史學家傅花薩曾說過:"如果上帝也有靈魂, 它在自己的時代裡也是一個異常勇敢的騎士。”

    中世紀時的歐洲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階層. 他們以服騎兵軍役為條件, 獲得國王或大領主的封地。他們是參加鎮壓農民起義, 或掠奪戰爭中級別最高的戰鬥人員,是以馬代步馳騁於沙場的貴族。他們就是騎士階層。

    1、騎士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歐洲騎士制度源於中世紀加洛林朝的法蘭克王國, 後來逐漸推行到歐洲各國。但是完整的騎士制度到公元11世紀左右才形成。之後羅馬天主教和統治者發動的十字軍東征,把騎士階層推向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戰士的驍勇和基督教的神聖信仰開始結合,使騎士具備了一個新的身份:基督的衛士。 披上天主光輝的騎士成為深受崇拜與尊敬的人物。他們忠誠於統治者和基督,在基督教的教義感召下樂於救助鰥寡老幼。這樣,騎士脫離了蠻族和異教的背景,而被整合於基督教文化的社會結構中。

    2、騎士精神的實質

    騎士精神是一種貴族文化精神,是以個人身份的優越感為基礎的道德與人格精神。同時它也積澱了歐洲遠古民族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嚴格規範了騎士的思想和行為。其精神實質概括來講主要有以下方面:信仰基督而又忠於領主;勇敢無畏而又誠實守信;尚武好戰而又不失風度;尊崇女性而又追求愛情;行俠仗義且榮譽至上。

    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信仰的時代,人們虔誠地信仰基督教,到處都瀰漫著宗教的氣息。騎士是社會中的一員,自然也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基督教教義對騎士思想影響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忠於領主。領主給予騎士領地,騎士回報領主忠誠。這樣,領主與騎士之間才能保持長久的關係,維護共同的利益。

    騎士的另一種身份就是軍人,在中世紀的歐洲,勇敢不僅是騎士們的日常行為準則,更是一種深入靈魂的精神。勇敢是騎士榮譽感和高尚品格的集中體現,也是騎士精神的核心內容。騎士在十字軍東征是所表現出的勇敢無畏令後人敬仰。因此,如果對某個騎士的勇敢進行懷疑,無疑是對其人格的最大詆譭和侮辱。

    騎士是尚武好戰的,馳騁戰場不僅是其必須履行的軍事封建義務, 而且也是其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因此中世紀的騎士既是軍事藝術的體現者, 又是軍事戰略戰術的謀劃策動者。從古老的騎士文學中,人們就能感受到騎士對戰爭的狂熱。但是騎士在尚武好戰的同時又不失風度,他們會不吝嗇錢財、慷慨解囊來接濟窮人。

    中國古代有俠義精神,中世紀西歐的騎士也有著行俠仗義的品質。騎士有著騎士的榮譽,不能違反自己的榮譽,他與道德一起被看做是比他們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騎士的榮譽觀建立在他們的貴族地位之上,在中世紀,騎士認為自己擁有貴族血統,而貴族則往往將自已的身份掛靠到祖先的騎士身份上,從而出現了貴族與騎士身份相結合的現象,於是形成了一系列以榮譽、高貴、高尚為標籤的貴族騎士榮譽觀 。

    3、騎士精神的影響

    騎士精神在價值觀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軍事和宗教信仰上。從軍事角度上看,中世紀的騎士要馳騁戰場履行軍事封建義務, 他們是騎士城堡的保衛者。艱辛的作戰需要頑強的精神來支撐。對當時的歐洲而言,騎士精神有著不可磨滅的軍事價值。此外,在長期的征戰中,他們需要宗教來尋求精神寄託、安定內心。基督教的適時出現讓騎士精神被打上了信仰、慈善、謙卑等基督教義。騎士精神與基督教特徵緊密相連,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重要影響。

    騎士精神對歐洲文化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史詩、抒情詩、騎士傳奇等文學作品和騎士的典雅愛情上。騎士精神影響著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 構築了貴族文化氛圍。騎士精神對歐洲人的民族性格、道德素養等影響甚大。使現代歐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優雅的貴族氣質成分,又兼具信守諾言,樂於助人,為理想和榮譽犧牲的豪爽品格。

    騎士精神不僅對中世紀的軍事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也在無形中影響著騎士文學的創作,騎士精神的八大美德被詩人作家們訴之於作,記載著騎士英勇作戰事蹟的故事被廣為傳揚。在今天,騎士精神已經演變成“紳士風度”,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儀容舉止,風姿優雅,給人以彬彬有禮、富有教養的印象。它已然跨越國界,成為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重要禮儀規範。

    二、什麼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1、武士道的產生

    從一個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崇拜往往可以發現其價值取向,而這種信仰與崇拜往往積澱為文化發展方向和價值選擇的決定力量。

    在《日本書記》及《古事記》中,伊奘諾尊用神劍斬殺火神柯遇突智,後來倭姬將神劍授予日本武尊,日本武尊用神劍東征平定蝦夷地方,把神劍供奉在熱田神宮。可見,刀劍既是殺人的工具,又是權力和權威的象徵。很明顯,對刀劍及武力的膜拜折射出了日本民族的尚武傳統,這便是武家文化產生的原始土壤。

    2、武士道精神核心本質

    早在公元八、九世紀,武士道便隨著武士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武家文化拉開帷幕而初現端倪。關西軍閥首領源賴朝集團戰勝關東的平清盛集團,官拜“徵夷大將軍”,“1185年在鎌倉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幕府,”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武士對大名(封建諸侯)及將軍的效忠機制正式形成。武家政治孕育了武士道,武士道經歷了平安主從道德、鎌倉/室町武士道和德川武士道、近代武士道的發展軌跡,但“武士道”的稱謂卻是出現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是大名的家臣,精於弓馬、騎射、刀術,效忠和服從主君,為主君征戰沙場,攻城掠地。武士領取俸祿,為了報答主君的恩情,對主人忠心耿耿。武力社會的勝負由武士的向背決定,鎌倉/室町和戰國時代的武士道較之平安主從道德,給武士的禮遇越來越高。武士作為職業軍人,是幕府統治的中堅,也是各政治派別極力爭取的力量,擁有社會精英的政治地位;武士的道德規範自然成為日本全民的道德規範,武士的倫理觀也極大的左右了社會標準體系,武士道精神就是武士倫理道德的核心。

    3、武士道精神的特點

    (1) 忠誠至上

    “在武者之習中,主從意識居最重要的地位……以從者對主人忘我的獻身精神為核心。”無論平安主從道德,還是各個時代的武士道,都把“忠”放在第一位,這是身為武士必須具有的美德,講求對大名和將軍絕對的忠誠和徹底的服從。武士為了自身和後代在武家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不惜生命來效忠,“這是武者最大的本份。”為主君忠誠赴死的武士人人稱頌,背叛主人、不忠的武士在社會上無立錐之地。

    (2) 重名輕死

    武士將名譽看得非常重要,如果面臨名譽與生命的兩難抉擇,武士會毅然選擇名譽。名譽不僅關係個人的得失,還關係到家族的榮譽和利益,所以在必要時刻,武士不惜犧牲性命保全名譽。武士“驅使於矢石之間,出身於生死之門”,因此“武士好禪”,武士修禪宗來凝聚精神,積蓄能量,置生死於度外,隨時準備用生命的絕唱換取崇高的名譽。

    (3)以武勇為本

    武士們生活在殺人和被人殺的暴力世界,必須擁有高超的武藝才能生存。武士以戰爭為職業,以武勇為謀生技能和晉升途經,個人的生死存亡和家庭的貧富貴賤統統取決於武勇。武家社會極其推崇武功和勇力,劍豪宮本武藏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和武士典範。刀作為武士之魂,刀不見血不算武士。所有這一切,決定了身為武士,必須武勇。

    (4) 正直與禮儀

    應仁、文明之亂時,一條兼良在《文明一統記》說:“神佛均說正直,所謂正直即直心……待他人以直心,即正直之政。””’但此處說的正直,主要是針對家臣武土須以正直之心侍奉主君。日本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武士、大名、將軍層層效忠,這種體制對武士而言,要恪守本份,謹奉禮儀廉恥,報答主君恩德,以背叛不忠和逆上作亂為羞恥。

    (5) 美化切腹死亡

    武家社會的價值觀視死亡為“光榮的解脫法”。切腹始於平安後期,在整個武家政治時期,幾乎成為武士自殺的唯一方式。切腹的體位有立姿和坐姿的區別,方法上有一字腹、二字腹、三字腹和十字腹。楠木正成(1294—1336)與侍奉豐臣秀吉多年的日本茶道千家流始祖千利休(1522—1591)作為著名的武士典範,皆切腹而死。由於切腹是武士結束生命的方式,自然受到全民的推崇。江戶時代旅居日本的西方人米特福德曾親眼目睹武士瀧善三郎的切腹過程,在他的遊記裡,形容自己對這種血淋淋的場面目瞪口呆,但他同時觀察了在場日本人的反應,卻是敬羨之情溢於言表。除了切腹自殺以外,還有殉死切腹,少則數人,多則甚至上百人。切腹的基本動機是為了追求名譽,這種死亡方式在日本人看來無尚光榮,是完美的昇華。

    武士道作為昔日武士的精神信仰和“大和民族之魂”,在日本法西斯軍隊裡找到了用武之地。1890年,明治天皇釋出的《教育敕諭》中,要求國民象武士一樣“忠君愛國”,“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912年陸軍大將乃木希典於明治天皇的下葬之日,為了對天皇“盡忠”,剖腹殉死。軍國主義分子對其武士道“壯舉”大加讚頌,奉其為明治“軍神”。《軍人敕諭》宜稱:“武勇乃日本自古以來最尊貴的特色,身為日本人若無武勇,則愧對日本臣民。”武士道有兩面性,對天皇和日本民族利益來說,是獻身之道;對其它國家與民族來說,則是戰爭與屠殺之道。

    三、兩種精神與我們而言,有何借鑑之處呢?

    在今天,騎士精神已經演變成“紳士風度”,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儀容舉止,風姿優雅,給人以彬彬有禮、富有教養的印象。它已然跨越國界,成為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重要禮儀規範。這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最初,日本武士道還是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的。但武士道作為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東西而不是它的真諦,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滿足武士道的那些東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神道教的信念基礎就是不分是非。

    我想華人對於已經變質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並沒有多少好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90年到2015年的總冠軍和f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