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在中國古代歷代帝王中,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是一個成功的皇帝,歷來對他的評價是比較高的。

    比如,范仲淹評價宋太祖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譜·慶曆三年》)程頤評價說:”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二程文集》)呂祖謙評價宋太祖說:”一舉而平荊湖,再舉而平蜀漢,三舉而平劉鋹,四舉而平李煜。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蓋藝祖閱習之功,有以先之地。“(《東萊集》)朱元璋評價說:“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王夫之的評價最值得注意:“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太祖》 )王夫之讚揚趙匡胤勒石定三規,讓嗣君跪讀,認為這乃是盛德之君才做得到的,這很有道理,趙匡胤奪了柴氏的天下,令趙氏務必要保全柴氏子孫,這表明趙匡胤有仁善之心,沒有像其他一些皇帝篡權之後趕盡殺絕;趙匡胤嚴令不殺士大夫,這是明智之舉,帝王治政需廣開言路,不殺士大夫才能開諫議之風,有利於減少治政失誤;趙匡胤規定不加農田之稅,此乃是保全農耕、維護民生之舉,是穩定宋王朝的根基。

    趙匡胤(劇照)

    趙匡胤這樣一位成功而有仁善之心的皇帝,為了宋王朝的穩定和政策的延續,他傳位給有才識大略,有治政經驗和征戰經歷的弟弟趙匡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關於趙光義為篡權而殺害趙匡胤的說法更大可能性是一種傳言,並非史實,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

    趙匡胤在後漢時便投奔樞密使郭威,開始他的行伍生涯,後來,他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徵北漢、戰南唐,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提升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顯德六年(959年)。柴榮病逝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次年,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發動“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登基為帝,建立了宋朝。趙匡胤在位期間,採用了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後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國土的統一。立朝之後,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妥善地解除了功勳武將對皇權的威脅,同時,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入宮一起飲酒,隔日(二十日)清晨(11月14日)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死時才五十歲,死得比較突然,因此,便有人懷疑是趙光義為篡權殺了趙匡胤。

    趙光義(劇照)

    而關於趙匡胤被其弟弟趙光義所殺,流傳得最廣的是根據北宋僧人文瑩撰寫的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該書中有關於“燭影斧聲”的說法。

    “燭影斧聲”之說認為,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當時已患病的趙匡胤命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飲酒議事,左右被令離開,而在趙匡胤兩人飲酒議事時,有人遙見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飲酒結束時,已至三更,殿外大雪堆積數寸高,只聽見趙匡胤引柱斧戳地,並大聲對趙光義說:“好為之!”隨後趙匡胤就寢。四更時分,趙匡胤被發現死於萬歲殿內,隨後,趙光義繼位。”(參看《湘山野錄·續錄》)

    其實,這“燭影斧聲”的記載並沒有能確切說明是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只是容易讓人產生疑惑而已,從當時的政治局勢來看,趙光義不可能殺趙匡胤,而作為政治經驗十分豐富的宋王朝的立朝帝王,他若發現趙光義有殺他之心,他也是不會給趙光義有謀殺的機會的。

    首先,《湘山野錄》關於“燭影斧聲”的說法與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的記載是矛盾的,而司馬光的記載更值得相信。

    根據《涑水紀聞》的記載,趙匡胤駕崩時,是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前往開封府衙門,召晉王趙光義入內,而沒有去召趙德芳,這使趙光義能繼承皇位。此記載表明:一是趙匡胤去世時,趙光義並不在寢殿,不可能有“弒兄”的機會。二是如果是趙廣義謀殺了趙匡胤,他是一定是立即採取各種有利於篡位的措施,不可能讓宋皇后還有向外傳訊息的機會,而且,他還會對趙匡胤的兒子們採取防備措施,不會給趙德芳等有機會的。後來,南宋學者李燾將《涑水紀聞》的記載編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表明李燾是比較相信司馬光的說法的。

    其次,關於“金匱之盟””道出了一種真相:為避免主少國疑,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才是最穩妥的,兄傳弟該是趙匡胤的繼位之策。

    據《宋史》記載,有一次趙匡胤去看望他的生母杜太后,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為何能奪得天下嗎?”趙匡胤回答說:“託祖宗保佑!”杜太后搖頭說:“乃是因後周的皇帝年幼,主少國疑,你方能黃袍加身。往後傳位,你該先傳位於你弟光義,方能保大宋江山永固。”趙匡胤叩頭說:“兒子定遵照母親所令。”於是,杜太后命趙普起草盟約,藏於金匱之中。(參看《宋史》卷242《昭憲杜太后傳》)

    歷來,學術界傾向於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有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而編出來的。其實,結合趙匡胤“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經歷來看,“金匱之盟”應該是真實的,趙光義有才識大略,有政壇的豐富經驗,有帶兵大戰的戰場經驗,而且與朝中的文武大臣關係很好,趙匡胤也一直對趙光義很重視而沒有防備他。

    趙匡胤封趙光義為晉王,並讓他擔任開封府尹,依照五代時期的傳統,只有皇位繼承人才有資格擔任開封府尹,而且,趙光義在朝廷大臣的排位上是列在第一位的,趙光義一直掌握著朝中很大的權力。而趙匡胤對待自己的兒子就沒有那麼“優待”了,他沒有給他的兒子們封王,趙匡胤知道他的兒子們與趙光義相比,都比較弱勢,有意抑制他的兒子,避免與趙光義在繼位問題上發生爭鬥。

    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節度使和防禦使,宋朝的節度使與防禦使與唐朝大不相同,宋朝時的這些職務沒有實權,如果趙匡胤不是想讓晉王趙光義繼位,而是想讓他的兒子繼位,不可能不給他的兩位兒子封王,不可能不給他們實權。而給他的兒子們較低的待遇,只能理解為避免他的弟弟與兒子們爭奪權力。所以,警惕主少國疑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再次,趙光義即位為宋太宗後,隨即重用先帝時的重臣,並在不久封趙匡胤的兒子們為王,如果是透過謀殺而繼位的,就不敢這麼做,因為這很危險。

    趙光義一即位,立即詔前朝名臣趙普入朝,任其為太子太保,在京師供職,這是放心讓前朝謀略家輔佐他。此外,趙光義還讓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加官晉爵,這表示放心讓前朝舊臣協理朝政。還有,更重要的是,趙光義還將趙匡胤的兒子們全部封為王,改變了趙匡胤沒給其兒子封王的狀況。這對於前朝重臣以及他的先帝的兒子們提官、封爵、重用,表明趙光義是理直氣壯繼承皇位的,否則,先帝的兒子封王加上前朝重臣提官重用,他們一旦聯合起來是非常危險的,作為有經驗的政壇高手,趙光義心裡是很清楚的,沒有十成把握,他是敢這樣做的,這表明,繼位是正當的,並非篡權謀殺。當然,趙光義在大赦天下的同時,也讓他的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並讓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與趙光義的子女並稱為皇子皇女。這也是應該的,趙匡胤讓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帝位,而趙光義即位時,當然也應該對他的弟弟好,他讓他的先帝兒子都封王了,因而,讓他的弟弟當開封尹兼中書令是應該的。

    最後,關於趙光義害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的說法,也是很難說得通的。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與趙光義謀殺趙匡胤的傳說一樣,是一個將猜疑當成史實的傳說。

    有一種觀點,認為趙光義害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其實,如果仔細研究宋朝正史《宋史》,便會發現,這一說法,對於趙光義極大可能是冤枉的。

    趙光義(劇照)

    趙匡胤的長子早夭,所以,趙德昭雖是趙匡胤的次子,但也可以說是嫡長子。但是,在趙匡胤生前時,並沒有確立德昭為皇位繼承人,而是明裡暗裡只想讓他作為趙光義的繼承人。後來,趙光義繼承了皇位,而趙德昭也並沒有為當繼承人而做努力。此外,趙光義當了皇帝以後,趙德昭也沒有任何不滿或異常的表現。趙德昭的性格比較隨和,加上趙匡胤沒有想過傳位給他,他雖隨和,但也知道他父親已經作了安排,將讓趙光義繼承皇位。

    趙德昭(劇照)

    所以,在趙光義順利即位之後,他沒有必要殺了趙德昭。雖然說,在宋遼戰爭中,由於宋朝戰事失利,趙光義南逃過程時下落不明,大臣們擔心沒有皇帝產生變故,決定扶趙德昭讓為帝,但是,當不久之後趙光義又回來了,趙德昭並沒有執意當皇帝,他只是向趙光義請求,賞賜大臣們,趙光義表示,等趙德昭當了皇帝以後再說。後來,趙德昭自殺了,這既表明趙德昭的死與趙光義沒有直接關係,同時也表明,趙光義的心裡也有將趙德昭作為繼位者的人選之一,同時說明,趙德昭比較柔弱。他地位敏感,在為大臣們爭功時,沒有考慮到趙光義剛剛戰敗歸來,讓戰敗歸來的皇帝獎賞大臣,這不合情理,他聽了趙光義的話之後,不久後,這自尊心也過分強了,這也證明,在趙匡胤生前,為何沒有立他為太子,沒有封他為王,這是在保護他,而趙光義面對這樣的柔弱的侄子,也沒有必要在他已經鞏固權力時殺了趙德昭。

    趙德芳(劇照)

    再看趙匡胤四子趙德芳,他本來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他既非嫡長子,也非趙匡胤培養的物件,他被認為有可能涉及皇位,是因為在趙匡胤去世時,宋皇后曾給太監王繼恩吩咐,讓他去找來把趙德芳。宋皇后將趙德芳視為是養子,讓太監王繼恩在趙匡胤去世時將他叫來,而王繼恩卻把趙光義叫來了。當宋皇后見到來的是趙光義,即刻稱他為“官家”,表明她承認了趙光義為皇帝。事後,已經過了較長時間,趙光義已經穩掌皇權,沒有必要殺了沒有威脅的趙德芳。其實,趙德芳的死,仔細瞭解歷史記載便能知道,他是在熟睡之後,次日沒有能醒過來,該是心肌梗塞之類的暴病致死。在他臨死前,趙光義並沒有讓人接觸過他,趙德芳的死,與趙光義是沒有關係的。

    其實,趙匡胤的兩位兒子之死,與趙光義即位已經很長時間,趙匡胤的兒子們即便有非分之想,也無法威脅到趙光義,趙光義已經牢牢掌控著皇權,他沒有必要在即位這麼長的時間之後,再去殺害他的哥哥的這兩位兒子。所以,關於趙光義殺害趙匡胤的兩位兒子之說,完全不符合常理,是將疑慮當成史實,是不真實的。

  • 2 # 星辰大海征途中

    結合正史和野史筆記分析,包括南宋趙構無子傳位太祖一系後的朝野及群臣反應議論等分析,趙光義乾的可能性非常大,老三趙庭美也是阻擋趙二皇位傳子的障礙被清除,使宋及以後的帝位傳承增加更多不確定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代家長會有普遍的教育焦慮,應如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