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鄉村大雄

    夯土牆是一個“就地取土”的建造工藝,不和現代的房子一樣直接用鋼筋水泥架構填充,它一般是用泥土沙石之類的建材混合而建造的,整面牆彷彿是會呼吸一般,冬暖夏涼是真的舒坦。幾千年中國人民前就住上夯土建造的房子了,但是現在從北歐到非洲,它已經被應用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建築物都在使用這個工藝,甚至被人當成寶貝用來造別墅。我們祖先理念還是挺超前的.

    說起夯土牆建築物就不得不說福建土樓,福建土樓這這種大型圓形封閉居民建築物在世界上也是蠻少見的,屬於“奇葩”建築。遵循了古人哲學理念,就地取材、依山傍水,風格粗獷,功能齊全。福建土樓形狀各異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有很大的地域特色。作為集體性建築的福建土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大,不論由遠及近,你都會被它碩大的體積所震驚。

    說了這麼多,下面就讓我們談談作為福建土樓的主要建材的夯土吧。夯土作為歷史悠久的建築材料,之所以被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們所喜歡,是因為夯土是一種到處可見,成本低,可重複使用的資源,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同時,正式由於其到處可見,成本低廉,可以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夯土對需要製作的特殊牆體表面紋理,是現代一般工業建材所達不到的。

  • 2 # 阿志看生活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古代城池建築史,從夏商周到明清,從都城到一般城池,有近千座(不包括明清時期的縣鎮建築),這些浩大壯偉的建築工程,足以顯示出古人的智慧和氣魄,更是中國的一筆寶貴財富。

    雖說中國有眾多城池數量和遺址,但是對於築城施工的方法卻瞭解甚少,這主要是因為歷朝歷代遺留的文獻有限,更沒有直接的資料可詢,所以針對這些古代的城池建築方法,學者們只能根據現存城池的遺址進行推測。

    著名古建築專家、建築史學家張馭寰(曾擔任建築大師梁思成的秘書)曾對眾多城池進行考察,一步步揭秘古人的建築方式,意外的發現如今普遍見到的建築“腳手架”,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被採用。透過專家張馭寰的親身考察和研究,許多不為人知的古代建築知識被一一揭秘。

    鄭韓故城的新發現

    1971年,張馭寰教授正在對鄭韓故城進行研究考察,發現在北城牆的一個偏東部位,有一個大洞,洞寬4米,南北方向5米,東西方向9米,初步估計有45個平方米,這個洞是農民為了存放木材或者糧食,在城牆的牆體上挖掘出來的。

    張馭寰教授進入洞內,發現當年古人築城施工時留下來的痕跡,從痕跡的形狀來看,有80cm的圓形柳條筐,還有一條六七米的繩子,一條兩米左右的扁擔,雖然這些建築工具已經腐化不存在了,但是依然可以大致判斷出當時的情況。

    “這些古人在建築城牆時,先是用圓筐裝泥土,再用繩子綁在筐上,最後兩個人用扁擔抬起這個裝滿泥土的筐,一步一步的運到城牆,再一層一層的夯實,城牆就是這樣被建起來的。”

    因為鄭韓故城大部分尚存,尤其是城牆基址儲存完好,張馭寰教授不僅瞭解到了古代城池的建築工具,最主要的是他還了解到古代的建築技術。

    高大寬厚的城牆表面有著成排的洞眼,經過測量,洞眼的直徑有15釐米,洞眼之間間隔的距離是七八十釐米,上下的距離在兩米左右,排列相當整齊,透過對這些洞眼的資料分析和還原,驚奇的發現,這些洞眼竟然是建築城牆時“腳手架”的插竿洞眼

    這些洞眼雖然在施工完之後,會用泥土封住,但是經過風吹雨打、日曬雨淋,這些洞眼裡的泥土全部脫落,這才被發現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採用“腳手架”的施工方法,當時的古人用單排插竿的方式搭建腳手架。

    先是將插竿的一端插入牆體,深度在25釐米左右,另一端綁在豎立起來的竿子上,在插竿與插竿之間鋪上跳板,古代的匠工和所需的材料也是在跳板上,倘若換上現代的服裝,乍一看還以為是現代的工人在施工呢,這個“腳手架”的施工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腳手架的木竿有時候會有裂紋,這些工匠就會用麻繩綁在竿頭的裂紋處,然後將木竿和麻繩一同插入洞眼,這是在鄭韓故城的西城牆其中的一排洞眼發現的,因為在圓形洞眼的洞壁內側,他們發現了有麻繩纏繞木竿的痕跡,這一幕可以說很難見到,站在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聯想到古人在施工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將木竿插入洞眼?木竿又是如何裂開的?匠工用麻繩纏繞的過程,這種痕跡使人聯想出來的畫面感確實是一份珍貴的資料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想知道,古代建築城池都用哪些工具呢?

    現如今的城市建築工具類目繁多,有攪拌機、起重機、瓦刀、電焊機、電鋸、塔吊等一系列現代化裝置,然而在古代,築城的工具不可或缺的只有三種,分別是石夯、鐵夯、木夯。

    夯,它是古代建築城池的重要工具,即是“夯頭”,很多古代遺址都出現過“夯頭”,其中以戰國時期較多,夯也分三種,即上面提到的石夯、鐵夯、木夯。

    木夯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歷史,木夯種類多,但都是選取硬木,木夯一頭大一頭小,大頭朝下;

    石夯同樣分大小頭,秦朝時期阿房宮出土的石夯,直徑30cm,高40cm;陝西也出土了漢代的石夯,屬於圓錐體,高7.7cm,孔的直徑有15cm;

    鐵夯,鐵夯現存的不多,在河南舞陽謝古洞遺址中找到的金代鐵夯頭,直徑16cm,長20cm,夯頭為圓形,底部是平面,中間有個直徑10cm的圓孔,用來插杆,手拿著木杆進行打夯,一個人也可以進行。

    古代的城牆都是採用泥土和石磚製成,但是石磚採用也大多出現在明清時期,所以在這之前,土的作用是巨大的。

    城牆的建築必須要用土,但是土又松又軟,並不能形成塊狀,做牆體似乎並不可能,因此這些土必須先加水悶溼,在牆的兩側用木板作為擋土的夾板,這個時候再用夯打土,將土打牢固,一般都是兩個人抬夯,進行砸土,這樣的做法叫夯土。

    打夯有講究,必須循序漸進,一夯壓一夯,一層接一層的打,這叫“打順夯”,也有一種打梅花夯的方法,就是打一個梅花再從四面打梅花,匠工們經常為了緩解夯的重量,會時常哼著小曲,或者講著笑話,這樣可以使自己放鬆。

    有了“腳手架”的建築方式和建築工具,唯一缺少的就是建築技術,古人正是利用這些建築技術才建立起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城池。

    在中國古代,土工建築的三大技術(夯土、版築、土坯),原始社會,人們穴居或者半穴居,之後再搬到地面,住著土房,後用土打牆,建立起了土臺、土樓、土牆、土城,居住也一步步脫離地面。

    首先是夯土技術,夯土即用夯打土,使得地基或者牆基達到一定的堅固程度,這樣建立起來的城池才可以算得上牢固,這也是關鍵一步,現如今也是如此,地基不牢固,其他也只能是豆腐渣工程;

    夯土築城可以追溯到商朝,例如鄭州商城就是分層夯築的,戰國時期,城中的高大土臺便是用夯土技術做成的,比如桓公臺、歇馬臺等,那時候的匠工還知道用土質混合石灰面,這樣築成的城池更加牢固。

    其次是版築技術,版築就是用木板隔擋土牆,再夯打戰國時期,因為木板奇缺,所以匠工常用拉繩方式,在立板立杆的兩側用繩子拉緊,主要就是防止在夯土時兩側的木杆會外脹。最經典的就是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城牆便是利用版築技術築成,版築技術築城,一般城牆厚度厚,基本都達到了兩到三米。

    最後便是土坯技術,土坯是人工製作的,比如磚塊模式,土坯比磚塊大,可以砌成牆體,簡單來說,土坯和磚塊差不多,只是現在的磚塊進行了燒製,土坯則沒有,土坯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

    但凡是建築,土坯始終都是主體,時至今日,很多農村的一些瓦房建築都採用土坯,別小看土坯築成的房子,很多房屋經歷千百年始終不會倒塌,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防震性強,有人做過實驗,防彈效能更強,冬暖夏涼,防寒隔熱。

    古人正是利用這些技術,建立起一座座城池,城牆作為防禦點,同樣採用夯土、版築的方法進行建築,隨著時代的發展,城牆也逐漸開始用磚牆代替,磚都是經過焙燒的,這樣建築成的城牆更加牢固。

    據歷史記載,磚砌成牆在漢朝就有,只是數量少,最常見的就是明朝,明朝制磚技術水平高,燒磚業飛速發展,因此當時大量建築磚城牆,磚砌成牆的優點就是整齊牢固,美觀,即使經歷狂風暴雨也不會坍塌,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磚城牆幾乎都是明朝時期遺留下來的,這也得益於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

    透過古人對城池建築的方式來看,古人的智慧確實讓人驚訝,在如今四處可見的“腳手架”,誰能想到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以另一種方式傳承下來。

    就拿中國的土工建築三大技術來講,這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這種技術在如今可能落後,但是誰能想到,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利用這些技術,用人工築城的方式建築起了一座座城池,這些城池可以作為軍事防禦,可以作為居民住宅,甚至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些建築方式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當時眾多外國學者都前來中國學習,他們學習的不單單是文化,更多的是建築史,唐代的長安城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池龐大,人口密集,萬國來朝不是空談,唐朝的城池便大多采用了版築技術,尤其是城牆的築造,這些技術透過傳播,逐漸傳到海外,聞名世界。

  • 3 # 田園小全

    圓形土牆就是個"就地取材"的建築工藝, 環保、降噪冬暖夏涼等優點,夯土的表現形式也非常多樣,是很好的設計。

    以下兩個夯土牆方法供參考

    1準備工具:採土工具、攪拌工具、運輸工具、夯築模板以及現代化夯築機。現代夯土牆建造過程分為土料準備、搭建模具、土料攪拌、土料運輸、土牆夯築、模板拆卸。土料準備一般是在施工現場附近就地取材,省去長途運輸材料的過程,節約成本的同時縮短工期。搭建模具相比較其他工序來說是整個建造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模板搭建有偏差直接影響到牆體結構。土料攪拌運用現代的攪拌工具,方便快捷,將原材料和所有的配料按照一定比例放入攪拌機內進行攪拌,這個環節需要注意的水的用量。土牆夯築這個工序就有很多技術含量在裡面,每個牆體厚度、高度的不同,夯築時逐層新增的土料量也是不一樣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牆體所呈現的紋理。這裡只做簡單的描述。每個專案不同,所運用的技術也是有差別的。模板拆卸也是一個細緻的工序。牆體接觸面的模板在拆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模板拆卸太快會對牆體表面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2版築夯土牆:版築夯土牆是中國最早採用的構築城牆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在長城沿線,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牆.它們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夯築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築的.版築夯土牆,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頂部寬度為牆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牆有明顯的收分.這種牆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它能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刀,搶,箭等)的襲擊,並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簡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長城,多是採用版築夯土牆.漢代夯層在15公分左右,由於築城術的進步,唐代和明代築城夯層則在30公分左右.但這種牆容易被敵人破壞,而且不耐風雨剝蝕,天長日久會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門關和漢長城烽臺,明顯打有木筋,相隔數米並有規則,至今猶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鎖陽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則腐爛掉,少許耐腐蝕木料則存留.蘆葦筋在玉門關大小方盤城呈規則分佈,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漢長城厚度足夠容2個全副鎧甲士兵相向透過,現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牆高度,都在8~18米左右,體現了築城術整體的堅固和技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聯大全湯餅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