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水滸職官一覽

    《水滸》中使用的官職名稱,符合宋代情況, 是全書現實主義風貌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一回

    殿頭,內侍階官,後改名為右侍禁。

    宰相,宋代宰相一職如“侍中”、“尚書令”等多為虛號,左相右相的具體稱號多次變更,如“同平章事”、“左僕射”、“右僕射”、“太宰”、“少宰”等。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副宰相之職。

    翰林學士,起草詔令等重要檔案的官員。

    內外提點殿前太尉,宋有“殿前都指揮使”的武職,亦被稱為“殿帥”。

    太尉是秦代最高的武職,至宋代已是一種尊稱虛號。

    “提點”是一種官銜,所謂“內外提點”,即軍權極高之意,也只是虛號,用在無能慵懶的洪太尉身上增添其可笑而已。

    府尹,宋代開封府、臨安府、河南府、應天府、大名府設府尹為長官,不常置,一般即以知府為長官。 

    殿帥,即“殿前都指揮使”。從高俅作威作福情況看,他這個“殿帥府太尉”並非虛號,而是有實際軍權的。所謂“殿帥府”,即“殿前都指揮司”,簡稱“殿司”,第五十六回宿元景也是“殿司太尉”,與洪太尉、高太尉職位相同。

    都軍,軍中百人為一都,大小統兵武官皆可泛稱都軍。

    監軍,即都監,或稱兵馬都監,掌屯戍、邊防,知州知縣亦可兼任。第三十一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即此等武官。第十二回梁中書手下都監為李成聞達,“統領著許多軍馬”,是實際領兵之人。第三十二回有都監黃信。

    教頭,軍中武術教官。王進,林沖,徐寧皆是。

    經略相公,即經略使,管一路軍民之政,可兼知州知府、馬步軍都總管。

    里正,鄉一級基層政權職役,即“鄉長”之意,由鄉村第一等民戶充當其職。

    縣尉,負責本縣治安的官員。

    都頭,縣裡的統兵武官。後來武松亦曾充當此職,朱仝、雷橫皆是。

    第三回

    提轄,統兵武官,兼教閱兵士,維護治安,可由知州兼任,本回書裡知州亦稱府尹,不兼此職,而魯達之上尚有渭州經略使,可見渭州在軍事上較為重要。

    緝捕使臣,州役或縣役,負責偵查捕捉犯人,手下有若干“做公的”。

    觀察,州有觀察使,為寄祿官員,不駐本州。本回“王觀察”其人,實任緝捕使臣之職,第十七回有濟州“三都緝捕使臣”何濤,亦稱“何觀察”。這“觀察”二字,本可以作為對做官之人的尊稱來用,如第五十六回,金槍班教師徐寧被鄰居稱為“觀察”,他被賺上山,宋江亦稱他“觀察”。

    廉訪使者,本來叫做“走馬承受公事”,隸屬經略使,代皇帝偵伺當地情況,後來易名為“廉訪使者”,權力上升,與經略使抗禮,干預軍旅刑獄等事務。魯達說他任過“關西五路廉訪使”,但看來他沒有做到這麼重要的官員,情急之中以大言壓制“鎮關西”而已,他實是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下屬的提轄官,調到渭州小種經略相公這裡仍任提轄。

    坊官人,坊是城市裡的基層行政單位,坊上有廂,坊有坊官,廂有廂官。

    坊廂里正,即所謂坊官與廂官。

    第七回

    虞侯,一種副職,低階武官有“將虞侯”,中高階武官有“軍都虞侯”、“侍衛親軍步軍都虞侯”、“侍衛親軍馬軍都虞侯”、“殿前都虞侯”等,此回“陸虞侯”可能是個低階武官,與林沖為友,林沖作為教頭也是低階軍官。

    承局,低階軍官,位在“將虞侯”之下。

    第八回

    孔目,衙吏之首,總管獄訟、賬目、遣發等事務。

    使臣,最低等武官的總稱,士兵以軍功可升為使臣。本回“兩個防送公人把林沖帶來使臣房裡,寄了監”,這“使臣房”,似為“防送公人”的辦公與休息室,就在“監”裡,“防送公人”的級別也就相當於“使臣”。第二十七回武松被“下在牢裡”,王婆是“重枷釘了,禁在提事司監死囚牢裡”,第十八回,白勝的老婆“也鎖了,押去女牢裡監收”,第六十六回有“孔明孔亮已從司獄司後牆爬將入去”,後又有“孔明孔亮早從牢屋上跳將下來”,可見,州縣有專門監獄牢房,牢獄內的詳情,可見於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雙越獄”。

    宋有“提刑司”,負責一路之司法刑獄等事,所謂“司獄司”、“提事司”,即指此司。

    第九回

    州官大尹,即知州,有時也稱府尹、太守、知府,為一州之行政長官,可兼管本州軍隊。

    管營,囚禁流配罪犯之所稱為“牢城”,管營即牢城的最高長官。

    差撥,牢城內僅次於管營的長官。

    第十二回

    殿司,“殿前都指揮使”的簡稱,

    制使,當為“制置使”的簡稱,統兵武官。

    節級,軍頭、將虞侯、承局、押官等低階軍職的總稱。牢獄裡的監獄長也被為“節級”,如神行太保戴宗。

    推司,審訊部門,宋有推官和推勘官,皆主審訊。

    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宋陪都之一的北京(今河北大名)最高長官。

    太師,宰相之首,或對少數元老重臣的尊榮加官。

    指揮使,一種統兵武官。呼延灼在受招安後被任“御營兵馬指揮使”,銜較重,但未必給他實際兵權。

    團練使,武官之一種,其上依次還有防禦使、觀察使、承宣使、節度使,皆為寄祿,不駐本州府。第二十回有濟州團練使黃安,第二十九回有“張團練”。第七十八回列有“十個節度使”。吳用後來被朝廷授為“承宣使”。

    統領使,即統制,為統兵武官。第三十二回秦明為青州兵馬統制。其“都統制”者,亦稱都統,可統制諸軍。第五十二回形容高廉“帳前都統、監軍、統領、統制、提轄……各各部領軍馬……出城迎敵”。第五十四回呼延灼為“汝寧州統軍司都統制”,是級別較高的武官。花榮、李逵等七人後來被朝廷授為“都統制”。

    牙將、校尉、正牌軍、副牌軍,皆低階武官。

    第十三回

    知縣,一縣的行政長官,可兼本縣兵馬都監,總治一縣兵民之政。

    保正,鄉級基層政權職役之一,負責一鄉治安或數村的治安。《水滸》第三十一回“各鄉、各保、各都、各村,盡要排家搜捉”,這裡,鄉與村是行政系列,都與保是治安系列。保正全稱為“都保正”,下屬有大保長和保長。晁蓋被稱為“晁保正”,他負責的治安範圍至少在數村之內。

    第十八回

    押司,州縣以至中央機構裡較高階的吏人,分擔某一方面事務。

    第十九回

    捕盜巡檢,州縣有巡檢司,職責為捕盜,連稱為捕盜巡檢,領有兵馬。“緝捕使臣”所領不是兵馬,是“做公的”,可見二者平列,各司其職。第十九回“老爺生長石碣村,稟性生來要殺人。先斬何濤巡檢官,京師獻與趙王君”,這裡,“何濤”與“巡檢”是分開說的,指的兩個人,不是一個人。第六十三回“人稱為大刀關勝,現做蒲東巡檢,屈在下僚”,可見關勝是在縣裡做巡檢,下面又有“來到蒲東巡檢司前下馬”之句,說明著縣有巡檢司,可見《水滸》涉及宋代機構與職官時,一筆不苟。

    第二十三回

    機密,為“機宜”之誤,宋代主管機宜文字,或主管書寫機宜文字的吏員,亦稱機幹,因為同時幹辦公事。 

    第三十二回

    知寨,險要處設寨,以知寨為長官,統有兵馬。所謂清風寨有文知寨武知寨二職,是以文官制約武將,與以樞密院制約殿司的情況一致,當不是作者杜撰。

    第三十九回

    通判,州府副長官,有監察之權。通判之義正如字面,是州府參與籤判檔案的人,雖為副職,而自有職權,知州知府不敢得罪他。因此黃文炳作為“閒居通判”,其尖刁刻薄,就更有所由更可想象了,《水滸》現實主義之文心於此可見。

    第五十四回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以文官為樞密使,起“以文制武”的牽制作用。《水滸》寫道,“高太尉就於帥府著樞密院撥一軍官,齎擎聖旨,前去宣取……呼延灼”,以發兵討伐梁山。這一句側寫高俅妄自尊大、把自己凌駕樞密院之上。第六十三回“東廳樞密使”、七十五回“拜東廳樞密使童貫為大元帥”,樞密院原稱“西府”,此處大約故意寫為“東廳”。

    五十五回

    甲仗庫副炮手,甲仗庫即兵器庫,宋有“火炮”,以拋石機投射火球,又有“霹靂炮”,以紙裹石灰硫磺,爆裂為煙霧,眯敵軍人馬之目。副炮手即炮手之副,梁山好漢凌振綽號為“轟天雷”,原為官軍副炮手,被高俅授予“行軍統領官”,所用物資有“煙火、藥料、炮石、炮架”,手下人有“三四十個軍漢”,他會做“諸色火炮”,他所放“風火炮”、“金輪炮”、“子母炮”當是火炮與霹靂炮之具體種類。

    第六十三回

    三衙太尉,三衙為宋代掌管禁軍的軍事機構,為“殿前都指揮使”(殿前司、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司、馬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司、步司)”,太尉即這三衙之長官。

    衙門防禦保義使(兵馬保義使),宋有保義郎,即“右班殿值”,武臣階官名,或內侍階官名。宣贊為“衙門防禦保義使”,與此類,從書中看,他屬“步司太尉”轄下武官。

    第六十七回

    諫議大夫,言官,朝政有失、大臣有誤、百官有錯,皆得上書進言。

    第七十九回

    參謀,參與軍事謀劃之官。

    御史大夫,監察文武百官的最高官員。宋以御史臺為監察機關,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並不專門任命一人為御史大夫,但可作為稱號獎加,稱為“加官”。

    第八十三回

    中書省院官,即中書省的官員,如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中書省是為皇帝掌管冊文、宣佈詔令、批覆奏疏等政務的機關,下屬有“兵房”、“工房”等部門。

    廂官,處理京城四廂(四面之意)民間訴訟鬥毆的知縣級小官。《水滸》寫“中書省差到二員廂官”前來賞勞即將啟程徵遼的梁山好漢,是一種諷刺,意謂中書省渺視梁山好漢。事實上這兩個廂官出言不遜,惹惱了梁山小卒,小卒罵道“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手起一刀飛去,殺了廂官,發生了陳橋驛的悲劇。

    第一百十九回

    安撫使,負責治安的長官,以知州知府兼任,併兼馬步軍都總管。宋江被任為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卻不兼任知州,《水滸》寫此不是漏筆,而是暗示朝廷實以知州監察節制宋江。

    兵馬總管,為較高的武官,受招安後的關勝被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名銜是較重的,不過,北宋末年此職已虛,關勝所獲也許就是虛職。

    武功大夫,即皇城使,或皇城司,為武臣敘遷之階,用以寄祿,不任事,無職掌。

  • 2 # 古今通史

    提轄——相當於現在的排長或連長。一個州(路)提轄官的編制大約在30人上下,代表人物,魯提轄,魯達。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職務。

    虞候——少校正營職參謀。示例人物,陸謙,陸虞候。宋代的軍事編制單位“都”一級,設定將虞候—職,地位較低,屬於節級。

    教頭——國防部士兵訓練局中校教官(副團級)。代表人物,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林沖的職位就是在東京城禁軍裡教授武藝的一個槍棒教練,地位其實並不算高。

    都監——大約相當於正團級。代表人物,血濺鴛鴦樓的張都監。宋代設有路“都監”,掌管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務。有州府“都監”,掌管本城廂軍的屯駐、訓練、軍器和差役等事務。資歷淺的武官擔任“都監”職務時,稱“押監”。

    都頭——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刑偵科長,正科級。代表人物,武松。一都差不多100人,都一級統兵官,馬兵是軍使和副兵馬使,步兵是都頭和副都頭,在副兵馬使和副都頭之下,尚有軍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

    押司——縣政府辦秘書,搞案件的則相當於縣級法院的審判廳長,副科級或正股級。宋官署名吏員職稱,經辦案牘等事。《宋史·職官志》所載群牧司與臨安府吏員皆有押司官,其名為官而實為吏。例如:在《水滸傳》經常提到宋江,當地百姓都稱呼宋江為”宋押司“,因為宋江在鄆城縣縣衙當文書一職。

  • 3 # 標準的70後

    我很喜歡讀《水滸傳》,也喜歡看CCTV10《百家論壇》上海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鮑鵬山的“趣談水滸”。老實說,你出的問題我還真沒想過。

    我認為,北宋時期的提轄,是軍隊中的下級軍官,職務相當於現在的連級軍官,上尉軍銜。魯智深是經略府提轄,原名魯達。

    虞候,是北宋時期達官貴人的秘書長。陸謙是虞候,重財輕義,陰險狡詐,參與設計謀害林沖,被林沖所殺。

    教頭,是北宋時期禁軍的武術教練,相當於現在軍警的教練,或者軍(警)校的教授,軍銜相當於現在的大校。林沖和他的岳父,王進和他父親,都是禁軍教頭。我認為,林沖的軍銜高於魯智深。

    都頭,相當於現在的刑警大隊的大隊長。武松就是陽穀縣的都頭,但是,北宋時期的都頭社會地位很低。

    押司,相當於現代社會縣政府的秘書長。宋江是鄆城縣的押司,社會地位不及陸謙,但是高於武松。

  • 4 # 純鈞LHGR

    宋代的官員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為18個級別。不過,宋代重文輕武,武職人員的地位並不高。

    提轄,隸屬尚書省的正牌“官員”,從七品上。像魯達那樣的提轄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副團長。

    虞候,文臣京官,據《宋史》記載,“無出身自虞部”,就是說沒有正經功名,相當於員外郎,即正額以外的郎官,為六部以下各司的副主官,從五品。像林沖宰掉的那個陸虞候,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省一級的辦公室主任。

    教頭,不是官。像林沖這樣的禁軍槍棒教頭,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軍士長。

    都監,武職正八品。像鎮三山黃信那樣的,大約相當於軍區作戰處處長。

    都頭,是武階而不是武官,屬於“吏”,像武松那樣的都頭,大約相當於刑偵支隊隊長。他好像還是個副的。

    押司,隸屬府,每府八人,不是官而是“吏”。相當於現在的市政府秘書。

  • 5 # 邏輯文史游

    有一點首先要明確,《水滸傳》中涉及的官職並非都是宋朝所有的,有個別官職是施公亂入進去的,今天咱們不研究這個,車邏輯就按照自己的認知列舉幾個小說中的官職來和現代的職務做一個小的類比。

    1、衙內:官員的兒子,現在也是這個意思,著名的有高衙內、小衙內。

    2、太尉:有宰相之含義,小說中有不少個太尉但他們的職業不同,洪信是國防部長,高俅是殿前指揮室可以理解為外交部長,至於王晉卿,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鬼。

    3、八十萬禁軍教頭(槍棒教頭):首先趙佶時期八十萬禁軍的數目應該不誇張,而這教頭實際上就是教官的意思,再說的明白點林沖、王進等人就是軍校中眾多教官中的一位罷了。

    4、都頭:都頭的級別有很多種,而武松、雷橫、朱仝這一級別的都頭放到現在就是武警支隊隊長的水平。

    5、保正:晁蓋的頭銜,化解百姓恩怨維護農民秩序的領袖,放現在說好聽點叫居委會調解大媽,說時尚點叫朝陽區群眾。

    6、教授:最早吳用有此名頭,其實就是教書先生。

    7、提轄:魯達、孫立等人的頭銜,宋朝時本是主管的意思,放在小說中可以按我們現在的區長論。

    8、虞候:小說中虞候的官職大小很模糊,陸謙的虞候權力就不小,而那五個和楊雄聊天的虞候一看就是泛泛之輩。宋朝最高級別的虞候相當於咱們現在的軍隊總參謀長,最低嘛,就是連長、排長的水平了。

    9、孔目:這個官名是唐朝所創的,當時就是軍府參謀級別的人了,相當於咱們現在辦公室主管的角色,負責向下面的人傳達上面人的意思。

    10、通判:這個人氣頗高的官名倒是隻在黃文炳身上出現過,其權利是監督州郡長的辦公和辦事,這個放在現代來講,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職位。

    11、總兵:感覺這個稱號並不算正式,有一種臨時管事的感覺,當然,正式的區域總兵就和咱們現在的軍區司令一個級別了。

    12、官人:本來一開始是為官之人的稱呼,後來社會上有威望有權勢的人都能被稱之為官人,比如西門慶、柴進、李應等,放到現在就是老闆、帥哥等稱呼差不多含義了。

  • 6 # 趙燕雲

    《水滸傳》是一本小說,所以它裡面對官職的表述不盡準確。而且宋代與現在官職的區別也很大,只能做大體類比。

    比如提轄,宋代確有提轄官。提轄表示管領的意思,宋代一路或一州置“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為主管本區域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公務的武官。宋代常以知州、知府兼提轄兵甲,簡稱提轄,掌軍旅訓練教閱,督捕盜賊等。(《宋史-職官志》有“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可以類比現在省武警總隊司令員。

    南宋時有“四提轄”的官制,為事務官,分別掌管榷貨務都茶場、雜買務雜賣場、文思院、左藏庫。

    所以《水滸傳》中對魯達的提轄表述並不準確,像魯達這樣的小軍官,最多也就是從九品末級的小使臣,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尊稱或者是官職的鼓吹擴大化。而同是“提轄”的孫立、索超則應該是指揮使(一指揮五百人)一類的軍官,八品的使臣。

    再說下虞侯,《水滸傳》中陷害林沖的陸虞侯之虞侯應是節級類無品的低階小軍吏。宋舊軍制副都頭之下是十將,十將之下是虞侯。

    需要指出的是“虞侯”與“都虞侯”差別極大。都虞侯是三衙及各軍的次副長官。三衙的都虞侯往下是某某軍各長官、再往下是廂、軍、指揮、都各長官,然後是十將,再以下是虞侯。所以殿前司的都虞侯與虞侯,雖然只差一個“都”字,級別卻相差極大。按現在類比虞侯算是參謀或士官一類小軍官或軍吏。

    而教頭在宋初便設定,即軍中的武術教練,由武藝出眾的軍吏充任。教頭的普及是宋神宗以後加強軍事訓練的結果。教頭是無品的軍吏,在宋代,官與吏有著身份性的根本差別。軍官稱“員”,軍吏稱“人”;軍官升遷可稱“轉官”,而軍吏只能稱“轉資”。《水滸傳》中林沖就是這樣的教頭總數不在少數。可以類比現在軍隊的武術教官一類。

    “都監”乃“都監押”省稱,監押之資深者。地位更高,但職事相同。宋代各地軍事長官路有總管(部署),路分鈐轄、監押,州有州鈐轄、監押,或兵馬巡檢、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之類別名。州以下某些地方,尤其邊地,縣、鎮、關、堡、寨等屯兵處亦有監押。一般當地文職長官主管掌印,總管、鈐轄文官兼任,監押多武官專任,資深者均稱“都”。管轄本地就糧禁軍、廂軍,以及屯駐禁軍(邊地)。

    此外,本地若有駐禁軍(不帶家眷的更戍軍)則另置駐泊監押/都監。神宗行將兵法後,本處監押若兼將者,亦領將兵,否則只領本地不繫將禁兵與廂兵。由此可知,所謂“都監”職權大小差別很大。大到分管一路,小到一堡一寨。大州的兼將都監所轄可能近萬人,而小州的都監可能只領千把人(禁、廂兵各幾百)。大者可達正六品的橫行,小者或許只是從七品的諸司副使。可以類比省軍區、警備區、軍分割槽司令員。

    都頭在宋代真實存在。宋代舊軍制廂、軍、指揮、都,“都”是四級編制的最末一級,員額一百人。“都”的領兵官馬軍為軍使、副兵馬使,步軍為都頭、副都頭。

    除禁、廂軍外,土兵也採用都的編制,而弓手按縣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於都,頭領為十將、虞侯之類的節級。武松、朱仝、雷橫之類都是縣尉司弓手(警員)的所謂都頭,地位更低於禁軍廂軍。

    宋代的“都”與現在部隊的連的編制差不多,放到部隊類比“都頭”就是連長,放到地方,“都頭”就是縣級公安局刑警隊長一類。

    押司在宋代確是存在。押司為縣主簿(從九品)以下無品的吏員,是吏不是官。另有司事、貼司等。相當於現在縣政府辦公室文員或辦事員。

    順便說下晁蓋當過的“保正”。保正是神宗熙寧變法行保甲法之後的稱謂。按照王安石制定的保甲法:五戶為小保,二十五戶為大保,二百五十戶為都保,分設大、小保長、都保正,富戶充當。晁蓋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戶的都保正,類似村長或鄉長(依據戶口),並負責管理本地的鄉兵(民兵)訓練、上番並教閱。既非官也非吏。

    還有水滸中所說的花榮當過的知寨,實則書中所說並不準確。按照宋代情形,清風寨應是是巡檢司寨,所以正式名稱應為巡檢。

    宋代縣級治安分隸縣尉、巡檢。兩者地位相當,基本從九品。縣尉治縣城,而鄉里歸巡檢,可以一縣數寨,也可數縣一寨。巡檢司是縣派駐重要關卡類似現在檢查站之類公安機關。清風寨應是設在清風鎮的巡檢司。另外縣尉司所轄治安人員稱弓手,巡檢司所轄稱土兵。弓手為僱傭,土兵為招募。宋哲宗以後都用當地人員,不算軍人(禁、廂兵),也非民兵(鄉兵),而是專職公安人員,隸路提點刑獄司(類似省公安廳)。

    巡檢司寨一般數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個別大的也有五六百人。採用“都”一級編制,類似現今連級。宋代重文官抑制武職,所以,花榮正式序列在劉高之下。劉高有點教導員的意思。

    還有水滸裡面經常出現的節級,宋代軍官稱“將校”,軍吏稱“節級”,軍兵稱“長行”。乃無品的吏員。舊軍制都一級馬軍副兵馬使、步軍副都頭以下十將、將虞侯、承局、押官等統稱“節級”。可以類比現在士官或無職務警官。

    《水滸》中常把節級與虞侯、承局、押官等放在一起,實則前者為通稱,後者是具體名。另外牢城營標準稱呼為牢城指揮,隸屬廂軍,長官為指揮使,而不是“管營”。至於管營相公,大約是尊稱。

  • 7 # 杜陵閒人

    水滸是明朝人寫的,很多官職北宋時期的和元末明初的是不一樣的!

    所以很多的在水滸中出現的官職是模稜兩可的!

    就問題中的說說!

    第一、水滸中的都監

    水滸描寫的宋朝時期負責軍隊管理的高層是,太尉,也就是高俅!負責全國的兵馬調動!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兼任總參謀長!絕不會是軍委副主席,那時候不允許的!

    府一級中是-兵馬督監 索超就是大名府兵馬督建,相當於警備軍區司令員,少將!

    督監也分文武,像害武松的張督監就是文督監!宋朝時期重文輕武!花榮的清風寨也一樣!

    花榮是個團級幹部!

    第二、州一級中是提轄,魯智深就是這個職務,相當於廳局級、處級地方政府裡的武裝部長,負責管理當地預備役軍隊的訓練和招募!

    第三、水滸中的都頭!

    1、都頭分大小,當時的宋朝縣令分很多類。京城的縣令和其他三京的縣令是正八品官!普通的縣令都是從八品,就是這個從八品也分很多的階級望縣(四千戶以上),緊縣(三千戶以上),上縣(二千戶以上),中縣(千戶以上),中下縣(不中千戶),下縣(五百戶以下)。

    2、陽穀縣、鄆城縣應該屬於比較大的縣,所以這些縣令都是從八品,屬於正處級幹部!也就是說陽穀縣令是個正處級的官,

    3、副縣級的職位有:縣丞(副縣長),縣尉(公安局副局長),主簿(管人口),孔目(檢察)等。

    4、武松是陽穀縣的都頭,他的領導是縣尉,武松主管刑偵辦案,抓捕等工作,就是刑偵隊的隊長!

    第四、虞侯

    虞侯不是個官,是個公務員稱謂!在宋朝虞侯存在於中央、府、郡、州。

    一般乾的就是秘書的活,大人們和現在一樣都需要各個方面的專職秘書,經濟、軍事、建設、文教、生活......

    陸謙就是太尉府的生活秘書,主要工作就是負責高俅和高衙內的生活問題,汪東..就是典型的現代虞侯!

    第五、教頭

    不要被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給矇住了!林沖不是個官!

    趙匡胤設立禁軍、廂軍、西軍,號稱的八十萬禁軍實屬罕見的吹牛X!

    北宋在王安石變法後軍隊實力得到加強!當時全國常備軍是五十萬左右!其中主力部隊是禁軍,只有二十萬人!而且還是分散於各個地區駐紮!

    教頭就指的是操練士兵武藝的。禁軍教頭指的就是宋代軍隊中教練武藝的人員,有“教頭”、“都教頭”之別,單稱“教頭”者為一般教練,地位很低。

    這種教頭沒有對士兵的指揮權!只是單純的負責技術的教授!而且人數眾多!

    林沖的職務也就是軍隊裡的三級軍士長吧!還是個新兵訓練基地負責新兵訓練的三級軍士長!

    第六、押司

    上面說了縣令的事,在補充下

    按宋朝行政管理制度,東京的赤縣縣令為正七品,另外三京的赤縣縣令和所有畿縣縣令為正八品,鄆城縣的知縣時文彬是從八品。也就是當今的處級幹部!

    當時的宋代有1230多個縣!當今是1636個縣級地區!這也說明了時文彬是正處級幹部!

    常務副縣令是縣丞,管理衙門的日常事項!

    押司就是在縣丞手下幹活的!

    宋江負責衙門中的文書工作,類似於文秘檔案整理這樣的工作,不過看宋江還有下屬,他應該是個小領導!宋江平時和地方上計程車紳地主保正關係夠不錯,而且和知縣時文彬關係也很好!這樣分析!宋江最多是個副科級幹部!後來宋江的職務是“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負責該地方軍務的官就是州軍分割槽司令員。大校軍銜!

    第七、另外車邏輯老師說的那些官職稱呼

    1、衙內。官二代的舊稱!高衙內、小衙內

    2、太尉,國防部長兼參謀總長@高俅

    3、保正,民兵排長!晁蓋就是東西村大隊的民兵排長,有錢!

    4、教授;有學問但是沒有功名的教書先生!

    9、孔目,檢察長,政法委書記,紀委書記

    10、通判,辦公廳秘書長,還可兼任下一級政府主管

    11、總兵,軍區司令員。中將

    12、官人,很廣泛的稱呼,當官、當過官、捐官的、有功名的舉人秀才!

  • 8 # 陳悅漫步海邊

    《水滸傳》中所出現的北宋時代的官職名稱,很多具有歷史的獨特性,和現代的職務只能嘗試做一種近似的比較,以助於理解。

    提轄

    《水滸傳》中提轄一職最著名者莫過花和尚魯智深,所謂的提轄,是“提轄兵甲盜賊公事”這一職務的簡稱,在宋代,在州、路設定有提轄,統帶所在州、路的地方軍隊(廂兵、鄉兵之類)訓練,承擔肅清盜匪等任務。其職責,大致類似於現代地市級的公安局長。

    虞侯

    林沖風雪山神廟一章中,刺死的陸謙就屬於虞侯。虞侯這一官職,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隋朝時設內廷禁衛官稱虞侯,負責偵查、警衛等工作。北宋時代,在軍中設有都虞侯,職位低於指揮使,屬於高階軍官,而虞侯則屬於低階軍官,分為將虞侯、院虞侯等,一些官員的親信警衛武官也稱為虞侯,類似於近代軍隊中的副官。

    都監

    都監這個職務,類似於監軍,全稱為“兵馬都監”,屬於統兵官,根據所掌管的許可權不同,分為掌管一路禁軍的路分都監,掌管州、府廂軍的州、府都監等。其職務,類似於軍分割槽司令一類。《水滸傳》中著名的“血濺鴛鴦樓”一回,武松在鴛鴦樓手刃的就是一州的都監。

    都頭

    《水滸傳》中的都頭,以武二郎著名。在北宋時代,都頭是軍隊中的統兵官,按照所掌管的兵力規模來說,大致相當於現代軍隊的連長。按照《水滸傳》中的描述看,武松所擔任的都頭一職,實際更像是地方州縣武裝中的頭目、或是地方州縣中的捕快頭目,類似於刑警隊長、派出所長、民兵連長一類。

    押司

    《水滸傳》中曾任鄆城押司的宋江,常自稱小吏。押司一職,在北宋時代是指地方州縣政府下的普通公務人員,類似於清代地方政府中的書吏。這種小吏不屬於官,只是地方州縣政府招募僱傭的處理行政工作的公務人員。以現代來比較,這類人員不在國家公務員編制隊伍中,類似於地方事業編制的基層工作人員,地位高於衙役,隸屬地方官員管理,輔佐地方官員工作,根據分派的任務不同,有處理文案、刑訟、保管等等不同的擔當。

  • 9 # 任馳贏天下

    古典名著(水滸傳)講的是北宋年間水泊梁山好漢的故事,作者施耐庵在書中詳細介紹了梁山一百單八將,殺富濟貧,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英雄事蹟。在這一百單八將中,在宋朝官府中當差的就有三十三位,其中擔任的官職有:統制,提轄,教頭,都頭,押司,知寨,制使,保正等等。

    宋朝的官職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一共分為十八個級別。水滸人物中被逼上梁山的,大多數是一些擔任地方官員的人。

    下面就把梁山上最膾炙人口的幾個好漢,曾經做過的官職與現在官職對照一下。

    一,(教頭),相當於現在的部隊正營級和副團級,代表人物有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槍棒教頭王進。

    二,(提轄),相當於現在的部隊連長的職位,代表人物有“花和尚”魯智深和孫立。

    三,(都頭),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刑警隊隊長,代表人物有“行者”武松,雷橫,李雲等。

    四,(統制),相當於現在的部隊師長,代表人物有“霹靂火”秦明。

    五,(保正),相當於現在村級幹部行政村長,代表人物有“托塔天王”晁蓋。

    六,(押司),相當於現在的縣級法院審判庭庭長,副科級。代表人物有“及時雨”宋江。

    七,(制使),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公務員,代表人物有“青面獸”楊志。

    八,(知寨),相當於現在的鎮長,代表人物有“小李廣”花榮。

  • 10 # 馬振廷1

    水,坎也,坎者陷也,山者獄也,泊者馬頭也,梁者強也,這幾個字就可以知道,英雄聚義,沒有的事,盡是些在壓犯人,相當與勞改的地方,施乃安這部小說,是為這些罪犯,平反召雪,打報不平寫的,。後來被關進監獄,才又後績了召安平方昔。純屬虛購,官職都是些捕快,押送,教頭操練,無指揮權的職務,後來進繳者官大一些,沒有啥意義`。

  • 11 # 冷雨似箭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歷史社會環境,社會制度。小說《水滸》中排位的官職用現代社會的制度、法規只能視為黑社會、團組織,是政府的重點打擊物件。

  • 12 # 日日悅讀

    《水滸傳》中介紹人物沒擺脫官本位套路,和現在一樣,無論什麼人,只要和體制沾點邊,都要把職務介紹出來,而且還要渲染的似乎很大,比如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魯達的提轄,武松的都頭。

    《水滸傳》中還提到了各種官職,實則有些是不準確的。包括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頭,林沖的教頭都稱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員。宋代官員和吏員界限分明,一旦為吏,基本是終生為吏。

    據此我們看下《水滸傳》中出現的各種官稱(主要是武職),如太尉、虞侯、提轄、中書、制使、知寨、都監、團練使等等在宋代的真實情況。

    太尉是下級軍官對高階武官的尊稱,並非實任太尉。所以水滸傳中太尉稱呼比較多。“殿帥”乃殿前都指揮使的尊稱,如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稱“馬帥”、“步帥”。“殿帥府”即殿前都指揮使司的俗稱。

    宋徽宗政和時,規定三衙長官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揮使為從二品,且資序在節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稱“太尉”。

    需要指出的是此“太尉”為政和時所定武選五十二階的最高階,正二品,並非“三公”的太尉(三師為三公),也非實職。

    當時太尉階武官不尊稱“太尉”,而稱“兩府”。“太尉”也是樞密院文長官的通泛尊稱。所以殿前司高太尉、宿太尉之類未必均為太尉階。總之,“太尉”既可指官階,亦可為尊稱,但不是職務;實為太尉者,並不尊稱“太尉”。當然更不可能在大門上掛“太尉府”。

    教頭在宋初便設定,即軍中的武術教練,由武藝出眾的軍吏充任。教頭的普及則是宋神宗以後加強軍事訓練的結果。教頭是無品的軍吏,在宋代,官與吏有著身份性的根本差別。軍官稱“員”,軍吏稱“人”;軍官升遷可稱“轉官”,而軍吏只能稱“轉資”。《水滸傳》中林沖就是這樣的教官,教官總數目不在少數。北宋末年,禁軍人數也遠遠達不到八十萬,只是號稱。

    另外害林沖的陸虞侯之虞侯應是節級類無品的低微小軍吏。宋舊軍制副都頭之下是十將,十將之下乃為虞侯。陸謙算是殿帥府的一個小辦事員。雖然低微,但因其在高俅身邊辦事位卑但緊要。

    “虞侯”與“都虞侯”差別極大。都虞侯是三衙及各軍的次副長官。三衙的都虞侯往下是某某軍各長官、再往下是廂、軍、指揮、都各長官,然後是十將,再以下是虞侯。所以殿前司的都虞侯與虞侯,雖然只差一個“都”字,級別卻相差極大。

    《水滸傳》中提轄這個官職不符合歷史。《宋史-職官志》有“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長官,他們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經略/安撫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軍事長官——路總管(部署)、路分鈐轄、州鈐轄,及部分路分監押、州監押,武官任副職。資深者稱“都”,即“都監”(都監押)的由來。所謂“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便是他們的此類兼職。因此如果“提轄”是指“提轄兵甲”便不是低階武官的官職,而由路、州兩級的文長官兼任,等同於總管、鈐轄、監押一類。

    宋代確有提轄官,但為事務官,非軍官。所以魯達的提轄表述並不準確,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尊稱或者是官職的鼓吹擴大化。

    小說可能受宋、元話本所現提轄官的影響。像魯達這樣的小軍官,最多也就是從九品末級的小使臣,而同是叫“提轄”的孫立、索超則應該是指揮使(一指揮五百人)一類的軍官,八品的大小使臣。

    至於魯達拳打鎮關西時說的“五路廉訪使”中的廉訪使是指“都總管司走馬承受公事”,簡稱走馬承受。宋徽宗政和時改稱廉訪使,南宋初罷廢。

    在軍州制度文中介紹過走馬承受隸路經略/安撫司,改廉訪使後不隸。所任者為八九品的三班使臣或內侍宦官,雖名義上地位低下,實為監視帥司所設的監軍,非朝廷親信耳目者不經皇帝本人及樞密院不得除授。所任武官亦多為蔭補的功臣子弟。所以,雖然廉訪使/走馬承受可以為魯達一類的低階武官充任,但也不是他所能當上。有人稱廉訪使是指經略使(小種經略相公),也不準確。

    宋江擔任的押司、晁蓋擔任的保正在宋代確是存在。押司為縣主簿(從九品)以下無品的吏員,是吏不是官。另有司事、貼司等,但無“令史”。令史在宋代為京官,乃三省、樞密院諸司諸房的文員。雖然實際擔任吏的職事,但所處機要,仍為從八品的官,與吏身份不同。地方上出現令史,應是元代的情形。

    至於“保正”則是神宗熙寧變法行保甲法之後的稱謂。按照王安石制定的保甲法:五戶為小保,二十五戶為大保,二百五十戶為都保,分設大、小保長、都保正,富戶充當。晁蓋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戶的都保正,類似村長或鄉長(依據戶口),並負責管理本地的鄉兵(民兵)訓練、上番並教閱。既非官也非吏,與現今不同。書中多次出現的“里正”也不準確。北宋前期有里正,但北宋後期罷廢。金、元也設里正。書中的所謂“里正”、“社長”應為元代制度。

    再說下《水滸傳》中對中書這個官職的使用。前面介紹過宋代以大名府為北京,按例北京留守司留守例兼知大名府,所以不可能既有留守又有知府(王太守)。梁世傑也不可能稱“梁中書”。宋代既無“中書”這樣的官職,也無這樣的稱謂。《水滸傳》中所謂的“中書”可能是受元代行中書省名稱的影響。

    包括《水滸傳》中多以“中書省”為朝廷中樞,這也是元代制度。宋前期門下、尚書二省並未罷廢。但自元豐改制,北宋後期三省恢復唐代“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之制分立執事。當時稱“朝廷”中樞者必謂三省及樞密院,而不是中書省。

    楊志的制使也不符合宋代事實。《唐律·釋文》有“天子所使謂制使”之說,“制使”是皇帝使者的一種稱呼。宋代有“制置使(比安撫使更高的封疆大吏),但沒有“制使”這個軍職。另外正、副牌軍之類軍職宋代也不存在。

    《水滸傳》中所說的知寨也不準確。按照宋代情形,清風寨應是是巡檢司寨,所以正式名稱應為巡檢。

    宋代縣級治安分隸縣尉、巡檢。兩者地位相當,基本從九品。縣尉治縣城,而鄉里歸巡檢,可以一縣數寨,也可數縣一寨。巡檢司是縣派駐重要關卡類似現在檢查站之類公安機關。清風寨應是設在清風鎮的巡檢司。另外縣尉司所轄治安人員稱弓手,巡檢司所轄稱士兵。弓手為僱傭,士兵為招募。宋哲宗以後都用當地人員,不算軍人(禁、廂兵),也非民兵(鄉兵),而是專職公安人員,隸路提點刑獄司(類似省公安廳)。

    巡檢司寨一般數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個別大的也有五六百人。採用“都”一級編制,類似現今連級。宋代重文官抑制武職,所以,正式序列在劉高之下。劉高有點教導員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成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