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多多讀文史

    《三國演義》有詩:

    春殿承恩亦枉然,傷哉龍種並時捐。堂堂帝主難相救,掩面徒看淚湧泉。

    這講的是漢獻帝在曹操威逼要殺死身懷有孕的董貴人的無奈傷心。

    漢獻帝本為傀儡,自己的女人也無法保全。

    而董貴人,之所以慘遭橫死,與其父董承的政治鬥爭失敗不無關係。

    董承本為外戚,是漢靈帝之母董太后之侄。《三國演義》將董承描述成忠義救君、慘遭曹操毒手的壯烈形象。

    而事實上,董承也是心懷野心之輩。他初從董卓部曲,後因護送獻帝歸洛陽有功封侯。

    曹操勤王后勢大,董承欲聯他人圖之。《三國演義》說他為除奸賊,但《三國志》中說,董承又拉攏偏將軍王子服道:“郭汜曾以幾百兵力擊敗李傕數萬人,所以就看你與我是否同心了!呂不韋有了子楚之後得以富貴,現在我和你能這樣。”

    由此可見,董承也是自有圖謀,但他圖謀不密反被曹殺,因而波及董貴人。

    董貴人因與劉協是表親,幼時相識也在意中,不管二人是否情意深厚,連生命都無法保障,總是悲哀。

  • 2 # 大白白野

    正史董承是漢獻帝劉協岳父,護駕有功,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把董貴人改為董承妹妹,他確實很勇敢,為維護漢獻帝的皇權謀劃剷除曹操勢力,只是辦事不周,機密外洩導致身死族滅,董承比伏皇后的父親伏完要強,還冒風險敢於一搏。劉協奶奶董太后是董承姑姑,董貴人與劉協極有可能很早認識,算青梅竹馬。

    董承生年不詳,死於200年,官渡之戰之前,冀州河間人(今河北獻縣)人。東漢末年外戚大臣,漢靈帝母親董太后侄子,漢獻帝嬪妃董貴人之父。董太后喜歡漢獻帝劉協。有材料說董承和董卓沒有親屬關係,有材料說董承和董卓有親屬關係。董卓被王允、呂布殺死後,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又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外逃。李傕、郭汜控制了漢獻帝,把持了朝廷。

    後來漢獻帝劉協脫離了李傕、郭汜,由長安遷往洛陽,董承忠誠護駕一路相隨,沿途危險重重,千辛萬苦。到洛陽後,護駕將領韓暹居功自傲、為所欲為、擾亂朝政,董承又秘召兗州牧曹操勤王。於是,漢獻帝在曹操護衛下遷往許昌,董承隨百官一併前往。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董承升任車騎將軍,並得以開府。自漢獻帝定都許昌之後,朝廷實際為曹操掌控。董承於是聲稱自己領受漢獻帝藏在衣袋中的密詔,藉以聯合劉備等人誅殺曹操,後來誅殺事件洩密,除劉備在徐州領兵討伐袁術外其餘在許昌參預密謀的人都被誅殺,連董貴人也被誅殺。

    《三國演義》中董承完全是一個正面形象,是一位大漢忠臣。有詩讚揚: 

    密詔傳衣帶,天言出禁門。   

    當年曾救駕,此日更承恩。  

    憂國成心疾,鋤奸入夢魂。  

    忠貞千古在,成敗復誰論。

    但是正史中也存在一種這樣的觀點:認為董承身居高位,沒什麼實權,能力不出眾,卻做出冒險的事情,好懸沒把漢獻帝性命搭進去。

  • 3 # 古今中外多少事

    在《三國演義》中,董承被描寫成一個忠肝義膽、碧血丹心的大忠臣,誓死效忠漢獻帝,與曹操的犯上作亂之舉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簡直被吹成了一朵花。

    實際上,他堪稱三國隱藏最深的奸臣。

    《三國演義》中,董承充當漢獻帝的心腹,冒著天大風險把漢獻帝的衣帶詔攜帶出宮,並不顧個人安危,串聯組織反曹勢力,動員劉備、王子服等人,準備發動一次針對曹操的秘密行動,以攘除奸兇,復興漢室。

    最終被曹操發現後處死,至今仍被人當成英雄人物。

    而真實歷史中,董承的形象卻並非如此。

    董承是個非常有“眼力價兒”的角色,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投機鑽營。

    董卓興盛之時,董承就與董卓的女婿牛輔關係密切,是董卓集團的中堅力量之一。

    董卓死後,董承立即改弦易轍,搖身一變成為漢獻帝的“粉絲”,準備借漢獻帝這杆大旗博取一場大富貴。

    在三國軍閥中,董承最先看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步好棋,於是亦步亦趨緊跟漢獻帝,想把漢獻帝當成棋子捏在手中。

    董承先後聯合軍閥張楊、韓暹等人,擁兵自重,試圖結成一個武裝團伙進取天下,但他的能力實在平庸,缺乏統帥之才,始終未能培植出一支強大的個人武裝,與張楊、韓暹等人的合作也是貌合神離,各懷鬼胎。

    董承自始至終只是想利用漢獻帝,內心深處對漢獻帝根本無忠誠度可言。

    《後漢書》記載,興平二年,漢獻帝從長安西逃洛陽,途中一片混亂,狼狽不堪。

    董承看見伏皇后的侍者抱著幾匹上好綢緞,起了貪心,命令部下武士持刀搶奪,當場斬殺了伏皇后的侍者,血都濺到伏皇后衣服上,兇惡之態觸目驚心。

    所謂的“衣帶詔”事件也大有貓膩。《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證實,漢獻帝是否真的把衣帶詔交給董承,大可存疑。

    事情的真相是董承為了和曹操爭奪對漢獻帝控制權,假傳聖旨,號令天下,拉大旗作虎皮。

    事實上曹操的實力當時已經無人可敵,漢獻帝又完全被曹操掌控,董承此舉簡直是拿漢獻帝的生命開玩笑。

    一心復興漢室的劉備見到了“衣帶詔”,卻不肯參與,正因為意識到“衣帶詔”是董承偽造,此舉不但不能救漢獻帝,很可能給漢獻帝惹來不測之禍。所以劉備才拒絕了趟這個渾水。

    縱觀董承一生,並未給漢獻帝帶來任何實質性幫助,反而幾度讓漢獻帝身臨絕境,如果讓他得手,不過又是另一個曹操而已。可惜羅貫中卻未能認清此人真面目,還把他當成忠臣。

  • 4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聽說國舅董承;你說董貴人也劉協:

    1、《三國演義》塑造了不少經典的人物形象,如奸絕曹操、義絕關羽以及智絕諸葛亮,又比如仁義的劉備,小氣的周瑜,還有莽撞的張飛。

    這些人物形象有的與歷史相似,有的卻與歷史相去甚遠。

    而在《三國演義》刻畫的眾多人物中,有一位“漢室忠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人就是“國舅董承。”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董承在小說是一頂一的大漢忠臣。

    他看曹操威逼漢獻帝,十分憤怒,為了“復興漢室”,他便暗中聯合了包括劉備在內的一群人,接受了漢獻帝的密詔“衣帶詔”,要暗中除掉曹操。

    但是,由於有小人告密,東窗事發,被曹操察覺,遂將董承滿門抄斬。劉備此時幸虧逃往了徐州,免於一死。

    小說作者還為董承的死做了一首詩:

    “密詔傳衣帶,天言出禁門。

    當年曾救駕,此日更承恩。

    憂國成心疾,除奸入夢魂。

    忠貞千古在,成敗復誰論。”

    字裡行間流露出了對這位“大漢忠臣”的悼念。

    讀者獨到這裡難免被故事感染,對董承惋惜,而對曹操則更加深惡痛絕。

    從文學的角度看,《三國演義》塑造的人物形象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但是,歷史與小說畢竟有很大的差距,歷史上真實的董承恐怕並非什麼善男信女,忠臣良將。

    不客氣的說,此人恐怕可稱得上是一個“失敗的陰謀家。”

    那麼歷史上的董承究竟是什麼樣一個人呢?

    董承是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的侄子,後來,他女兒又嫁給了漢獻帝,所以,他就是皇帝的老丈人,也就是“國舅。”(漢代皇帝的岳父不稱丈人,而稱“舅”,故董承為“國舅”)

    從董承的身世可以很清楚的判斷,此人是漢朝外戚,與何進類似。

    但是,這個外戚恐怕並沒有多少輔佐大漢的忠心。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外戚與宦官在京城洛陽明爭暗鬥,最後兩敗俱傷,涼州豪帥董卓趁虛而入,獲得了漢朝中央的控制權。

    董卓進京後,廢黜少帝,胡作非為,縱兵劫掠,夜宿宮女。

    按理說,身為漢室姻親的董承理應對董卓不滿,就算不敢仗義執言,起碼也不能為虎作倀。

    但恰恰相反,董承當時投靠了董卓,做了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

    從中可見,董承此人絕非單純的“漢室忠臣”這麼簡單,此人是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論的。

    王允呂布誅董卓,牛輔也跟著敗亡。卑鄙小人賈詡勸李傕入長安,關中百萬百姓慘遭屠殺,董承當時並未見有什麼善舉。

    董承開始在歷史上嶄露頭角是從漢獻帝逃出關中開始的。

    漢獻帝出逃關中,前往舊都洛陽,這一次董承倒是護駕前去了。

    只不過,這次護架並非只有董承一人。當時是楊奉、韓暹、董承等人一起保護漢獻帝和百官往東走,而且這個命令最初是李傕下達的,董承最初不過是奉命行事,只不過李傕後來又反悔罷了。

    後來董承他們抵擋李傕郭汜的追兵,且戰且走,將皇帝帶到洛陽,恰逢張楊率部隊前來護駕,眾人這才安心。

    要說起來,這群保護漢獻帝的人本就成分複雜:楊奉、韓暹本是“白波帥”(漢末打土匪勢力之一)將領,後跟隨李傕,董承是外戚,但也曾跟隨董卓李傕。

    說這群人都是漢室忠臣,著實令人難以相信。

    2、《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曾說:“春殿承恩亦枉然,傷哉龍種並時捐。堂堂帝主難相救,掩面徒看淚湧泉。”羅貫中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皇宮內一位非常受寵的董貴人的故事。

    董貴人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的寵妃,當時東漢後宮,貴人的地位僅次於皇后,是後宮地位第二尊貴的女人。

    董貴人出身於外戚家族,她的父親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而董太后則是親手將漢獻帝撫養長大的祖母。漢獻帝與董氏一族親近,故而董貴人受寵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他們還是青梅竹馬。

    但是,我們都知道,作為東漢末年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就是一個傀儡,他先是被董卓所控制,後來又被曹操所脅迫,總之皇權這東西,他是碰都沒碰過,漢室江山就已經落入曹氏之手了!

    繼位為帝的時候,漢獻帝只有九歲,他無力抗衡董卓等奸臣,等到曹操執掌大權的時候,漢獻帝已經長大了,心高氣盛的他怎麼可能願意當一個傀儡,所以他表面上順從曹操,背地裡卻在找機會除掉曹操。

    要對付曹操,就必須有幫手,可漢獻帝的身邊全都是曹操的眼線,朝中反對曹操的臣子也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漢獻帝該找誰來助他一臂之力呢?思來想去,漢獻帝將眼光放在了董貴人的父親董承身上。

    當年漢獻帝帶著伏皇后、董貴人東歸洛陽的時候,這個董承就為了保護他們一行人,立下過大功,再加上董承是漢獻帝的岳丈,自己的岳丈總不能不幫自己一把吧!

    雖然董承並不算完全忠於漢室之人,他也有自己的野心,但漢獻帝知道,放眼朝中,他唯一可以信任和託付的人只有董承。再說了,若是聯合董承一起對付曹操,機會還是很大的。

    董貴人作為董承的女兒,又是漢獻帝的寵妃,便成為了董承與漢獻帝暗中交流的媒介。漢獻帝逃過曹操的眼線,用自己的血寫了一份血書給董承,命令他伺機除掉曹操,並將血書藏在腰帶裡,對外謊稱是自己賞賜給董承的腰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衣帶詔事件。

    董承與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等人一起密謀除掉曹操之事,最後曹操發覺端倪,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董承等人皆被誅殺,劉備逃過一劫。董承一除,曹操還是覺得不夠,畢竟皇宮裡還住著董承的女兒董貴人呢!正所謂斬草除根,董貴人不殺,他心裡始終不能安穩。於是,曹操帶著人進宮捉拿董貴人。

    漢獻帝得知曹操怒氣衝衝的進了皇宮,他知道曹操定是為董貴人而來,也急急忙忙的趕到董貴人居住的宮殿。曹操要殺董貴人時,漢獻帝苦苦為她求情,希望曹操看在董貴人懷有身孕的份上,饒她一命。然而此刻的曹操什麼話也聽不進去,最終還是絞殺了董貴人。

  • 5 # 球員兼裁判

    你既然提到了三國演義,那咱這就只論演義,不扯正史。

    董承這人,實際就是個投機者,我曹操是宦官之後,出身不好,我用你漢室的名譽,穩固我的地位,你獻帝劉協搖搖欲墜,你利用我曹家的地位,穩固你的漢室,咱兩家原本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而你董承呢,你非要跳出來,打破這種政治平衡,弄的天下大亂,弄的大家都沒飯吃,你董承好效仿梁翼,趁火打劫,用天下大亂的代價,趁機奪權,這種人比張角,比董卓還要可惡。

    曹操最大的惡,就是讓董承死的太輕鬆,這種人千刀萬剮都不多。至於董貴人,是董承的妹妹,和青梅竹馬壓根沒關係,連青梅煮酒都論不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線,零線,地線各自顏色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