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西雲海
-
2 # 我覺得我是個藝術家
工廠話養殖首先說到的是工廠,是工廠就會有工人操作,那麼就增加了養殖成本。在有限的土地上就要增加產能。養殖密度的增加接著就是各種降溫保溫裝置的投入。尤其是種母豬,蛋雞空間已經壓縮到站起吃蹲下睡。一旦有空氣傳播類疾病入侵後果可想而知。
-
3 # 糧策新農業論壇
作為一個三農工作者,我的觀點是:工廠化養殖生長週期短、養殖過程本身和生命成長規律不協和;從未來的趨勢看,養殖一定是工廠化養殖與散養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養殖生命系統。
工廠養殖週期短:是產品生命脆弱的重要原因。比如白羽雞,僅僅百天左右就可以上市,比如豬,通常都不到半年就完成了育肥,這導致產品生命過程就算健康也是急速完成了,就像水,小溪是嘩啦啦的,大海是靜水深流,沒有積累的骨頭永遠是脆的,沒有沉澱的生命也很難結實。
養殖過程與成長規律不協和:動物的本質就是動的。唯有動才能結實,才能飽滿。但工廠性養殖將動物當做植物養,固定地方,然後不停吃,不停地長,在這樣的過程中,產品生命脆弱也就變得非常正常。
但工廠化養殖只要符合國家標準,產品的基本健康還是可以保證的,於此同時,也因為這種快速育成,從而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的肉品,可以說很重要。
但隨著市場升級、消費升級,未來這種產業結構一定是工廠化養殖和散養相結合,工程化養殖代表基礎肉,散養代表高階,整體消費呈現二元綜合,讓脆弱的產品和自然的產品共同服務人們生活的需要。
因為工廠化養殖產品,容易疾病的交叉感染。比如今年的疫情,就是在人流集中的城市交叉感染。有的個體養殖戶賺錢,擴大生產規模之後虧損,就是防疫工作沒做好。另外一個,選擇養殖的產品,也很關鍵,比如黑豬就比白豬抗病能力強。工廠化養殖,都要避開村莊人流,既要防病又要符合環保要求。
養殖產品的成功與失敗,關鍵是專業技術人員技術過硬。如果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與技術,那麼就要聘請這方面的人才,或者與農業技術學院合作。如果自己資金不雄厚,又沒有任何養殖技術,只能從小規模試養開始。市場考察,很多養殖特種產品,比如山雞、土蟞蟲、竹鼠、野豬等等,市場銷路不廣,養殖產品成功了,但是賣不出去。有些特種養殖,比如土蟞蟲,往往都是養殖公司下的套。簽訂合同,保價回收,總部扶持,上門技術輔導,說得好像如同撿錢一樣,結果一養殖,很多農民都反饋是套路。
養殖業最大的風險就是防疫,很多種苗都是價格不低,養活率不高。如果初學養殖產品,可以選擇已經脫溫的產品,.成活率高,降低養殖風險。工廠化養殖肉牛或奶牛,成活率幾乎是百分百。所以養殖產品,選品也是很關鍵。養牛週期長,投資大回報慢,所以專業養牛戶並不多。牛肉長期居高不跌,就是市場緊缺。目前發現肉牛工廠化養殖的傳染病並沒有媒體報導,如果你熱愛養殖,可以考察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