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呱呱三農
-
2 # 天妹闖天下
大豆的霜黴病和大豆的灰斑病區別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發病病原體不同:
1、霜黴病又稱東北霜黴,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2、灰斑病為大豆短胖胞,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其次是為害症狀不同:
1、大豆霜黴病在中國東北、華北及大豆生育期氣候冷涼地區發生較多,嚴重的引致葉片早落或凋萎、種子黴爛。主要危害幼苗或成株葉片、莢及豆粒。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能系統發病,子葉未見症狀,從第一片真葉基部現褪綠斑塊,沿主脈、側脈擴充套件,造成全葉褪綠。以後全株的葉片均可顯症。花期前後雨多或溼度大,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黴層,病葉轉黃變褐而乾枯。葉片再被浸染的,出現褪綠小斑點,後變褐色小點,背面生黴層。豆莢染病外部症狀不明顯,但莢內常見黃色黴層。,受害豆粒發白無光澤,表面附一層黃白色粉末狀黴層。
2、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莖、莢及種子,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子葉上現半圓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時病情擴充套件緩慢,低溫多雨時,病害擴充套件到生長點,病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現褐色小圓斑,後逐漸形成中間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毫米,有的病斑呈橢圓或不規則形,溼度大時,葉背面病斑中間生出密集的灰色黴層,發病重的病斑佈滿整個葉片,融合或致病葉乾枯。莖部染病,產生橢圓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密佈微細黑點;莢上病斑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灰色,邊緣紅褐色;豆粒上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白,現斑上黴層不明顯。
再是傳播途徑不同:
1、大豆霜黴病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種子附著的卵孢子是主要的初浸染源,病殘體上的卵孢子浸染機會少。卵孢子隨著種子的萌發而萌發,產生遊離孢子,從寄主胚軸浸入,進入生長點,向全株蔓延成為系統浸染病害,病苗則成為再浸染源。帶病種子卵孢子發芽適宜溫度15度左右,東北、華北發病較南方長江流域重。
2、大豆灰斑病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成為來年新傳染源,種子帶菌後生長的子葉即見病斑,條件適宜病斑產生大量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浸染,易傳染四周病株,形成發病中心,後向全田擴充套件。在有水滴或露水的情況下,氣溫25-28度若有2個小時結露很易流行。病害的流行與抗病性關係密切。若品種抗性不高,重茬或鄰作、前茬為大豆,前一季大豆發病普遍,花後降雨多,溼氣滯留或夜間結露持續時間長很易大發生
-
3 # 呀呀呱呱咕嚕咕嚕
大豆霜黴病和灰斑病在中國華北、東北地區發病均較為嚴重,植株一旦發病,便會造成大豆品質、產量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這是兩種不同的病害,二者發病的原因、症狀以及防治的方法均有所不同。
霜黴病感染的是東北霜黴,期發病適宜溫度為20攝氏度,卵孢子形成的適宜溫度為18攝氏度,當溫度高於30攝氏度或者低於10攝氏度時,基本不發病。每年雨季時節,霜黴病發病最為嚴重。該病害對植株的幼苗、葉片、豆莢與豆粒均有危害,但在不同的部位和時期表現略有不同。當植株葉片感染霜黴病時,症狀由褪綠色的小斑點逐漸轉為褐色,葉片背部也逐漸出現黴層。而當豆莢染病時,豆莢內部出現病菌菌絲與卵孢子,表現為黃色黴層。要防治霜黴病,不僅需要選擇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使用藥劑拌種,還需要加強田間管理,同時及時噴灑甲霜靈、百菌清等藥劑進行防治。
大豆灰斑病又稱為蛙眼病、褐斑病,這兩種別稱主要與其感染髮病時的形狀、顏色等症狀有著密切的關係。灰斑病的分生孢子適宜萌發的溫度和病原菌生長髮育適宜的溫度均略高於霜黴病,分別為30攝氏度和25攝氏度。與霜黴病類似,灰斑病也能夠對大豆的葉、豆莢和豆粒造成危害。當葉片感染灰斑病時,由最初褪綠色的斑點逐漸轉變為外部紅褐色、中間灰白色的蛙眼狀斑點,界限非常清晰;而當大豆的豆莢與豆粒染病時,也常常出現這種類似於蛙眼狀的斑點,這也是為什麼灰斑病又稱為蛙眼病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當空氣溼度非常大的時候,病斑的背部也會出現灰色黴層,稍微注意一點與霜黴病也很好區分。在防治灰斑病時,總體思路與防治霜黴病類似,但藥劑選擇除了使用百菌清外,還可以選用甲黴靈和多菌靈。
-
4 # 雲種養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兩種病大豆植株的表現吧~
下面是大豆霜黴病
然後是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對大豆葉、莖、莢、籽實均能造成危害,以葉片和籽實最重。葉片上病斑多為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圍紅褐色,與健部分界清晰,這是區分灰斑病與其它葉部病害的主要特徵。
藥物防治:1、40%多菌靈膠懸劑,每畝100克,稀釋成1000倍噴霧。2、50%多菌可溼性粉或70%甲基託布津,每畝100—150克兌水稀釋成1000倍液。3、2.5%溴氰菊酯乳油,每畝40毫升與50%多菌靈可溼粉每畝100克混合,可兼防大豆、食心蟲。要抓住防治時機,施藥關鍵時期是始莢期至盛莢期。
大豆霜黴病:主要發生於東北華北地區,較冷季節發病最為明顯,嚴重時引起早期落葉、葉片凋枯、種粒黴爛,減產達30%~50%。幼苗、成株葉片、莢及豆粒均可被害。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可系統發病。
藥物防治:1.選育抗病品種: 根據各地病菌的優勢小種選育和推廣抗病良種。2.清除病苗: 病苗症狀明顯、易於識別,鏟地時可結合除去病苗,消減初侵染源。3.噴灑藥劑: 病害流行條件出現時,及早用百菌清、多菌靈、等噴施防治。
-
5 # 農民的小幫手
大豆生長過程中,會受到一些病害的侵染,其中霜黴病和灰斑病比較常見,而且發生後的症狀容易混淆,不過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具體如下:
一、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被稱為“斑點病”,一種真菌性病害,發生普遍,分佈廣泛,基本上在大豆種植區都有發生,大豆灰斑病屬於間歇性的病害,葉片、莖部、豆莢都會受害。
當葉片受害時,會出現圓形的斑點,顏色褪綠,隨著病害的加重,病斑變大,呈無規則的形狀或橢圓形,顏色也變成灰色或者是灰褐色。
莖部受害後,也會出現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病斑,中間顏色為褐色,四周顏色為紅褐色,甚至還會有黑點。
豆莢受害後,在豆莢的表面也會出現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病斑,嚴重的情況下,會有黴層出現。
不論葉片、莖部還是豆莢,哪個部位受害後,對於大豆的產量和品質都會造成影響,因此,在大豆中後期做好監測工作,也可提前打藥預防,或者在發病初期及時打藥噴霧防治,常用藥劑如下:
10%多抗黴素可溼性粉劑,每畝500-800倍液進行噴霧;
40%百菌清懸浮劑,每畝使用劑量80-120毫升,兌水15kg,均勻噴霧;
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每畝使用劑量100-140克,兌水15kg,均勻噴霧;
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20%戊唑醇+10%肟菌酯),每畝使用劑量36-45毫升。
四、大豆霜黴病
大豆霜黴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葉片、豆莢、豆粒都可以被危害,該病害有霜黴菌侵染所致,基本上在大豆種植區都有發生。
大豆霜黴病危害葉片時,會出現褪綠的小斑點,隨著病害加重,變成黃褐色的斑塊,並且在葉片背部,會出現灰色的黴層,嚴重的情況下,葉片直接掉落。
豆莢受害後,從外部看,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但是剝開豆莢後,會危害裡面的豆粒,豆莢內有黴層,在豆粒的表面也會出現黴層,豆粒發黑,無光澤,豆粒黴爛等,危害著大豆的品質和產量,減產嚴重。
針對大豆霜黴病,到了中後期建議預防為主,一旦發病後,要及時防治,時間越早越好,常用藥劑如下:
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每畝可用劑量107-147克,兌水15kg,均勻噴霧;
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每畝500-1000倍液使用,兌水15kg,均勻噴霧;
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每畝使用劑量30-40毫升,兌水15kg,均勻噴霧;
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每畝使用劑量170-250克,兌水15kg,均勻噴霧;
60% 唑醚·霜脲氰水分散粒劑(20%吡唑醚菌酯+ 40%霜脲氰),每畝使用15-20克;
75%肟菌·霜脲氰水分散粒劑(25%肟菌酯+ 50%霜脲氰),每畝使用15-20克。
注:以上所有藥劑的劑量,根據當地發生情況、病害抗性,可適當改變!
回覆列表
大豆灰斑病是常發性病害,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發病。對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均有影響,一般地塊減產10—15%,危害嚴重的地塊減產可達30%以上。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葉片,病斑開始呈褐色小點,以後逐漸擴充套件為圓形,邊緣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徑1—5毫米,有時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氣候潮溼時,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黴層。發斑嚴重時葉片上佈滿斑點,相互合併使葉片乾枯。
大豆霜黴病是由東北大霜黴菌真菌侵染而發病。大豆霜黴病危害幼苗、葉片和子粒。當第一片真葉展開後,沿葉脈兩側出現褪綠斑塊。成株葉片表面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不清晰的黃綠色星點,後變褐色,葉背生灰白色黴層。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絲層,內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種子上和病葉裡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菌源。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8月是發病盛期,多雨年份常發病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