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懶丫頭73835311

      濮議之爭是北宋英宗時期,圍繞著對其生父濮王趙允讓能否稱“親”而掀起的一場政治事件。皇帝、朝臣、太后三方勢力都被捲入其中。宋英宗在位的短短五年裡,濮議基本上貫穿始終。它不僅在英宗朝掀起了巨大的風浪,且對後世影響深遠。歷史對濮議的論述繁雜,但總體而言多是出於禮法、政治等兩方面進行考量。

      宋英宗在即位之初,權力不夠集中,便藉由宰執之手,以濮議為契機,實行“異論相攪”的政策。濮議以後,朝中原來權力格局被徹底打破,一大堆前朝舊臣被貶謫出京,專制皇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自英宗之後,宋朝皇帝的權力受士大夫的制約越來越小。

      母疑子懼下的帝后之爭

      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暴崩於福寧殿”,其養子趙曙在太后曹氏的支援下順利繼位,即宋英宗。本該和諧的母子關係,卻由於宋英宗、太后本來不相親以及後期內侍挑唆、太后久不放權、濮議等一系列事件,使得雙方之間摩擦不斷。

      · 帝后不和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英宗乃出繼之子,雖早年就被收入宮中,交由後宮撫育,但實際上他與宋仁宗和曹太后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一方面是由於宋仁宗一直盼望能由其親生兒子來繼承皇位,故朝中大臣曾在其得疾以後,數次請求早立後嗣,以安國本,都未許。韓琦也曽請求建學於內中,選拔宗室之中謹厚好學之人入內學,“欲以此感動帝意,乘間即言宜早立嗣。”而宋仁宗也以“後宮一二將就館”而推辭了。

      故幼時宋英宗雖養於後宮,但宋仁宗對其並不上心,他與宋仁宗關係也就無親厚可言。嘉祐七年(1062)八月初四,宋英宗初立為皇子,乃“召居禁中,其時先帝為左右奸人所喋,不無小惑。內外之人,以至陛下舊邸諸親,無一人敢通訊問者”。可見,到此時,宋仁宗對其態度仍舊十分冷淡,甚至任由英宗為左右奸人所苛責,飲食都不能得到保障。沒有宋仁宗的支援,曹皇后也不敢明裡相助,只能暗下偷送食物與之。

      可見當時宋英宗獨居幽宮之中處境之艱難,這也為之後帝后不和埋下了矛盾的種子。再者,英宗雖幼時就養於宮中,但他也並不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選。當英宗堅辭仁宗所受宗正之命時,諸中貴人曾推薦燕王元儼之子允初。“章獻嘗自言夢周王祐來告,將脫生荊王宮中。時允初始生”,故得太后喜愛,養于禁中,既長乃出。因此仁宗有言:“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惠;大者可也。”其中不惠者即指允初,而大者乃為英宗。

      · 兩宮的關係幾乎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這種未來的不確定性,也使得宋英宗在迎高踩低的宮中步履艱難。在這種困境之下,自然與仁宗、曹後就不會親近,而與其親生父母更為關係密切,這也為其後濮議稱“親”埋下了伏筆。宋英宗即位不久即成疾,初時只“不知人,語言失序”,召醫官侍疾,而後“上疾增劇,號呼狂走,不能成禮”,朝政也無法處理。朝臣乃請太后御內東門小殿垂簾,權同處分。

      嘉祐八年(1063)六月,“帝疾既平,猶未御正殿”。大臣多次奏請太后罷權同聽政,然其久不放權,使得兩宮之間的關係漸趨緊張。“帝初以憂疑得疾,舉措或改常度,其遇宦官尤少恩”,左右之人因此十分不悅。當英宗病重時,又常因言行不當,觸怒太后,左右之人乃趁機向太后進廢立之言,如內都知任守忠者奸邪,反覆間諜兩宮。至此,兩宮的關係幾乎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宋英宗:太后待我無恩

      宋英宗也曾與韓琦等言:“太后待我無恩”。大臣們以舜之大孝勸言:“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愛而子不失孝,乃可稱爾”,自是以後,帝乃不復言太后短。帝后之間的關係在大臣們的調和之下,逐漸得以緩和。到治平元年(1064)五月,太后“出手書還政”,不再處理朝政。至此,兩宮各居其位,各理其政,表面上,一片祥和。

      · 直到濮議爆發,平靜的局面再一次被打破

      治平元年(1064)五月,宰臣韓琦等首發此議,英宗下令“須大祥後議之”。治平二年(1065)夏四月,詔禮官及侍制以上者,再論濮安懿王典禮。朝臣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議論洶洶,一時間禮難以定。而太后聞之,內出手書譴責韓琦等不當議稱皇考。英宗見太后手詔,驚駭,“遽降手詔罷議,而追崇之禮亦寢”,乃“令有司博求典故,務合禮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幫忙想一些古風的男子名字,還有古代複姓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