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歷史功績和高貴人格已成為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寶貴一部分,但是總有人以蒙古、滿清勝利為由說他們逆歷史潮流。 是否有更科學更客觀的歷史觀,能夠正確的評價歷史,不給宵小之輩口實?
11
回覆列表
  • 1 # 羨之說

    我不認為有什麼邏輯怪圈。如果說(公眾)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認知與評價,與歷史事實不符合,或與普世的價值觀以及人文精神不符合,那有兩種可能:

    第一,公眾歷史普及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是在歷史的學術研究領域裡面,在大學象牙塔的圈子裡面,對於大部分歷史人物及事件有了充分的研究,史學界有了一致認可、普遍被接受的結論(史學界應當包括海內外研究,尤其是有上百年學術傳統的海外漢學界,現在沒有資訊壁壘,基本是雙向無障礙交流);另一方面,很多結論卻不為公眾所知,有些片面、膚淺、歪曲事實、似是而非、剝離歷史情境的各種評價橫行。這種情況就是歷史教育的缺失。

    造成歷史教育缺失的原因,一是缺少真誠的歷史教育的環境,比如教育體制不鼓勵、行政干擾、公共服務沒做好,二是歷史學家、史學研究者缺乏“公共知識分子”的擔當(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公知變成了貶義詞,真是豈有此理),躲在小圈子裡面,專心搞自己的研究。我們當然需要有專心研究的人,但也必須有擅長普及教育、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第二,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干擾。“正確”本身只取決於歷史事實,我們透過傳世史料(文獻記錄)、考古發現,運用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存真去偽,對於什麼時間、地點具體發生了什麼事件、如何演變、事後影響等等,容易有一致結論,但現代學科方法,比如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結論也不斷滲透到歷史研究中,為歷史研究所借鑑。對於事實的不斷挖掘,只會不斷豐富而不是模糊對歷史事實的認知,多元化的視角還原了人物及事件的本來狀態。

    但是,“評價”本身則意味著價值判斷,而價值觀因人而異,除了人類社會運轉需要的普世價值觀之外,關於國家、群體、組織政治及執行方式的看法,則由政治意識形態所左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立場,而公眾更容易被國家機器左右。意識形態要左右當下,必然要左右對歷史的判斷,下手處就在歷史教科書、大眾歷史普及教育。

    所以說,歷史學既是社會科學,又是人文科學。如果是歷史學家本身有其預設的價值判斷、個人立場,無非是讓歷史學變得更多元而豐富,因為我們有充分的渠道聽到更多的聲音;但如果是意識形態主導下的統一的歷史觀,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最要命的問題,是歪曲了事實,或者有意識掩蓋部分事實、只呈現某些片段,為當下的政治立場服務,甚至不惜違反人類普世價值觀。至於干擾、阻礙正常的學術研究,讓歷史研究為政治服務,讓歷史學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更是常態。50年前我們的教科書,是怎麼評價那些以殺人為樂、把人肉當乾糧的“起義軍”的?是怎麼把開黑店做人肉包子的殺人犯捧為水滸英雄的?

    我們現在公眾的歷史認知,還在為過去幾十年扭曲的歷史教育買單。完全不收意識形態影響和政治干擾的歷史研究以及歷史教育,固然沒有,然而程度有輕有重。從這點上說,臺灣歷史教育尤其是中國古代史教育,要比我們好的多。

    歷史學已經急速發展,而公眾對儒學、儒家、宋明理學等等傳統文化核心的認知,還停留在大鍋飯的時代、階級鬥爭的時代。類似“封建社會”這種完全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劃分,還能夠成為“常識”。以至於現在國家領導層開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建立軟實力、文化競爭力,沒有正確的認知和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是什麼的基本共識,也不會達成。沒有歷史教育改革,一切無從談起。

    當然我們扯遠了一點,歷史評價(價值評判)中還要注意一點,即個人的行為品行,與其活動的影響、對他人以及後世的影響,應當區別看待。比如說馬丁路德金,私生活糜爛放蕩一塌糊塗,但不影響其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之偉大。對於個人的研究,與對其個人歷史文化影響的價值判斷,都要有充分的認知,不能偏頗。

    我們在價值判斷時,應該注意:

    1、每個歷史人物,都曾經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既要祛魅,明白不存在一個生活品行道德都圓滿無缺、事業上十分成功、對後世有巨大貢獻的聖人,即便有,也很少,不要去期待聖人。孔子是一個文化的偉人,鑄就了幾千年價值觀中的核心部分,但他個人的政治抱負、政治實踐基本上是失敗的。用現代的學術研究去剖析,每個人都是立體的,既要吃喝拉撒,也有恩怨情仇。要理解其社會背景、個人思維、理想信念與現代的異同,什麼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肯定普世的部分,但不要求全責備。

    2、歷史並非以顛覆為樂,求真是為了更好的認知人類文明本身,間接來說是為了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岳飛、文天祥等的政治軍事活動本身,事實的研究會有明確的結論,他們的能力、侷限、可能在政治上所起到的歷史作用,雖然不同的研究視角會有分歧,但總會有個大體的判斷;但他們對於後世人文精神,對於文化道統,對於後人的激勵,對當代的價值,並不受其活動本身的影響。

    3、應當對歷史以及歷史研究保持敬意。現代科學給了我們更開闊的視野和研究方法,不是為了否定古人和古代文化,而是要去理解先人。連理解都做不到,沒有文化傳統,除了一個現代的孤獨的靈魂,還能剩下什麼?

    不能正確認識歷史,就不能正確認識當下。人文治國,發揚傳統優秀文化,離不開對大眾歷史普及教育的革新,以及對歷史研究禁忌的開放。

  • 2 # 閒話青史

    這種怪圈產生的原因是民粹主義在作祟,這是文化復興的必然產物,所以,從大局上來看,這反而是個好現象,您也不必過份擔心,這種東西成不了氣候,正如雨前之風,總要吹起塵埃,它飄不了多長時間。

    如果說要科學、有力的反駁,一般來講有三個方面:

    一、他們是先進文明守護神:中華文明一直是人類史上最先進的文明(根本用不著“之一”),雖然近代落後二三百年,但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只一瞬而已。面對一個落後、野蠻民族的侵害,他們身後捍衛的是當時人類最優秀的文明制度。

    二、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悲壯的抗爭,哪怕用命相抵,正是說明了這種文明的先進性,他們受這種文明影響,是這種文明的虔誠信徒,這種文明是他的信仰,所以用生命來捍衛!

    三、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血性:沒有他們的以死相爭,中華文明將不會如此純粹。正是如此抗爭,才激盪、鼓勵、磨鍊了幾千年來英雄輩出的中華民族。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優秀而純潔的民族基因:漢族是當前世界基因最純潔的人種(只是相對的,東亞基因佔70%以上。)

  • 3 # 老楊71939906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這“鑑”是什麼,鏡子。那不管歷史人物也好,現代英雄也罷,這意思就是看著他們,就像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從而知道自己的得失。

    現在很多噴子鍵盤俠,在網上或者生活中,喜歡對偉人或者英雄做出種種批判,比如說斯大林殘忍可惡,說丘吉爾陰險記仇缺,說毛爺爺好大喜功,說拿破崙生活混亂,等等等等。找出一堆缺點,然後得出一個結論,“這丫TM還沒我高尚呢”。

    他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一輩子都在底下看著人家活著,然後等那人死了以後開始在底下罵街,罵完了說,好爽,看咱多勇敢,咱敢罵偉人敢罵英雄啊~這和在集市圍觀殺革命者的阿Q有什麼區別!

    世界是多重的,“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也不是一句空話,我們必須看到偉人,英雄的另一面,斯大林的手腕兒和判斷力,丘吉爾堅韌果決的意志,毛爺爺的群眾學和大局觀,拿破崙打不死的意志,而不是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找邏輯找缺點上。

    一輩子只能看到缺點的人,註定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人最悲哀的不是被人詆譭而是被人遺忘。每個人都擺脫不了那時代的人所固有的東西,普通人如此,偉人英雄也不例外。

    所以,“明得失”研究的是人,而不是所謂邏輯和順序,研究了,學習了,明得失了,知自己了,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 4 # 暮雪千山7330136

    首先,歷史人物都是人,是人就有優缺點,所以所謂的正確評價不過是意淫而已,因為所有的評價者本身也有立場。如同拉賓,以色列的英雄,猶太人的英雄,對於阿拉伯世界來說是屠夫,是讓嬰兒止涕的魔鬼。

    其次,在宣傳某些歷史人物時,存在大量的人為修飾情況,會杜撰一些不存在的事蹟來拔高人物形象。而在批判某些歷史人物時,則編造出各種罪證來貶低。

    當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們接受的知識不在侷限於被掌控的媒體,教科書,看到了與宣傳有很大不同的人物,對曾經被告知的有了懷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時,某些人坐不住了,因為他們知道很多東西不能拿出來辯論,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於是乎,各種口號式,帽子式的就開始往質疑者身上按。

    至於邏輯怪圈?七八十年代的一衣帶水,世代友好,到今天的抗日神劇,仇日宣傳怎麼算?

  • 5 # 南山陽

    看了這條題目和部分回答,忍不住也說幾句。

    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機制,是要各位在學習中學會運用的,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你掌握了它,就不會在這個歷史人物怎麼來論的問題上,糾緾不清了。

    看歷史與看人,都要有一個辯證思維——在此,辯證法就派上用場上了——我們要揚棄兩種傳統立場和習慣:

    一是,簡單機械的“忠奸之辨”。把歷史看作是人性道德好醜的舞臺、展覽館,這是對歷史不合實際的簡化和曲解,本身就不對的。構成國家民族歷史的元素非常多,但最重要的元素是生產力、生產關係,社會、政治、民生、文化、地理、宗教等等,這些元素都在不斷變化和運動中,不是靜態,更不是忠奸善惡的道德元素所能決定的,而且恰好相反,這些才是忠奸善惡的決定性因素。華人談道德,過分地把它看作恆久不變,這不好,不合歷史實際。忠奸之辨,善惡之說,只能在非常鮮明異議不大的歷史語境中,才有說服力,否則就是“愚民”。

    我們有一種從明清時期的通俗歷史小說中養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以為偉人名將可以改變歷史方向,推動歷史前進。這絕對錯誤!上面講了,決定歷史軌跡的終究是社會生產與生存形態,而不是具體的某個人,某個集團。不要把他們作無限的誇大了。《三國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培養不出正確歷史觀的!

    第二,“華夷之辯”混淆成愛國主義。傳統中國的主流話語,“華夷之辨”很多時候確實就是忠君愛國的另一辭說。現在看,還正確嗎?當然不正確。岳飛、史可法、文天祥,現在也是萬人敬仰的英雄,他們的作為,都留在了我們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活的部分。這個沒問題,問題在於,我們還要象他們那樣,把他們當年的敵人當成是現在的敵人?這不是腦子有毛病嗎?!學是學他們的氣節、勇氣和人格,而不是學他們在具體歷史話境的作為。這個道理對成年人也成問題的話,那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所以,不要在歷史人物具體的評價上,一有爭議,就滿腹牢騷。岳飛們我當然同意,他們仍然是民族英雄,現在是整個中華民族共有的英雄。你說金的後人沒有資格讚美歌頌岳飛,這是扯淡;在中小學教育中把岳飛只侷限在“抗金英雄”這幾個字上面,也是扯淡。提到岳飛,同志們可以讀一些較新一些的專著,研究性專著,除了鄧廣銘先生新中國較早時期出過的兩本外,王曾瑜、龔延明的岳飛傳很值得讀。我想,如果真的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命運有高度關切,應該深入去了解,說不準,或許你還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呢。歷史故事可以成為老百姓的資談,但以為老百姓千百年來習慣了的某些歷史認知就是真知,可以作為歷史人物評價的尺度,理直氣壯,那是想當然的自以為是。

    總之,看歷史,要歷史的唯物的看,不是唯心的跟著某些大眾流行想法走。歷史,真不是偉人和名將的歷史,首先是億萬無名的人民主宰的歷史。沒有他們,名將功臣,一無所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塵捲風的發生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