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牌情報局
-
2 # 關燈拆電影
第75屆金球獎提名名單公佈啦!
心水多年的付蘭蘭(James Franco)憑藉《災難藝術家》一片獲得了“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我大膽預測他將拿下本屆喜劇類影帝,因為這個角色真的是太適合他了!
付蘭蘭演的人叫托米·韋素,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傳奇人物”。韋素在2003年拍了一部絕世大爛片,名為《房間》。此片被稱為“爛片界的《公民凱恩》”。
《房間》的導演+編劇+男主角托米·韋素
《災難藝術家》講的就是托米·韋素是如何拍《房間》的。
付蘭蘭神還原
Guilty Pleasure
目前《災難藝術家》的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4%,有影評人將之概括為“有趣,有點殘忍,但又很感人”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一部“關於爛片的電影”可以獲得如潮的好評呢?
1.刁鑽的選題
之所以要選這個題材,是因為即使在爛片界,《房間》也是無可匹敵的奇葩。
劇情非常簡單,男主角叫強尼(托米·韋素飾),有一個未婚妻叫麗莎。
麗莎不僅與強尼最好的朋友馬克偷情,還誣陷強尼家暴。
得知此事後強尼錄下了麗莎偷情的錄音證據,最後在客廳裡開槍自殺,結束。
光看這故事你肯定會說,什麼嘛!也沒有多驚世駭俗呀!好無聊……
別急,奇葩片的亮點怎麼可能三言兩句就說清楚呢?前不久知名吐槽短影片“誠實預告片”做了《房間》的誠實預告,細數片中的槽點。
一個原本與電影界毫不相干的人,不惜花光600萬美元,也要把電影拍出來,只是因為想圓一個導演的夢。不覺得有點肅然起敬麼?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付蘭蘭要選擇此題材,當我們近距離來看托米·韋素的時候,他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另類的勵志故事。
《災難藝術家》關注不是爛片本身,而是對托米砸鍋賣鐵也要拍電影的精神的讚美。這才是真正的“逐夢演藝圈圈圈圈啊”!
這讓我想起了蒂姆·波頓的《艾德·伍德》,同樣是講述一個史上最蹩腳的導演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後你會真的被他投身藝術的熱情所打動。
這種惡趣味用蘇珊·桑塔格的一個詞來概括,叫作“坎普”(Camp)。
什麼是“坎普”?坎普主張好品味不只是好的品味,還存在一種對壞品味的好品味。
換言之,就算是喜歡爛片,我喜歡的爛片也比你喜歡的爛片高階。
2.獨一無二的付蘭蘭
但是《房間》中最為影迷所津津樂道的,是托米·韋素那種“眾人皆醒我獨醉”的夢遊式演技。
所以一般的演員還真演不了他,必須要有一個和他一樣“自我放飛”的人來詮釋,除了付蘭蘭我想不到第二個人選。
作為一個本可以靠顏值吃飯的男神,付蘭蘭更願意完全拋棄偶像包袱,嘗試各種突破性角色。
比如在《紐約時報》的演技短片中親吻自己。
成為首位磕了藥的奧斯卡主持人。
和好基友賽斯·羅根情比金堅,被粉絲戲稱為“好萊塢最彎的直男”。
正是這些怪咖屬性,使得他與托米·韋素完美地融於一體。
托米會毫無徵兆地笑,而且笑聲很假非常魔性,呵呵呵呵。
付蘭蘭很好地抓住了這種自我陶醉的狀態。
托米在《房間》裡有一句著名臺詞"You"re TEARING ME APART, Lisa!"(你撕碎了我的心,麗莎!)。
這是托米把詹姆斯·迪恩的《無因的反抗》和馬龍·白蘭度的《慾望號街車》裡的兩句經典臺詞("You"re tearing me apart!"和"Stella!")強行放到一起。強強聯合,那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了。
你看他的表情,前半句咆哮用力過猛,導致最後就洩了氣。這是典型的非專業演員才會有的狀態。
由於這個表情太過經典,以至於專門有人把它印在了衣服上。
為了演好托米,付蘭蘭把《房間》來來回回看了30多遍。而且我覺得看這一段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地方。
托米很崇拜詹姆斯,迪恩,而付蘭蘭早在2001年就演過詹姆斯·迪恩的傳記片(又是一次神還原)。
所以現在相當於是“一個演過詹姆斯·迪恩的人演一個毫無演技但又想演詹姆斯·迪恩的人”。
托米在採訪中誇獎付蘭蘭,做到了99.9%的相似度。扣掉了0.1分,是他覺得片子的打光太暗了。
但是付蘭蘭迴應說,老兄,那是因為你看片的時候戴著墨鏡啊!
這可以說是非常托米了……
3.親友團共同“還原歷史”
除了上面提到的好基友賽斯·羅根,本片裡還有付蘭蘭的親弟弟戴夫·弗蘭科。
他演《房間》裡的馬克,就是給強尼戴綠帽的那位。
《災難藝術家》的最大看點,就是如何再度呈現《房間》拍片時各種不靠譜的事兒,而這幫演員湊在一起,本身就帶有這種“不著調”的氣場。
來看一下《房間》中另一段著名臺詞,請先朗讀一遍原文:
"I did not hit her. It"s not true. It"s bullshit. I did not hit her. I did NOOOT! Oh hi, Mark!"(我沒有打她。那不是真的。那是胡扯。我沒有打她。我~沒~有~哇!噢嗨,馬克!)
唸完就會發現,前幾句臺詞就像條頭糕一樣,都是意思重複的短句,宛如一個智障在說話。那個"I did NOOOOT"的表情又像是小孩子在撒嬌。
而最後表情和語氣轉換之迅速,用語境完全不搭的Oh hi, Mark作為結尾,簡直精神汙染。
如此“著名”的橋段,自然是粉絲期待的“重頭戲”。我們來看一下《災難藝術家》裡付蘭蘭是如何來表現這一段的:
開場畫面人物+背景的全景,一方面是和《房間》中的機位角度相同,讓人快速入戲,同時也是暗搓搓地吐槽,這麼簡單的畫面居然還要用綠幕拍攝。
“托米”一出陽臺,馬上就忘詞兒了。
鏡頭搖了180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戲中戲”的場景。賽斯·羅根飾演的“編劇”站在監視器前,把這句臺詞唸了一遍:
然後付蘭蘭回到門後,再次出來,結果又忘詞兒了。此時鏡頭給的是近景,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表演上:
給一個反打鏡頭,現場大家已經有點不耐煩了:
下一個鏡頭直接告訴大家,已經拍到第13條了,男主角還是沒有記住臺詞:
全場齊聲幫他一起背臺詞,所有人都已經背出來了: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劇組成員的服裝和站位已經完全不同,告訴大家就這一句臺詞拍了不止一天。
果然,場記板上寫著67…
鏡頭回到起初的全景景別,觀眾以為這次總行了吧,結果一開門卻又把臺詞說錯了。
再一個反打鏡頭,劇組又換了一次衣服,說明這句臺詞又拍了一天。
在重複了N遍之後,最後一條終於“一氣呵成”!Mic Drop!
這條就是成片裡那條, 明明實際上還是照本宣科的感覺,但所有人都已經顧不上這些了。一個個歡呼起來,終於tm過了!簡直感動到哭!
這是全片對外公佈的第一個正片片段,但已經能夠讓人管中窺豹,感受到此片獨特的幽默感。
《災難藝術家》裡有一句非常燃的臺詞:"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在片場最糟糕的一天也要好過在其它地方最好的一天。
雞湯歸雞湯,付蘭蘭又當導演又當主演,為本片投入的心血已足見其誠意。他已經憑藉本片獲得了哥譚獨立電影獎的最佳男演員獎。
作為奧斯卡的第一個風向標,此番獲獎也讓人對他的奧斯卡之路心生期待。
-
3 # 異亨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電影院裡,每週末深夜都會上演著這樣的場景:觀眾座無虛席,掌聲歡呼不斷,放映期間觀眾會穿著特殊的服裝,儀式般模範電影中人物的各種動作。那麼你肯定會說,這是什麼樣的世界佳作才能如此現象級吸引這麼多人放棄睡覺來觀看呢。不,你們看到的,是有著世界第一爛片著稱的《房間》的放映現場。
600萬美金的拍攝成本,採用35mm和hd格式攝像機,購買25萬攝影器材,小學生般的劇本與臺詞,腦洞大開的情節設計,上映首週末票房僅1800美金,在任何人看來,都是一場藝術界的災難,而它卻獲得了很多奧斯卡電影都無法奢望的殊榮,上映16年之久依然在獲得源源不斷的票房。原因只有一個——它太爛了,卻是爛片中的傳奇。
2017年的《災難藝術家》便講述了這部史詩級爛片《房間》的製作過程,我懷著看喜劇電影的想法來觀賞了這場荒誕奇葩的視覺盛宴:98年的洛杉磯,富豪湯米和演員格雷戈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拍攝一部讓全世界都震撼的電影,於是,財大氣粗的湯米買下了影像店所有的攝像機與錄製裝置(沒有必要,僅僅因為錢多),花了三年時間寫出了一本他自認為超越莎士比亞的史詩劇本。開啟了為期40天的拍攝。拍攝是在湯米的別墅完成,為了拍攝巷子的戲份,他在室內搭建了一個與外面巷子一樣的場景,別人問他為什麼不直接在室外拍攝減少成本,他說我們這是在拍攝好萊塢大片,錢不是問題。甚至天台的戲份他也一定要採用當時先進的綠幕摳像技術後期合成天台場景,甚至斥巨資製作了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衛生間供自己導演時使用(即便別墅裡有一個現成的而且環境更好的衛生間),簡直就是有錢沒地花的主兒。拍攝過後,湯米自費兩週的放映費用以獲得申請奧斯卡的資格,這部電影最終可想而知,在無人問津中走向沉寂。
在被哈哈逗樂的同時,我似乎在其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1%的天賦加上99%的汗水”,而缺乏了1%的靈感,你永遠什麼都不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房間》的導演湯米約翰尼,便印證了這句話,在劇本創作方面,他的水平如同只受過小學教育的人,在拍攝過程中,他不懂得任何技巧與手法的運用,在演戲中,他更是步履維艱,一個鏡頭拍攝百餘次才僅僅記住臺詞(在場的所有人基本都已經對這一句臺詞倒背如流)。情節中不斷爆發的尬笑也是他的專長(即使這個情節應該很嚴肅或很悲傷)。在戲外,他更是一個性格奇怪的男人,他的特點便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說他執行力強吧,可能做事不計後果形容地更恰當,任何事考慮不超過三秒。同時他是一個很固執的人,一切關於電影的觀點都要跟著他一人來,即使劇情很尷尬,表演很齣戲。當眾羞辱女演員,明明很有錢,卻為了享受高高在上的感覺拒絕為演員提供免費的飲用水。
這樣看似漏洞百出,徹底失敗的一個人,卻沒有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淹沒,相反地,他贏了,贏得很徹底。或者說,他失敗地很成功,這一切,都源於他看似偏執實則強大的內心。很喜歡電影中的一個橋段:
好萊塢製片人在餐館告訴湯米:“有理想不一定會成功的,就算你有馬龍·白蘭度的天賦也只有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會成功。對你來說,成功是不可能的。。”
湯米:“那我有可能…”
製片人:“不可能,給你一百萬年也絕對不可能!”
湯米:“那一百萬年以後呢?”
是啊,有理想不一定會成功,這句話現實麼,扎心麼,但我們能不能說,人出生就有可能會死,我們就不過日子了呢?湯米並沒有相信製片人說的一個字,他始終告訴自己,即使一百萬年以後這部電影能成功,即使有那麼多人告訴他,勝利是不可能的,那麼現在的他也不會停止奮鬥,追逐屬於自己的美國夢,看著他,真讓我想到了那個手握長矛,騎著瘦馬,為了心中愛戀的情人奮鬥的身影,他難道不正是現實中的堂吉訶德嗎,與其說他是一個幻想者,不如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命中註定他不會成功那麼他就抬起頭怒視命運,偏執狂有什麼不好,敢想敢做又有什麼不恰當呢。就像開頭格雷戈夢想探訪著名歌手迪恩的死亡地點卻又因為路途遙遠而始終未付諸行動,湯米說:“迪恩不會自己找上你,所以我們難道不要奔向他嗎,所以我們出發吧!”,有些事,想一千一萬次不如就與它做一個正式的了結,這才是戰勝自己。
相比其他的青春勵志片,我居然在這部講述小人物的喜劇片中找到了淚點,現實真的很殘酷,生活從來都不像一場電影,沒有工整的結構和模式化的人物,更沒什麼只要努力又善良就必然可以皆大歡喜的定律。在世界眼中,你一直在追尋的東西也許永遠只能是海市蜃樓,但是,screw it,right?世界上正缺乏這些勇敢的人,也正缺乏這樣的價值觀,我們發誓要成為最成功的演員,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拉鉤發誓,我們要向懷疑過自己的人證明實力,這些話興許幼稚或者老套,但卻是我見過的對命運最有力的吶喊。
“I don"t give a damn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me, I just be myself.”
—————12. 8
回覆列表
《災難藝術家》(英語:The Disaster Artist)是一部2017年美國傳記喜劇片,由詹姆斯·弗蘭科執導並與詹姆斯·弗蘭科、 塞斯·羅根、埃文·戈登伯格共同擔任監製。電影改編自2013年同名書籍。內容描述格雷戈·賽斯特羅和導演托米·韋素間的友誼,以及邪典電影《房間》背後的發展和製作。
2003年托米·韋素自導自編自演,拍出了爛到擁有自我風格的傳奇性爛片《房間》,被稱為有如爛片界的《大國民》。起初,電影在南加州首映了兩場,並且在放映兩週後以1800美金的票房慘淡收場,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年,《房間》在各地的午夜場放映時,卻宛如重生一般,在觀眾瘋狂口碑的推波助瀾下,成了另類的神作,就這樣,集導演、編劇與男主角於一身的托米·韋素一夕之間成了好萊塢的新名人。詹姆斯·弗蘭科將其幕後拍攝過程搬上大螢幕,負責擔任執導並飾演托米·韋素本人。
劇情其實比較簡單描述,滿腔表演熱忱卻遲遲無法頓悟開竅的葛瑞格,遇上長髮披肩、演技瘋癲的神秘湯米,志同道合的兩人一同前往好萊塢追求演藝事業,幾年下來卻苦無成績,葛瑞格偶爾跑跑龍套,湯米更是屢吃閉門羹。湯米憤而決定自編自導加自演,做自己的男主角,人生大作就此開拍,即使片廠簡陋、劇本荒謬、演技三流,電影這條路踏上了,他們跪著也要拍完!
稍微瞭解詹姆斯·弗蘭科的人都知道,這個號稱好萊塢最彎的直男,不夠基的片他不拍,看到他拍就知道一定濃濃腐味啊!《房間》有多少同志抑鬱的陰影,他全部挖出來給你,就是要讓所有曾經彆扭、躲在房間角落的愛,全部攤在加州Sunny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