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陽天齊

    近幾年的港式恐怖片,其實並不多,印象比較深的有致敬殭屍系列的<殭屍>,張家輝的《盂蘭神功》以及《陀地驅魔人》,雖然這幾部說是港式恐怖片,但與以往的影片有些差別。

    說說《陀地驅魔人》,剛看完,就忍不住想說點什麼。從片名來看,這確實有吸引到我,畢竟是港式恐怖片的忠實粉絲。不過看完後,才發現了,這驅魔人並不會任何法術或者說是捉鬼的道術,讓我有一絲絲的小失望。

    縱觀全片,我感覺《陀地驅魔人》有兩大點可以講述

    一、80、90年代的港式恐怖片逐漸逝去。

    1.在片中,出現了很多類似道士,法術之類傳統的人物,但結局都很悽慘,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招搖撞騙的術士,並不是真才實學,以至於被滅。當然,裡面有一個小插曲,這個插曲就是錢嘉樂演得法師,這個在當地很有名氣的法師。從片中可以看出來,錢嘉樂扮演的法師是有料的,至少是有點真的東西,但結局依然慘淡,被怨靈所害。

    如果熟知錢嘉樂以及熱愛港式恐怖片的朋友都知道,錢嘉樂演過不少港式恐怖片,在港式恐怖片流行的年代,算是在港式恐怖片裡比較突出的演員,不過都是扮演徒弟較多,比如飾演林振英的徒弟。林振英,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2.說是驅魔人,但發仔的驅魔手段簡單至極,雞、鞭炮、等等,還是鬼魂 雪教給發仔的 遠不及過去的種種道術法術。

    這兩個小劇情,就可以看出,影片弱化了過去港片的豐富多彩的捉鬼手段,錢嘉樂的出現,又好像是告訴我們,那些法術都已經失傳了,老一輩的能人異士已經逝去不再。

    當然,也可以看成不要相信迷信,不要去相認任何神婆之類,都是假的,反受其害。

    二、珍惜現在,珍惜眼前人。

    1.片中發仔強調,自殺的人是最可憐的,說了種種原因。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不要去輕生,努力克服,活著才會有最美好的明天。

    2.珍惜眼前人,這是影片的主線劇情了,發仔的親情、友情以及和雪的愛情,都是片中最為明顯的部分。而最突出的就是和女主雪的愛情了,陪伴幾十年,最後臨分開,才說出口,結局是美好的,最起碼雪可以走的很安心,單如果發仔早一點開口,或許,就會送另一番景象。

    《陀地驅魔人》還有著很多劇情可以說,整體而言,還是能吸引到現在的人,可能這樣的劇情設計更容易被新的觀眾所接受,偏向現代愛情文藝驚悚片,但對於我這種老式的港式愛好者,還是感覺缺了點什麼,或許是少了英叔熟練的身法,少了那雙銳利的眼眸。

  • 2 # 養樂多多多多多多

    張家輝作為一個演員,是最典型的大器晚成代名詞。早些年一直在王晶的賭片和杜琪峰的犯罪片中飾演配角,直到2008年,41歲的他透過《證人》這部影片拿到了香港金像/臺灣金馬的雙料影帝,後來就是各種獎項提名的常客了。2015年底,張家輝導演的第二部鬼片《陀地驅魔人》在香港上映。在前幾天的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本片獲得了最佳男主男佩/新演員/新導演/音響效果/視覺效果六項提名,很遺憾,最終顆粒無收。因為真的有鬼,影片也沒有任何在內地院線上映的希望,金像獎結束沒幾天,資源就出來了。看罷,感覺就是演員張家輝大器晚成,導演張家輝看來也的早不了。實事求是的說,第二部影片在導演功力上有進步,但是進步實在是很小很小。

    劇情實在經不起認真推敲,但驚悚氛圍拿捏得當,有張有弛。狠狠嚇你一通之後,總會貼心地留一段緩衝時間。為下一次的恐怖衝刺做準備,不僅讓觀眾有空隙除錯心理,也不至於審美疲勞。視覺效果也花了心思,郭采潔的女鬼在化妝效果上應該是有意突出了眼睛的,所以很是清純甜美而又精靈古怪。漂浮式的鬼魂效果和用作點綴的嘀嗒水聲也成為她的標誌動作。

    剩餘幾隻鬼也根據不同死因設計了不同形象,很見誠意。九龍城寨的設計也突出了狹隘,壓抑,骯髒的特點,可以說從未有一個鬼域如此接地氣。另外家輝的好人緣也為此片增色不少,謝雪心的詭異,余文樂的陰狠,錢嘉樂的耍寶,出場時間不多卻都個個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林嘉欣同志,直接把自己搞成一個神經病棄婦,友情出演犧牲也這麼大,贊!各路女演員這麼強就導致91年的蔡思貝淪落成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缺點當然有,而且還不少,為了推動劇情而生硬編造的故事不說,活生生加入的純愛情節也是礙眼。相信我,演技再怎麼好,一頭白髮的張家輝和溼答答的郭采潔之間也一直沒什麼火花。至於生硬搞笑的男二和生硬性感的女二,其作用還不如黑社會大哥白麵坤來的大。總之,這部片子你說經典,肯定談不上,可是一部就比得上國內什麼筆仙啊鬼娃啊床下有人強得多。

    我們從電影片名的翻譯上,就能看出玄機:可以選擇"Thug Exorcist"或是"Street Exorcist"或是"Master Fat",但偏不,最後翻譯成了“Keeper of Darkness"……一副很厲害的樣子。這個英文片名已經透露了電影的許多(想達到或已達到的)特質:黑暗,歐美化,漫畫英雄,自負,世界觀構架。張家輝自己是怕鬼的,卻連續導演了兩部鬼片,除了所謂的港片情懷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恐怖片是最容易四兩撥千斤,出奇制勝的。

    作為張家輝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必須承認他的進步,但進步也是比較有限的。劇情細節經不起推敲,敘事節奏永遠踩不準拍子。美工和特效只能說相對於這個預算來說,還算過得去,然而電影又極其倚重視覺化的表現手法,不免叫人尷尬。雖然說了那麼多缺點,但實在不忍說它差,因為它的優點,或者至少說是可愛之處,也一樣顯而易見。片中的每一個重要角色,驅魔人、助手、女記者、古惑仔等,都刻畫得很生動,能夠激發觀眾一定的興趣和好奇心,彷彿這些人背後也都能被挖掘出更多的故事。很多角色細節上的留白(好吧,“留白”和“交代不清”也就一線之隔了)增加了故事的延展性,而最後歌神張學友的出現也為續作提前鋪墊,為世界觀的架構提供了基礎。當我們對充斥全片的怪力亂神和天馬行空產生審美疲勞時,“積德行善”和“轉世投胎”這些元素又讓我們看到了導演的滿滿誠意。這種生死輪迴的宿命感,鬼亦有情的悽美感,是西方恐怖片難以複製的。阿發和雪的關係可謂是逆光源氏計劃的經典案例,導演尺度拿捏得當,沒有用過於濃墨重彩的筆觸來山寨出一個港式的人鬼情未了。雖然由於手法的稚嫩,在結尾處略有婚慶短片似的爛俗。但當曲終人散時,這段縹緲而哀婉的愛情還是值得讓人細細回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艦獵手》哪系戰列艦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