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繞過菲律賓,直取英法荷在南洋殖民地不可以嗎?
7
回覆列表
  • 1 # 浩蕩揚子江

    其實,日本是同時進攻美國、英國、荷蘭、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的,戰爭開始是在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 。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日軍還向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二戰日本打美國的珍珠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日本向來對戰爭都本著一種冒險主義,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這樣,每一次他們都幸運的勝利了。也讓他們信心膨脹。當時軸心國德國在Continental橫行,在北非更是打的熱火朝天,希特勒的成功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最重要的是日本資源極度匱乏。軍工生產原料幾乎都依賴進口,尤其是對鋼鐵和石油的應用。當時比較適合日本尋找石油的只有兩塊地域,一是從美國進口,二是從荷屬東印度掠奪。美國多次警告日本,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日本肯定不會放棄侵略中國。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財產,又限制美日貿易,最後直接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日本海軍如果沒有進口的美國石油,三個月就會全部拋錨。所以日本沒辦法。只能在南洋擴大戰爭,而當時南洋諸島又是美英荷法的殖民地,進擊南洋就等於向盟國宣戰。所以日本選擇了一個冒險的做法,奇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只有先把美國太平洋艦隊打趴下,才可以放心的橫掃南洋諸島。

    日本當時的如意算盤是,打垮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逼迫美國退出亞洲,承認日本在亞洲的霸權,簽下城下之盟,人算不如天算,他們低估了美國的戰鬥意志和戰爭潛力,到頭來只能品嚐原子彈的威力了。

  • 2 # 手機使用者62836185598

    首先美國的本意就是讓日本陷入中國戰場削弱日本國力!這個日本也看的很清楚!但中國這塊肥肉太誘人了日本錯誤認為中國很好打但日本人沒看到亂到極至的中國出現物極必反的局勢!那就是中共為代表的進步力量的崛起!這種政治上的進步必然帶來國防力量的壯大。而日本是個帶封建性的資本主義強國!但這種帶封建性的資本主義國體使其戰略鼠目寸光!在這種制度下產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足以征服進步的中國!日本這種國體在中國體現的野蠻性華人都明白就不多說了!這說明日本的征服中國的思維停留在封建思想的征服觀上!結果在中國戰場武器比日本落後的進步力量中共利用其制度優勢打的日軍優勢無法發揮陷入被動挨打境地!日本國小人少物質財富匱乏就表現出來!陷入被動無力進攻中國了這就是相持階段!而日戰區被八路佔了三分之二雖然日本佔了最富裕的三分之一但八路佔領的三分之二是原料產地而被日本佔領的三分之一富裕地區工商業無原料無法生產又搞不到糧食其奪取的佔徵資源不足以支援以戰養戰的戰略!使日本陷入進退不能的死耗困局!美國這個時候乘日之危對日本說當我馬仔吧不當我就不供應你生產的血液石油!這時日本絕望了賭博中國失敗又不想付賭資!認為有太平洋搶美國的石油美國也因為遠武力無法投送而日本又自認海軍世界最牛逼結果就開始打美國!當時菲傭是美帝殖民地要佔領南洋石油產地菲傭必須佔領無法繞道如果能繞道日本也佔領不了南洋!因為美在菲傭的海軍陸軍也很強大!而美國的生產關係封建屬性幾乎沒有比日本帶封建性生產關係勞動生產率高美國的戰爭物資產量是日本數倍結果在一比一的耗損下日本海軍拼光了美國贏了!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日本一直在賭國運。

    自1869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國運呈現出上升的勢頭。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運勢這東西,說不清,道不明,但是明明存在著。日本以極小的體量挑戰亞洲大陸的兩大帝國:清帝國、沙俄帝國,在短短的十年內,分別擊敗了他們,獲得了世界列強的入場券。

    日本在國際局勢中,縱橫捭闔,先是英日同盟,後來又跟德國搞在了一起。在德國發動二戰前,日本早已對身邊的鄰居發動了全面戰爭。

    日本的速勝理論破滅,在武漢會戰後,戰線逐漸穩定了,進入到了相持階段,並且按照敵方的作戰意圖,變成由東向西的作戰,大面積兵力不能展開,大迂迴動作受制在山川河流。

    全面戰爭打響4年後,日本悲催的發現,自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里。雖然以戰養戰,但是戰爭收益還未及獲取,日本已經不斷失血。

    對日本這樣的資源小國,這樣的局面,是他最擔心看到的。

    到1941年,日本東京的街頭,連買一雙膠底鞋都買不到了,因為橡膠是軍事物資,都要優先提供給軍工生產。

    日本即將因為戰爭破產,只能跟求和。所以,日本在進攻的同時,從來沒有放棄過誘降的嘗試,當然最後還是沒有成功。

    日本這時有幾個選擇呢?

    第一,求和。不打了,咱們恢復到戰前的態勢吧。這對於心性驕狂的日本軍隊來說,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們依然認為皇國武運長久,他們依然相信800人就能佔領北大營。

    第二,繼續打。這就有講究了。敵方勢力已經化整為零,透過會戰一次性殲滅的努力嘗試過不少,根本不可行。這樣的僵持階段,必然會持續下去。

    那麼,怎麼辦?

    日本軍部當時被世界各國的間諜刺探訊息,他們整理出來日本的戰略方向:北上、南進。

    北上。

    打蘇聯,佔領外東北和西伯利亞,透過大鐵路與德軍在烏拉爾會師,擊敗蘇聯,這是德國最想看到的結果——當時德國已經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世界輿論都在盛傳,蘇聯將頂不住了。日本得到了什麼?為他人做嫁衣。

    南進。

    打東南亞,佔領美、荷、英、法的殖民地,獲取橡膠、石油等戰爭資源。

    日本的選擇不難看出,他缺資源。

    當時蘇聯的西伯利亞凍土帶的石油沒有勘探出來,那個寒冷的地方,打下來,得不到補給;搞不好,還能打輸。

    從日本本身的能力看,與德國把資源都用在陸軍身上相反,日本花了大代價建設了海軍。海軍很費錢,可是在4年多的戰爭中,海軍只能是一個輔助兵種。

    日本陸軍和海軍向來有仇,不爽對方,看到陸軍這幫人建功立業,海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當時英國海軍全力協防英國本土,在跟德國進行“反絞殺戰”。在海上能與日本較量的,只有美華人了。

    可是美華人,日本想想就樂了:這幫少爺兵。。。

    日本人迷之自信,認為美華人怕死——這個也是真的,但是美華人鋼鐵多啊,拿鋼鐵換人命總可以吧。不對不對,美國當時的軍事力量,雖然經過“租借法案”後有所提升,不過軍事實力,還是太弱雞了點,陸軍只有十幾萬人,海軍與日本相當,不過要分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地方。而日本人,只需要負責太平洋,區域實力超過美國。

    還有,日本的零式……

    被德國在二戰初期輝煌的勝利所刺激,日本人也認為自己能夠取得媲美德國的勝利。

    作為優秀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在勸諫不成後,說:憑我們的能力,可以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權6個月。至於6個月以後,天皇保佑吧。

    在後來的作戰中,空襲珍珠港之後的6個月內,日本軍隊確實大殺四方,3萬軍隊,俘虜美英荷聯軍11萬,打的順風順水。6個月後,他們把船隊開到中途島,然後損失慘重,戰略進攻權易手。

    日本的脖子,寧肯自己來抹,也不能被掐在別人手裡。

    他真抹了。

  • 4 # 軍武雜談

    國與國之間不可能不因為利益而發生戰爭

    因此,接下來就為大家分一下,是什麼利益,能夠使日本冒著巨大的風險進攻美國。

    美國不願意日本做大

    自從七七事變到1940年左右,雖然日本在中國大陸已經佔領了大片的土地。但是與此同時,日本也開始展現出疲態。而中國軍民的戰鬥力也更新了美華人對華人一直以來的偏見,而如果放任日本繼續進攻中國,日本很有可能就會在亞洲成功做大,加上此時日本早就和德國結盟。

    歐洲、亞洲都淪陷給軸心國,那麼美洲大陸被進攻就是時間早晚得問題。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看到德華人和日本人高歌猛進的時候,美華人其實是非常坐臥不安的。

    美國實施制裁的手段簡單,代價很小,但是對日本的影響卻非常大。

    日本是一個島國,當一個島國決定打一場持久戰的時候,日本的資源短缺問題就非常明顯了。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威脅日本,在於日本進行戰爭的大部分物資是由美華人提供的。

    從鋼鐵到石油,從麵粉到火藥。日本從美國進口了太多的東西。因此當美華人威脅日本人停止戰爭,恢復七七事變前狀態,或者斷絕物資供應。

    這時候,留給日本的選擇就不多了。

    日本人認為自己有充足的資本

    到太平洋戰爭前,日本從驅逐艦雪風到戰列艦大和、武藏。在加上幾個赤城為代表的海軍航空戰隊,幾百條船和一千多家海軍作戰飛機,這個數字幾乎在日本人的腦子裡烙下了必勝的鋼印。

    可惜,日本人忘記了他們要面對的是美國全國,而不是僅僅一個太平洋艦隊。

    日本有“賭國運”的傳統和愛好

    這個不用說,翻翻歷史書就很明白了,一個賭徒逢賭必贏,你讓他不去賭博,不可能也不現實。

    加上日本軍中優良的“下克上”傳統。

    什麼,上層不想和美華人開戰?

    先打了再說!!

    按照慣例

    以上

  • 5 # 青年史學家

    二戰之前,日本就已經有所謂南進和北進策略之爭,日本最終之所以選擇南進去打美國實際上是日本在經歷了內部的長時間博弈和多次對外嘗試後所做出的戰略選擇。實際上在日本進攻美國前一刻,日本與美國還在和談之中,美華人被日本人一直矇騙到了最後才知道日本人的真實戰略意圖。

    日本的南進策略是有很深後的歷史淵源的,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啟蒙思想家吉田松陰就曾經提出過,一旦日本的軍艦大炮得到充實的話,就要去蝦夷地區開拓,此後便要圖佔琉球,使之成為日本的藩屬國,繼而日本要南下佔領臺灣和呂宋,並同時佔領整個中國,在當時看來是非常荒唐的戰略構想,但是在二戰中日本除了沒有完全佔領中國外,其他的目的他都實現了。

    吉田松陰的學生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很好的貫徹了他的意志,在後來日本人制定的意在征服世界的“大陸政策”中,就有非常明顯的南進目標。

    二戰前,日本陸軍實際上是主張北上進攻蘇聯的,但是1938年的張鼓峰和諾門檻事件,日軍的失敗讓日本人意識到蘇聯的軍事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因此此後陸軍逐漸屈服了海軍的主張,也開始積極準備南下進攻美國。而且基於現實的考量也讓日本軍部傾向於南進,因為越來越龐大的戰爭機器需要更多的戰略資源的支撐,而日本國內是無法支援的,他們需要來自東南亞的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因此日軍最終選擇了南下。

    當然,日本在最初的時候也並非非美國不打不可,不過日軍首先選擇進攻的目標就是美國,而且是以偷襲的方式進攻,給美華人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因而美國的戰爭機器在珍珠港事件後被完全發動起來。

    彼時世界另一頭的希特勒知道了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訊息後,大罵日本人愚蠢,因為自那一刻起,戰爭雙方的天平已經發生了失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974話更新!這個伏筆埋了54話,是堪十郎是內奸的最大證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