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踐踐小喵

    中華文明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

    傳統的思想認為,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遊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遊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但近代由於三星堆遺址的發現,令傳統的“長江流域文明是黃河流域文明的繼承和發展”的看法受到動搖。中華文明很可能是多源頭文明,而非單由黃河流域文明起源。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滿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

    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徵是獨特的道德禮儀。《新唐書 輿服志》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親被王教”是指的《尚書》的王道以及《春秋》的尊王攘夷;“習俗孝悌”是指的《孝經》。又云:“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莊子·天運》載:“老子曰:‘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史記·秦本紀》裡面,秦穆公親口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晉人由余答之曰:“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太祖、太宗禮樂刑政之綱,華夏文明之教,將復見於今日矣。”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雲:“夫華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因此,六經、六藝、五常以及其主張的詩書禮樂之道是華夏文明的本質。

    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五、六千年前,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學會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漸漸充足,不再像遊牧民族那樣缺乏食物,使得華夏族的人口很快的增長,超過了其它羌人。

    一,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都繼承了詩書禮樂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禮和夫婦長幼之別,也都信奉聖王政治。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二,五常

    詩、書、禮、樂、易,合稱五經,五經對應五常。“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又曰:“謂仁、義、禮、智、信也。

    三,六經

    所謂“六經”,指的是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本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的原則,只是對這六部古書作了整理的工作。這六部古書,從遠古流傳下來,在孔子以前,為王室貴族所有,深為歷代統治者所寶重。《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談到教育王室公子時所開列的教材即包含了這六部古書。“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這裡提到了九種古籍:《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申叔時是楚莊王時的人,楚莊王在位於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於孔子半個世紀。孔子整理的六經早在楚莊王時就已經有了,而且這些書名已屢見於先秦其他文獻。《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六經體系是華夏文明繼承和發展的源頭。“《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詩》《書》具其志,《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遍舉其詳也。”經學塑造了華夏政制的價值理想,正如民國學者李澄源在《經學通論》中所說的那樣:“吾國既有經學以後,經學遂為吾華人之大憲章,經學可以規定私人與天下國家之理想。聖君賢相經營天下,以經學為模範,私人生活,以經學為楷式,故評論政治得失,衡量人物優劣,皆以經學為權衡。

    周行天下——周易的補充

    宋代,是《周易》研究的一個黃金時期。由於受時代的影響,特別是受儒家學說發揮自身政治哲學功能的需要,這個時代的《周易》研究與漢代有很大的不同。

    漢代易學是象數學派佔據統治地位,而那時的象數派治《易》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周易》宣揚天人感應和陰陽災異。他們把《周易》作為探測天道人事、特別是社會政治的工具,程度不同地把它作為衡量政治好壞的標準和尺度,其末流陷入荒誕離奇、令人啼笑皆非的境地。

    而宋代,由於受理學的影響,而最根本的是儒家為了壓倒佛道。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急需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大力強化自己學說的思辯色彩的需要,其研究《周易》把探討《周易》中所蘊含的哲理作為主要的目標,這是象數學派和義理派的共同特點。

    我們知道:孔孟的原始儒學,主要是政治倫理哲學,與道教和佛教相比,它的哲學體系是不完全的,最明顯的是它缺少哲學本源理論,即天地萬物是怎麼生成的。《易傳•繫辭》雖然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但由於它的著作權一直存在著爭論,因而並沒有引起漢儒的重視。

    與孔孟一樣,漢儒也是不談宇宙生成和天地萬物起源問題的。所以直到宋以前,儒學的理論體系裡一直缺少這一環節。這是哲學的根本問題。缺少這個方面的理論,其哲學就始終只是侷限在人文的範圍之內,而無法上升為解釋現實世界一切的理論。這無論是在與它派哲學論辯的時候,還是在保特自己的正統地位的過程中,都是很不利的。正由於缺少這一環,也使自己學派理論的思辯色彩遠不及他人。所以這是宋代儒學當務之急需要補上的一課。

    在儒家的經典中,《易經》列為五經之首,其所以獲得如此殊榮,除了說《易傳》為孔子所作之外,恐怕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易經》探討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它以天地之道闡明人事之理,其研究的物件是整個宇宙世界。而不是象儒學其它幾經那樣侷限於人文範圍,比較起來,在儒家經典範圍內,它最具有思辯色彩和哲學意味。

    要強化儒學的思辯色彩,從《易經》著手最為方便。而要給儒學補上宇宙生成理論和回答天地萬物起源的問題,《易經》更是最為合適。這不僅因為它的內容本身就包括了這些方面,更因為《易經》中已經提到了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理論雛形,只須對它加以補充完善即可。這種客觀需要,使得《易經》研究在宋代顯得非常熱鬧繁榮。宋代幾乎所有的理學家都註釋過《周易》,都在借注《周易》形成和表達自己的哲學見解。另一方面,又使得宋代的《易經》研究不是象漢代那樣注重說明陰陽災異和天人感應的迷信,而是以闡明《易經》的義理為宗旨,著重探求世界的形成和變化的模式,探求天地萬物的本原。透過研究卦象變化的內在聯絡,探討客觀世界的聯絡與變化。

    在現在看來,無論諸子百家,五常,六經,已是為知書識禮、崇尚道德、人性倫理哲學、價值理想,是歷史久遠而深入在華廈民族精神精髓。周易則論證宇宙萬物起源和關聯,至今運用甚廣。

  • 2 # 凡客視界

    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什麼

    “仁、德、禮、法、化、和”這六個字,概括了我們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徵,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於此。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的強盛。中華文明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發展,都是向著“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諧”而來的。所以,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要求。像這樣公平、和諧相處,達到全人類的美好和諧,沒有一個共同的約定,定出一個共同規範,是很難達到的。

    中華文明碩果僅存,最大的原因在於中華文明之‘廣’,這個‘廣’指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廣闊的地域和眾多的人口,但凡異族入侵,在血腥的屠殺也殺不完眾多的漢人百姓和文人士子,只要漢人不斷絕,就能保證中華文明的成果傳承下去。中華文明的同化性是其他三大文明不能比擬的,中華文明是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所創造的,他們建立的國家政權傳承了幾千年,每當有異族入侵時,他們一旦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先進和優越,就會模仿和學習,這是誰也無法阻擋的。

    中華文明始終建立在一個大統一的國家之上,由於人口眾多,所以國家的實力一直非常強大,這種強大使華夏一族很難被征服,更談不上毀滅,即使偶爾被個別少數民族所取代,漢人也從未丟失過文化的主宰。

  • 3 # 老易侃品牌

    這個問題太高大上了,我查了查大腦的記憶體,發現不夠智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來路過的。

    你看看大家的答覆,學習學習。

  • 4 # 孤猴78345271

    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以黃帝的道原經,周文王的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為代表的華夏思想,而華夏思想的核心和靈魂是創造宇宙,萬物和人類的`道’,整個華夏思想可濃縮為六個字:道生玄,德守中,乃至三個字:道,玄,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遠水不救近火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