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嗅事江湖

    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的第一舞人。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以舞《劍器》而聞名於世。她在民間獻藝,觀者如山,應邀到宮廷表演,無人能比。她的《劍器舞》風靡一時。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世事浮雲,以公孫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藝,最終結局卻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終。然而,她的蓋世技藝是與中國歷史上的兩座文化高峰聯絡在一起的。正是因為她,我們才有幸看到了草聖張旭的一卷絕妙丹青,才有幸讀到了詩聖杜甫的一首慷慨悲涼的《劍器行》,就連畫聖吳道子也曾透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成就三聖之道,這位絕代佳人當再不寂寞。

  • 2 # 山中散人F

    李白和杜甫是摯友,而李白的俠客行也顯示了其劍術的超凡水準,再從詩聖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古詩中可以推理,公孫大娘劍擊術應是當時唐朝第一劍客。

  • 3 # 明離子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這是杜甫七言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開篇,此外還有最精彩的兩句:

    “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這是杜甫在觀看了公孫大娘徒弟舞劍表演後的有感之作。

    但大家應該注意到,杜甫用的是“舞”而非“武”,所以公孫大娘的劍術是一種舞蹈,而非技擊家,換句話說,公孫氏的劍術只能用於表演,殺傷力非常有限。

    但公孫大娘的舞劍卻真的可以用“登峰造極”形容,她被稱為唐代開元年間第一舞人,在宮廷表演,舞姿驚豔了包括唐明皇在內的眾人;在民間表演,觀者人山人海。

    但是這樣一位身懷絕技的佳人,最終的結局卻並不好,流落街頭,寂寞而終。

    但公孫大娘劍舞卻間接的影響了華夏文明中的其他領域。

    比如開篇“詩聖”杜甫的那首千古名篇《劍器行》。除此之外。據說有“草聖”之稱的書法家張旭,便是看了公孫大娘的劍舞才找到了草書的靈感;“畫聖”吳道子透過觀看公孫大娘的劍舞,從中揣摩用筆之道。

    公孫大娘的劍器舞雖然沒有殺傷力,但卻影響了三個領域裡的聖人。

  • 4 # 中孚鑑

    公孫大娘是不是唐代第一劍術技擊家,這不清楚,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再說了,整個唐代,從開國到滅亡,人才還是不少的。不過公孫大娘卻是盛唐時期開元盛世時唐宮中的第一舞人,如此公孫大娘可謂是古代的一個藝術家。

    作為舞人、藝術家的公孫大娘是舞《劍器》聞名的,既然是舞,就和劍術有不少區別了。她是在以前傳統的劍舞基礎上,又創作了不少《劍器》舞。她的舞劍之技,在當時可謂是無人能比。

    而在唐文宗時,有“唐代三絕”之稱,分別是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舞。裴旻的劍法能和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並論,可見他劍技藝的高超。當然裴旻的劍舞和公孫大娘的舞劍還是有些不同的。

    公孫大娘舞劍確實名震一時,她也很具有傳奇色彩。在那時的唐朝,就是因為看到她舞劍,從而影響了當時幾位極其重要的人物,這幾個人物後來的成就、地位對後世亦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相傳,草聖張旭就是在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之後,而書法大悟,成就了他後來的精湛書法。後人才有幸看到張旭的筆墨丹青。

    和詩仙李白齊名的詩聖杜甫,在他年少之時,也曾看過公孫大娘的舞跡。杜甫有一詩為《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寫的就是公孫大娘的劍器之舞,裡面有一句為“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而畫聖吳道子,也因為看公孫大娘的劍器之舞,而體會到了用筆之道。為以後吳道子的畫技奠定了的基礎。

    若以此來看,公孫大娘的舞劍確實非同凡響,她的舞技不單單是高超的舞藝,也是哥歷史、文化相連的。所以公孫大娘的開元盛世唐宮第一舞人之稱,當是實至名歸。

  • 5 # 薩沙

    公孫大娘未必會有武功,很可能只是一個舞蹈家。

    公孫大娘很擅長舞劍,資料中這麼寫:唐代最傑出的舞蹈家之一,傳劍擊之術亦是一絕。擅舞“劍器”,舞藝超群,常在民間獻藝,極負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宮,表演劍舞技藝。是唐代見於記載中,既活躍於民間,又聞名於宮廷的少數著名舞蹈家。

    然而,沒有任何資料提到公孫大娘是有武功的。

    因為她的舞劍是舞蹈,同武功是兩回事。

    打個比方,今天體操表演就有棒操,表演的也非常精彩,讓人眼花繚亂。

    但是,你能說這些女子體操運動員有武功嗎?

    個人認為,公孫大娘的武功其實是舞蹈演員,她會的劍術其實就是類似於今天京劇表演那種舞劍。

    其實,真正的劍術哪裡有那麼多誇張的套路。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日本劍道、西方擊劍這種實戰鬥劍,通常只有幾招而已,主要看雙方的反應、速度和力量。

    所以說,公孫大娘的武功如果真的非常厲害,哪裡會有這麼多套路?

    退一步說,真正的武林高手也不可能跳舞跳得好。

    你讓泰森跳個舞看看呢?

    所以,可以確定公孫大娘就是一個舞蹈演員,不會什麼武功。

  • 6 # 杏林帥哥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過一首七言古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

    ……

    能讓“詩聖”杜甫為之作詩讚嘆的劍術高手,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吧!在這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序言“……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故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原來,“草聖”張旭的書法造詣也是從公孫大娘的“舞劍器”受到的啟發。

    劍器,是唐代的“劍舞曲”之一,即“武舞”。

    什麼是“技擊”?

    技擊是搏鬥的學問,冷並兵器時代,技擊是主要的軍事技術,即使現在,仍是軍事訓練的內容之一,戰場上,沒有規則,講究的是快速制敵。不講外觀,只看效果,

    如果要公孫大娘與人對決,個人認為,應該和現在練傳統武術與職業搏擊對打的結果差不多。

    所以,公孫大娘的劍術,只是具有極高的觀賞性,相當於現在的武術套路表演吧!

  • 7 # 濤說精彩歷史

    1、很難。唐朝第一劍術家可能是“唐代三絕之一“的裴旻(péi mín),此人真正上過北方戰場,公孫大娘很難超過裴旻。

    2、另外,禪宗“溈仰宗”的初祖——溈山僧,以及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荊十三娘、蘭陵老人,都是公孫大娘強力競爭對手,所以這五人當中,公孫大娘位居中游。

    top1、“唐代三絕”之一的裴旻,實戰經驗豐富,正史他第二,沒人敢第一。

    裴旻,唐開元間人。他曾鎮守北平郡(治今河北盧龍),擔任龍華軍使,先後參與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事,多次立功。

    裴旻在正史中名頭極大,他的劍舞,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併成為唐代三絕,被《新唐書·列傳一百二十七》明文記載,世人稱之為“劍聖”;如果覺得這些花裡胡哨,裴旻上過戰場,和唐朝最兇惡的敵人做過戰、流過血、立過功。

    (裴旻)

    河朔三鎮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亂後最難纏的藩鎮;裴旻擔任龍華軍使正是兵變前幾十年,他曾與當時的幽州都督孫佺主動北伐,攻擊奚人!

    《新唐書》說他們過於深入,被敵兵圍困,裴旻舞刀立馬,迎面砍斷飛來的四支利箭,奚人頭領大為驚駭,解圍引去。

    《新唐書·列傳一百二十七》:旻嘗與幽州都督孫佺北伐,為奚所圍,旻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斷,奚大驚引去。

    民間傳說,詩仙李白的劍舞、劍法,就是隨裴旻所學。

    top2、溈仰宗初祖——溈山僧

    唐中後期禪宗崛起,溈仰宗為五家七宗之一,溈山僧即為溈仰宗初祖。

    禪宗祖師達摩老祖在金庸小說中地位不必多言,精通七十二絕技的他是絕頂高手之一;作為開宗立派的溈山僧,傳說佛學劍術俱佳:和尚將劍藏在指甲下,憑空變劍,飛奔而去。

    (溈山僧讓人想起小說中的達摩)

    我們不宜把筆記小說和正史比較,但因為溈山僧開宗立派,姑且把他排在第二。

    top3、公孫大娘——正史真實存在,杜甫、張旭筆下的奇娘子

    前兩位名氣太大、淵源太深,我們只能暫時把公孫大娘排在第三。

    詩聖杜甫《劍器行》記載: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公孫大娘)

    意思說有個佳人公孫氏,她的《劍器舞》舞轟動四方。圍觀的人山人海,個個神色惶惶,天地也為之變色。

    草聖張旭也從公孫大娘身上取得靈感,改進自己的書法。

    top4、荊十三娘 五代筆記《北夢瑣言》,宋《太平廣記》,明《劍俠傳》都有輯錄,說它仗劍來去,於重重守衛中,一夜取人頭。但不是正史記載,排名第四。

    top5、蘭陵老人,唐筆記《酉陽雜俎》、宋《太平廣記》、明《劍俠傳》中都有記載,主要特點是運劍如手指一般靈活。

  • 8 # 揚生解史

    公孫大娘是唐代第一劍舞家,而不是第一劍術技擊家。因為有杜所做的詩為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④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這裡的“劍器”並不是寶劍,而是一種跳舞的道具而已。

  • 9 # 文藻巧翁

    從公孫大娘說劍舞

    說起劍舞,人們就會想到唐代著名民間舞蹈家公孫大娘。當時她的《劍器》舞曾風靡一時,據說書法家張旭、懷素看後草書大進,閨閣秀媛紛紛仿效她演出時穿的軍裝。這個舞蹈雖失傳已久,但人們仍能從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想象它的風貌。詩中說:公孫大娘舞《劍器》時,光芒四射猶如后羿射落九個太陽,舞姿矯健猶如眾仙乘龍飛翔;進退回旋,節奏鮮明,或勃然而發,如崩雷閃電,驚心動魄,或戛然而止,如海波平,清光凝聚。觀眾如山,人人為之變色,舞罷之後,似乎覺得天地仍在旋轉,低昂不定。透過詩中形象逼真的描述,可以想見其磅礴的氣勢和精湛的技藝。

    劍舞這一古典舞形式,最初可能屬於散樂百戲,由民間劍術發展而來,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成為舞蹈藝術。在唐以前,史載鴻門宴上就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說。到宋代,表演形式演變為“隊舞”,已非原貌。以後在民間武術和戲曲舞蹈中仍有保留,如中國藝術大師梅蘭芳在京劇《霸王別姬》中就有一段精采的劍舞。

    作為舞蹈藝術的劍舞,與武術中側重表現技巧、藉以鍛鍊體魄的舞劍不同,它要求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講究舞姿的造型美和詩的意境。一般分為“站劍”和“行劍”兩大類。前者以動作迅疾,靜止舞姿富於雕塑美,後者以動作連貫均勻,富於韌性而各具特色。舞時有執雙劍或單劍的,單劍的創柄上常帶有長長的劍穗,隨劍飛舞。

    當今。舞蹈家舒巧表演的《劍舞》,剛柔相濟,婀娜多姿,塑造了一個古代巾幗英雄的俊美雄武的形象。青年舞蹈家張玉照表演的《醉劍》,表現古代一位將軍在國破家亡時醉酒舞劍的悲憤心情,醉步踉蹌,跌撲騰挪,別具一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以前社會是"學而優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