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莊女士1
-
2 # 高峰期的顫抖
第一,太和殿,只有舉行重大典禮才開啟,比如親征、立儲等。
第二,中和殿,皇帝在去太和殿時,在這裡可以稍事休息;祭天祭地前,皇帝於前一日在此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清代還在此舉行修玉牒的一些事宜。
第三,保和殿,明朝時,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太子等儀式也常在這裡舉行。清朝時,逢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這裡還有個最重大的作用,科舉考試最後一關殿試的考場。年末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故宮三大殿就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其次是保和殿,最小的就是中和殿。
太和殿,俗城“金鑾殿”,位於故宮中最中心的位置。它建於1420年,仿照南京故宮的奉天殿而建,所以最初亦稱“奉天殿”。1562年,嘉靖皇帝將其改稱“皇極殿”。1645年,順治皇帝又將其改稱“太和殿”,自此定名。
明清時期,太和殿就是明清朝廷用來舉行各種大型典禮的場所。
記住太和殿絕非是有些影視劇中所演的那樣,是用來上朝的場地,實際上明清皇帝上朝的地位主要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養心殿等地,其中皇帝御門聽政的時候一般是在乾清門,皇帝召見臣子前來議事一般是在乾清宮,清後期垂簾聽政一般是在養心殿。
所以實際上太和殿在明清時期的用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舉辦國家性質的大典,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冊封皇后、冊立太子、命將出徵等,再是每年的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也會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賀,同時群臣也會在這裡接受皇帝的賜宴。
此外,清朝曾經有一段時間會在太和殿舉辦殿試(乾隆五十四年改在保和殿進行),當然殿試中的傳臚典禮依然在太和殿舉行(殿試以後由皇帝宣佈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名曰“傳臚”)。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它始建於永樂十八年,初稱“華蓋殿”,嘉靖重修後,改名“中極殿”。順治二年,改名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
明清時期,中和殿的主要功能就是供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典前休息所用。在當時,皇帝前往太和殿參加大典前,都會在中和殿先接受主持慶典官員的朝拜和奏事,藉此來事先了解大典的進行步驟,之後在前往太和殿。
同時在給皇太后上尊號時,皇帝需要提前到中和殿閱讀大臣在替太后上尊號所擬定好的奏章,如若皇帝覺得不妥,可在這裡直接召見大臣進行修改。此外,清時纂修皇家族譜完畢後也會在中和殿上舉行完成典禮,然後皇帝會在此審閱族譜修成情況。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農壇祭典時,及參與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等類似活動前,皇帝也會在中和殿事先閱讀大臣們擬定好的祭典所用的祭文,如若有誤則可在此直接召見大臣進行修正。當然,有些時候清朝皇帝也會在此賜宴於群臣。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始建於永樂十八年,初稱“謹身殿”,嘉靖重修後,改稱“建極殿”。順治二年,改稱“保和殿”,“保和”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即只有神志專一,才能保證福壽安樂,天下太平。
保和殿在明清時期的用途並不一致。 首先在明朝,皇帝在太和殿進行大典前都會在此進行更衣,然後再前往太和殿,同時明朝在冊封太子、皇后時,會保和殿接受朝賀。
而在清朝,保和殿的用處主要有三個。其一每年的除夕、正月十五,清帝會在保和殿宴請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同時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的宴席也在此進行。其二自乾隆五十四年後,科舉考試的殿試也會在保和殿進行。其三每年的年末,宗人府、吏部的有關官員還會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官員的戶口)。
此外,在清朝保和殿還曾經短暫地做過清帝的居所。順治三年至順治十三年,順治皇帝曾在保和殿居住,時稱“位育宮”,同時順治大婚時也在此進行。康熙元年至康熙八年,康熙皇帝也曾在保和殿居住,時稱“清寧宮”。
總的來說,故宮三大殿是明清時期朝廷最重要的三座宮殿,國家重大典禮的舉辦都離不開這三座宮殿,其中太和殿主要是當作大典的舉辦場地,中和殿主要用於皇帝在大典前休息所用,保和殿主要用於皇帝宴請百官所用,及舉辦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