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祈願康寧

    《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逍遙遊》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個人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章先是透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文章最後透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裡行間裡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莊子的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遊”並不是指形體之遊,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遊,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理解真正的逍遙遊,需要理解逍遙遊所描述的是一個經過深刻批判而進入與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動態過程。

    這篇文章體現出的道家思想是 :物我兩忘、無己、無功、無名、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不為世所用、與道合一,那麼這些思想用佛家的道理怎麼解釋呢?

    佛家思想簡單地說是提倡解脫、放下,如果單從無己、無功、無名這幾個概念的字面上來看就很容易理解解脫放下了,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利益忘了、不追求功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煩惱了。佛家說這個世界是“虛妄”的,勘察這個“虛妄”的一個方法就是觀察並總結世事的無休止的輪迴,在這個輪迴裡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眾生一無所得,以此知道世界對我們都是沒有什麼意義而顯得虛妄,明白並勸導自己遠離世事少些煩惱而獲得清淨心並進而修行,最終成為清淨、如如不動的佛,這是從佛經的文字層面上理解的道家思想。

    佛家提倡“性命雙修”,其實道家也是提倡的。“性命雙修”的另一個“性”的方面是禪修,從禪修的角度一樣可以解釋上面關於道家思想的話,而且只有從“性”、“命”兩方面解釋才能更好的理解。

    禪修有一定基礎了就會達到一個狀態,這也是禪定最基本的要求,這個狀態就是“無念”,用南懷瑾老先生的話來說叫做“醒夢”,這個狀態看似無念其實包含了所有的念頭,它從普通人的觀念來看就是“物我兩忘”,因為把物質世界的外界和自己都“忘了”,沒有了所知障和煩惱障,才能和神佛達到合一,才會什麼都知道,才會具有各種神通,因為這些,作為修煉者的人才會徹底放下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和微不足道的物質的利益),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狀態。隨著禪定層次的深入會有一定的神通,在無念的狀態下用念力可以使自己的身體飛騰而不需要憑藉任何外物,這就是“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這裡的“無窮”包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樣的人當然不願意再參與世事而“不為世所用”,他們的生活狀態就是神不外馳、時時刻刻的禪定(無念或者全意識),從而達到自己的自性的狀態,也就是與道合一了。這是用佛家的禪定理論解釋上面提到的所謂道家思想,其實也是修行的方法,這樣解釋比單從文字上解釋要深刻的多,不過只有修禪定到一定階段的讀者才能理解,否則只能當成神話來看。

    這樣就是絕對自由了嗎?當然不是,只有滿足了一系列的條件才可以“遊於無窮”,這些條件就是修福修善和禪定。而且,這樣的自由是不能動心動念的,自己感覺並不是什麼自由,也不是什麼浪漫,因為達到這個狀態的人永遠不會有這樣的世間人才有的想法。此時的人真就如同《逍遙遊》裡描述的鯤鵬非常人所能理解,只能是隻管自己飛,低頭動念一笑就要摔死了,所以,絕對的自由是沒有的。這也印證了哲學家常說的“二分法”,也就是佛家的“方便善巧”。

    僅從道家的這一個文章就可以看出佛道的思想本質上是一致的,並且都可以從性、命兩個方面來解釋,我們實在是沒有必要搞佛、道的互相排斥而落入南懷瑾先生所說的“宗教綜合徵”的境地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志祥被曝秘婚,是真是假?明星為何選擇秘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