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伴讀歷史

    大家好,李世民如果不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應該會帶來惡果的,我們從下面幾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李世民不是太子。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如果太子死了,太子的兒子作為嫡長子還可以繼位。所以必須要將所有有正統血脈的人一起斬除。

    其次當時雖然李世民握有兵權,但是建成和元吉也手握重兵。當時的軍隊是隻聽領導人的,不看命令,如果有太子後代殘留,後代振臂一揮,立馬帶兵造反的可能性不是沒有的。

    最後是朝中大臣的派系。李世民有以杜如晦、房玄齡為首的謀士和秦府文學館十八學士,建成有洗馬魏徵、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等“盡心所事”的東宮官屬。元吉也有王孝逸、張胤等齊王府文學。李世民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段志玄等驍將,建成有薛萬徹、馮立,元吉有謝叔方等戰將。李世民的外援有在洛陽的張亮、幽州的王君廓,而幽州大都督廬江王瑗以及在河北地區的前宮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等則是建成、元吉的外援。如果不斬草除根,隨時可能引發大的災禍,建成孩子長大後篡位也不好說。但是全部殺光,這些派系自然就解散了。

    李世民也不傻,肯定想做個好人。但是歷史經驗教訓告訴他,斬草必須除根。否則退一萬步想,建成孩子長大後沒有想法,但是在李世民手下乾的憋屈的原來建成舊部的人,他們難道不想做點事嗎?如果身邊存在那些想搗亂的臣子,這個皇位也是不好做的。所以李世民揹著罵名殺自己侄子。當然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建成當時有一個懷孕的妃子逃跑了。當時跑到了西域藏起來,生下李白的爸爸,當李白長大時武則天執政了。那會兒李白覺得長安沒有什麼危險了,就回到了長安。所以李白後來有李建成孫子的傳聞。

  • 2 # 曹城少年

    如果唐太宗仁慈了,給建成元吉都留了小兒子,就是給自己埋下了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爆炸了。

    在隋唐時,皇帝並不是一個人的皇帝,而是受地方士族影響的。在關中地區擁有很大的名望。主要是京兆韋氏、河東薛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這四姓被習慣成為“關中四姓”。這些關中四姓是中國隋唐時期關中地區計程車族代表,關中四姓的發展也是整個關中地區士族發展的方向標。更是決定皇權穩定的重要因素,隋朝的滅亡和士族息息相關。對一個帝王來說,皇權受到威脅是不能看到的,每一個皇帝都想著高度的皇權集中。由於受地域、政策和時間的限制,唐太宗不能馬上擺脫士族的影響。一個國家就像個宮殿,而這些士族就是那些支撐的柱子。唐太宗著名的“君,舟也,水,民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民”是以士族為代表的封建地主。而作為皇帝的李世民並不能全部籠絡士族力量,比如山東士族和關中士族都是有矛盾的。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帝王,但是在施政的時候,也不能保證個別人的利益不受損害。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長大之後,他們的舊臣在訴說慘痛的過往歷史,憤怒復仇的火焰恐怕要噴射了。在山東士族的幫助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未必不能形成氣候,形成小範圍的叛亂也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歷史上也有過斬草不除根的例子,可謂是血的教訓。

    《趙氏孤兒》,這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晉景公三年,權臣屠岸谷和趙盾交惡,趙氏家族幾近滅族,唯有尚未出生的孩子,艱難出生,屠岸谷一路搜捕,有臣程嬰用幼子換得趙氏一脈。等孩子長大,知情人韓厥把事情原委告訴晉景公,晉景公念趙氏功勞,恢復趙氏爵位,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這個孩子就是趙武。後來,趙武帶兵剿滅屠岸谷全族。在陳凱歌的電影《趙氏孤兒》中,有很好的藝術表現手法,訴說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不能不讓人深刻,深刻表明不斬草除根的後果。

  • 3 # 微史春秋

    如果真是這樣,唐太宗就是給自己也給子孫留下一個巨大的隱患,隨時都有可能衝擊統治。

    一、李建成、李元吉若留下後人,他們的身份將成為反叛的最好理由

    李元吉的且不說,李建成可是正宗的太子,他的後人也都將永遠這樣的身份,也許他的子孫本人或者不想怎麼樣,但是架不住追隨者或者居心叵測者的利用。

    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有自己勢力,即便失敗後,還是一些追隨者或忠心耿耿之輩,他們可能會想重新奪回權力和尊嚴。

    此外,隋唐時期,士族力量強大,唐太宗包括以後的唐朝皇帝都打壓過士族,這就使得一批士族對唐太宗這一脈產生不滿,他們的某些人自然會利用李建成後裔的正統身份起來反叛,以再造江山的這樣的大功勞重新獲得特權。

    這雖然有風險,但是值得鋌而走險的。

    事實上玄武門之變不久,李建成黨羽廬江王李瑗便起兵了,為了造勢,他就招攬了很多對李世民不滿的人,甚至是隋末和李唐正天下的人他都積極拉攏。

    “山東之地,先從竇建德,酋豪首領,皆是偽官,今並黜之,退居匹庶,此人思亂,若旱苗之望雨。”

    其他的對朝廷不滿的人,也可能走到一起,利用太子後裔的旗號來反對朝廷。

    這些力量彙集在一起,即便難以成功,也會造成大亂,夠朝廷頭疼的。

    二、帝位爭奪向來是一不做二不休,不留後患的

    這裡血淋淋的歷史教訓。

    皇權面前沒有親情可言,心慈手軟往往是自掘墳墓。

    這個看起來很殘酷,但是歷史現實就是殘酷的。

    為了皇帝,大肆屠戮宗室的事情在歷史上有很多,寧可錯殺也不放過。

    李世民透過兵變,殺死兄弟,既然已經得手,自然要徹底坐穩皇位,侄子們也就不能活了。

    “承道安陸王,承德河東王,承訓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義鉅鹿王,皆坐誅。”

    “子承業為梁郡王,承鸞漁陽王,承獎普安王,承裕江夏王,承度義陽王,並伏誅。”

    不僅如此,他還“詔除建成、元吉屬籍。”在家譜中將他們除名。

    歷史是殘酷的,李世民直接處死他們顯得冷血,但是比那些暫時不殺,後來以各種各樣方式弄死也算“光明正大”了。

  • 4 # 小龍女5505

    如果唐太宗仁慈一點,留下兄長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最後一個兒子,肯定會使自己兒子皇位不保。況且自古帝王信奉“皇權鬥爭無親情,成王敗寇你死我活”。他難保證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兒子長大後不會為父復仇,肯定會積蓄勢力伺機謀反奪位,為父報仇。因此唐太宗絕不會放任這一動亂髮生,所以他為保住到手的皇位,被逼無奈只能絕情又殘忍的下旨將兄長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所有的兒子全部屠殺,杜絕後患。

  • 5 # HuiNanHistory

    如果唐太宗仁慈一點,沒有對李元吉的兒子斬盡殺絕,是否會有惡果,其實是不得而知的事情。

    歷史上既因沒能斬草除根,而引發反叛的案例;也有那種給敵人留下一個幼子,江山穩穩當當的情況。

    前者的代表,有如清朝初年的“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是指崇禎的第三子朱慈炯。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時,李自成攻入京師後,將朱慈炯封為定安公。李自成敗退時,朱慈炯不知所終。

    因此,清初反清復明人士就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反對清朝的統治。從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六十年,全國發生了自稱是“朱三太子”的案件共10起。

    後者的代表,有如建文帝朱允炆的兒子建庶人朱文圭。靖難之役,朱允炆敗落時,朱文圭只有兩歲,明成祖朱棣不忍動手,就將其囚禁於中都鳳陽廣安宮,關了幾十年都沒事。

    如果不斬草除根,確實可能出亂子。但如果良心未泯,願意放過無辜稚子一命,也未必會有什麼不幸的結果。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元吉的兒子們全都被殺乾淨了。根據史書記載:

    “子承業為梁郡王,承鸞漁陽王,承獎普安王,承裕江夏王,承度義陽王,並伏誅。”

    這種雷霆手段,確實保障了奪位上臺的李世民的江山穩固,不給敵人留退路。

    但另一面是,如果把最年幼的侄子放過,也未必會有什麼亂子。

    總而言之,這種事全在一念之間。

  • 6 # 心靈的捕手

    在皇權的鬥爭中,仁慈就是自殺。以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肯定不會放過建成和元吉的兒子,斬草務必除根,這點李世民太清楚不過了。玄武門之變是一唐初的一場權力鬥爭。我們先看看《資冶通鑑》記錄的玄武門之變的整個過程。

    一是殺掉太子建成。當時建成、元吉到了玄武門的附近時,就感覺到了危險,想調轉馬頭急向東返回東宮。李世民在後面叫住了他們。而李元吉開弓要射殺李世民,第一次沒拉開弓,第二次也沒拉開,結果,李世民開弓射殺了太子李建成。

    二是殺掉齊王元吉。尉遲敬德率領七十個騎兵趕到,開始射箭攻擊李元吉,李元吉從馬上掉下來。然後李世民坐騎受驚奔入林下,被木枝掛住,不能起身。元吉跑過來,奪取了弓打算扼殺李世民,被追上來的尉遲敬德所射殺。

    這是《資治通鑑》所記錄的事件。縱觀整個玄武門之變,其實有很多蹊蹺之處。史書是由官家記錄史事的,難免會有官家的主觀色彩。其實玄武門之變實際上就是李世民為了奪權,上演了一出殺兄逼父的慘劇。

    史書上寫得是太子和齊王一直想殺死李世民,卻沒有一點真材實料,只是各種道聽途說。唯一一次拿得出手的史實就是建成召世民飲酒,暗中下毒,讓世民吐血數升。注意了這是重點,李世民僅吐了幾升血,而沒有死,這是最值得懷疑的地方。以太子建成的實力,手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就連他已被殺,仍有東宮衛士為他奮力抵抗秦王的攻擊,如果想要毒殺李世民怎麼可能不成功,肯定不會讓他只吐幾升血的,這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是太子,對宮庭權力鬥爭的殘酷性應當有深刻的認識,既然已有了殺機,而且出手行動了,只能是一擊斃命,不會給李世民任何機會的。

    再看玄武門之變整個過程,他們三個人本是去向李淵申明情況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根本沒有動手殺李世民的想法,因為他們沒有帶軍隊去。反觀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埋伏在玄武門。事變開始後,李元吉一而再,再而三的拉弓沒拉開。這就是史官的春秋筆法了,我們動腦想一想,李元吉也是個帶過兵打過仗的將領,不是個三歲小孩,怎麼會接二連三的幾次拉不開自已的佩弓呢,這是可疑點之一。可疑點之二是李世民出手就把太子建成射殺,整個過程中,太子建成根本沒有表露出一點想要殺李世民的想法,只是記錄了李元吉拉了幾次弓,而李世民是直接幹掉了太子。即使李世民見李元吉要攻擊自已,而反擊,那也應該是對著李元吉。他一出手就射殺了太子,說明他的目標就是皇位。可疑點之三是尉遲敬德帶七十騎趕到了,李元吉不趕緊逃跑,看到李世民不能起立,又跑過去奪弓,打算用力扼殺他。如果李元吉在當時真有這種舉動,那他可是愚蠢至極,敵人已經是大開殺戒了,他不趕緊逃跑,還要在對方騎兵追趕之下,跑到李世民跟前想去扼殺他,這不就是自尋死路嗎。現實中,李元吉絕不會這樣做的,他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撒丫子快跑。所以我覺得史書是撒了個彌天大謊,目的只有一個,為勝利當權的李世民唱讚歌,篡改了歷史真像。

    史書記載,李世民一直不忍殺太子和齊王,後來是被逼無奈才殺了二人。但如果他有一點側忍之心,為什麼還要殺掉二人的兒子十多人呢,直接斷絕了二人的宗屬籍貫,慘遭滅門。所以當李世民有了繼承皇權的想法後,太子和齊王就必須剷除,至於借不借刀殺人,根本就是無所謂的事。成王敗寇,他當上了皇帝,歷史一定會按照他的想法去編寫。

    以李世民殺兄的殘忍,如果最後李淵要處理李世民的話,李世民肯定會弒父,已經把親兄弟都殺了,李世民絕不會怕在背一個弒父的罪名的。這就是爭奪皇權的鬥爭,沒有兄弟,沒有父子,只有權力。

  • 7 # 隔壁狐狸小姨

    帝王怎可有婦人之仁?

    殺父之仇,你要讓李世民怎麼去解釋?如果留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事後首先他們造反的話,師出有名,可以把李世民樹立成弒兄奪位的反面角色。就算不造反,他們也會多少製造事端,給唐王朝的統治和李世民的個人安全帶來威脅。

    更何況李世民連親兄弟都要殺死,親侄子自然更是視同陌生人,不會有仁慈。

  • 8 # 塞外風沙1

    對歷史不太瞭解。我現在的觀點,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不會改變歷史,即使現在你也無法改變任何既成事實的事情。你就是一個點,無法成為線,更無法成為面。

  • 9 # 孤舟釣江雪

    會不會有惡果,後人已經很難評說了。

    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柴家的天下之後,柴家的人一個都沒殺。不僅沒殺,還好吃好喝的供著,趙匡胤這樣做有沒有風險?當然有,趙匡胤考慮不到這一點嗎?不擔心嗎?恐怕也會擔心,但人家照樣放了柴家人一馬,而終兩宋三百多年,也沒見柴家出來造反,後來的柴家,哪怕對趙宋一點點的威脅都沒有。

    因此,別說李世民給建成、元吉留一個最小的兒子,即便是建成、元吉所有的兒子都不殺,只需把他們先軟禁起來,待到李世民繼位後,皇位穩固了,朝中那些支援建成、元吉的人被處理了,然後過個一二十年,把自己的侄子們再放出來,讓他們到遙遠的地方(比如廣東、廣西)去生活,那時大局已定,他們難道還能翻得了天嗎?

    再說一個事情,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立李治為太子。李承乾一家發配出京,後來李承乾的幾個孫子還當了比如右武威大將軍、左右羽林將軍這樣的武將,不也一樣沒誰造反?

    因此,李世民這樣做,根本上於對自己的兄弟侄子太狠,說什麼人家將來會對自己的政權造成威脅、會造反什麼,只不過是他殺人的藉口而已。從這個角度看,李世民固然是一代雄主,但心胸未免狹窄了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筆下的女性形象康敏、滅絕師太、田青文,你覺得誰比較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