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史人
-
2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第一個解釋:
義莊
義莊建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兩年後完工。道光元年(1821)開始運作,辦理贍賑業務,賙濟宗親。由於制度設計得好,義莊自行運作,延續了116年。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祖國大陸與臺灣交通阻隔,才停止慈善工作。這期間,林氏家族已由第一代林平侯傳至第四代林爾嘉。 立於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的《林氏義莊碑記》,碑文很長,對義莊制度有非常詳細的規定。碑文首先說,林平侯願將自己在臺灣淡水的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釐二毫(每甲約等於內地十一畝三分,合計相當於五百畝)充作本族義田。林氏子孫不得視之為祖產。為了杜絕後患,請地方官為該義田另立永澤堂作為戶名,登記註冊。這些義田都是上好良田,罕遭旱澇侵害,每年的收入相當穩定。扣除賦稅及損耗,一般每年實收租谷一千六百石(每石120斤。古代制度,1石等於10鬥,等於100升,等於1000合)。租谷在淡水變賣成銀圓,每年分兩次會票到內地永澤堂,再由管理人員隨時買米,按月分發給族人。 義田的管理人員設2名,均舉族中有德有才,或殷實可託的人士擔任。一名在淡水,專管收租及匯銀到內地等事宜;一名在楊厝,管買米、給米、置業等事宜。他們也有工資。義莊的賬目要登載清楚,接受族人查核,監督。 根據七房橋的實際情況,他提出了一個建立"錢氏懷海義莊"的辦法,來解決佃戶和地主之間的矛盾。 這樣的義莊制度,得到縣知事的贊同。這對太平天國之後安定農村和克服農業生產的困難都有好處。 興辦義莊的辦法很快傳了出去。不到一年盪口也建成了黃石弄義莊和華繹之義莊。不到3年,無錫、蘇州、崑山、常熟、太倉甚至崇明也都紛紛成立了義莊。義莊成了江南鄉間最有力的經濟組織,安定了農村,發展了農村經濟,在江南興辦小學成了風尚。 宋皇祜元年(1049),江蘇蘇州范仲淹首創義莊。其後,江蘇金壇縣張氏、新淦郭氏、莆田陳氏都相繼設義莊。元代設立義莊者不多。明代義莊增加,安徽、廣東、廣西、陝西、直隸都有設立義莊記載。至清代,設義莊者激劇增多。民間時期,義莊建置仍在擴大。
第二個解釋:
義莊,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一個大民族之中,有的窮,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錢來辦義莊,
義莊之中包括學校、公田、祠堂等等設施。在歷史文獻上,最早有記載的義莊是北宋范仲淹
在蘇州所致置,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義莊的內容,在漸漸縮窄,到了近代,幾乎只以祠堂
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稱為義莊的場所,又另外有一個十分專門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簡單地說,義莊是存放棺材的地方。當然,棺材不會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屍
體,大都是一時還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鄉,家人準備運回本土去安葬,或
是窮得無以為殮,只好暫時寄放在義莊之中。也指醫院的太平間。
第三個解釋:
"義莊"原本是古時候的一種善舉,捐贈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專用於慈善目的;而股市裡的義莊卻指的是"講道義"的莊家。在鉀肥認沽權證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有人事先宣稱將把權證價格維持在一定高位,以讓利給虧損的散戶,並且真的豪放地做到這一點,該神秘人也被最早稱為"義莊"。而如今,"股吧"裡有慈善心腸的"義莊"越來越多,各路神兵紛紛出馬,預測多隻股票的漲停時間,號稱"信者跟著發財",對這樣的"義",散戶們還要保持警惕。
第四個解釋:
義莊是指暫時存放未安葬棺材的特定場所。
早年華人從中國內地遷移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維持生活,都希望自己去世後能夠安葬在家鄉故土。在後人準備充足移送先人到下葬墓地前的一段時間,義莊就提供靈柩或骨殖暫時統一擺放的場所。當中也有特別例子,例如個別遺體未有異地家屬安排後事,或親人貧窮到無以為殮的情況,只能先移送到義莊,再作打算。
-
3 # 使用者5821477302
個人綜合以前看過一些書籍和影視劇認為是這樣的,古代交通不便窮人和客死異鄉的人無人處理後事,當地的鄉紳出錢成立了一個機構用來處理此類事項,之所以叫義莊是因為都是鄉紳有錢人出錢的是為義舉,所以就叫做義莊。
-
4 # 科普集結號
(范仲淹在蘇州建立的義莊遺址)
終於有朋友問起“義莊”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問得好,給一百個點贊!首先澄清一個概念,“義莊”不是一個地方名稱,而是一個民間互助組織,是古代和近代名門大族出錢建立的一種慈善互助機構。義莊興起於北宋,終結於民國,延續時間長達千年。由於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當家做主,政府的賑災救濟能力強大,以家族為主體的“義莊”也就隨之解體了。
【最早的義莊是由范仲淹建立的】歷史上最早的義莊是由北宋名臣范仲淹建立的,在范仲淹61歲的時候,他致仕之後回到了杭州,與弟弟範仲溫協商,決定由范仲淹捐出全部俸祿和積蓄,由範仲溫帶著銀兩趕回老家蘇州,購買了一千畝地,並負責著手創辦義莊。範仲溫日夜組織趕工,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了購買義田、建造房屋等事宜。等一切辦理妥當,範仲溫便寫信給范仲淹,讓他回到蘇州,商量制定義莊的管理辦法。范仲淹不辭辛勞,趕到蘇州,在徵求了族中長輩們的意見之後,確定了《義莊規矩十三條》,讓族中子弟據此遵守,並由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來負責管理義莊。
范仲淹親手製定的義莊規矩,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了族中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配給口糧、提供衣料、支付嫁娶喪葬費、支付科舉費用、為沒有房屋的族中子弟提供免費義宅、提供臨時的借貸等等。在這些義莊規矩裡,范仲淹沒有明確這些救濟資助只針對貧苦無依之人,只要是宗族子弟,都可以享受義莊提供的各類幫助,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
【北宋及以後義莊建立如雨後春筍】(明代的懷海義莊)
范仲淹死後,義莊就由他的兒子範純仁主管打理,到了英宗時代,義莊出現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範純仁上書皇帝希望從國家層面為義莊建立規矩,一旦有人犯法,按照國法懲辦。英宗皇帝恩准之後,範純仁就將義莊規矩刻石為證,告誡子孫,誰也不能違反,違反者,以國法論處。
在范仲淹父子兩代人的初創和努力之下,義莊發揮了很好的救濟作用,範氏子弟“雖至貧者,也不復有寒餒之憂”。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也評價過範氏義莊的重要意義:“自範氏義莊立,至今裔孫猶守其法,範氏無窮人。”而範氏義莊的影響,很快擴充套件到宋代的官宦士人之家,他們紛紛效仿范仲淹的做法,先後建立義莊,資助賑濟本族子弟,一時間,建立義莊蔚然成風,澤被後世千年。
回覆列表
義莊,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一個大民族之中,有的窮,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錢來辦義莊,義莊之中包括學校、公田、祠堂等等設施。在歷史文獻上,最早有記載的義莊是北宋范仲淹在蘇州所致置,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義莊的內容,在漸漸縮窄,到了近代,幾乎只以祠堂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稱為義莊的場所,又另外有一個十分專門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簡單地說,義莊是存放棺材的地方。當然,棺材不會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屍體,大都是一時還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鄉,家人準備運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窮得無以為殮,只好暫時寄放在義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