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子說歷史
-
2 # 豆漿騎兵
先亮答案:是“七大恨”不是八大恨!
一、七大恨的祭告原文:
萬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後金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其文為: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中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選自《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二、努爾哈赤與明朝的恩怨:
努爾哈赤與明朝的恩怨,說到底是女真族對於明朝當時的民族政策的不滿,而不滿之處,主要就是兩個:
1.對明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的不滿:
早在成化年間,明軍先後兩次對建州女真“搗其巢穴,絕其種類”殺建州女真首領李滿住和董山;共擒斬女真人一千七百二十餘名,焚燒廬舍一百九十五座,及其積聚二百一十七所。
萬曆初的十餘年間,以追剿女真“犯搶”為名,曾先後五次“搜討”,共斬殺三千八百五十餘級。(參考書目《李朝世祖實錄》第43卷、第112卷。)
2.對明朝實行民族分裂政策的不滿:
七大恨的第2、4、6、7條,訴說的都是明朝偏袒哈達、衛助葉赫,對女真族實行民族分裂政策的不滿。
明朝對哈達、葉赫、建州各部實現的基本政策,參見《明神宗實錄》內閣文庫,第36卷,禮部侍郎楊道賓奏摺中所說:
“夫夷狄自相攻擊,見謂中國之利,可收漁人之功。然詳絳成祖文皇帝所以分女真為三,又折衛所地站二百六十二,而使其各自雄長,不相歸一者,正謂中國之馭夷狄,必離其黨而分之,護其群而存之。”
正是分而化之,讓女真各部離心離德,阻礙女真族的統一勢頭。
三、努爾哈赤選擇此時釋出“七大恨”的原因:
釋出七大恨的原因,也可以算是努爾哈赤當時所處的背景是怎樣的,驅使他誓師伐明,主要就三方面原因:
一是努爾哈赤深知此時明朝政治更加腐敗,遼東軍備更加廢弛。(注意是更加,而不是才察覺到!!!)
二是當時努爾哈赤已經在事實上完成了女真的統一(除由明朝支援的葉赫部外),並建立了後金政權。
三是這時遼東女真人所在地區災荒嚴重,民生幾乎被摧毀。(今年民間飢困之患,近古所無,流離道路,餓殍相望。雨水周足,民有耕種之望,而種子、農糧俱乏,至有抱農器而餓死於田野者,極為矜惻。《光海君日記》第114卷)
後金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是利用女真人的民族情緒,把女真人的不滿引向明朝,並借用對明朝的戰爭掠獲,以緩和後金內部因為災荒而加劇的社會矛盾。“七大恨”誓師後,努爾哈赤即率師攻明,計襲撫順!
-
3 # 薛白袍
不是八是七。
努爾哈赤釋出了七大恨和明朝決裂,七大恨大約是這麼幾恨:
一,明軍無事生非,殺我先祖的父祖;
二,明軍違背誓言,越邊支援葉赫;
三,明軍侵奪女真,殺我邊境士兵十餘人;
四,明軍將我定親女子轉嫁蒙古;
五,明軍不準三處百姓收穫莊稼;
六,明軍偏信葉赫,侮辱我;
七,明軍幫助葉赫兩次攻打我。
第二條第六七條好像重複了,是嗎?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七大恨的原文,《清實錄》這版七大恨是乾隆皇帝精修版。
原版的七大恨文字早就毀於戰火,現在我們看到的七大恨都是根據回憶創作出來的所以根本不是原貌。
北大研究所所藏的天聰四年木刻揭榜之七大恨大約是比較接近原版的,這版和精修版略有不同: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中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中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裡、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
“中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第一條明軍殺他父祖,這確實很冤枉,因為他外公造反導致塔克世、覺昌安被誤殺,事後明朝政府就這事兒對努爾哈赤進行了道歉和賠償,當時努爾哈赤也很滿意,殺他父祖的是李成梁的部曲,後來據說努爾哈赤還認了李成梁為乾爹。
第二條怪罪明朝政府沒有幫他打其他部落,第四條也是一個意思,我要侵略各個部落了,明朝你們不應該幫我嗎?這邏輯,很強盜。
第三條更好玩,他和遼陽副將吳希漢私自簽了個邊界協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因為明朝政府沒有予以承認,他就恨了。
一個國家的邊界什麼時候一個副將就能給劃定了?
第五條中北關老女也即葉赫布寨之女,布揚古貝勒之妹,本來是曾經許娉給奴爾哈赤,後來葉赫悔婚,這大約和明朝政府沒啥關係。不過努爾哈赤也夠牛叉的,對葉赫說:姑娘不給我是吧,也不許嫁給別人『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生生把一個妙齡少女拖成了北關老女
後來一次戰爭,葉赫布寨被努爾哈赤所殺。
葉赫部自然要像他所要屍體,努爾哈刺把屍體一刀兩斷,分了一半給葉赫,這算是殺父之仇,人葉赫更不能把姑娘給他了。
後來明朝主持了一把正義,『南朝護助,改嫁西虜』於是努爾哈赤恨了。
第六條說的是努爾哈赤出兵滅了哈達部,佔領了哈達人的地盤,要明朝政府承認哪塊地就歸他了。哈達和努爾哈赤都是明朝治下的部落,明朝政府當然不能讓努爾哈赤這樣妄為,於是主持了一把正義『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於是努爾哈赤恨上了。
看看這所謂的七大恨,很多都是努爾哈赤拿著不是當理說,內裡的原因無非找茬打架,要地要糧要人而已。
其絮絮叨叨的無非是既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反倒不如當年成吉思汗擺明了老子就是要幹你,來的爽利:
爾要戰,便戰。
-
4 # 江雪寒
縱觀中國歷史,所有起兵造反的頭領,都要現給旗下將士羅列出造反的理由,名不正言不順,哪有人會來投靠你。像造反這種會千刀萬剮滅九族的事,那更加是得找出十條八條不得不為之的理由,一則,給自己壯氣,二則呼籲天下同道。“努爾哈赤七大恨”便是因為努爾哈赤想要起兵反明時,給明朝列下的七大罪狀。
一、努爾哈赤七大恨是起兵反明的理由
這努爾哈赤,做的是明朝的建州左衛都督僉事——應該也領明朝的工資吧——心裡想的卻是明朝的天下。反明啊,總得要個理由。
當然,所謂的理由嘛,強詞奪理也叫理,反正,能為我所用就可以了,至於對被反者而言,是不是覺得語句不通,邏輯不順,都不關他的事。你愛乍想乍想吧。咱就這麼任性。
西元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瞭。
他的有味,人家找罪狀,一般都雙數啊,他來個單數。
二、努爾哈赤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明雖起釁,我尚欲修好,設碑勒誓:‘凡滿、漢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故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窬疆場,肆其攘村,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挾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
4、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
5、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
6、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陵侮,恨六也。”
7、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黨之,挾我以還其國。已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這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何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中國也。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故天厭扈倫啟釁,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
回覆列表
七大恨:(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所謂七大恨八大恨都是託詞,沒有什麼私人恩怨,有的只是建真部族和明朝的利益之爭,東北還是明朝的統治範圍,所謂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這件事,其實是他父、祖到敵對部族的城裡勸降,最後城破,至多被誤傷全殺了,而且屠城的也不是明軍,只是東北的另一支女真部族。其餘所言都是牽強之語,明朝要穩定東北的穩定和平衡,建真部族想要做東北的霸主,破壞明朝的東北基本政策,這就是矛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