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號股權

    打破“剛性兌付”才是還金融市場的本源,我們的投資人一直是被呵護的,在利率市場化之前大家都認為投資就是保本付息的,從不認為有什麼風險,最差的結果大不了不要利息,拿回本金就可以了。但是從2013年開始的利率市場之後,慢慢的這種兜底的“剛性兌付”就開始被一個個現實案例打破了,信託、債權、理財產品都是如此。

    在那樣一個時代,無論是平臺還是投資人都沒有充分認識到投資的風險,所有人都很樂觀,投資者都認為我投資你100萬,一年後就得給我115萬的本息,而平臺也是敢於承諾,一個比一個叫得狠,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正規”的平臺反而因為給出的收益率不夠高失去了競爭力,平臺的業務規模反而上不去。而那些膽子大,敢於承諾的平臺總是能夠獲得一眾投資者的認可,紛紛將資金投入進來,回到2015年左右的年份,15%的投資收益率不是很輕鬆的事情嘛,市場隨處可見。

    但是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太多的平臺倒閉,網貸將這種敢於承諾的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無論你是什麼背景,國企背景也罷,上市公司背景也罷,知名投資機構也罷,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國家清理才會導致這麼多平臺倒閉。其實如果國家不清理這些平臺照樣會倒閉,而且會有更多的投資人產生虧損,而且是更大的虧損,最終市場上能夠活下來的必然是高利貸中的高利貸的業務模式。用小額的金額房貸,實際利率大得嚇人,透過利滾利就可以放大數倍甚至數十倍,最終將你所有的資產都吞進去,甚至將你整個家庭的資產已經父母的資產都會吞進去,最後的結果就是傾家蕩產,那麼平臺也就賺夠了。

    剛性兌付本質是還原金融市場的本質,能夠剛性兌付的只有銀行,其他所有的投資都是無法實現剛性兌付的,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無法做到的,這不是由某個人和機構決定的,而是由金融的本質決定的,銀行敢於剛性兌付是因為能夠給予的利率很低,即便能夠發生巨大的風險,銀行也能夠承擔。

    投資充滿了不確定性,你的收益率一定是來自於另一個主體的成本,你投資某個產品帶來的收益率,那麼一定是來自於另一個個人或者企業支付的融資成本再加上平臺的運營費用以及利潤,現在中國的GDP增速都已經放緩到6%了,已經不是過去10%的經濟增速了,宏觀經濟已經如此,你到哪裡賺錢這麼多的利潤來?資金的收益率來自於哪裡?

    支付寶的餘額寶在2013年推出來的時候收益率高達7%,而現在已經跌破了2%,這個收益率已經很低了,很多人以為餘額寶會顛覆銀行,其實並沒有,當前的規模大概是1.2萬億,為什麼沒有實現顛覆銀行甚至是取代銀行的宏偉壯舉?原因還是在於餘額寶根本不是一個投資機構,而是一個“渠道”,小散的錢透過支付寶這個渠道聚攏在一起,然後批發給銀行,賺取一定的手續費而已,這個根本不是得益於他的投資能力。

    對於這樣一個擁有萬億規模的資產,誰能保證可以獲得7%的固定收益率?如果真有這麼厲害的話,馬雲不用幹淘寶了,直接幹這個事情就可以了。

    打破剛性兌付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不打破,那麼投資人就會將存款搬家,誰的膽子大敢於承諾給得高就給誰,那麼最後的結果也必然是越是膽大的騙子越是能夠吸納更多的 資金,但是最後一定會無法維持,因為你這些錢要投資出去的,你到哪裡去獲取這麼高的回報?是做股權投資嗎?你能夠比專業的私募股權機構厲害嗎?還是去做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收益率非常低,你必定是虧損的。

    你的利潤來自於哪裡?有些人的承諾就是為了你的本金,根據就沒有想過未來的事情。這個就好比男女談戀愛一樣,那些敢於承諾的人雖然可能更得女生的歡心,但是不靠譜的可能性更大;真正真心想和你共度一身的男人承諾是很謹慎的,他更看重的實現與否。承諾這種事情就是一張嘴的事情,讓後就上了,對投資來說也是如此,承諾給你高回報,先把你的本金騙到手再說,壓根就沒有想過未來還本的事情。

    投資人是需要教育的,不被市場教育一下產生損失總認為你的勸解是擋著他發財呢,打破剛性兌付的意義也在於此,讓投資人多個心眼。另外一個意思也是說,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張大眼睛,虧損了也別怨政府,都是成年人了,警示的話都說了一籮筐了。

  • 2 # 勻楓財技大兜底

    從長遠來看,打破剛性兌付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是監管水平和監管的有效性要跟得上,也就是說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不僅僅是口頭說,而且要落實在行動中。同時還必須得有機制,可以將保護投資者的行動加快效率,落實在實際的後續工作中。

    1.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並不是不歡迎破除剛性兌付,也願意按照市場規則承擔自己的盈虧。但是作為投資者來說,他僅僅是應該承擔市場中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的交易盈虧。其他所有對理財產品造成的損失,應由理財產品的管理員及相關責任方來承擔,並不是應該由投資者承擔。我們現在理解的破除剛性兌付,其實在邏輯概念上是有一定錯誤的,認為只要理財產品出現問題,都應該有投資者先行進行承擔。後續再慢慢分清責任,再提解決方案。

    2.本來按照資管新規的時間安排,應該在2020年年底正式實施,兩年過渡期結束。但是為什麼監管部門又延長了一年過渡期?其實重要原因在於理財產品管理方的管理風險太大,有可能揭開理財產品的蓋子,發現從理財產品設立、底層資產的購買、底層資產的風險識別、底層資產的存續管理,以及後續處理方面都有著嚴重的管理履職不到位行為。如果貿然實施,可能最後投資者變成了最後風險的承擔者。又形成了新的一輪理財產品的出事潮。

    3.我們可以看看目前漩渦中的信託公司的許多出事的信託產品。在其中投資者犯了什麼錯誤嗎?沒有犯過任何錯誤,那麼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風險管控住了嗎?如果僅僅是市場風險,那確實是應該由投資者可以承擔。但現在暴露出來的問題基本上都存在於管理人未能有效管理,都存在於底層資產購買時的很多承諾是虛假的,都存在於風險處置措施去是不透明,而且有著內幕操作的嫌疑。

    4.如果所有理財產品都處於Sunny下的執行。在募集和營銷時候全部遵守規範,資訊充分披露。在購買底層資產時履職盡責手續齊全。在產品存續期履職盡責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風險發生後及時告知投資人資訊充分披露。在處置風險時會同投資人一起進行。我相信此時所最終的結果,投資人也是會承認的,剛兌自然會被破除的。

    5.現在管理人的道德風險以及專業盡職風險其實是非常大的。例如最近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管理的信託產品發生的糾紛時間就暴露了道德風險。只想管理人掙錢,而投資者不進行分潤分利。武漢83噸假黃金事件就暴露了管理人的專業盡職,是遠遠不夠的。這才是造就瞭如果真的破除剛性兌付,如果真的依法規,但是有可能這些管理人都會被揪出來,首先管理人要破產,要坐牢,要被罰款,要被處罰。

    6.從監管角度出發,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處理理財產品糾紛的流程,以及更公開透明的調查和處理過程,也是在全面破除剛兌之前的一個重要命題。監管,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其實應該取得投資者和理理財產品管理人的共同信任。但是目前監管是理財產品管理人的上級管理機構,會不會為了維護行業整體穩定發展,採取一些不透明的處理措施?最終導致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不信任呢?

    在以上該做的各項工作沒有完備之前,如果貿貿然正式打破剛性兌付,導致的結果就是無人敢去購買理財產品。金融機構的美譽度會大降,監管機構的信任度也會下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會受到一定影響。

  • 3 # 白水90944696

    打破剛性兌付,意味著你現在買入的除了存款之外的任何理財產品,本金都有損失的風險。

    打破“剛性兌付”,最大的意義就是:把風險意識加強了,出售理財一方的責任降低,買理財的人的本金徹底不被保障。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風險是被釋放了。

    過去很多人買銀行理財,都有一個基本認知:保本。但事實上,銀行理財的投資方向非常之多,有的是買高風險的產品,比如股票市場投資;有的則是中風險類的,比如債券,把錢借給某些不容易從銀行貸到錢的小微企業,只有極少的部分是貨幣基金之類的低風險。

    銀行理財之所以利率高於存款,就是因為其中有一定的風險性。無論是股票類投資,再好的投資人,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也可能會失手;還是債券類投資,不能直接從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通常不是優質客戶,所以他們的貸款成本更高,經營風險更大。投資必然是有虧有賺,如果說全都賺錢,那肯定是不現實。

    剛性兌付,往往意味著本金,甚至利息的足額兌付。如果是盈利,自然沒有問題;如果是虧損,那麼中間的差額從哪裡來?最大的可能是下一個理財產品,投資人的錢。於是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擊鼓傳花,這個產品挪用那個產品的本金,最後窟窿只會越來越大。

    投資人認為是剛性兌付,所以沒有風險意識,傻乎乎的等回款;經營者搞乾坤大挪移,拆東牆補西牆,壞賬累積太多,最終某一天就是巨大的灰犀牛,那可能是所有人都無法承受的。

    打破剛性兌付,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個警醒,風險永遠都在,不要看不見。

  • 4 # 波士財經

    打破“剛性兌付”,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意味著保本型理財產品退市。

    “剛性兌付”實際上就是銀行兜底,當然,資管新規實施以後,“剛性兌付”也就成為歷史。銀行不再承諾“剛性兌付”,銀行所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都退出了市場。

    今年年初,有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比較大的虧損,這也使人們第一次意識到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會虧錢的。雖然有投資者在網路上提出虧損的種種證據,但這也無濟於事,“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話確實得時時記住。

    以前有保本型理財產品,很多人把這個資金往銀行一丟,就安安心心地去做別的事情了。現在不一樣了,你不懂一點理財,財可能就丟了。所以買理財產品,把一些條款細則瞭解清楚,這是必須的一種習慣,特別是風險所在,要心中有數

    雖然理財產品沒有剛性兌付了,但是接近的替代品還是有的,比如大額存單,比如結構性存款,對於不喜歡風險過大的投資者而言,也還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風險較小的方向的。

    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是就是降低了銀行的金融風險。銀行風險降低了,但是投資者則要把眼睛擦得更亮一點。

  • 5 # 詩詩和黛絲

    意味著理財跟股票和基金一樣有風險,投資要謹慎。

    意味著原來一直在買理財的人群要開始改變思維,資管新規後出的理財產品是不像以前那樣肯定按業績基準兌付利潤,它是有可能會虧本的。事實上我買的平安R2理財產品“182天成長一號”下個月底到期,不要說賺錢,現在的收益率是負的 0.73%,回本是無望了,如果當初選擇存款或者買貨幣基金,起碼現在是正收益。

    意味著有些可以承受風險的人,估計會把資金從理財產品撤出投向股市和基金,反正都不保本,那還不如自己搏一搏呢?

  • 6 # 不執著財經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告訴你,你買理財產品有風險了,出了事情自己承擔風險噢!其實,監管者也有苦衷,你銀行存款利息這麼低,理財產品如果再是剛兌的話,誰還願意把錢存銀行?肯定都跑去買理財產品了,這樣的話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會大幅提高。再說,如果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不打破,那麼誰還願意把錢存銀行呢?

    你要追求高收入,就要面對高風險,如果你厭惡投資風險,就得拿相對低一些的利息,這會造成部分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將資金迴流銀行存款。當然現在銀行也聰明瞭,搞了一些結構性存款、智慧存款、大額存款來吸引剛性兌付轉移下來的投資者。

    不過,就算2020年取消了剛性兌付,大家也不要急,只要你購買到R3以下的理財產品,應該是可以保本保息的,因為R3以下的理財產品是投資貨幣基金、債券之類的低風險品種,總體上的風險也不會太大。反正打破剛性兌付這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果,大家也不必過於在意。銀行理財產品R3以下輸錢的機率也不會大太。實在不想有風險,那就把錢存銀行。

  • 7 # 半途不惑

    比如以前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5%,銀行都會說保本保息,固定收益,大膽放心的投資理財產品。那打破剛性兌付以後呢,就意味著現在你存銀行的理財產品,不會給你保本保息了,像股票、基金一樣的類似理財產品,都會有風險。所有的理財產品,你在投資之前要自己去識別這類產品的風險。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和股票基金等產品一樣都會有風險,打破剛性兌付以後,會促進銀行的一部分靜態的資金進一步的流動,有利於金融進一步提升效率,目的就是剛好的發揮金融的最大化作用,為實體行業服務。

  • 8 # 三域專案超市

    2018年5月,國家正式釋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檔案中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當然國家給了一個約兩年半的過渡期,時間截止到2020年。所有目前市面上仍發售了不少保本型理財產品。

    很多人有疑惑,咱們老百姓好不容易有個穩定的理財渠道,為何國家要打破這個剛兌兌付呢?這不是堵了老百姓的賺錢的通道嗎?其實打破剛性兌付是市場化程序必須走的一步,無論是從法還是從理來說,剛性兌付都必須打破。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剛性兌付?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你投資了一款理財產品,到期後該機構或平臺會按合同約定給你返還本金和收益,假如發生任何風險,也會有機構或平臺給你兜底,保障你的本金和收益不受損失。

    舉個例子:你花10萬買了一份年化收益4%的銀行理財產品,該產品承諾兩年後還本付息,且承諾保本,資金不受任何損失。這就是剛性兌付,保障你的本金及收益。

    總結起來就是5個字:保本保收益

    剛性兌付的具體表現

    銀行理財和信託理財的剛性兌付。大多數銀行理財都是保本的,所以才會吸引很多人到銀行安心理財,保本的銀行理財都是有銀行兜底的,不保本的就要風險自擔;信託產品的理財相對其他理財來說算是比較受歡迎的,一般情況下信託機構會按合同約定返本付息,發生風險會兜底,但是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信託必須剛性兌付,行業慣例而已,所以現實生活中投資信託拿不回本金的事情也不少,所以說投資需謹慎。

    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如果每一次的風險都讓金融機構來承擔,一兩次可以消化掉,幾十次,上百次呢?如果逾期的資金足夠龐大,一些金融機構無法承擔,而且長此下去會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這樣的後果是不可估量的。有風險就暴露出來,不要等到風險足夠巨大才暴露出來那就為時晚矣,儘早發現風險,儘早化解,所以要打破這個剛性兌付,不承諾保本保收益,客戶在投資時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合同的內容條款,考察清楚企業的信用狀況,資金狀況,發展狀況,這對於提升客戶的投資理財觀念也有很大幫助,客戶就不會盲目投資,會仔細考察清楚,畢竟要風險自擔。

    打破剛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金融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風險暴露出來才能發現不同信用主體的價格,好的企業低價融資,不好的就高價,這樣才能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提升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

  • 9 # 商務新觀察

    自從今年的資管新規實施後,所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都將退出市場,銀行的“剛性兌付”也被打破,意味著將錢交給銀行就可以做甩手掌櫃的時代結束了!

    也就是說,今後大家必須要轉變理財觀念,更要提升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銀行理財產品今後無法實現保本保息,說白了就是銀行不能保證你的本金安全及固定收益。

    很明顯,銀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會在兩年的過渡期後完全退出市場,銀行不再承擔本金虧損的責任,需要投資者自身負責。

    正是基於此,近年來銀行推出來的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等低風險產品備受廣大使用者青睞,成為較為火爆的投資方式之一,也是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因為這兩者對於本金百分之百安全來說,是有保障的。

  • 10 # 扒姐讀財

    打破“剛性兌付”,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剛性兌付?舉個例子:

    你花5萬買了一份年化收益5%的銀行理財產品,承諾到期後本金和收益一併返還給你。如果真的發生任何風險,銀行也會給兜底,保證你的本金和收益不受損失。

    所以,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

    但現在規定出來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到2020年底的過渡期內打破剛性兌付。所以說,不僅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其他金融機構也不許承諾保本保息。可能帶來的影響有:

    保守型投資者可能更偏向銀行存款

    尤其是老一輩,非常厭惡風險,既然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息了,他們很可能更多地轉向銀行存款。根據《存款保險條例》,銀行一旦破產,存款50萬及以下的由保險公司全額賠付,超過50萬的部分,看銀行清算情況。

    風險自擔,投資會更謹慎

    因為不再承諾保本保息了,投資的時候會更加謹慎,會用心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等,有助於提升投資人的理財觀念,就像股市這麼多年的發展一樣,大家都知道要風險自擔。

    預防金融系統性風險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這個風險不能讓金融機構來承擔,一次可以,兩次可以,但是上百次、涉及金額非常巨大的時候,很容易演變成更大的風險,比如金融危機。相反,沒有保本保息了,經營不好的企業會在市場考驗中逐步淘汰,這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有助於資源配置。

    總結來說,打破剛性兌付,對個別投資人而言不是好訊息,但對大環境、對整個金融市場是一個良性的發展。

  • 11 # 你的財經小妹妹

    包商銀行債權處置新進展: 5000萬元以內保本保息,同業超過50億,先期兌付7成本金]5000萬元-1億元的同業負債僅兌付本金; 1億元- 20億元的同業負債兌付90%本金; 20億元- 50億元的同業負債兌付80%本金。。包商銀行債權處置新進展: 5000萬元以內保本保息,對老百姓而言,超過50萬的銀行存款,銀行破產是沒有賠付的,國家正在打破傳統的剛性兌付。投資有風險

    透過這個可以看到投資額大於5000萬的,基本上沒有拿到本金,他在50億以上的。只拿了70%的本金。

    投資有風險。哪怕是你的錢存到銀行。你要承擔風險。我們目前只有保險可以最多給你賠50萬。影響就是大家認虧唄。都是自己的選擇,

  • 12 # 鑫財經

    1 打破剛兌其實結束過去銀行理財兜底的模式,以前買理財給的預設利率,不是實際利率,是有虧損的情況的,但是大多銀行都會剛性兌付,但是現在新規以後,已經沒什麼保本保息產品出現,剩下的舊產品也會逐步被淨值型代替。

    2近期有兩家銀行成立了銀行理財子公司,就是讓理財產品實現獨立專業的運營發展,才過去保本保息走向市場模式。這也意味著我們在配置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也要考慮不同風險基本,常見的定期理財一般是中低風險。當然隨著保本型理財不在,存款類產品比如定存產品,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都成了替代品。存款類理財本金保障,利息穩定。

    3 我覺得這也是對華人理財的一種教育,習慣的依賴保本保息,不利於國民的財商教育,現在的小學課本都開始普及基本的金融風險只是,有多少收益,就有多少風險,想要不勞而獲,投機暴富的想法不可有。理性看待風險投資,看待理財產品。建立風險意識很重要

  • 13 # 張貴傑

    打破“剛性兌付”成為了最近幾年的金融行業監管中的重點。而這一點也正在深刻的影響著咱普通百姓的投資。從信託到債券,再到銀行存款,層層的,剛性兌付正在被層層打破。

    什麼是“剛性兌付”?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保本保收益”,當咱投資信託或者債券,股票,存款等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雖然寫著投資有風險,可是最終有風險變成了沒風險,本金和收益,都會交到投資者的手裡。一點風險都不用承擔

    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是之前,在信託,債券(包括很多地方債和企業債),存款等,普通老百姓是感受不到風險的存在。

    那麼,風險到哪兒去了?轉嫁了。這部分風險的轉嫁有一部分是合同約定的比如地方債務,有地方政府背書或者擔保的,而還有一種是隱性的信用擔保,比如商業銀行的存款。

    所以,很多的地方資金,被地方債平臺和虧損的地方商業銀行,拖垮了。甚至形成了,接新賬還舊賬的惡性迴圈。這是一種畸形的市場形式。

    為了,形成正常的市場淘汰機制,讓市場真正的發揮作用,就必須打破“剛性兌付”。

    對大家有啥影響?

    這就意味著,“買者自負”,需要更加謹慎的選擇投資產品,分散投資的風險,採用其他的合法的救濟手段和方式。

    遠離不懂的金融產品,遠離吹爆的金融產品,遠離非法集資。

  • 14 # 小黑看財經

    不請自來。新的資管新規出臺後,打破了原有的保本型理財剛性兌付的原則。再加上最近六大行全部批准籌建理財子公司,今後的理財不再有剛性兌付,而是要讓投資人自行承擔風險,對於各方面還是有影響的。

    對於投資人來說,就需要轉變投資觀念。原來因為是保本理財,所以無所謂,隨便買,反正銀行兜底,大爺大媽誰都可以。現在就不同了,去剛對後,如果還想投資理財,必須要學習一定的理財知識,看的懂風險提示函,以及理財產品投資方向等等一些列的基礎知識,如果什麼都不懂,還像以前一樣,兩眼一抹黑,隨便買,很可能會造成本金的損失。

    對於銀行來說,少了一個攬儲手段。透過保本理財,銀行完成攬儲目標問題不大。但是去剛兌後,投資理財產品的人肯定會有所下降。那麼銀行為了彌補這部分人群的流失,肯定會採用結構性存款等等來彌補這部分缺口。

    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沒有既享受利益,又不承擔風險的情況。去剛兌其實是對老百姓理財觀念的一種轉變,讓老百姓有一個風險意識,理性看待理財,理性看待風險,這個是一個全社會逐步提升的過程,

  • 15 # 天道165434472

    說了這麼多,我感覺就是兩句話:1、銀行是壟斷的,利率市場化不包括銀行,銀行是保本保息的。2、其它投資都是高風險,不能剛性兌付。不知道這種觀點是否是國家高層的意見、是否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利率市場化”的思想一致?

  • 16 # 保險經紀人王琴

    打破剛性對付,意味著你以後在銀行存錢的時候,除了銀行自己的定期儲蓄是保本保息的之外。其他的理財產品你是不可能聽到保本保息等承諾了。

    也就是說除了銀行自己的儲蓄業務之外,其他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而且風險是存款人你自擔。再也沒有任何機構來為你的理財業務的安全性託底或做保證。

    如果哪一天你購買的理財產品爆雷,那銀行是不會承諾給你本和息的。損失部分完全由你自行承擔。

    所以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你有一筆資金長期不動用或者作為養老的準備,建議你選擇適合的保險產品。保險產品是剛性兌付的,是用合同約定保本保息的。

  • 17 # Roy7f

    打破剛性兌付,是利率市場化的前提。剛性兌付,通俗一點講就是,保本保收益。國民普遍認為,自己的錢存在銀行,不管是資管產品還是存款都應該得到應有承諾的收益。

    2018年4月底,資管新規的釋出,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將適合的產品賣給適合的投資者,也就是說風險對等,能承受多大風險就買多大風險的產品,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時應該承擔相應風險。過渡期到2020年底!

    打破剛性兌付,有利於資金回表,為利率市場化打下基礎!

  • 18 # 黃金網王楊

    剛性兌付是好也是壞,這個市場本來就具有兩面性,如果只是考慮在投資市場賺錢,投資者如果受到保護,要求保本並收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問題是那樣的利潤會很低,投資公司的成本開支,風險保障金都需要自己攤付。

    如果打破剛性兌付,那麼可以滿足投資者叫高收益需求,也平攤了投資機構的風險,要知道現在我們國家有150w億閒雜資金的,所以監管層對投資管理公司看的嚴嚴實實的,這麼多錢,肯定會有虧有賺,但是想一下,如果分配資源,獲得更多社會財富的同時投資偶遇黑天鵝,那麼虧損是很嚴重的,如果賠款那將是身無分文,所以打破剛性兌付有利於投資者充分認識市場風險,充分了解收益和利潤的對等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千里江陵能一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