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武氏代唐”讖語是唐初的一個重要的傳言,此讖語史書有記載,但仍撲朔迷離,但因為讖語與唐時著名的預言家李淳風聯絡在一起,流傳更廣了。“武氏代唐”讖語涉及當時的李世民、武媚娘、李治、李淳風、李君羨等,使歷史和傳說密切結合在一起,因而歷來頗受重視,似乎有其真實性。

    關於此讖語,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九·方技 》中關於李淳風的一段記載:“太宗得秘讖,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問淳風,對曰:‘其兆既成,已在宮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孫且盡。’帝曰:‘我求而殺之,奈何?’對曰:‘天之所命,不可去也,而王者果不死,徒使疑似之戳淫及無辜。且陛下所親愛,四十年而老,老則仁,雖受終易姓,而不能絕唐。若殺之,復生壯者,多殺而逞,則陛下子孫無遺種矣!’帝採其言,止。”

    結合這一段記載,有一個說法,認為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長安城中出現“太白屢晝見”的天象。太史據此卜佔得一卦,有“帝傳三世,武代李興,女主昌”之卜象。而且,當時在長安城中已有民間傳言,傳有一個“秘記”,認為:“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而卜象與傳言吻合,這引起了故李世民的惱怒和警惕。

    面對此讖語,李世民便有了“誅盡武氏”的想法。於是,李世民密召太史令李淳風,問他:“秘記”所說的是不是可信呢?李淳風回答說:“臣仰稽天象,俯察歷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既成矣。”李世民聽了李淳風的說法之後,感到事態嚴重,他對李淳風說:“疑似者盡殺之,何如?”李淳風深知李世民殺伐果斷,擔心釀成大禍,於是,他對李世民說道:“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參看《秘記》)

    李世民(劇照)

    由於李淳風解釋天象的傳說,被認為是幫了武媚娘,使得以不受李世民處置。

    李淳風(602-670)是唐代初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岐州(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雍人。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李淳風在當時頗受李世民的信任,所以,他對李世民的勸說是很管用的。

    對於“武氏代唐”讖語還有一種說法,這與唐朝將領李君羨有關。

    李君羨(593-648年),字君羨,洺州武安縣(今河北省武安市)人,隋末唐初的重要將領,李君羨開始在李密屬下,後成王世充的部將,但他對王世充的為人很厭惡,率部投奔李淵,被封為上輕車都尉。之後,他跟隨秦王李世民逐鹿中原,他常在征戰中單騎出列,衝鋒陷陣,作戰十分勇敢。李君羨因戰功曾歷任蘭州都督、左監門衛將軍等。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出現了太白星屢現於白晝的天象,據說,史官占卜之後,認為是女皇登基預兆,加上民間傳言“唐朝三代之後,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據有天下”,李世民對此很厭惡,並加重了警惕。不久,李世民在宮廷中宴請武將們,宴會間,眾人行酒令,令輸者講出各自的乳名。李君羨說曾有小名稱“五娘子”。李世民聽後感到很奇怪,他笑著說:“你既為女子,為何如此雄健勇猛?”這本是誇讚李君羨,但是,後來李世民知道了李君羨的官職是左武衛將軍,而其封號為武連縣公,並且,他屬於武安縣,他是一位武官,是勇猛的武將,這些加起來,似乎就是“五(武)娘子”,皆是與“武”有關。對此,李世民將其與“武氏代唐”的傳說聯絡起來,感到疑忌,遂將李君羨革去禁軍職務。隨後,李君羨外任華州刺史,華州當地民風崇尚修煉辟穀術,有個布衣名叫員道信的,自稱通佛法、不進食,李君羨對他很敬慕,多次與他形影相隨,私語很多。這次讓御史知道了,御史藉機彈劾李君羨與妖人勾結,有圖謀不軌之心,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十三日,李君羨被李世民下令處斬,全家被抄沒。

    後人一直感到李君羨死得很冤枉,比如,清康熙帝說:“讖緯之說本不足據,如唐太宗以疑誅李君羨,既失為政之體而又無益於事,可為信讖者之戒。”(康熙·《閱史緒論》)

    不過,天授二年(691年),有親屬為李君羨的事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同情君羨,並認為之前的“讖緯之說”對於證明她有天命庇佑很有利,以此說來,李君羨對武則天稱帝是有功的,因而,她下詔追復李君羨官爵,以禮改葬在武安縣“得意裡”。

    “武氏代唐”讖語出現和李君羨被處死時,李治已當上太子好幾年了。李治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為皇太子,而“讖緯之說”是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這離唐太宗去世的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僅僅差一年左右的時間,李治已參與處理朝政了,所以,李治對於“武氏代唐”讖語如果不是當事人之一,至少也是知情者之一,他對於“武氏代唐”傳言一定是比較清楚的。當時還是比較迷信的,如果對於“讖緯之說”是相信的,李治對於武性的女子應該是警惕的,但是,為什麼李治不僅沒有防備武媚娘,而且非常信任和倚重她,在他執政時,允許武后參政,帝后同朝,並在武后的建議下,他使用天皇稱號,讓武后稱“天后”,李治武則天並稱“二聖”,這表明他對武則天是沒有提防之心的。

    李治(劇照)

    李治感到了武后逐漸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他曾經一度有廢除皇后的想法,但這想法被武后得知了,武后向李治申訴辯解,表明她只是輔佐的立場,李治因而放棄了廢后的打算,不過,當時協助李治擬詔的上官儀遭受族誅。事件之後,李治再也沒有理由對武后進行抑制了。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移駕奉天宮,當時武后從泰山封禪以後,勸李治封中嶽,李治因患病而未能如武后所願,過了不久,高宗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由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為李顯選定了輔佐的班底。這表明,李治開始選大臣為他身後安排朝中大事了。過後,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此時,病得更厲害了,宰相以下大臣均不得覲見。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李治在東都貞觀殿去世,臨終前,他宣佈了遺詔:“七天裝在靈柩內,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舊唐書·本紀第五·高宗下》)

    李治顯然如歷朝皇帝一樣,在考慮皇太子即位之後的朝中勢力的制衡作用,他在病重期間,為皇太子安排了很強的班底,而在臨終前又下詔書,讓皇太子在登基之後,“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這說明李治之所以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防備武則天,這一方面是李治疼愛武后,並相信武后的治政能力有助於支援太子繼位;另一方面,這是讓武后在太子即位後能代表皇室抑制權臣的勢力,保證繼位的新皇能順利安定地鞏固李氏王朝的政權根基。所以,李治之所以沒有抑制武則天參與朝政,這當然是有其重要原因的:

    第一,李治的幾個兒子的治政能力都大不如武則天,李治需要武則天來打理朝政,他知道,有武則天的輔佐,其繼位君王才能鞏固和強化李唐王朝的權力。

    起先,在考慮立太子時,王皇后曾想讓李治立李忠為太子,而蕭淑妃則希望讓她的兒子李素節登上儲君之位,後宮后妃們爭鬥不休,後來,蕭淑妃遭武媚娘害死,李素節被貶任申州刺史,而武媚娘將李忠的太子之位廢除,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坐上了太子之位。

    但是,李弘的性格很像他的父親李治,宅心仁厚,李弘希望她的母親給蕭淑妃的兩個女兒找一個好夫婿,而這是武則天所不能容許的,武則天憤怒之下,故意將蕭淑妃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了宮中侍衛。不久,李弘病逝,李治改立他與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李賢為太子,但李賢有謀逆之心,他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李治死後,弘道元年(683年),李顯即皇帝位。光宅元年(684年),李顯因冒犯了武則天,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皇太后武則天立她的兒子兒子讓李旦登基,不久,他主動請示母親聽政,讓武則天臨朝稱制。

    可見,李治的兒子們確實沒有稱職的執政能力,李治對他的兒子們是瞭解的,他需要武則天幫助他的兒子治理天下,這是李治倚重武則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李治非常疼愛武則天,他將武則天視為是他的輔佐治政的能手,加上李治體弱多病,他已習慣於讓武則天協理朝政,對她不僅沒有提防,而且還十分信任,皇后同朝,被臣民們稱為“二聖”。

    李治深愛武媚娘,並一直對她十分信任。

    早在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大他四歲的太宗才人武氏關係特別密切;唐太宗駕崩後,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李治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遇上了武媚娘,兩人再次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媚娘應召再度入宮。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則天被拜為二品昭儀,她深知王皇后心意,對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順。而王皇后一次次在高宗李治面前稱讚武媚娘,這讓高宗對武媚娘更加寵愛,有了王皇后的支援,武媚娘有了上升的階梯,不久,王皇后、蕭淑妃逐漸遭高宗冷遇。到後來,高宗下令決心,要廢王皇后,立武氏為皇后,他事先徵得朝中重臣的贊同,以排除改了皇后的助力,武氏得以為皇后。此事足見李治對於武媚孃的寵愛和信任。

    顯慶五年(660年)後,李治經常頭暈目眩,不便於處理政務,武則天開始協助處理朝政,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對於武則天來說,當皇后不是她所能滿足的,她想掌控朝權。之後,武后逐漸掌握朝政,李接受了武后的建議,使用“天皇”稱號,而武后被稱為“天后”,自此,開始了“二聖”同朝的治理方式。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從東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風眩症更加嚴重,李治召集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攝政,但由於遭到宰相郝處俊的的勸諫道,而未能透過。武后得知之後,有意召集文臣編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等,抬高自己,貶抑權臣,密令參決百官疏奏,分化宰相的權力。武則天一直在為李治去世後掌握政權作準備,而高宗雖仍掌控大權,但在軍國大事上皆是與武后商量後決策。即便是李治在風眩症非常嚴重時,仍是放手讓武后處理朝政,他對武后是非常信任的。這是李治一直支援武后處理的過程和原因。

    武則天(劇照)

    第三,高宗李治性格比較柔弱,他愛武媚娘,更需要武媚娘來輔佐他處理軍國大事,也正是在武則天的輔佐下,李治才有明顯的政績,所以,李治對武則天是很信任的,他並非如李世民一樣,是雄才大略之主,所以,他一直需要武則天的支援。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曾分析說:“唐朝對外的威力,以高宗時為極盛,然其衰機亦肇於是時。高宗的性質是失之於柔懦的。他即位之初,還能遵守太宗的成規,所以永徽之政,史稱其比美貞觀。只有高句麗……高宗乘其內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後滅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內亂,把他戡定。分置兩個都督府。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於最高峰了。”(《中國通史·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呂思勉的分析很有道理,一是高宗即位之初依仗唐太宗的餘威,延續著貞觀朝的政績,所以,有“永徽之政”;二是高宗時唐朝對外的聲威,達到了最高峰狀態;三是高宗李治是比較柔弱的。也正是因為他性格軟弱、體弱多病,所以,武則天得以有機會有條件參與朝政,並在後來攬權擅政,而由於對武則天的疼愛、信任和賞識,李治對武則天參與執政是放心的,也是容許,甚至很欣賞的。

    孟憲實對高宗的評價很高,他說:“唐高宗外圓內方、膽大心細,凡他要做的事情,無不達成。沒有高宗時代的發展、鞏固、鋪墊,貞觀之治就只是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將成為無源之水。無論用‘君主無為’的傳統政治思想還是實際達成的事功來衡量,他都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唐高宗真相》)只是,應該看到,高宗的政治成就離不開武則天的輔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要一款容量大的包,有哪些好的揹包推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