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可以分為三部份:
1. 頭部、2. 四肢、3. 軀幹
軀幹可再分為上、下兩部分:(胸腔和腹腔)
1) 胸腔(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大動脈)
2) 腹腔(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 子宮、卵巢 、輸卵管、脾臟)
人體的構造
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體,所以不必多加解釋,大家都會很容易瞭解人體是由「頭部」 ,「四肢」,和「軀幹」三部分所構成。
1) 頭部:
頭部就在軀幹上,由頸部支撐著。整個頭部由頭蓋骨和下顎骨所組成,從外觀我們可以看到代表面貌(如五官端正)的所謂的五官-五種生理器官:耳朵(聽覺)、眼睛(視覺)、鼻子(嗅覺)和嘴吧-舌頭(味覺),這樣好像少了一官,其實不然,還有一官是主管觸覺的面板。頭蓋骨保護著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 - 腦(大腦、小腦和腦幹);大腦是生命的總指揮,總樞紐,一個人的思想、知覺、運動、情感都由大腦來主宰,當大腦失去其生理作用的時候,一個人可以算是已經死亡,因此當證實腦死時,就可以進行器官移植了。不過腦死的定義很複雜,雖有法律嚴格訂定,各國家的法律定義也有所不同,要宣佈腦死須由幾位專家在裝置很完整的醫院慎重來做。
2). 四肢:有上肢和下肢,各分左、右成為對稱共為四肢。
3). 軀幹:
軀幹容納著一般所謂的五臟六腑,就是內部臟器。但是五臟六腑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說法,在現代醫學上,就不止這些數目,不但如此,同名稱不一定指的是同一臟器,例如傳統醫學的脾跟現代醫學的脾臟是不同的,而對各臟器的功能的瞭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以將傳統醫學所指的器官、診斷、用詞,跟現代醫學所指的同名器官用詞混為一談,如果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把事情弄糟了。
在現代醫學中,把軀幹分為上、下兩個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間由一叫做「橫隔膜」的肌肉膜把它分開。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和「大動脈」等器官組織,胸腔在中間又有個縱隔腔,除了肺臟外其它臟器都在「縱隔腔」中,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臟」、「膽囊」 、「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子宮」、 「卵巢」、「輸卵管」、和「脾臟」等器官組織。
自從有了顯微鏡的發明以後,我們都知道「細胞」是外圍由膜所圍成的小房間,生物在這個小房間裡面經營生命現象。「細胞」是構成人體也是生物的最小的基本單位,所有的生物至少由一個細胞所構成,而人體中總共約有一百兆(萬億)個細胞。形狀和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就成為「組織」,如「神經組織」或「肌肉組織」等;而幾個功能或目的相同的組織結合起來,就成為「器官」,如胃、肝臟、心臟等。幾個功能目的相同的器官組織組合起來就成為「器官系統」,如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曩、胰臟等器官集合起來,專門從事跟消化有關的工作,就叫做「消化系統」;支氣管,氣管,肺臟等器官集合起來一起從事有關呼吸的工作,就叫做「呼吸系統」。有時候一個器官系統可以由其功能的型別再細分為兩個以上的次系統,如消化系統中具有主管食物透過、消化、吸收功能的食道、胃 、小腸、大腸等器官就統稱叫做「消化管(道)系統」,而具有分泌幫助消化的消化液的功能的肝臟、膽囊、胰臟就統稱為「肝膽胰系統」。
各器官系統的構造與生理功能:
人體因其生理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如下十二個系統
心臟血管系
呼吸系
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腎臟泌尿系
內分泌系(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副甲狀腺)
新陳代謝系
血液淋巴系
面板
神經系
肌肉骨骼系
生殖系
免疫系
內科和小兒科的疾病,大致上就依照這一種功能別的區別來分類,因此大家到各綜合醫院看病的時候,就要看分別屬於哪一種疾病而到各分科門診就診看病了。但常常有些自覺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的,可以知道是屬於哪一種器官系統的疾病,會讓病人不知道該看哪一科的情形發生,這個時候就不妨先看「家醫科」或「一般內科」,這樣醫師如果認為你的疾病應該看哪一科分科比較適當時,他自然就會把你介紹到適當的專科去就診。也常有病人自己以為是某一種器官的疾病,其實是另外一種器官的疾病,有時候連看病的醫師也有可能診斷錯的情形,但只要是經過訓練的醫師,很快會找出真正的病原屬性,而把你介紹到該病的專家,因此大家不要擔心,只要找對了醫師都不會有問題。譬如,心臟病的發作常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病人或醫師起初會以為是腸胃的問題而找腸胃科醫師的情形發生,甚至肺炎也有以腹痛為主要症狀的情形。一句話,疾病的診斷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簡單,我還要多加一句話,不要找所謂的名醫,一定要找看病謹慎、仔細,有耐心細聽病人敘述病情的醫師;但病人也不要太囉唆,後面還有病人在等喔,醫師是屬於所有病人的,不是你一個人的。
1)心臟血管系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每一個器官、組織、細胞都需要「能量」,而這些能量是從燃燒「營養素」來獲得,為了燃燒「營養素」需要「氧」,而為了要把營養素和氧搬運到每一個細胞的時候就需要輸送系統,心臟血管系就是扮演這一種輸送系統的器官系統。大大小小的血管把心臟和各器官、組織、細胞間連線起來執行著這種工作。氧從肺臟細胞被搬到各細胞,而各種營養素則由小腸吸收後最初被搬到肝臟,然後在肝臟被精製變成各種營養份後,被搬運到各器官的細胞。在這一種搬運維持生命所需的氧和營養分的輸送系統中,心臟扮演著整個輸送系統的中心幫主的角色,靠著心臟二十四小時,又是一輩子不停的一縮一鬆的運動,才能維持這龐大複雜的輸送系統的運作,而血管就像水管一樣扮演著輸送管的角色。當這一個輸送系統停止的時候,就是人體生命的一卷的結束。雖然人體的每一種器官系統都是很重要而各有所負責的不同功能,但只要心臟血管系停止做工三分鐘,人的生命就結束了,因此可知心臟血管系的重要性了。
在前面已提過,心臟扮演著整個人體血液迴圈的中心幫主的角色。心臟內部分成四個腔室,就是「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心室」是把血液從心臟送出去到身體各器官的機器房,「左心室」將血液送到身體全部的器官組織,但是「右心室」則只把血液送到肺臟,在肺臟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換成氧。「心房」是回收血液的機器房,「右心房」回收由身體全部器官、組織回來的血液,而「左心房」則只回收從肺臟回來的充滿氧的血液。
各心室和心房的出口或進口,都連結著大血管,送血液出去的叫做動脈,進來的叫做靜脈;身體的各器官也都有進入和出去的血管,因此這個動脈和靜脈的名稱也照樣適用於進出各器官的血管。跟心臟四個腔室連結的大血管各叫做大動脈(左心室),肺動脈(右心室),肺靜脈(左 心房),上、下大靜脈(右心房)。為了阻止血液的迴流,左、右心室和心房之間及各心室、心房的血液進、出口和動、靜脈之間都有「瓣膜」,如僧帽瓣(左心房~左心室),三尖瓣(右心房 ~ 右心室),大動脈瓣(左心室 ~ 大動脈),肺動脈瓣(右心室 ~ 肺動脈)。給心臟本身送血液的動脈叫做「冠狀動脈」。
心臟是由很厚的特殊肌肉「心肌」所構成。心臟的各房、室的最內層跟流動的血液接觸的一面叫做「心內膜」而整個心臟的最外層由「心囊」包圍。而心臟之所以會不停不休地做收縮運動,是因為心肌內另有一特殊刺激傳導路徑的關係。這個傳導系統,不停地將刺激傳至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不停地收縮。這個系統的刺激源頭是在右心房近上腔靜脈處的「竇房結」,然後刺激首先傳到心房引起心房的收縮,同時也傳到心房中隔的近心室處的「房室結」,接著傳到「希氏束」,再至「傳導腳」後,把訊息傳到左、右兩心室而使心室收縮。我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大堆的專有名詞呢?因為這些部位都會引起或發生疾病,而所呈現的症狀都不一樣。
2)呼吸系
在上面我們已提過為了人體要維持生命需要「營養素」和「氧」。「營養素」是從「消化管」的進口,也就是從口(嘴吧)攝取來補充,有關消化系統我們會在下一節談到,而「氧」則經由「呼吸系統」也就是從鼻子吸進空氣來補充供應。呼吸系統分兩大部分,「肺臟」和「呼吸道」。肺臟分為左、右兩個,呼吸道是空氣要到肺臟的通道,從「鼻孔」開始到「氣管」,然後分為左、右兩支氣管分別進入左、右肺,「支氣管」像樹枝一樣越分越細,從「支氣管」到「小支氣管」到「細支氣管」,最後到達最末端的最小單位叫做「肺泡」。肺臟裡充滿著氣管系、動脈、靜脈和它們的小分支。
「肺泡」約有三億多個,肺泡周圍有很多「毛細血管」像魚網一樣網住,在細支氣管末端像一把把葡萄一樣充滿在全肺臟。肺泡是體內唯一可供氣體交換和氣體擴散的場所,人的肺泡可提供做擴散的表面積約有60 ~ 80平方公尺那麼大,差不多跟一個網球場一樣的大小。
當我們吸氣的時候,空氣就從鼻孔進來,先透過「喉」、「氣管」後到達「支氣管」,最後到「肺泡」,同時肺臟裡的迴圈系統(血管)的最末端的「毛細血管」也到達肺胞,就在這裡「肺泡」空氣中的「氧」跟「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交換下來,這個動作叫做人體的「外呼吸」或「肺呼吸」,人體獲得了所需要的「氧」也排出了多餘的「二氧化碳」,而滿載著新鮮氧的血液,經迴圈系的動脈到達各器官組織細胞的毛細血管,把氧給組織細胞,同時把組織細胞的二氧化碳交換出來,這叫做「內呼吸」或「組織呼吸」,這些二氧化碳在血液裡經過靜脈到心臟再送到肺臟的肺泡跟氧交換,一直這樣迴圈來維持人體所需要的氧。
這一種呼吸的動作,成年人在安靜的狀態下每分鐘需要約 250 ml的氧,也送出約 200 ml的二氧化碳,為這需要,肺每次呼吸約500 ml 的空氣,而每分鐘約 15 ~ 20 次的呼吸。當運動的時候因為需要更多量的氧,每次呼吸的量也就大,每分鐘的次數也增加。再來,這些呼吸動作是由橫隔膜和肋骨肌等的收縮來執行,而主宰這個動作的是神經系統和化學作用的整體性調節。人體在腦基底部份的延髓,有個呼吸中樞在統御調節呼吸肌(做呼吸動作的肌肉)的動作,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低氧狀況,會刺激這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工作,就是調節人體生理狀況之主要機制之一,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恆常狀態。當人體有狀況(如生病、運動)時,這一機制就會做適當的調節動作,譬如,血液中的氧氣缺少或二氧化碳增加的時候,呼吸中樞就受到刺激而增加換氣的動作來回復正常的狀態,這叫做呼吸的化學調節。但是呼吸和心臟的跳動不一樣可以短時間由意志來把呼吸停下來,心臟就不能說要停就把它停下來,不過在睡覺的時候呼吸就由呼吸中心來自動控制。
3)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道、胰臟。這些器官都是屬於同一個器官系統,是主管身體的消化機能的器官系統。為什麼呢?大家都會有些不明白及問號。食道、胃、小腸、大腸叫做消化系統大家都不會有疑問,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吃了食物以後,食物在透過這些器官時,被消化後營養分則被吸收,剩下的渣滓就變成糞便排洩到體外,所以叫做消化系器官並無問題。因為這些器官都是管腔,裡面是空洞的,所以也就叫做「消化管」,但是大家卻忘記了,食物在消化管中消化的時候,需要一些消化液來幫忙消化,不然食物就不會被吸收,因此需要生成製造且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而肝臟、膽道系統、胰臟正是製造和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所以它們也是屬於「消化系統」之一份子。
所謂「腸胃道」是從口腔開始進入,依序到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上行、橫行、下行、乙狀)一直到直腸(大腸的最後一段),最後從肛門出去的食物經過的路徑管道。習慣上從食道到十二指腸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而上行、下行、橫行、乙狀大腸和直腸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空腸、迴腸則屬於「小腸」。
人體可以分為三部份:
1. 頭部、2. 四肢、3. 軀幹
軀幹可再分為上、下兩部分:(胸腔和腹腔)
1) 胸腔(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大動脈)
2) 腹腔(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 子宮、卵巢 、輸卵管、脾臟)
人體的構造
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體,所以不必多加解釋,大家都會很容易瞭解人體是由「頭部」 ,「四肢」,和「軀幹」三部分所構成。
1) 頭部:
頭部就在軀幹上,由頸部支撐著。整個頭部由頭蓋骨和下顎骨所組成,從外觀我們可以看到代表面貌(如五官端正)的所謂的五官-五種生理器官:耳朵(聽覺)、眼睛(視覺)、鼻子(嗅覺)和嘴吧-舌頭(味覺),這樣好像少了一官,其實不然,還有一官是主管觸覺的面板。頭蓋骨保護著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 - 腦(大腦、小腦和腦幹);大腦是生命的總指揮,總樞紐,一個人的思想、知覺、運動、情感都由大腦來主宰,當大腦失去其生理作用的時候,一個人可以算是已經死亡,因此當證實腦死時,就可以進行器官移植了。不過腦死的定義很複雜,雖有法律嚴格訂定,各國家的法律定義也有所不同,要宣佈腦死須由幾位專家在裝置很完整的醫院慎重來做。
2). 四肢:有上肢和下肢,各分左、右成為對稱共為四肢。
3). 軀幹:
軀幹容納著一般所謂的五臟六腑,就是內部臟器。但是五臟六腑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說法,在現代醫學上,就不止這些數目,不但如此,同名稱不一定指的是同一臟器,例如傳統醫學的脾跟現代醫學的脾臟是不同的,而對各臟器的功能的瞭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以將傳統醫學所指的器官、診斷、用詞,跟現代醫學所指的同名器官用詞混為一談,如果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把事情弄糟了。
在現代醫學中,把軀幹分為上、下兩個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間由一叫做「橫隔膜」的肌肉膜把它分開。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和「大動脈」等器官組織,胸腔在中間又有個縱隔腔,除了肺臟外其它臟器都在「縱隔腔」中,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臟」、「膽囊」 、「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子宮」、 「卵巢」、「輸卵管」、和「脾臟」等器官組織。
自從有了顯微鏡的發明以後,我們都知道「細胞」是外圍由膜所圍成的小房間,生物在這個小房間裡面經營生命現象。「細胞」是構成人體也是生物的最小的基本單位,所有的生物至少由一個細胞所構成,而人體中總共約有一百兆(萬億)個細胞。形狀和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就成為「組織」,如「神經組織」或「肌肉組織」等;而幾個功能或目的相同的組織結合起來,就成為「器官」,如胃、肝臟、心臟等。幾個功能目的相同的器官組織組合起來就成為「器官系統」,如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曩、胰臟等器官集合起來,專門從事跟消化有關的工作,就叫做「消化系統」;支氣管,氣管,肺臟等器官集合起來一起從事有關呼吸的工作,就叫做「呼吸系統」。有時候一個器官系統可以由其功能的型別再細分為兩個以上的次系統,如消化系統中具有主管食物透過、消化、吸收功能的食道、胃 、小腸、大腸等器官就統稱叫做「消化管(道)系統」,而具有分泌幫助消化的消化液的功能的肝臟、膽囊、胰臟就統稱為「肝膽胰系統」。
各器官系統的構造與生理功能:
人體因其生理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如下十二個系統
心臟血管系
呼吸系
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腎臟泌尿系
內分泌系(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副甲狀腺)
新陳代謝系
血液淋巴系
面板
神經系
肌肉骨骼系
生殖系
免疫系
內科和小兒科的疾病,大致上就依照這一種功能別的區別來分類,因此大家到各綜合醫院看病的時候,就要看分別屬於哪一種疾病而到各分科門診就診看病了。但常常有些自覺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的,可以知道是屬於哪一種器官系統的疾病,會讓病人不知道該看哪一科的情形發生,這個時候就不妨先看「家醫科」或「一般內科」,這樣醫師如果認為你的疾病應該看哪一科分科比較適當時,他自然就會把你介紹到適當的專科去就診。也常有病人自己以為是某一種器官的疾病,其實是另外一種器官的疾病,有時候連看病的醫師也有可能診斷錯的情形,但只要是經過訓練的醫師,很快會找出真正的病原屬性,而把你介紹到該病的專家,因此大家不要擔心,只要找對了醫師都不會有問題。譬如,心臟病的發作常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病人或醫師起初會以為是腸胃的問題而找腸胃科醫師的情形發生,甚至肺炎也有以腹痛為主要症狀的情形。一句話,疾病的診斷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簡單,我還要多加一句話,不要找所謂的名醫,一定要找看病謹慎、仔細,有耐心細聽病人敘述病情的醫師;但病人也不要太囉唆,後面還有病人在等喔,醫師是屬於所有病人的,不是你一個人的。
1)心臟血管系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每一個器官、組織、細胞都需要「能量」,而這些能量是從燃燒「營養素」來獲得,為了燃燒「營養素」需要「氧」,而為了要把營養素和氧搬運到每一個細胞的時候就需要輸送系統,心臟血管系就是扮演這一種輸送系統的器官系統。大大小小的血管把心臟和各器官、組織、細胞間連線起來執行著這種工作。氧從肺臟細胞被搬到各細胞,而各種營養素則由小腸吸收後最初被搬到肝臟,然後在肝臟被精製變成各種營養份後,被搬運到各器官的細胞。在這一種搬運維持生命所需的氧和營養分的輸送系統中,心臟扮演著整個輸送系統的中心幫主的角色,靠著心臟二十四小時,又是一輩子不停的一縮一鬆的運動,才能維持這龐大複雜的輸送系統的運作,而血管就像水管一樣扮演著輸送管的角色。當這一個輸送系統停止的時候,就是人體生命的一卷的結束。雖然人體的每一種器官系統都是很重要而各有所負責的不同功能,但只要心臟血管系停止做工三分鐘,人的生命就結束了,因此可知心臟血管系的重要性了。
在前面已提過,心臟扮演著整個人體血液迴圈的中心幫主的角色。心臟內部分成四個腔室,就是「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心室」是把血液從心臟送出去到身體各器官的機器房,「左心室」將血液送到身體全部的器官組織,但是「右心室」則只把血液送到肺臟,在肺臟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換成氧。「心房」是回收血液的機器房,「右心房」回收由身體全部器官、組織回來的血液,而「左心房」則只回收從肺臟回來的充滿氧的血液。
各心室和心房的出口或進口,都連結著大血管,送血液出去的叫做動脈,進來的叫做靜脈;身體的各器官也都有進入和出去的血管,因此這個動脈和靜脈的名稱也照樣適用於進出各器官的血管。跟心臟四個腔室連結的大血管各叫做大動脈(左心室),肺動脈(右心室),肺靜脈(左 心房),上、下大靜脈(右心房)。為了阻止血液的迴流,左、右心室和心房之間及各心室、心房的血液進、出口和動、靜脈之間都有「瓣膜」,如僧帽瓣(左心房~左心室),三尖瓣(右心房 ~ 右心室),大動脈瓣(左心室 ~ 大動脈),肺動脈瓣(右心室 ~ 肺動脈)。給心臟本身送血液的動脈叫做「冠狀動脈」。
心臟是由很厚的特殊肌肉「心肌」所構成。心臟的各房、室的最內層跟流動的血液接觸的一面叫做「心內膜」而整個心臟的最外層由「心囊」包圍。而心臟之所以會不停不休地做收縮運動,是因為心肌內另有一特殊刺激傳導路徑的關係。這個傳導系統,不停地將刺激傳至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不停地收縮。這個系統的刺激源頭是在右心房近上腔靜脈處的「竇房結」,然後刺激首先傳到心房引起心房的收縮,同時也傳到心房中隔的近心室處的「房室結」,接著傳到「希氏束」,再至「傳導腳」後,把訊息傳到左、右兩心室而使心室收縮。我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大堆的專有名詞呢?因為這些部位都會引起或發生疾病,而所呈現的症狀都不一樣。
2)呼吸系
在上面我們已提過為了人體要維持生命需要「營養素」和「氧」。「營養素」是從「消化管」的進口,也就是從口(嘴吧)攝取來補充,有關消化系統我們會在下一節談到,而「氧」則經由「呼吸系統」也就是從鼻子吸進空氣來補充供應。呼吸系統分兩大部分,「肺臟」和「呼吸道」。肺臟分為左、右兩個,呼吸道是空氣要到肺臟的通道,從「鼻孔」開始到「氣管」,然後分為左、右兩支氣管分別進入左、右肺,「支氣管」像樹枝一樣越分越細,從「支氣管」到「小支氣管」到「細支氣管」,最後到達最末端的最小單位叫做「肺泡」。肺臟裡充滿著氣管系、動脈、靜脈和它們的小分支。
「肺泡」約有三億多個,肺泡周圍有很多「毛細血管」像魚網一樣網住,在細支氣管末端像一把把葡萄一樣充滿在全肺臟。肺泡是體內唯一可供氣體交換和氣體擴散的場所,人的肺泡可提供做擴散的表面積約有60 ~ 80平方公尺那麼大,差不多跟一個網球場一樣的大小。
當我們吸氣的時候,空氣就從鼻孔進來,先透過「喉」、「氣管」後到達「支氣管」,最後到「肺泡」,同時肺臟裡的迴圈系統(血管)的最末端的「毛細血管」也到達肺胞,就在這裡「肺泡」空氣中的「氧」跟「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交換下來,這個動作叫做人體的「外呼吸」或「肺呼吸」,人體獲得了所需要的「氧」也排出了多餘的「二氧化碳」,而滿載著新鮮氧的血液,經迴圈系的動脈到達各器官組織細胞的毛細血管,把氧給組織細胞,同時把組織細胞的二氧化碳交換出來,這叫做「內呼吸」或「組織呼吸」,這些二氧化碳在血液裡經過靜脈到心臟再送到肺臟的肺泡跟氧交換,一直這樣迴圈來維持人體所需要的氧。
這一種呼吸的動作,成年人在安靜的狀態下每分鐘需要約 250 ml的氧,也送出約 200 ml的二氧化碳,為這需要,肺每次呼吸約500 ml 的空氣,而每分鐘約 15 ~ 20 次的呼吸。當運動的時候因為需要更多量的氧,每次呼吸的量也就大,每分鐘的次數也增加。再來,這些呼吸動作是由橫隔膜和肋骨肌等的收縮來執行,而主宰這個動作的是神經系統和化學作用的整體性調節。人體在腦基底部份的延髓,有個呼吸中樞在統御調節呼吸肌(做呼吸動作的肌肉)的動作,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低氧狀況,會刺激這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工作,就是調節人體生理狀況之主要機制之一,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恆常狀態。當人體有狀況(如生病、運動)時,這一機制就會做適當的調節動作,譬如,血液中的氧氣缺少或二氧化碳增加的時候,呼吸中樞就受到刺激而增加換氣的動作來回復正常的狀態,這叫做呼吸的化學調節。但是呼吸和心臟的跳動不一樣可以短時間由意志來把呼吸停下來,心臟就不能說要停就把它停下來,不過在睡覺的時候呼吸就由呼吸中心來自動控制。
3)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道、胰臟。這些器官都是屬於同一個器官系統,是主管身體的消化機能的器官系統。為什麼呢?大家都會有些不明白及問號。食道、胃、小腸、大腸叫做消化系統大家都不會有疑問,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吃了食物以後,食物在透過這些器官時,被消化後營養分則被吸收,剩下的渣滓就變成糞便排洩到體外,所以叫做消化系器官並無問題。因為這些器官都是管腔,裡面是空洞的,所以也就叫做「消化管」,但是大家卻忘記了,食物在消化管中消化的時候,需要一些消化液來幫忙消化,不然食物就不會被吸收,因此需要生成製造且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而肝臟、膽道系統、胰臟正是製造和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所以它們也是屬於「消化系統」之一份子。
所謂「腸胃道」是從口腔開始進入,依序到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上行、橫行、下行、乙狀)一直到直腸(大腸的最後一段),最後從肛門出去的食物經過的路徑管道。習慣上從食道到十二指腸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而上行、下行、橫行、乙狀大腸和直腸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空腸、迴腸則屬於「小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