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壯志凌雲
-
2 # 白先生如是說
有人將楷書四大家稱作“顏柳歐趙“,也有認為是”歐虞顏柳“,有什麼不行的?這只是習慣叫法,又不是法定的。你也可以叫歐陽體,也可以叫歐陽詢體,還可以叫九成宮體。柳體你可以叫柳公權體。就算在生活中,複姓的人只取第一個字為姓的也有啊。《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
-
3 # 靜心書法
說起書法,就不得不提到歐陽詢,頭銜之多,簡直是書法界一大男神。
作品平正中透露著險絕,便於初學,被後人稱為“歐體”。
歐陽詢的一生就像拿了男一號的劇本似的,人生開掛,大難不死,文史、技法無不精通。
雖然有人說他相貌醜陋,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才華橫溢啊!
今天就從三個方面和你聊聊歐體:
☀ “古今一人”歐陽詢
☀ 值得一提的代表作
☀ 獨一無二的結體訣竅
13歲那年,歐陽一家慘遭滅門,只剩歐陽詢逃過一劫,後被他父親生前的好朋友江總收養,跟隨江總受了不少文化的薰陶,或許就是在這個階段,歐陽詢的文化素養迅速增長起來,這大概也是一代書壇巨匠的開始。
歐陽詢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尤其痴迷於書法。
據說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偶然在路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仔細觀摩了很久才離開,但剛走沒多遠就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後來乾脆在石碑前打了一個地鋪反覆揣摩,一看就是三天,直到對索靖草書的筆法瞭然於胸,才心滿意足的離去。
歐陽詢的一生跨越兩個朝代,大部分的時間是生活在隋朝的,唐朝建立的時候他已經60多歲了,由於他在唐朝官方書法學院“弘文館”任教,最大的成就和影響都在唐代,所以大家還是把他歸為唐代書法家。
☀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楷書四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
“初唐四家”、“楷書四大家”都把他放在首位,可其實在唐代他的書法並是不很出名,當時社會主流推崇的是王羲之大神的南派書法,歐陽詢的書法屬於方正遒勁的北派書法,所以沒有被當時認可。
△ 南派書法
△ 北派書法
一直到後來,人們發現歐陽詢的字很適合考試的標準化需求,到了宋代的《宣和書譜》,就誇歐陽詢的正楷為“翰墨之冠”,以“唐楷第一”來直接稱頌他的書法成就。
△ 宣和書譜
除了書法作品,歐陽詢在書法理論上也頗有建樹。《傳授訣》《用筆論》《八訣》,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技巧和美學要求,都是學習書法必看的一些理論知識。
號稱“不擇紙筆,皆能如意”的歐陽詢,他的書法藝術水準已經登峰造極,古今一人的地步。
據說歐陽詢篆、籀文、八分、隸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八體皆能,但最擅長的還是楷書和行書。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等。
楷書
△《九成宮醴泉銘》
△《皇甫誕碑》
△ 《虞恭公碑》
△ 《化度寺碑》
行書
行書有《仲尼夢奠帖》、《張翰思鱸帖》、《卜商讀書帖》等。
△ 《仲尼夢奠帖》
△ 《張翰思鱸帖》
△ 《卜商讀書帖》
博採眾長的《九成宮》
其中楷書《九成宮醴泉銘》最能代表“歐體”的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在宮中避暑時,在一處乾旱的地方突然發現一口泉眼,唐太宗認為這是天降祥瑞,於是下令命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
△ 《九成宮》
歐陽詢自然不敢怠慢,加上自身技藝已經達到一個高度成熟的階段,因此這個作品於溫潤中又顯瘦硬骨力,又有官方鉅製特有的一種莊嚴氣象。
筆力剛勁清秀,結體險絕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帖風姿秀雅之韻,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楷書”。
△ 《九成宮》全貌
這幅作品可以說是博採眾長而成的。養父江總深受王羲之的影響,歐陽詢也就理所當然受到王羲之書風的影響。
我們再來看,歐陽詢筆法中鮮明的“險絕”特色,是受到索靖的影響而來的,章草本就是由隸書速寫急就而成,這也正是歐陽詢筆法中帶著一股揮之不去的隸意的緣故。
除了險絕以外,“歐體”當中,又有一種北碑的平正古樸。歐楷筆意常常與魏碑有著驚人的相似,對比《張黑女墓誌》、《始平公造像記》等魏碑,再去品“歐體”,這種傳承感就會格外的分明。
△ 《張黑女墓誌》
總的來看,歐陽詢是在繼承了二王一脈筆法之餘,又吸收了北碑與古隸書的特點,融匯各家之長,終自成一家,將楷書的發展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上。
後來歐陽詢又將筆法傳給兒子歐陽通及褚遂良、陸柬之等人,褚遂良繼而又影響了薛稷、鍾紹京和顏真卿、柳公權;而陸柬之又傳到張旭那裡。由此,基本完成了中華書脈在唐代的傳承。
歐楷的地位在書法界是如此之高,必然是有他的獨到之處,接下來墨姐就以《九成宮》為例,一起看看歐楷獨特的用筆和結體技巧吧。
筆法
橫畫以左輕右重、方起圓收為主要特徵。歐楷長橫絕對不能寫平,也就是說要抗肩。大部分的橫畫都是左輕右重,如果寫成嚴格意義上的水平,從視覺上看就有右邊往下沉的感覺,整個字的重心就不穩了。
歐楷沒有真正的懸針豎。我們都知道歐楷的結構是偏長的,如果想要整體看起來和諧一些,就要協調好筆畫之間的搭配關係,這裡面也蘊含這書法美學的原理。如果總是大量的使用懸針豎,缺少穩重感,從章法上來說也會輕飄飄的,壓不住紙。
撇捺吸收隸意,古樸遒勁。豎彎勾採用隸書燕尾寫法,顯得遒勁飄逸。豎勾出勾時一定要平勢,且勾要短小含蓄。這種寫法取法北碑,方中微帶圓勢,顯得既方勁又渾厚。注意《九成宮》與行書的關係,很多都帶有行書的筆意。比如說“交”的點和撇變成橫撇等等是取法行書。結構
歐楷中宮緊湊,向外擴充套件。比如這個“臻”字,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右邊的撇畫就會與至字穿插,中間就會很緊湊,而在最右側的捺畫會伸展這個字,顯得層次分明。
歐楷的結構在於險絕大多數字的重心偏向豎中線的左邊,由某一筆畫向右伸展,使整個字的重心趨於平穩,因此,寫歐楷一定要找準每個字的豎中線。
好啦!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啦~
-
4 # 潁水蕭蕭
這應該是一個習慣性叫法。為了簡潔順口,當人們誇讚、列舉傑出人物時,習慣性用他們的姓氏指代本人,是複姓的常稱呼第一個字。比如,人們稱讚北宋文學家晏殊、歐陽修為“晏歐”;稱讚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為“歐虞”等。再者,在歷史上,歐姓、陽姓皆源於歐陽姓,所以稱歐陽詢為“歐公”、稱其書體為“歐體”並不為過。一、歐陽姓氏的起源
歐陽姓,是當今漢族人口最多的複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歐陽姓人口為90萬,在中國排148位,多聚集在江西、湖南等省。
相傳歐陽姓出自姒(sì)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禹即舜位後,建都安邑,史稱“夏”,其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王朝,傳至姒少康時,姒少康封支庶子孫姒無餘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國。越國傳至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姒無疆時,越國開始衰落,最終被楚國滅掉。在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姒無疆的次子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烏程歐餘山南部(今浙江湖州),為歐餘亭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姒蹄以及後世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亭侯”。久而久之,姒蹄的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四姓實則同宗同源。
二、歐陽姓氏的發展變化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歐或陽氏。主要原因如下:
北宋末年,歐陽氏分化為三家,形成了歐、陽以及歐陽同宗姓氏並列的情況,其中歐姓、陽姓都尊崇歐陽修為祖先,以安福令歐陽萬為始祖。政府和社會對單姓的偏好,尤其是明朝的複姓簡化等,讓部分歐陽姓簡化為歐或陽。歐陽姓的臺灣人、新加坡人多改為歐姓(據說,臺灣的歐陽姓系當時的日本政府強迫所改)。據《寧遠縣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意圖招安起兵反元的歐陽氏義軍被拒,朱元璋怒詔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災。三、書法大家歐陽詢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楷書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行書代表作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與同時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與虞世南並稱“歐虞”,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又被稱為“大歐”。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對書法有獨到的見解,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豐富了中國書法的理論,為後人學習書法提供了方便。
歐陽詢的身世比較坎坷,其祖父是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wei),父親是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歐陽紇驍勇善戰,不被陳宣帝信任,於是起兵反叛,兵敗被擒舉家被殺,僅歐陽詢一人脫逃(時年13歲),後被其父生前好友江總收養。這也從側面驗證了為避禍患,歐陽氏不得不改名換姓的事實。
回覆列表
謝謝兄弟的提問,這個沒有做深入的考證,我想應該跟華人的語言表達方式有關,華人特別是漢族人的姓氏大多數都是單字,一個姓就代表一個大的家族,特別是古代可能都源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取姓名的單字比較能突出姓氏主體,講出來也比較順口,比較好分辨、好記憶。歐陽詢的字特別是他的楷書自唐代以來,被世人廣泛認可,影響深遠,長期以來,為了區別歐陽詢和其他書法大家的字型,大家也就約定成規,統稱歐陽詢的字為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