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楚族的祖先,要記住三個名字:顓頊、祝融、鬻熊。
楚族是中原地區華夏族集團的一支。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記述了楚族的來源:“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注:卷章為老童之誤),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命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楚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這樣記述楚人的先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即祝融)。”
伯:通假“方伯,霸”四方守之領主。
庸:融之通假,指祝融。羋楚近祖。(遠祖為高陽,直系祖先是鬻熊)。
這就清楚地說明楚人以顓頊為始祖,以祝融為嫡遠祖。顓頊可能是部落首領名,也可能是部落名。祝融也不是人名,而是執掌祭祀之職的酋長的稱號,後來成為部落名。祝融部落以後逐漸擴充套件分裂為若干部落,其中最後分裂出來的是季連部落,這個部落以“羋”為姓,其中一支後來發展為楚族。季連部落並沒有全部發展為楚族,其他部族後來成為越族、夔族、蠻羋等族,也是羋姓。
真正開創楚國基業的先驅是鬻熊。鬻熊的事蹟在歷史文獻中記載非常簡略,但楚族的信史從鬻熊開始,他在楚族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鬻熊是商末周初楚部族的首領,與周人的關係較密切。《史記·周本記》稱鬻熊為“賢者”,《史記·楚世家》中記有楚文王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後人曾將鬻熊的言論編成《鬻子》一書,可惜書已失傳,僅在賈誼的《新書》和《列子》中儲存了一些鬻熊的思想言論。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有“夔子不祀祝融、鬻熊,楚人讓之。”《史記·楚世家》記楚成王三十九年“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夔也是季連部落之後,羋姓方國,與楚同祖。夔子居然不祭祀祖先祝融、鬻熊,在楚人看來實屬大逆不道,因此受到楚人的嚴厲責備,後來乾脆將夔國滅掉了。
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中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1、《史記·楚世家》說: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2、《史記·五帝本紀》又說: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
3、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4、《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採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5、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於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貴族也明確表示自己是華夏族裔
1、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
2、《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也有專家認為,顓頊與高陽並不是一人,顓頊並不是楚人的祖先,因為高陽屬炎帝系統,而顓頊屬黃帝系統,楚人的祖先只能從老童、祝融算起。這種看法不無道理,也比較符合楚人自己的看法。
近幾年出土的楚墓竹簡、帛書中大量記有楚人祭祀祖先時把老童、祝融、鬻熊列為“三楚先”,其中並沒有提到顓頊。如:
荊門包山2號墓楚簡:“舉禱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各一爿羊。”
江陵望山楚簡:“先老童、祝融、鬻熊各一爿羊。”
河南新蔡葛陵楚簡:“舉禱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各兩爿羊。”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吳回(祝融)—陸終—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季姓、熊姓、羋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國始祖):
①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熊繹(熊狂長子)—熊艾。
②吳回(祝融)—陸終—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吳回(祝融)—陸終—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稱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說到楚族的祖先,要記住三個名字:顓頊、祝融、鬻熊。
楚族是中原地區華夏族集團的一支。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記述了楚族的來源:“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注:卷章為老童之誤),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命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楚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這樣記述楚人的先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即祝融)。”
伯:通假“方伯,霸”四方守之領主。
庸:融之通假,指祝融。羋楚近祖。(遠祖為高陽,直系祖先是鬻熊)。
這就清楚地說明楚人以顓頊為始祖,以祝融為嫡遠祖。顓頊可能是部落首領名,也可能是部落名。祝融也不是人名,而是執掌祭祀之職的酋長的稱號,後來成為部落名。祝融部落以後逐漸擴充套件分裂為若干部落,其中最後分裂出來的是季連部落,這個部落以“羋”為姓,其中一支後來發展為楚族。季連部落並沒有全部發展為楚族,其他部族後來成為越族、夔族、蠻羋等族,也是羋姓。
真正開創楚國基業的先驅是鬻熊。鬻熊的事蹟在歷史文獻中記載非常簡略,但楚族的信史從鬻熊開始,他在楚族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鬻熊是商末周初楚部族的首領,與周人的關係較密切。《史記·周本記》稱鬻熊為“賢者”,《史記·楚世家》中記有楚文王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後人曾將鬻熊的言論編成《鬻子》一書,可惜書已失傳,僅在賈誼的《新書》和《列子》中儲存了一些鬻熊的思想言論。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有“夔子不祀祝融、鬻熊,楚人讓之。”《史記·楚世家》記楚成王三十九年“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夔也是季連部落之後,羋姓方國,與楚同祖。夔子居然不祭祀祖先祝融、鬻熊,在楚人看來實屬大逆不道,因此受到楚人的嚴厲責備,後來乾脆將夔國滅掉了。
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中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1、《史記·楚世家》說: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2、《史記·五帝本紀》又說: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
3、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4、《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採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5、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於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貴族也明確表示自己是華夏族裔
1、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
2、《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也有專家認為,顓頊與高陽並不是一人,顓頊並不是楚人的祖先,因為高陽屬炎帝系統,而顓頊屬黃帝系統,楚人的祖先只能從老童、祝融算起。這種看法不無道理,也比較符合楚人自己的看法。
近幾年出土的楚墓竹簡、帛書中大量記有楚人祭祀祖先時把老童、祝融、鬻熊列為“三楚先”,其中並沒有提到顓頊。如:
荊門包山2號墓楚簡:“舉禱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各一爿羊。”
江陵望山楚簡:“先老童、祝融、鬻熊各一爿羊。”
河南新蔡葛陵楚簡:“舉禱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各兩爿羊。”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吳回(祝融)—陸終—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季姓、熊姓、羋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國始祖):
①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熊繹(熊狂長子)—熊艾。
②吳回(祝融)—陸終—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吳回(祝融)—陸終—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稱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