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短閱讀之家

    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只是可能性極低,起碼低於40%。

    現代講戰爭總是要強調,戰爭是兩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較量,古代戰爭也是一樣。開啟地圖看一個,遼國完成統一早於北宋,北宋建立於公元960年,其後又平定南方、四川等地,而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統一了契丹各部稱汗,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改國號為"遼",其中936年後晉就割讓燕雲十六州。等到北宋統一南方,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遼國已經佔領燕支十六州長達四五十年,要知道古人的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多歲,已經是接近兩代人的時間,此時遼對燕去十六州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

    遼國佔據地理優勢,居高臨下。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文明開化程度超過匈奴等原來的草原民族。遼國開國至北宋初年,君主都比較英明,少有昏亂之君主,注意民族發展,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創造契丹文字。此外,遼朝還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由於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覆蓋西域地區,一些中亞、西亞及東歐地區的語言用契丹代指中國。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

    從軍事角度來講,契丹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產經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爭很快即可集合成軍。遼朝的軍隊,平時約在二十萬至三十萬左右,而契丹部族全民皆兵,遼所能動員的兵力在總人口當中,比例很高,為164.3萬人。失去燕雲十六州,又沒有河套地區,宋朝極度缺乏馬匹,以步兵對騎兵,勝不追,敗不能逃,這一點與漢武帝衛 青、霍去病時期完全沒有可比性。

    從政治角度來看,遼國也多有建立,不同於以前的“蠻夷”。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為其統治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基礎。

    總之,北宋面對的遼國,與漢朝面臨的匈奴,唐朝面臨的突厥,有本質的不同。漢、唐都佔有河套地區,可以組建同樣的強大的騎兵,而且匈奴、突厥的文明程度遠不及遼國,遼國甚至擁有了“小堯舜”之稱的君主,遼國農、牧結合,注意民族融合,既有遊牧民族的武力,又結合漢民族的官制、文化和農業。所以,面對這樣的強敵,只要其內部不出問題,很難從外部攻破。

  • 2 # 皇帝的新衣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征服了中國的南部地區,又滅了北漢政權,北伐遼國,收復以北京為中心成了當務之急。

    趙光義皇帝是文人出身,對軍隊不是很瞭解,但有雄心壯志,收復燕雲十六州對中原政權非常的重要,因為這個地區可以抵擋住北方騎兵的入侵,是一個很重要的屏障。但趙光義是一個很獨裁的皇帝,做事情一意孤行,不願意聽取別人意見,小編感覺他絕對沒有這個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在北伐過程中打敗而回,暴露了趙光義的統兵缺陷!

    原因之一:

    攻打北漢五個月的部隊,沒有得到休整就再次投入戰鬥,並且要求由北漢原來政權的山西步行到北京,並進行激烈的戰鬥,那是非常難的事情,體力、心理狀態都難以負荷。

    原因之二:

    攻打北漢的軍隊,艱難完成任務,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賜,大家一起為國家戰爭,今天去,明天可能就會死,為的就是一點的賞賜,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皇帝一直沒有給賞賜,這使士氣低落,成為攻擊失敗的原因之一。

    原因三:

    趙光義不懂用兵,違法了圍城必留缺口的《孫子兵法》原則,使敵人死守、死扛十多天,直到敵人援兵到來。

    最後皇帝趙光義差一點被殺,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綜合看《宋史》的內容,看出趙光義的種種人格缺陷,志大才疏的性情,他統治下的宋朝,我可以很肯定的說,無法完成這樣艱鉅的任務,肯定收不回燕雲十六州。

    如果趙匡胤在,沒有那麼早死,相信遼國絕對打不過他,趙匡胤是行伍出身,深知道軍隊的制度,士兵的需要,外交手段靈活,軟硬兼施,他希望用錢買的方法收購燕雲十六州,這是很聰明的方法,在軍事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用柔軟的方法買回來,也是一個很出色的外交手段。可是弟弟趙光義沒有這種智慧,所以小編很肯定地說,在那個時代很難收回燕雲十六州之地

  • 3 # 方士的知識樂園

    開國時沒有收復,後來就機會不大了。

    任何封建帝國,都是開國時最為銳意進取,

    然後隨著國家持續,

    內部矛盾越來越多,

    開拓進取的精神就越來越小,

    國力雖然理論上會更強,

    但是軍力卻必然越來越差。

  • 4 # 只愛潘多拉
    關於宋朝有沒有可能收復燕雲地區,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不要講可能,我們先講事實,事實上,宋朝是收復了燕雲地區的大部分的,那就是在北宋末年,當時的北宋採取聯金滅遼的策略,趁遼朝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情況下,實現了收復以幽州為中心地區,設定了燕山府路。而以雲州(大同)為中心的地區則被金軍佔領。這是宋朝對燕雲經營中最大的成績,但由於這一成績很快就被金國給奪去了,並直接引發了後來北宋滅亡的一系列戰爭,因此這一成功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了。但這一事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宋朝“收復”燕雲地區的正確戰略考量,即宋朝要收復燕雲地區,必須具備徹底摧毀遼國的軍事力量的能力。而宋朝具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呢?顯然,終於遼國末年因為金國的崛起,遼的軍事力量被金消滅的短暫情況外,整個北宋階段,實際上宋方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但也不是說宋朝就完全沒有收復燕雲的可能,從歷史的情況來推論的話,這樣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但難度較大,這需要宋朝的最高統帥部具有高明的戰略,前線軍隊具有超強的執行能力,而要克服這兩個問題,對於宋朝可以說,可能比去直接消滅遼軍的有生力量還要難。因為遼國的騎兵對宋的步兵的優勢是相對的,騎兵和步兵各有優劣,在區域性戰場上,宋軍步兵也有戰勝遼軍騎兵的記錄,但在戰略上,宋朝的最高統帥部,也就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最高中樞機構,缺乏“戰略眼光”,而前線軍隊也缺乏“戰術執行力”。現在我們可以來談談“可能”了,宋太宗的兩次北伐,都是失敗的,其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對於北伐戰爭缺乏明確的戰略指導,宋太宗發動的兩次北伐戰爭,眼光都只放在燕雲地區,或採取突襲的方式,出奇不意的推進到幽州城下,或採取聲東擊西的戰略,先取雲州,再攻幽州,都是想當然的認為,收復燕雲的戰爭只是與燕雲地區的遼軍作戰,而事實上由於遼國的軍事體制,其主力都在東北,燕雲地區並不是軍隊的主力,作戰能力較低,所以宋軍往往能夠在戰爭之初取得勝利,但很快宋軍就會發現,遼國的主力在宋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源源不斷地從東北增援燕雲地區,然後戰場形勢出現逆轉,宋軍由勝轉敗,宋太宗的兩次北伐都是如此收場的。換句話說,宋朝要收復燕雲,主要的對手不是燕雲地區的遼軍,而是東北的遼軍,真正要收復燕雲地區,宋軍必須做好與遼軍東北主力作戰的準備,也就是說,不徹底消滅遼國的軍事主力,燕雲地區是收復不了的,這就意味著宋朝收復燕雲的戰爭不是一場區域性戰爭,而是一場全面戰爭,這對於宋太宗及其中樞決策層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宋朝沒有滅亡遼朝的實力,也沒有這樣的意圖,更不可能去下這樣的決心,所以這是從大的層面上來說,收復燕雲的可能基本上是沒有的。但是,宋朝收復燕雲的戰爭,有沒有可能把它只打成一場區域性戰爭呢?這樣的可能雖然很小,但是還是有的。那就是在某個時間段出現遼軍東北主力不能前來增援燕雲的情況,這樣的機會其實還是有的,比如遼國主力去跟高麗作戰的時候,遼軍東北主力被牽制,無法大規模增援燕雲,但這樣的戰機稍縱既逝,宋朝的軍事決策體制決定了他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戰爭動員,碰上這樣的機會,宋朝一定會失去戰機,宋方的行動一定會慢半拍。二就是宋軍在戰爭佈置方面主動製造出遼軍東北主力不能增援燕雲的局面,這個思路,成功的機會還稍大一點,即在戰爭前期不去爭奪燕雲本身,而是以宋軍主力採取突襲戰術搶戰幽州以東的平州,佔領遼國東北地區和燕雲地區的交通要道——遼西走廊,從而切斷遼軍東北主力增援的主要道路,但要實現這一戰略企圖,本身就較難,因為平州在幽州的後方,宋軍不易突破。而且既便成功突破,佔領了平州,遼軍的東北主力也一定後全力反攻,這時的戰場中心將從燕雲轉移到平州,宋軍是不是具有在平州擋住遼軍全面進攻的能力,還很難說,但只要守好平州,燕雲的收復就是早晚的問題,這個策略雖然難度很大,但至少有成功的可能,其它的策略,則不論換誰來執行前線的作戰任務,都不可能實現收復燕雲的目標。

  • 5 # 模式主角

    怎麼沒有,他麼的主要是指揮的是一群豬,還有沙比監軍,太祖活著的時候是完全可能打下燕雲的,可惜被太宗害死,如果柴榮是孫堅,太祖就是孫策,太宗就是傻逼孫權,守家業沒問題,打仗就一傻逼,還瞎B指揮,畫了個傻逼陣圖,一群步兵跟傻子一樣列陣,人家遼國騎兵早繞過去了。而且還重文輕武,你趙匡胤是黃袍加身了,你怕別人反可以理解,問題是周邊強敵無數,武將地位低還被牽制,一群傻子文臣能收復燕雲嗎?後來宋仁宗有了狄青這是不世出的人才啊,可比藍玉,霍去病,偏偏這個年代跟大遼和平共處,和平也就罷了你讓狄青去吧西夏滅了啊好歹把西邊清理乾淨,可以最後狄青還被害死了。那群文臣除了迫害武將還能幹啥。西邊種家軍也很厲害,可每次打西夏也被牽制,宋朝的武將是尼瑪最窩囊的。神宗之後宋就沒戲了,只不過苟延殘喘罷了。

  • 6 # 坐古談今

    宋代“澶淵之盟”之前,完全有可能收回幽雲十六州,之後就沒有可能了。有些人說的北宋末年的收復,完全讓人笑話的事兒,不是人們遺忘而是人們懶得回憶,說起來都丟人。

    “澶淵之盟”前,北宋在軍事實力上完全可以做到收復幽雲十六州。從戰鬥決心、軍事能力如戰馬以及只會將領、對遼作戰經驗等方面都可以勝任。最終,將可能變成不可能的就是:宋太宗的軍事能力不行。

    但“澶淵之盟”前,收復燕雲的心是有的,“澶淵之盟”後則丟了這份兒擔當!有這份兒心沒收回來,人們可以批評你但不會蔑視你。北宋之所以被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蔑視,主要就是沒有這份兒擔當!

    你再有錢、你再能吟詩作畫,在這個巔峰、那個牛氣,你只有半個脊樑而已。當然,你以他的經濟、文化作為日後朝代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對比這個完全沒有問題,沒人反感。但是,像許多人吹噓的那樣,明明你的軍事就是不行,非要吹成很牛的朝代,那就不好了。

    北宋時期雖然缺少戰馬,但是宋真宗時期的牧場內有馬二十多萬匹。唐太宗縱橫天下被譽為“天可汗”時期大唐戰馬也不過這麼多而已。但宋太宗不行、宋真宗更不行。因此,軍事、經濟的實力只是你獲勝的必要條件。

    主帥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以公元979年的第一北伐為例,宋軍在與遼軍決戰之際,卻中了遼軍左右兩翼進攻。在戰爭中,宋太宗輕敵冒進。

    以986年的第二次北伐為例,北宋軍隊都是一直勝利,遼軍不斷地失敗。然而,在宋太宗的一再催促下,主將、東路軍主帥曹彬見糧草無多,竟率隊只攜帶50天的糧草攻涿州,結果被遼軍偷襲慘敗,三路大軍相繼失敗,楊業也絕食殉國。

    以這兩次北伐為例,都是宋太宗在指揮上輕敵冒進,指揮部成功導致。而他不在的情況下,宋軍卻可以大勝。例如第一北伐失敗後,遼軍緊隨宋軍南下,宋軍在河北的滿城防禦戰中,將領主動放棄宋太宗之前制定的“分散禦敵”的戰略,改以前後相輔、前軍誘敵後敵擊殺的非常簡單的戰略就大敗遼軍。

    “澶淵之盟”後,因為花錢就能買太平,使得北宋君臣更加“苟安和平”,忘記了自己的擔子。要知道,幽雲地區那可是掌握在中原政權手中幾千年的地盤。因為北宋政權的無能,幽雲地區從中原政權丟失了五百年。以致於連朱元璋都認為幽州就不是中國的領土。朱元璋在《皇明寶訓》“若就建業北平現成宮室,雖曰暫省民力,然皆地非中土,亦非長治久安之道”。

  • 7 # 靜夜史

    我們都希望作為漢人王朝的宋朝能夠徹底收復燕雲十六州。但現實是,宋朝完全沒有可能將石敬瑭拱手送出的燕雲十六州收復後回來!

    之所以這麼悲觀,是基於當時宋朝的內部環境和北宋面臨的國際形勢來判斷的。

    先說北宋內部:

    1、首先北宋經過趙匡胤對武將的閹割和趙光義“陣圖”對武將的坑害。到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時期,宋朝以前的尚武之風已經完全被扭轉。

    澶淵之役,從北宋接敵到真宗親征再到最後的打贏遼國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前前後後都有一個人忙碌的身影,這個人叫做寇準,真宗朝宰相,當時北宋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而此時的武將在幹什麼呢?根據宋朝史料記載:

    “初,殿前都虞候、雲州觀察王繼忠戰敗,為敵所獲,即授以官,稍親信之,繼忠乘間言和好之利。”定州軍的主帥王超“陣於唐河,執詔書,按兵不出戰,敵勢益熾”。

    正是由於宋軍的戰敗和避戰,讓孤軍深入的遼軍得以一路南下推進到了黃河邊上的澶州城下。

    而在澶淵之戰前後,先是宋遼邊境以條約形式固定了雙方邊界,遼國也履約沒有再大規模侵略宋朝,而宋朝也沒有膽量撕破條約大舉進攻遼國,畢竟這個條約也是宋朝和遼國好不容易才妥協的結果。

    2、《澶淵之盟》後,宋朝內部文強武弱的局面愈演愈烈,武將被徹底壓制,最著名例子就是武將狄青當上樞密副使後被文臣彈劾抑鬱而終。

    而文臣取得絕對優勢後,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黨爭,北宋朝堂烏煙瘴氣。

    除了這些,北宋“冗官”、“冗兵”、“冗費”成為壓在北宋頭頂的三座大山,這樣的條件下,北宋沒有能力抽出力量收復燕雲十六州。

    再說國際環境

    1、遼國對燕雲十六州非常重視

    作為中原送給自己的禮物,遼國非常珍視,設定了南面官和遼國原有官制並行,所謂一國兩制,透過這一地區遼國學習到了中原的先進技術,完成了從遊牧民族漢化的巨大轉變,從此遼國成為具有封建色彩的大帝國,國力進一步提升。

    燕雲十六州是遼國南下的重要視窗,同時這裡也是重要的養馬場地,由此遼國獲得巨大的馬匹數量,對於缺乏戰馬的北宋而言始終保持著壓制優勢。

    2、西夏崛起

    除了燕雲十六州,西北塞上也是重要的養馬場地,但是此時的西北地區風雲激盪。經過李繼遷、李德明等的積累,1038年,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史稱西夏。西夏的建立讓北宋在北部邊境不得不又面臨一個敵人,顧此失彼讓北宋無力單獨面臨遼國。而遼國也不失時機地透過懷柔西夏達到制衡北宋的目的,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北宋陷入更大的被動。

    缺乏戰馬,又沒有重要關隘的北宋,只能望洋興嘆。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北宋是絕無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至於北宋末年趁遼國滅國時期的短暫收復,不提也罷,而且,還沒有完全收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8 # 桃花石雜談

    這個問題和現在網上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挺像,就是如果清朝拼死抵抗,是不是鴉片戰爭就不會輸?其實這件事跟做買賣差不多,歸根結底涉及到的還是一個成本效益比的問題。為什麼宋朝很難收復幽雲十六州

    要回答這個問題,石頭君覺得最好的方法是問另外兩個問題。第一個疑問很多朋友也都曾有過,就是為什麼在十六國時期之前,沒有北方遊牧民族能夠入主中原?第二是在近代又為什麼再沒有遊牧民族能夠成為軍事強國?其實第二個疑問恐怕好多朋友自己就能解答,因為熱兵器誕生以後,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沒了,所以他們再沒有可能成為軍事強國了。

    曾幾何時,遊牧民族曾經憑藉鐵騎橫行歐亞大陸

    其實只要稍微往深裡想一點,順著同樣的思路,第一個疑問就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因為熱兵器的誕生是軍事科技的發展,這次發展的結果是使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不再。而既然科技發展能夠消除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在歷史上就也曾有可能為遊牧民族帶來過軍事優勢。

    真實歷史也確實如此。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就是在漢朝到晉朝這個時期,憑藉一些科技的進步,逐漸取得了對中原的軍事優勢的。這些科技進步,主要就是指馬鐙和馬鞍的發明。真正能夠大規模應用於實戰的馬鐙和馬鞍都是漢朝時期在中國發明的,然後在漢晉時期傳入北方遊牧民族地區,最終普及之後,使遊牧民族對中原擁有了越來越大的軍事優勢。

    而在宋朝時期,這種軍事優勢達到高峰,使這種優勢進一步拉大的原因就是幽雲十六州的丟失。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不但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大規模飼養戰馬的唯一場所,還使中原王朝失去了修建長城的可能。這就使得北宋始終面臨著兩個無法克服的困難——騎兵匱乏和無險可守。這就是北宋始終在軍事上顯得非常弱勢的根本原因。

    宋遼軍事實力對比

    因為失去了戰馬產地,所以兩宋時期的戰馬數量從來沒有超過過6萬匹。但大家要注意,六萬匹戰馬可不等於能出動六萬名騎兵,因為真正要作戰的話,騎兵數量和戰馬數量的配備差不多至少要達到1:3左右,也就是想出動1萬騎兵,就至少要出動3萬匹戰馬,而且這還是低限,如果要達到比較理想的作戰效果,則應該出動4萬匹戰馬。所以宋朝的六萬匹戰馬,實際最多也就能出動兩萬騎兵左右。而在實戰中,其實根本不可能出動這麼多騎兵部隊,因為北宋還有漫長的邊境線需要防禦,還有西夏需要提防,根本不可能把全國的騎兵部隊都集中在一場戰役中。

    北宋初年,也曾發動雍熙北伐,但遭受重挫

    所以歷史上,北宋幾次出動騎兵部隊,最多也就在一萬騎左右,而這點數字就已經需要動用兩宋最高峰時戰馬數量的一半了。而遼國呢?遼國的常備騎兵數量有12萬人,但遼國是可以給所有騎兵足量配備戰馬的,也就是遼國至少擁有36萬匹戰馬。36萬對6萬,這就是宋遼雙方的騎兵實力對比。

    正常情況下,在平原地區騎兵對步兵總是擁有絕對優勢,世界各地都一樣

    當然古代打仗騎兵數量不是唯一決定因素,步兵對騎兵也不是完全沒得打,但要想真正攻而勝之,恐怕就需要天文數字的步兵,再配合那一點點騎兵作戰才有可能了。即使這樣,付出極其慘重的傷亡也是不可避免的,石頭君認為如果北宋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可能至少要一次性出動五十萬以上的步兵。這對北宋來說可能確實很難實現,所以北宋皇室在宋初時期經過幾次嘗試之後,看到收復幽雲十六州需要付出極大代價之後,經過權衡決定放棄,用金錢買和平。

    在一段時間內似乎這種戰略選擇還算正確。但這樣做其實等於是認可了自己永久性的軍事弱勢地位,讓自己永久性地處在了被動的局面中,所以在後來金國崛起,北宋遇到了更加強大的敵人之後,反而遭受到了更加慘重,而且更加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如果這時反過頭來去看,收復幽雲十六州雖然要付出的代價極大,但憑藉宋朝的人口優勢,真正下定決心傾舉國之力去做的話,其實還是有可能實現的,而且所付出的代價和後來靖康之恥任人宰割屠殺相比,可能還會小一些。

  • 9 # 宋安之

    宋朝在宋徽宗末年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中的六州,大太監童貫就因收復有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被封為郡王,雖然表面上看似不錯,其實只是海上之盟中說好的條件,還是額外給了金國犒軍費才收復了的。

    這是收復了部分失地或者說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一次。可惜宋軍與金軍聯合作戰暴露出嚴重的戰鬥力不足,攻燕京時宋軍被遼軍打的潰不成軍,結果金兵一到燕京就攻克了,使宋朝付出了原許遼國歲幣四十萬金轉為金國歲幣的基礎上,又每年再增加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緡。宋軍如此不堪助長了金國野心,短短几年後靖康之恥發生,別說收復的幾州了,北宋都亡國了。

    以上是現實情況,也是宋朝最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一次機會,卻是爛泥扶不上牆,窩囊收場。

    宋金合攻遼國時,遼國都立國二百年了,到了一般王朝的末世了,軍隊戰鬥力當然是直線下降,不然金軍何以會如此之快的崛起。面對戰鬥力很弱的遼軍,宋軍竟然打的是不堪一擊,更不用說之前了,根本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可能。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南宋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就不用說了。北宋最有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可能除了上述的宋徽宗末年還有就是開國初期的太祖時期與太宗時期的兩次北伐。

    眾所周知王朝剛剛開國時基本上就是軍隊戰鬥力爆表的時候,而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其實有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因為當時是遼國穆宗耶律璟在位期間,耶律璟是有名的暴君,外號是睡王,統治期間好醉酒喜殺人遼國民不聊生人心惶惶,之前周世宗柴榮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北伐能一路勢如破竹就有部分原因在於對手遼國皇帝耶律璟太弱了。趙匡胤建立宋朝時間是960年,而耶律璟活到了969年,期間九年時間北伐有很大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趙匡胤選擇了先南後北的政策,同時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就沒有北伐,錯失良機。

    宋太宗時代,遼國皇帝換人,豬一樣的對手耶律璟政變中被殺。宋太宗的兩次北伐本來也有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奈何對手換成遼國蕭太后與聖宗,而且宋太宗這個人長於政務昏于軍事,錯誤指揮下都是失敗,打空了宋太祖留下的家底,之後宋朝更是沒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在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時代都有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因為各種原因都失敗了。中間幾位皇帝在位期間更是沒有可能了。

    宋朝是重文輕武的朝代,為了防止唐之藩鎮的再現,對於武將的壓制可以說是歷代之最,當時樞密院負責全國軍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使皇帝成為實際上的軍隊最高指揮者。為了更加保險,樞密院雖然可以發兵,但是不能統軍,統兵權與調兵權是分離的,不利於瞬息萬變的戰局。還經常更換統兵大將,防止大將長時間領兵培養出忠於自己的勢力,使軍隊成為私人性質的軍隊,造成兵不知將,將不懂兵。戰時武將基本上由文官或太監節制,最要命的是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說明軍隊還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來應變多變的戰局,而改變戰略部署還需要深宮之中的皇帝同意,使宋朝的軍隊戰鬥力弱極了。

    在宋朝那種極端壓制武將的體制之下,其他時間,哪怕有可能奪回燕雲十六州,比如說遼國與西夏或高麗發生戰爭或者內亂之際,但皆因為這種體制也會把可能變成不可能的。

    宋朝的極端體制註定了永遠沒有可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的,開國之初的重文輕武早已註定了這場悲哀乃至註定了這個國家覆滅的恥辱方式。

  • 10 # 集賢院居士

    當然很有可能,前提是隻要不是趙二做皇帝。不客氣的說,趙二拙劣的軍事指揮水平,徹底使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了泡影。高梁河和雍熙北伐,趙二混著迭出,大好局面都被自以為是紙上談兵還御駕親征的他白白葬送。不僅如此,趙二還把趙匡胤積累多年的宋軍精銳全部賠掉了,同樣賠掉的還有數不清的糧草裝備,賠掉了家底的宋朝再也沒有收復燕雲的能力了。

  • 11 # 殺手司令

    有機會的。范仲淹的慶曆新政與王安石的變法都是為了掃除外患,富國強兵。只是北宋的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鬥爭導致兩次變法不徹底,但戰略步驟沒有錯,先消滅西夏再伺機平遼。按照范仲淹的規劃消滅西夏後,還都漢唐舊都,利用河套地區的馬匹資源培養騎兵部隊,待遼國內變,收復燕雲指日可待。然後依託燕雲地理優勢,抵禦北方民族。如果東北民族崛起,利用燕雲地區也可將東北民族的戰略方向轉向草原地區;若草原民族崛起,則可以將其戰略方向轉向東北。如果實現這一戰略部署,北宋復興指日可待。但是由於黨徵,由於保守派的阻礙,由於宋徽宗的亂政怠政,導致北宋突然的垮掉,也因此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程序。

  • 12 # 可愛的稻草吧

    趙匡胤不死,是很有可能的。契丹耶律重光死後,內部陷入分裂。第四任皇帝人稱睡王的耶律璟殘暴不仁,他在位的18年是遼國曆史上最黑暗的18年。在此之後的第五任皇帝耶律賢重新實行開明的統治政策,尤其是一代皇后蕭嫣嫣的橫空出世,遼朝全面進入了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所謂的檀淵之盟就是蕭燕燕一手主導的。所以說這個18年是北宋收復燕雲16州的最佳時期。只可惜北宋實行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從而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繼什麼之後"的"繼"是哪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