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瀟瀟子
-
2 # 畜牧大集網
一、蝦池條件
蝦池所處海區水質要潔淨,無糖廠、造紙廠、澱粉廠等排放的工業廢水汙染,自然納水水深60釐米以上,海水週年鹽度變化最低不低於1‰。
二、進水閘設定
由於採取土池封閉式養殖,其中、後期不需從海區納水,因此,池塘只需設進水閘即可。每10畝蝦池配置寬1米的進水閘1座,閘室設3道閘槽,外槽安裝濾雜網,中槽設閘板,每塊閘板寬約20釐米,便於調節蝦池水位,內槽安裝錐形濾水密網。
三、放苗前準備
1.在蝦池蝦壩上打井,井的深度必須能滿足蝦池連續注水需要,每5畝池塘配置流量100立方米的水泵1臺。2.曬池後進水10釐米,每畝施生石灰80公斤,當生石灰乳化後,用鐵鏟或竹耙將石灰乳潑灑均勻。3.消毒後將池水排幹,安裝上60目篩絹錐形網袋(長8米~100米),閘槽間底用棉布或麻袋塞嚴,不留縫隙。首次進水,閘門底部保留1塊~2塊閘板,防止過急的水流將大量的泥沙衝入網袋造成網袋破裂。2天~3天內把水進到60釐米~70釐米深,然後用粘土把閘門封嚴,防止池水從閘板縫隙往外滲透。
四、蝦苗放養
放苗密度根據蝦池的蓄水深度來確定。水深1米~1.3米,斑節對蝦每畝投苗0.8萬~1萬尾,南美白對蝦每畝投苗1萬~1.2萬尾;水深1.4米~1.8 米,斑節對蝦每畝投苗1.1萬~1.3萬尾,南美白對蝦每畝投苗1.3萬~1.5萬尾。放養規格(體長):斑節對蝦為1釐米~1.2釐米,南美白對蝦為 0.8釐米~1.2釐米。
五、餌料投餵
餌料投餵應實行少量多餐的原則,體長6釐米以前每天投餵3次,超過6釐米以後,每天投餵4次。
六、水質問題
投苗5天后開始往蝦池內加井水,每隔2天加水1次,每次添水5釐米,直至蝦池達到蓄水深度。夏季高溫天氣應把池水加滿。暴雨來臨前1天~2天把水加到蝦池蓄水上限,使降落的雨水透過閘板上緣自然外溢,防止雨水使蝦池鹽化,pH值大幅下降,影響對蝦生長或引起死蝦。
七、病害防治
視水色變化及池底黑化情況對蝦池進行池水消毒及底質改良。堅持每15天用1.5ppm漂白粉對蝦池進行消毒,用沸石(每畝20公斤)或石灰渣改良底質。每15天投餵藥餌一個療程,每個療程3天~5天,藥餌用3‰維生素C、2%大蒜素及適量魚肝油拌飼製成。
稻田:
一、養青蝦稻田選擇。養青蝦稻田應選擇在排水比較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保水效能較好的田塊。有條件的地方,則集中連片更佳,以便管理。
二、稻蝦共生的田間工程。養蝦稻田應開挖環溝形或“田”字形田間工程。環溝形工程為沿田埂四周開挖一條寬2-3米,深0.5-1米的環形蝦溝,溝土加築四周田埂,並使其不漏水,環形溝要離田埂1-1.5米,在環形溝的一端要加挖成寬5米,深1.2米的青蝦暫養池。“田”字形工程即在開好環形的同時,在田塊中間加挖“+”字形蝦溝,此溝寬2米,深0.5-0.7米,並與環形溝連通。同時,每塊稻田都要建立進排水系統,進水口要用密網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
三、水稻適時插種和管理。水稻品種要選擇具有莖杆堅硬、耐肥力強、不易倒伏、抗病力強的早熟單季或單季雜交晚稻品種。水田每畝施畜禽糞肥20-30擔,然後上水翻耕,平田整地,並每畝潑灑生石灰100公斤或清塘淨1公斤。以殺滅水田裡泥鰍、鱔等敵害。插秧前,每畝再施碳銨40公斤,磷肥30公斤,6月中旬開始進行秧苗栽插和水稻生產管理,應注意的是,水稻施用農藥時應儘量選用高效低毒農藥,禁止使用敵百蟲和菊脂類農藥,農藥使用方法採用噴灑在水稻莖葉上,避免落入水中,施藥後及時注入新水,確保青蝦安全。養蝦稻田烤田應採取輕擱,即水位降至田露出即可,烤田時間要短,結束後應立即加水到原來位置。
四、蝦苗放養。7月上旬開始進行蝦苗放養,每畝放養蝦苗2-3萬尾,放苗時間選擇在上午9點前進行,蝦苗在四周環溝內均勻放養。在四周環溝內適量種植革命草或空心菜,給青蝦提供棲息環境。
五、飼養管理。蝦苗放養後開始投飼,飼料應使用專用青蝦顆粒全價飼料,每天投餵二次,即上午8-9時,下午5-6時,上午投飼量為1/3,下午投飼量為2 /3,日投飼量為蝦體重的5%左右,具體看天氣和青蝦撮食情況確定。投飼以四周環溝及附近為主,田中適當少量投餵。每隔5-7天注水一次,水田面上水位應保持10公分左右,使青蝦能到田塊是撮食,增加活動空間促進生長。遇高溫季節要勤換水,以降低田水溫度,適宜青蝦生長。進水時要用60目的紗絹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養蝦稻田。
六、青蝦的收穫。水稻在霜降前後進行收割,首先要逐步降低水位,把青蝦引入蝦溝內,使田面露水後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後可加深水位到1米左右,繼續進行投飼管理,待到冬季,根據市場行情捕撈上市。
(1)水源過濾處理與貯存系統
水源的過濾處理是預防病害發生的第一步,也是該系統最著急的部分。應根據選址蝦場及其海灘的自然條件採取“井式”或“貯水池式”過濾處理及貯存系統。
(2)老化蝦池的集約化改造問題:中國雖然有約20萬頃(300萬畝)的對蝦養殖池,但中國對蝦養殖的單產卻很低,目前的年產量不足20萬噸,而作為蝦池開發的海灘資源,如同其他資源一樣,也是非常有限的,我們不能期望將美麗的海灘都開發為蝦池來養蝦。對蝦養殖業發展到今天,下一步的關鍵在於提高單產和效益。因此要花大力氣改造我們的“老化蝦池”,也就是對老化蝦池實施集約化改造,透過集約化改造,平均單產提高一倍,僅華南地區可達到中國對蝦的歷史最高產量(20萬噸)。可見,老化蝦池的集約化改造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底質汙染和老化是影響對蝦池塘養殖成敗的著急因素之一。高標準膜底池塘的應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蝦池的底質汙染和老化問題。它的設計關鍵在於:無論是任何底質的池塘,都應以光潔的工程塑膠膜來鋪底。作為高標準池塘設計的第二個關鍵是中央排汙系統和管道化進排水系統的建造。集約化對蝦養殖池塘必須配備大量的增氧機,在增氧機攪動水流的作用下,可以使蝦池的汙物(殘餌和糞便)向蝦池中央集中,然後透過設定在池中的排汙管道排出池外。因此,中央排汙系統的建立可以實現蝦池的隨時排汙,從而保證蝦池的水質。進排水系統,特別是進水各級組織訴管道化可以防止有害藻類的滋生和雜物透過渠道進入蝦池,有利於病害預防。
(3)病害控制與養殖環境修復問題:對蝦病害的流行已給養蝦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雖然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還未見大的病害,但還是要做到防患於未然。由於抗生素藥類的濫用,還來嚴重的後果,破壞了養殖生態環境,隨著WTO的加入,國內外對於對蝦產品的檢驗將會越來越嚴格。因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對於對蝦病害的控制,“以防為主”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必須嚴格限制有關抗生素和其他化學藥物的使用,養殖汙水的管理,有效養殖生態環境,才能保證對蝦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A、採用過濾海水防病養蝦系統的養蝦技術管理
蝦苗管理技術:蝦苗的健康狀況和帶病與否是影響養殖成敗的關鍵之一。因此,在蝦苗選擇上首先要選擇採用健康培苗方法培育出的蝦苗,同時對於有關病毒的帶毒狀況亦應進行檢測,以保證放養的蝦苗健壯無病。由於對蝦病毒,特別是造成對蝦大面積暴發死亡的白斑病病毒,主要是透過水源傳也主要採用中草藥等對環境無害的藥物進行處理。
B、對蝦品質管理技術:
雖然高產是本技術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但本技術並不一味片面追求高產,而是將優質作為本技術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標,盡是根據蝦塘的具體情況,找到產量和效益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在對蝦品質管理方面首先是按照國際市場的需求,生產大規格的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商品對蝦。同時,注重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採用潔淨化生產工藝,按照綠色食品的要求進行對蝦生產,選用優質的符合白對蝦生長的營養均衡的飼料。
(4)微生態製劑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使用
微生態製劑又稱“有益微生物”、“益生素”等,常用的產品主要由硝化和反硝化菌、乳酸桿菌、枯草桿菌、雙歧桿菌、假單胞菌、酵母菌、糞球菌等中國水產養殖最初使用的是光合細菌PSB,經過幾年的實踐,使用範圍已相當廣泛,並作為一種常規措施使用。近年一些從國外引進和國內新研製的具多功能的微生物製劑開始應用於養殖業,在對蝦養殖中使用 “埃必興(Epicin)最佳化養殖環境,蝦池有機汙染降解菌淨化池底也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微生態製劑的作用機理是形成優勢種群,與病原菌競爭生態位,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吸收利用水體氨氮等有在物質,改善養殖環境;生物降解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汙染物,轉化為CO2、無機鹽等;改善機體代謝,啟用免疫系統,提高動物免疫力;微生物能促進動物消化道的吸收作用,又能在水體形成生物團、增加基礎餌料數量,達到促進養殖動物生長的目的。
長時間的水產養殖殘餌、排洩物等導致養殖場所池底自我有機汙染日趨嚴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需要進行生態修復。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對環境適應能力強、效果明顯,與機械清理、化學藥物處理等手段相比操作簡單、節省人力物力、無藥物殘留等副作用,是優良的綠色產品,特別適合在養殖水環境使用。中國作為水產養殖大國,養殖面積和產量居世界第一,應提倡清潔養殖,廣泛使用。
(5)免疫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由於目前在水產養殖業包括對蝦養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水體環境汙染嚴重,另一方面造成水產養殖動物的自身免疫力下降,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國家目前明確規定禁止使用抗生素,因此如何開發出綠色飼料新增劑,從而增強魚蝦自身免疫力、抗病力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我們也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另外,對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也不可缺少,然而目前國內的研究所見報道不多。
回覆列表
1、抓清淤除野。凡是養過一年蝦以上的蝦池,由於池中殘餌和糞便的積累,已使池水變淺,有毒物質增多,所以放蝦苗前一定要高標準、高質量認真進行蝦池清淤工作,清淤面積要達到百分之百,保證池中水深1.5米以上。爾後使用漂白粉進行“除野”。
2、抓肥水繁餌,適時投苗。4月下旬往蝦池內放水,使水深達到0.5米,每畝施用尿素2.5公斤。使池中的藻類、輪蟲等大量繁生,以達到肥水繁殖基礎性餌料的目的。5月20日前後,適量投苗,每畝投苗3至4萬尾,一定要投放無病健壯的蝦苗。
3、抓調節水質。在對蝦養成前期,換水次數較少。當池水透明度降到15釐米~20釐米時,要換一次水,換水量佔池水量的1/2。養成中期,每隔10~15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換水的方法是先排掉池中底層水,後新增新水。一定要防止那面排水,這面進水的混水養蝦,在降雨較多的汛期不搞大排大灌,而是把表層的淡水排掉,以保證池水鹽度相對穩定。
4、抓合理投餌。要自制推網一個,每早5時取樣50至100尾,認真觀測對蝦的胃及長勢。同時用旋網測定池中對蝦生存量,以做到心中有數,合理投餌。在對蝦養成後期每天喂6次,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各投餌喂一次,佔日投餌量的40%,晚上每隔4小時投餵一次,佔日投餌料量的60%。每天的投餌料量,池中四周佔80%,灘面佔20%。但在池中水溫超過30℃時不投餌料,水中溶氧少時,不投餌料,水質惡化時不投餌料,霧大氣壓低時不投餌料,注進新水後1小時不投餌料。
5、抓防止浮頭。要堅持經常觀察,加強水質監測,提高防治病害技術,及時準確分析掌握水情、池情、天情、蝦情,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當發現蠓蝦、小魚靠時,說明水中缺氧,是蝦浮頭的前兆。這時候要晝夜不停地把水搞活,也可搞人工造浪、人工造氧、投冰降溫,投放增氧劑。投餌也不能在下半夜易缺氧時投餌料。切不可發現浮頭攪得沉渣泛起,這隻能加劇對蝦的死亡。
6、抓蝦貝、魚混養。堅持對蝦與貝類混養和對蝦與魚混養,不僅大大提高池面積和飼料的利用率,降低了養蝦成本,還有利於對蝦發育生長,提高對蝦產量、防止對蝦浮頭死亡,增加蝦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