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成乾因謀反被廢黜,按照當時的形勢,最受皇帝喜愛的魏王李泰被普遍看好,一度無限接近儲位。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唐太宗非但沒有冊立李泰為太子,而且還把他降封、貶黜,導致李泰最後鬱鬱而終。那麼,唐太宗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才做出這種令人驚訝的決定?

    唐高宗李淵劇照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是唐太宗的第四子,同時也是嫡次子,自幼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加上嘴巴甜、會表現,因而深受長輩的喜愛。唐高祖在位時,因為特別鍾愛這個孫兒,破格進封他為衛王(唐太宗登基後改封魏王),以繼承亡叔李玄霸(唐高祖的幼子,即演義中的李元霸)的爵位,品級竟然跟老爹李世民相等(均為正一品的親王),由此可見他是何等的受寵。

    至於唐太宗本人,對於這個寶貝兒子更是溺愛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據正史記載,唐太宗經常帶著李泰四處遊幸,如果哪天沒有跟他在一起,便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白鶻經常要往返數次。與此同時,考慮到李泰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唐太宗特別准許他乘著小轎子上朝,這是先前各個朝代從未有過的殊禮。

    李泰與唐太宗

    如果僅僅是禮節上的特殊待遇倒也罷了,唐太宗出於對李泰的溺愛,甚至還允許兒子在魏王府設定文學館,任由他引召學士,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才子蕭德言、顧胤、蔣亞卿、謝偃等人均為李泰效力。要知道,當年唐太宗打著文學館的名義招納賢才,幫助他謀奪儲位,如今李泰也獲得開館招賢的權力,無論是太子李承乾還是大臣們,難免會猜疑皇帝有易儲的念頭。

    這些疑慮並非沒有原因。李承乾雖然身為帝國的副君,但性情乖戾、沉溺女色,加之腿部患有殘疾,因此個人形象比較差,令唐太宗很不滿意。而李泰由於受到父親的種種溺愛,難免會對儲位漸生非分之想,明裡暗裡地對兄長進行排擠、誣陷,真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成乾劇照

    正所謂“皇權之下無親情”。李承乾和李泰雖然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皇位的巨大誘惑力還是讓他們走向反目,最終變為你死我活的仇敵。李承乾經歷過“玄武門之變”,聯想到老爹當年對伯父李建成、叔父李元吉和十位堂兄弟所做的一切,往往會感到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巨大恐懼。雖然唐太宗並未公開表達易儲想法,但異常危險的局面卻需要李成乾採取主動,以免步伯父、叔叔的後塵。

    其實,在李泰深受溺愛、地位穩固的情況下,可供李成乾採取的方案極少,而他在深思熟慮後採取的方案,是派刺客暗殺李泰。要說李家人個個心狠手辣,真是一點兒都沒錯。然而,暗殺計劃最後以失敗告終。此時,已徹底瘋狂的李承乾決定鋌而走險,與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等人勾結,打算髮動另一次“玄武門之變”,誅殺李泰並逼迫唐太宗退位。

    唐太宗劇照

    然而,就在李成乾等人密謀之際,先前行刺李泰未遂的殺手紇幹承基深恐政變失敗後自己會被滅族,於是深夜跑到宮中告變,就此使得政變圖謀“胎死腹中”。 隨後,唐太宗下令廢黜李承乾為庶人,並流放到黔州看管,而李元昌、侯君集、杜荷等人則全部被殺,時在貞觀十七年(643年)。

    李承乾被廢黜後,朝臣們大都擁護李泰做太子,而李泰也撲在父皇的懷中撒嬌,信誓旦旦地宣稱自己百年之後必定會殺掉親兒子,然後將皇位傳給弟弟李治。唐太宗被李泰的誓言所欺騙,心一軟便答應立他做儲君。然而,宰相褚遂良在得到訊息後,連忙站出來勸阻皇帝,並拆穿李泰的險惡用心。

    褚遂良勸諫唐太宗不可冊立李泰

    在褚遂良看來,李泰殺子傳弟的誓言過於虛偽,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他這樣說不過想騙取儲位罷了。褚遂良接著分析到,李成乾之所以謀反,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李泰的迫害、威脅,如果把皇位傳給這樣陰險的人物,李治非但做不了儲君,而且性命必然不保。因此,為帝國安定、皇室和諧考慮,決不能立李泰為太子。

    唐太宗冷靜地聽完褚遂良的分析,認為很有道理,於是便終止立李泰為儲的想法,改立李治為太子。不久,太宗又將李泰降封為東萊郡王,安置於荒涼偏僻的小城-均州居住,並在詔書中對李泰排擠兄長、謀奪儲位的行為大加指責。不過,唐太宗雖然貶黜了李泰,但出於父子親情,對他仍是十分牽掛、照顧,沒多久便進封他為濮王,並在詔書中一再表達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唐高宗劇照

    唐高宗即位後,對李泰也是十分優待,不僅允許他開府設官,而且濮王府所用車馬、飲食、服侍,全都是特級配置,遠超其他諸王。不過,對於皇位充滿無限渴望的李泰來講,即使再優厚的待遇都無法彌補他夢想破碎後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就這樣,帶著深深的遺憾和懊悔,李泰在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撒手人寰,終年才32歲。

    參考書目:《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 2 # 歷史AB面

    李世民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了,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間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與歷史上其他的皇帝一樣,晚年的李世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選一個稱職的接班人。

    李世民共有十二個兒子,其中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個,分別是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可以說他們三個也是李世民駕崩後最有希望當皇帝的三個人,其中李承乾在唐太宗繼位時就被立為太子,但是因在貞觀十六年參與謀反被剝奪了太子之位,在剩下的兩個嫡子中,李泰才華橫溢,是李世民最為寵愛的兒子,那為什麼最後皇位落到了李治身上了呢?總結下來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李泰自己作死。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在李世民剛繼位時年僅八歲的李承乾便被立為太子,但是成年之後因忌憚同樣深得父皇寵愛且有奪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等人起兵叛亂,事情敗露之後被廢。李承乾被廢后,李泰藉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冷靜下來的李世民認為殺子傳弟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而且假使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殺,還有誰是不能殺的呢?已經經歷過一次兄弟殘殺的李世民不忍這樣的事情在自己兒子們身上重演,為了保證自己的三個嫡子能夠共存,於是立第九子李治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泰則因謀奪皇位被貶為萊陽郡王。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這個問題實際上李承乾和李泰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已經給出了答案,為的是能讓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都能好好地活下去。立李治則李承乾、李泰皆得保全,立李泰則李承乾、李治皆不得保全。當然,史籍中李世民的原話是文言,但基本上就是這麼個意思。

    李泰,李世民嫡出次子,母親是文德皇后長孫氏。生於武德三年,一出生就被祖父封為宜都王。武德四年,又被祖父做主,過繼給已故的三叔李玄霸為嗣,襲衛王爵位,成為了平輩親兄弟、叔伯兄弟中第一個封親王者。彼時的李承乾、甚至包括時任皇太子李建成的兒子們也都僅僅是郡王而已。但是,古代宗法體系下,過繼嗣子等同親子。換句話說,李泰已經成為了叔叔李玄霸的兒子,而自己的親爹李世民名義上只是二大爺而已。李世民即位之後,按理說李泰是沒有皇位繼承資格的。但是,李世民實在太喜歡這個兒子了,又或許是李世民也覺得這個兒子已經過繼出去了,理論上已經沒有資格和嫡長子李承乾爭儲奪嫡了。即位之後的李世民隔三差五地就給這個兒子加官進爵、賞賜不斷,而且還給了李泰一個特殊的待遇,就是藩王不之國。什麼意思呢?唐代的藩王屬於實封,是有封地的,通常到一定年齡之後,藩王就必須去封地就藩。但是李世民太喜歡這個兒子,李泰成年之後並沒有就藩,而是一直留在長安。

    這一留就留出事了。雖然名義上李世民是二大爺,但畢竟是親爹呀。而且,李世民又對李泰太過溺愛。久而久之,李泰便產生了非分之想,搞掉大哥李承乾,憑著老爺子的寵愛,皇位豈不唾手可得?於是,李泰開始各種與李承乾爭鬥。平心而論,李承乾之所以謀反,很大程度上是讓李泰逼的,不是嗎?在李承乾謀反被廢之後,李泰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便開始在二大爺老爹面前吹風,想謀求皇太子之位了。而彼時李世民也在糾結到底要立李泰還是李治。就在這時候,李泰自己出了一記大昏招。自以為了解父親的李泰,向李世民撒嬌,說自己如果被立為皇太子,將來百年之後會殺了自己兒子,傳位給弟弟李治。言者無心,聽著有意。李世民聽到這裡,心都涼了。自己殺了哥哥、殺了弟弟,唯獨對兒子下不去手,即便李承乾謀反,自己也沒有殺了這個兒子。可是李泰居然為了皇太子之位,有這種想法。且不說傳位李治是真是假,單有殺兒子的狠心,什麼事幹不出來?李世民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如果他將來成了皇帝,被廢的李承乾,還有李治還能有活路嗎?

    李世民雖然狠心弒兄屠弟,但是,對於兒子還在一幅慈父心腸,不想兒子步自己的後塵,兄弟相殘。再看看李治,雖然能力不及李泰,但是心腸還算仁厚,至少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對兄弟舉起屠刀。即前面所說的立李治則李承乾、李泰皆得保全,立李泰則李承乾、李治皆不得保全。糾結再三之後,李世民最終決定立嫡出第三子李治為皇太子。同時,將時任魏王的李泰貶為東萊王,遷居均州。在被貶四年之後,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重新進封李泰為濮王。但是,彼時李治的皇太子之位已經穩固,李泰只能面對現實。李治即位之後,果如李世民所料,對李泰非但沒有打壓,而且頗為照顧。永徽三年,濮王李泰去世,正常死亡,諡“恭”,享盡死後哀榮。

  • 4 # 錦翼

    李泰做不了太子原因有三。

    第一大哥李承乾的怨氣,李承乾造反,其理由之一就是感覺李泰逼人太甚。李泰各方面都比他強,李泰腿不瘸,還天天給李世民拿獻上自己的文章,這在李承乾眼裡看來都是對自己的威脅,自己的皇帝位置隨時朝不保夕。最後鋌而走險。

    第二鑑於上面的原因,李世民深深憂慮李泰當了皇帝李治等兄弟是不是能活成,李承乾呢竟然給親爹說,將來會殺了自己的兒子傳給自己的弟弟。

    這不是瞎胡鬧嗎?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壓根就成立不了。褚遂良等人立刻向皇帝進諫說不可能,要李世民提防李泰。果然又發生了李泰拿李元昌(李元昌是跟李承乾一起造反的,而李治跟他關係不錯)的事情威脅李治。李世民自己曾經手足相殘,他最擔心的就是看見這一幕,於是果斷放棄了李泰。

    第三長孫無忌等人推波助瀾。長孫無忌等權臣把持朝政多年,他們不喜歡有手段有心計的人當了皇帝,他們看到李治性格柔軟,將來當皇帝更方便自己拿捏,所以就立保李治上位。李世民多次表示李治性格柔軟不適合當皇帝,但是長孫無忌等權臣紛紛表示沒有關係。只不過他們打錯了算盤,他們以為這樣把持朝政,卻沒有想到為自己種下了禍根,李治收拾不了你,李治的老婆收拾你們。

  • 5 # 美麗青春您真痘

    李世民再偉大,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的凡夫肉體,李世民弒兄屠弟殺侄子,他也虎毒不食子,玄武門之變象一魔咒,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心結,他唯恐他的兒子們也會在某一天為爭奪皇位而兄弟手足互相殘殺,所以他在考慮繼承人時額外小心謹慎。

    當李世民按祖制立8歲嫡長子李建為太子,但李建成長大行為怪誕,荒淫,暗殺李泰及謀反被廢,按理說應該是四子李泰接任。

    李泰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621年3月,李泰進封衛王,又被授予上柱國,李世民更是溺愛李泰,不但隔三差五給他加官進爵、賞賜不斷,並且還給了李泰“藩王不之國”的特殊禮遇。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被廢,李世民親口許諾準備立李泰為太子,李泰口無遮攔的李泰對李世民說他會在自己死前殺掉唯一的兒子,以保證皇位會傳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聽後頓時目瞪口呆,自己雖然狠心弒兄屠弟,但是對於兒子還在一幅慈父心腸,李承乾謀反都未殺死,李泰為太子之位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殺,還有誰是不能殺的呢?李世民猶豫了。

    不久又發生了李泰用李元昌(李元昌是跟李承乾一起造反的,而李治跟他關係不錯)的事情威脅李治,再次驗證李泰的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李世民自己曾經手足相殘,他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李承乾流放前辭別君父,解釋了原因。李世民當即釋然,解開了心中的謎團,認定李泰心懷不軌。 李世民明白立李泰則李承乾、李治皆不得保全。唯有立李治為太子,他的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才能好好地活下去。無奈之下立第九子李治為太子。

    同時將時任魏王的李泰貶為東萊王,遷居均州。四年之後李世民重新進封李泰為濮王。此時李治的皇太子之位已經穩固,李泰只能面對現實。李治即位之後,對李泰非頗為照顧。永徽三年,濮王李泰去世,正常死亡,諡“恭”,享盡死後哀榮。

  • 6 # 亮亮老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李淵死前對李世民李淵憤怒的說:“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

    而事實也正如李淵所說,16年後李世民的兒子們再次上演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戲碼,最後李承乾被流放。這不得不說是對李世民的一種諷刺。

    唐太宗晚年,由於非常寵愛魏王李泰,李承乾感到危機四伏,展開了與魏王爭奪儲位的政治鬥爭。

    643年,李承乾發動逼宮,李承乾失敗被廢黜。氣得李世民要拔劍自殺,可真是應了李淵死前的話,真的是重蹈了李世民的覆轍。

    唐太宗問李承乾為什麼要這樣做,而被廢的李承乾承認自己謀反是李泰逼的,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自己不得不這樣做。

    李世民打算立李泰為皇太子,問他應該怎麼對待李治及其兄弟們,李泰竟然對李世民說我要死的時候把兒子殺了再把皇位傳給李治。

    對此李世民大為傷心,李泰還恫嚇李治,不聽話就把李治和李元昌交好的事告訴李世民,李治害怕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對李泰徹底失望。

    李世民看李泰太沒有人性了,也絕了李泰的夢想,唐太宗在廢黜李泰的詔書中沉痛地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鍾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然而我不能讓後世子孫認為皇位是可以透過謀劃得到的,所以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

    李泰對於皇位的覬覦也以失敗告終,正是李世民對他的考驗沒透過,李泰心性太狠,沒有兄友弟恭的態度,自己的親兒子要殺了再把皇位傳給李治,讓誰聽了也得心肝顫抖,太沒人性了!李世民也對李泰徹底失望,從而讓他遠離長安,眼不見心不煩!

    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蜂能躲開家燕的攻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