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2月,歷時兩個半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了。蘇軍在各個方向上開始大舉反攻,德軍邊打邊退,並實施了反衝鋒,遲滯對手進攻。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相機出擊,迫使蘇軍退守到庫爾斯克,形成了一個正面寬約400公里的突出部。

    雙方稍事休息的同時,都將目光放在了這個“惹眼”的突出部上,並引發了一場戰略大決戰。然而,圍繞著“突出部”,雙方將領各執己見,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不得不由各自的統帥來定奪。這裡面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內幕嗎?

    曼施坦因方案遭到古德里安等人的反對,卻迎合了德國元首的願望。

    1943年春,在曼施坦因的反擊下,重新奪回哈爾科夫,並將戰線推進了100多公里。這對一路敗退的德軍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德國上下一片歡呼。同時,他建議趁對手立足不穩,分兩路從“突出部”底部包抄,圍殲蘇軍的重兵集團。

    在他看來,這個“突出部”集中了蘇軍40%的兵力,一旦成功將徹底改變戰局。但這個方案立刻遭到古德里安和莫德爾的反對,在他們看來,眼下德軍的實力不足以吃掉“突出部”的蘇軍,繼續進攻,無疑是“拿雞蛋碰石頭”。

    高階將領們的據理力爭、互不相讓,甚至相互人身攻擊,一直鬧到德國元首那裡。但讓古德里安和莫德爾等人沒有想到的是,德國元首傾向於曼施坦因的方案,確定為“堡壘計劃”,並全力支援。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奪回戰略主動權,重塑德軍威風。這個“突出部”在地圖的位置確實十分誘人,在它的最窄處不過100公里,在相向進攻中是很容易達成的。更具誘惑的是,一旦消滅“口袋中”的重兵集團,主動權將完全易手,德軍還可以騰出20個師的兵力。

    其次,任何軍隊都怕被包圍,尤其是蘇軍。戰爭初期,德軍“閃擊戰”的目的就是快速穿插,一旦對蘇軍形成包圍,他們會立刻“不戰而降”。眼下的“突出部”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如果兵力準備得當,是完全可以“翻盤”的。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動搖了盟友們繼續戰鬥下去的決心。義大利和羅馬尼亞開始嘗試與同盟國求和,土耳其也不再和蘇聯“擰著幹”了,就連芬蘭也在考慮與蘇聯達成和平協議。必須用一場勝利,來挽回外交的被動局面。

    說白了,贏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政治和軍事意義一樣重要。為了贏得戰役,德國可以說是下了“老本”,“突出部”兩側集結了90萬人,大量的“虎式”、“豹式”坦克,以及“象式”坦克殲擊車裝備到部隊。此役,他們要勢在必得。

    然而,德軍的“堡壘計劃”正合朱可夫的意。

    1943年4月,蘇德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逆轉,蘇軍的整體實力超過了德軍。作戰部隊達660萬人,超過了德軍;火炮10萬門、坦克一萬輛,是德軍的兩倍,戰機更是達到1萬架,是對手的3倍,而且,武器質量不相上下。

    當然,蘇軍的高階將領們,也關注到了庫爾斯克突出部。一些將領建議,先發制人繼續進攻,不給對手任何反應的機會,已晉升為元帥的朱可夫卻不這麼看。在他計劃中,要以大縱深防禦體系,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而後“轉守為攻”,理由是:

    一是,勒熱夫一戰,德軍的實力猶存。儘管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掩蓋了蘇軍在勒熱夫的損失慘重,但朱可夫心裡十分清楚,德軍的實力遠沒有到崩潰的地步。其中央集團軍群40萬人,25天悄然撤退100公里,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是,德軍士氣並未瓦解,蘇軍還需要磨合。曼施坦因在不利的情況下,重新奪回哈爾科夫,很好地說明了德軍的戰鬥素養依然很高,蘇軍官兵的戰鬥經驗有待提高。在朱可夫看來,越是勝利在望的時候,就更應該謹慎小心。

    關鍵是,將德軍的重兵集團滯留在庫爾斯克,並依託大縱深防禦體系,將其有生力量徹底地消耗在蘇聯境內,為以後的順利進攻創造條件。當然,也只有這樣,才能死死的“粘住”德軍主力,不給對方輕易“逃脫”的機會。

    蘇聯統帥十分贊同朱可夫的打法,他希望透過“先守後攻”,徹底打擊德軍的銳氣,並顯示出蘇軍強大的實力。為此,按照朱可夫的計劃,在近300公里縱深部署了130多萬部隊,火炮19000門、坦克3400多輛,戰機2000多架。

    特別是莫德爾進攻的北方,更是朱可夫重點防範的區域,他構築了8道防線,設定了4個梯隊,並將實力雄厚的草原方面軍作為戰略預備隊,隨時投入反攻。此刻,朱可夫心裡想的就是,專等第9集團軍來進攻,他要報勒熱夫戰役的仇。

    德軍的“堡壘計劃”還未實施,就先輸一招。

    1943年7月,蘇德雙軍都將關乎命運的選擇,放在了庫爾斯克“突出部”。為此,雙方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精心準備,都希望這一戰能將對方置於死地。然而,就在德軍準備進攻前,卻遭到了蘇軍的猛烈炮擊,打亂了攻擊節奏。

    原來,蘇軍透過抓到的俘虜,得知德軍進攻的準確時間,並在其行動前一個小時,朱可夫下達了向德軍陣地炮火急襲的命令,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損失不小,直到3個小時後,才開始進攻,讓他困惑的是,蘇軍的防守非常堅決。

    蘇德雙方的一千多輛坦克“糾結”在一起,空中的拼殺也一樣慘烈,一個志在必得,另一個決不放棄,誰也不讓誰,簡直就是“殺紅了眼”。開戰第一天,德軍只前進了8公里。隨後幾天,德軍不計傷亡地衝擊,但始終未能推進一步。

    朱可夫感到對手的攻勢明顯減弱,果斷下令從正面轉入反攻,在蘇軍優勢兵力的打壓下,德軍被迫轉入防禦。也就是說,德軍長期準備的總攻不到一週就瓦解了。當然,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德軍不得不抽調部隊支援,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諸多利好的形勢下,朱可夫命令戰略預備隊也加入到了反攻,一時間,漫山遍野的蘇軍坦克和士兵衝向德軍陣地。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苦苦堅守了25天,依然沒有看到蘇軍減緩攻勢的意思,而且好像越打越多,只得請示撤退。

    眼看大勢已去,德軍最高統帥部同意了莫德爾的請求,第9集團軍一口氣撤退150公里。蘇軍收復了大片國土,在50多天的戰鬥中,儘管損失了80萬人,比德軍的損失大,但蘇軍經得起這樣的消耗,反觀德軍,其損失的50萬人卻無法得到補充。

    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在大縱深戰役的實踐經驗大幅提高,並且建立與之配套的諸多合成化集團軍,以及以坦克為突擊力量的坦克集團軍,在以後的軍事行動中,發揮巨大作用。而德軍從此一路下坡,徹底放棄了攻佔蘇聯的想法。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朱可夫傳》、《回憶與思考》

  • 2 # 都市南鄉子

    一,朱可夫在此戰役開始前,就清醒認識到當時敵我力量的實際情況,堅持先防禦消耗德軍實力後,再大舉進攻的戰略方針,並頂住巨大政治壓力最終說服了鋼鐵慈父和同僚們,後來戰役的程序如他所料。二,他明白終於有機會繼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得到了一個一舉消滅南線德軍取得輝煌勝利建功立業的好時候,能不興奮嘛?

  • 3 # 劍鋒過了不留痕

    朱可夫高興的理由:一是,二戰時期,德軍的坦克部隊是一支作戰能力最強、作戰武器最先進的部隊,德軍能夠發動閃電戰就是以德軍的坦克部隊能夠快速進軍為基礎的。二是,德軍坦克部隊的強與弱,對未來蘇德戰爭勝與敗的發展動向,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三是,庫爾斯克會戰,實際上是蘇軍坦克部隊與德軍坦克部隊之間展開的一場坦克大會戰,其中,蘇軍在此次戰役中殲滅了大量的德軍坦克,使德軍已完全傷失了再次主動發動戰略進攻的軍事能力。

  • 4 # 島主說事

    首先,戰場環境對蘇軍有利。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時,蘇德戰爭已經進行了兩整年,無論是從國防潛力還是從戰場經驗,蘇軍完全擺脫了被德軍牽著鼻子走的危局。而且最重要的一點,蘇軍已經完全掌握了應對德軍裝甲快速打擊的閃電戰方法,可以說,庫爾斯克戰役,即使德軍不想打,蘇軍反而也要主動進攻。

    其次,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對蘇軍有利。希特勒對堡壘行動實際上心裡並沒有底,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1943年盟軍要在西線登陸,他要將部分裝甲調往西線與盟軍作戰;一方面蘇軍的T34越來越多的配備到前線,從1942年組建的蘇軍坦克集團軍也成了戰場上的主力,眾多因素制約著德軍能不能打贏這場坦克大戰。這也是希特勒不斷推遲進攻時間,加固坦克鋼板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因素是曼施坦因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已經把東線行軍的家底都拼得差不多了,蘇軍已經完全掌握了他的底牌。

    再次,蘇軍事先掌握了堡壘行動情報。堡壘行動,德軍最大的失誤是情報洩露,當希特勒開會宣佈堡壘行動計劃時,蘇軍已經提前3天拿到了行動副本。應該說,蘇軍能在兩個月時間裡把防禦工作做得那麼牢固,與這份情報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當曼施坦因和莫德爾按照計劃進攻時,遇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防禦,從一定程度上講,堡壘行動還沒開始,德軍就已經輸了。

    所以,與先前幾場戰役相比,庫爾斯克會戰自然讓朱可夫更高興。當德軍推遲兩次進攻時間後,蘇軍反而比德軍著急,怕德軍不會進攻,到7月5日朱可夫獲知德軍進攻準確時間後,蘇軍還提前3個小時向德軍縱深發起了炮擊。這進一步說明,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完全佔據著主動權。

  • 5 # 紅色手電筒

    朱可夫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對於庫爾斯克戰役是這樣回憶的: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反擊不同於莫斯科附近和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反攻,這次反攻是一次預先計劃好並得到充分保障的深遠突擊。

    朱可夫是蘇聯庫爾斯克戰役的主要策劃者,而庫爾斯克戰役的程序基本上就是按照朱可夫的計劃進行的。

    蘇聯空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獲得了對德軍空中優勢,這一點是經常被人忽略的。

    參加這次反攻的兵力比以往任何一次大規模反攻戰役的兵力都要多得多。例如,參加莫斯科附近反攻的是17個病例很少的集團軍,沒有坦克兵團。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反攻中,有1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和數個機械化軍參加。而參加庫爾斯克附近的反攻有22個強大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5個坦克集團軍、6個空軍集團軍以及大量的遠端航空兵部隊。

    而庫爾斯克戰役的結束也標誌著蘇德戰爭中,雙方爭奪戰略主動權鬥爭的結束,德國已經徹底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而戰略主動權徹底轉移到了蘇聯方面,從這時候開始,戰爭的程序已經是按照蘇聯的計劃來進行了,而德國只能是被動的應付蘇軍的進攻,而且德國再也無力阻擋蘇軍的進攻。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以後,蘇軍一路打到了第聶伯河,並且收復了基輔,這一點意味著原來蘇聯最大的工業區已經被蘇聯收復,蘇聯的軍工生產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庫爾斯克戰役和烏克蘭戰役是緊密連線的兩次大規模戰役,這兩次戰役的結果使德國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除了戰爭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對於雙方心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莫斯科的失敗,德華人是可以甩鍋給俄國的冬天,在斯大林格勒,德華人可以甩鍋給不靠譜的盟軍。在庫爾斯克,德軍集中了最精良的武器、最精銳的部隊、最傑出的指揮官,但是,依舊是無法突破蘇軍的防線,而且在隨後到來的蘇軍反攻中,德軍永遠的丟掉了哈爾科夫,並且被打回到了第聶伯河,並且蘇軍已經是在德華人寄予厚望的第聶伯河放線上建立了22個登陸場,緊接著基輔就被收復了,可以說是德軍被打的一潰千里,而且看到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之後,英美方面對於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兩面作戰是任何一個德國軍人的噩夢,而這個噩夢正在變為現實。

  • 6 # 一風2008

    因為庫爾斯克會戰,是蘇聯衛國戰爭中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從戰略防禦向戰略反攻的轉折點。

    衛國戰爭初期,蘇聯軍隊可以說是被德國軍隊打的猝不及防,損失慘重,丟城失地,百萬蘇軍被俘,一直讓德軍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庫爾斯克會戰前,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基輔保衛戰等等戰局中,都是以防禦為主,被動挨打。而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是主動粉碎德軍的進攻,然後橫掃德軍,取得決定性勝利。

    庫爾斯克會戰勝利後,朱可夫元帥有理由相信,德軍將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大規模的進攻,再也無法與蘇軍抗衡了,蘇軍戰略反攻的機遇到來了。能不高興嗎?

    從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接連發動了烏克蘭戰役、白俄羅斯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國土。緊接著又展開了波蘭戰役、奧德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進入德國本土。最後發動柏林戰役,把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送入地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秸稈制炭機工藝是怎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