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掘筆耕塵
-
2 # 蛋蛋巴巴
哭,是孩子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同時也是自制力差,對挫折的容忍度較低地表現。
科學證明,眼淚可以幫助人類減少由大腦在壓抑時所產生的有害的化學物質(chemicals)。 所以家長不要孩子哭就緊張想辦法制止。但要對孩子哭的行為要及時反應,不能置之不理。
孩子愛哭的原因有哪些?一,孩子不舒服。
比如,生病、疲勞,缺鈣等。易引起哭鬧,這裡不再贅述,父母自行腦補。有經驗的母親善於結合孩子的情緒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
二,需求得不到滿足。
這大部分是家長溺愛造成的。最簡單的辦法是與他保持距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 。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教育。要告訴孩子要挾父母是不對的。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三,不能延遲滿足。
心理學實驗:以等待15分鐘作為孩子取得糖果的條件。結果表明:
1,當糖果不在眼前時,幼兒堅持等待時間最長。
2,當有1種糖果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減半。
3,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糖果都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最短。
說明幼兒對眼前的誘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較弱。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在平日裡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四,性格敏感。
很小的事他看得很大。比如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他會嚎啕大哭,而且沒完沒了。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哭過了會好過些。
家長對孩子的敏感要重視。一定要用理解和同情來反應,幫他從困境中走出來。但是,切不要做過頭。承受力是鍛煉出來的。
五,過分溺愛。
父母下意識地鼓勵哭。比如孩子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父母親就老是去“關心”他,一會兒就來問一問、摸一摸,表示過多的擔心;又比如孩子為什麼事不滿意而哭。家長就要注意嚴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應。
六,被忽視。
要安撫他們並採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洩內心的緊張。給孩子講個愛聽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遊戲等等。一定要從從感情上安撫他,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七,不被理解。
3歲以後的孩子已經有獨立的思想和自我意識。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傾聽孩子的話語,並給予支援和鼓勵。不要批評孩子想學習、想做一些事的願望和努力。比如:他想畫畫,但畫著畫著就到牆上去畫了。這時,你的任務是表揚他的畫畫能力,教育他不要往牆上畫。這樣,他會願意改正,以做得更好來獲得更多的表揚。
家長如何做好應對措施?1,父母教育態度要一致。
不能一個人教育,另一個人哄。不要當著孩子爭論,不要讓孩子分不清對錯。
2、家長不要經常發脾氣。
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3,打的結果很壞。
孩子表面屈於棍棒,但會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要適當給孩子留點面子,找個臺階。
有的孩子在家兇,外面熊。這樣的孩子可以讓他暫時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到親戚家生活一段時間或到寄宿制幼兒園過一段集體生活。
4,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促進孩子的自我評價,並給予表揚他的好行為很有作用。
5,不要助長他的哭。
哭既不要獎勵,也不要懲罰,要以中性態度去對待,分散注意力。
6,幫助孩子把哭用語言表達出來。
把想法說出來,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針對性地替他解決。
7,家長不要表現消極情緒。
避免在孩子面前表露消極情緒,讓他模仿。
8,對孩子哭不要極嚴厲地禁止,也不要過份地同情。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皺一皺眉、搖一搖頭,表示你的態度即可。
9,立規矩。
告訴孩子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規則。但是,規矩要容易執行。 當孩子執行很好,哭比以前明顯減少,則要大力表揚。
10,不要貼標籤。
不要對孩子說”你是一個愛哭的傢伙”。不要當孩子的面和別人談論他的哭,以保護他的自尊心。
-
3 # 小小阿聰
孩子哭,就說明在發脾氣. 孩子愛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衝動,自制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家長不允許,為什麼不允許,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透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而4歲以上的孩子,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頻頻哭鬧、經常發脾氣,其原因大多在家長身上。說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使孩子養成了好發脾氣的習慣。 脾氣發作不僅嚴重損傷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而且也使家長狼狽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設法制止孩子哭鬧、發脾氣。怎樣制止呢?一定要根據發脾氣的原因“對症下藥”,方能奏效。 一、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髮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二、由於受忽視而亂髮脾氣。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並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採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洩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麼勸都不行。這時,家裡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盪鞦韆遊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三、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會十分惱火的。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援和鼓勵。 四、因為不能延遲滿足而發脾氣。多數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東西根本沒有耐心多等待一會兒,尤其對於就在眼前的誘惑物。曾經有過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幼兒等待15分鐘作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條件,否則,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結果,幼兒的表現依實驗條件不同而變化;糖果不在眼前時,幼兒堅持等待的時間最長;有一種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減半;兩種糖果都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最短。說明幼兒對眼前的誘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較弱。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在平日裡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讓孩子學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媽都會立刻滿足,形成一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感覺。這樣當孩子偶爾不能如願以償的時候,就容易大發雷霆。 除了以上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之外,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 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當孩子發脾氣時,千萬不要在成人中間形成幾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勸,有人離孩子而去,還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討好,更不要當著孩子爭論。成人彼此之間一定要溝通好,一旦孩子發作,全家人採取一致的態度。否則他就會更加哭鬧不止。 二、家長切記自已不要經常發脾氣。有一次在商場的玩具部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有個媽媽突然抬高聲音說:“上個星期剛買過,又要買。”儼然在告訴大家,我的孩子不講理,我不給他買的原因是剛買過,不是不給他買。我覺得這個媽媽有點心虛,不給孩子買玩具有什麼丟臉的?不買就是不買,給孩子講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點走樣,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著孩子向外走,孩子則鬧著往裡拽。媽媽脾氣大發,啪啪打了孩子兩下,孩子哇地哭了起來。於是,這個媽媽不上分說拖著哭著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這麼一個好發脾氣的媽媽,不想讓孩子發脾氣都難。 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亂髮脾氣,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回覆列表
愛哭鬧的孩子一般情況有如下幾點:飢餓時,需便時,生病時,受驚嚇,受干擾,還有一種就是寵愛性的遷就。對於上述的幾種是較常見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孩孑小一般都是哺乳或餵食稀軟糊狀食物,而這些食物更容易消化排便,所以少食多餐成了孩孑的必然規律。如果你不及時讓孩孑飽肚排便,孩子就會用哭來告訴你他們的狀況。第二種情況是孩子還小,抗病能力弱,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病,這也是每個父母必修課了,平時多買些家庭小知識的書本看看,你會發現很多小孩的病因和防預方法,平時多注意一下孩子的飲食,(例如生冷多油的食物不宜,這樣會造成孩子腸胃消化系統不良)多給孩子探探體溫,看看孩子否有身體不適或氣候引起疾病,及時治理。第三種,孩孑睡眠時一這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不受干擾驚嚇,讓他們有足夠的睡眠,此時的孩孑膽小,如一隻老鼠一隻貓的動作都會嚇著孩孑,所以這些也會影響孩子,讓孩孑惡夢。除了上述的幾種情況,孩子還有一個依賴性,由於他不會說話,想要的,想做的,都會用哭聲來告訴父母,抗拒等,這也是父母要關心的,千萬別讓孩孑成為習慣。以上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