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水空流

    合縱連橫是戰國時期軍事外交政策的總稱,是戰國七雄之間的相互政治軍事博弈策略。但合縱與連橫必須分開來說,合縱即蘇秦主張集6國集體的全部力量,全力向西攻秦。謂合縱。也就是說聯合多個弱國攻擊一個強國。連橫即張儀主張的以一個強國為主,進攻幾個弱國,同時拉攏其他幾個國家誘以利益,使其不加入反秦集團。逐個擊破。謂連橫。從現在發現史料來看,蘇秦張儀不是一個年代的人。兩人相差20多年,發生政治交叉的可能性不大,當二人的政治主張卻是涇渭分明的。與蘇秦的同時代的人大概應該是公孫衍。

    歷史已經證明合縱失敗的,連橫是成功的。秦國之所以會成功,關鍵在於一點,就是遠交近攻,分而治之。這個外交政策在齊國身上有著最淋漓盡致的體現。秦國所有的外交政策徹底導向齊國。齊國的任何要求都會答應,齊國使臣到秦國會受到最高禮遇。齊國的高官都會得到秦國的鉅額賄賂。齊國也希望和秦國交好,是由於秦齊沒有實際接壤,反秦合縱對齊國利益不大。維持7國總體現狀平衡最符合齊國利益。任何一個軍事集團的結盟齊國都會反對。齊國最大的希望是秦國一直有求於己、其他五國也有求於己。兩面都獲得最大利益,齊國差點讓燕國滅國,對燕國恨入骨。秦國引誘齊國滅宋,使得齊國成為其他5國的公敵,也使得齊國受到了外交孤立,再就是秦燕兩國也不接壤,但齊國也怕秦與燕結盟,所以與秦國結盟也是齊國的外交準則,雙方的外交的途徑不一樣,但目標卻是一樣的,所以現實導致了雙方利益完全契合了。

    穩定了齊國,就總體上破壞了合縱政治聯盟。對於其他五國則採取各個擊破政策,集中一切軍事力量攻擊南韓(南韓是7國最先被滅的).然後居中6國之間,相互攻擊,讓齊魏兩國討伐軍事力量僅此自己的趙國。6國之間彼此也是矛盾也很多,但對待秦國這個“潛在”威脅並不警惕。但卻希望吞併鄰國壯大自己。目光短淺,只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目標,在這一點上,6國都不如秦國,而秦國知道,只要6國只要有2個國家相互攻擊,合縱之策必敗無疑。6國合縱肯定破滅。秦派人引誘齊、魏攻伐軍事力量僅次於自己的趙國。等等一系列政策都是破壞6國合縱。賈誼的《過秦論》有著很明確的說法。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秦國的經濟強大也是秦國軍事力量強大的基礎。可以說,其他6國的經濟實力沒有一個可以超過秦國,3個以上也未必可以強過秦國,秦國的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徹底成為一個軍事巨獸,6國敗亡就在眼前,這時候即便再次合縱也未必能夠戰勝秦國了。

  • 2 # 漩渦鳴人yy

    戰國時代,有一家思想可以說將整兒戰國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他們這批人,沒有明確的思想,但卻有一個共同的老師,鬼谷,而他們這一家最後被冠以縱橫之名。

    所謂縱橫,即是合縱,與連橫,當時,秦國變法,其軍事實力與國家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又在數次大戰裡擊敗了魏韓,國力大幅度飆升,尤其是他咄咄逼人的侵略與掠奪政策,使得三晉不寒而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魏人公孫衍提出,魏國執行的合縱之策,便提了出來,其宗旨就是聯合三晉與燕楚,將秦國鎖在函谷關以西,由於在地圖上,五個國家由上至下依次排列,所以叫做縱,也稱合縱,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合縱之策的實質就是為了對付發展過快且引起諸侯恐慌的秦國,當然,也可以對付齊國,後來樂毅滅齊也是重新走了這條路。

    合縱之策一出,秦國方面也是拿出了相應的對策,那就是盟楚,打魏韓,對於秦國而言,合縱之家裡,能與秦國為敵的只有楚,穩定了楚國後,秦國也就無後顧之憂了,而對於發起國的韓魏,秦國無論出於發展還是復仇,都得打,而趙國沒有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又有中山國拖他的後腿,加上燕國離秦國太遠,因此,秦國攻打韓魏數年,並在函谷關之戰中,徹底擊敗韓魏聯軍,自此,公孫衍閉口不提合縱之事。

    在這之後,秦國面對的主要對手就是楚國,楚國很強,而且又與齊國結盟,不能硬鋼,所以,秦王採取了張儀的策略,連橫,聯合已經被秦國打怕的韓魏,在拉上齊國,一起折騰楚國,首先就是盟韓魏,接著,張儀又以商於六百里詐與楚國,欺騙楚國與齊國斷交,又以重金,重利賄賂齊王與齊國重臣,使得齊國與秦國在同一輛戰車上,最後在一切置辦妥當後,撕毀張儀與楚的合約,逼使秦楚開戰,最後的結果,楚國大敗。自此以後,天下諸侯,只有齊國,和後來發育起來的趙國才有可能與秦國一站,可後來,秦國又才用了范雎的遠交近攻,秦國再一次將諸侯刷的團團轉,可以看出,秦能一統天下,一靠秦劍,二靠邦交之策,六國土地是秦國數倍,六華人口亦是數倍,六國軍力亦是數倍,當最後都是被秦所滅,原因就三字,心不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秦國的執政者或許就是看清了這一點才能做到多次轉危為安。

  • 3 # 江雪寒

    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一般人都認為,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

    《韓非子·五蠹》說,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縱連橫, 是戰國時代特定的歷史形態決定的,在周天子共主地位喪失以及春秋霸主沒落以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大。各國為了生存、為了壯大,只能依靠以利益為基礎的聯合。選擇合縱還是連橫,都是基於自己國家的戰略作出的。合縱連橫的歷史,應該追溯到戰國初的政治形勢,它是在魏國衰落而秦國強大的背景下出現的。

    戰國初,魏國最強。由於魏國地處各大國之間,乃“四戰之國”。為避免四面出擊而陷於孤立,魏文侯、武侯採取了聯合韓、趙,單面出擊的方針。魏向東發展的目標是齊。公元前404年,三晉聯合攻齊,一直打到齊長城。公元前388年,吳起攻齊,深入至靈丘。當時秦國勢較弱,成為魏經常出擊的目標。從公元前431年至前384年,魏全部佔領秦河西之地。公元前400年,三晉聯軍南下打敗楚國。公元前391年,再敗楚於大梁、榆關,大梁從此落入魏手。公元前381年,魏又攻佔楚的魯陽。在這些戰爭中,魏佔領了黃河以南的大塊土地。魏武侯死後,因諸公子爭立,趙、韓乘機大敗魏軍。但魏國的實力仍很雄厚。魏惠王即位之後,為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於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魏惠王繼續採取聯合韓、趙的政策,威望逐漸提高。魏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等國來朝,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再次稱雄於諸侯。 公元前354年,趙進攻魏的屬國衛,迫其從屬於趙。魏派將軍龐涓率甲士8萬圍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派將軍田忌、軍師孫臏率兵8萬救趙。田忌接受孫臏的建議,直襲大梁。齊大敗魏軍於桂陵,生擒龐涓。是為“桂陵之戰”。

    秦乘魏進圍邯鄲,在元裡(在今陝西澄城縣南)大敗魏師,並取少梁;同時派公子壯伐韓,深入韓地,進圍焦城(今河南尉氏西北)沒有攻克,乃佔據了上枳、安陵、山氏三地,築城駐守,插入了韓魏兩國的交界地區。 楚宣王也派景舍救趙,取魏之睢水、濊水間地。但後來魏國扭轉戰局,仍攻破邯鄲。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呼叫南韓軍隊,在襄陵(在今河南睢縣)打敗齊、宋、衛聯軍,齊國請景舍向魏求和。次年,魏迫使趙國在漳水之上結盟,並把邯鄲歸還趙國。公元前352年,秦又攻入魏的河東,一度攻取安邑;次年又包圍固陽,降之。秦國因此越過洛水,收復了一部分過去被魏國奪去的河西地。魏與齊、趙先後結盟。公元前350年,魏向秦反攻,圍定陽,秦孝公在彤國挽回了戰敗的局勢。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開逢澤之會,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參加會盟。“率十二諸侯,朝天子於孟津”,魏惠王稱霸。“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戰國策·齊策五》)。

    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也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孫臏率兵救韓。魏派太子申率軍10萬迎戰。孫臏退兵減灶,敗魏軍於馬陵,俘太子申,龐涓自殺。是為“馬陵之戰”。此役魏軍主力被全殲,這是魏國從來未有過的慘敗,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341年,齊、秦、趙三國攻魏國,魏出師向秦反攻,失利。次年,魏公子卬西攻秦,商鞅俘公子卬。公元前338年,秦又進攻魏的岸門(今山西河津南),俘魏將魏錯。 魏接連慘敗,國勢大傷,喪失首強地位,而齊則上升為東方強國。魏惠王相國惠施實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戰略。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親自率韓昭侯等到齊國的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與齊威王約和,雙方互尊為王,這就是所謂“會徐州相王”。魏的目的是與齊妥協,減輕東方的壓力,以便集中力量對付秦的進攻。同時激怒楚國,使楚攻齊。齊、魏兩大國在“徐州相王”,果然為楚、趙等國不能忍。公元前333年,趙肅侯圍攻魏黃城(今河南內黃西),並在漳水、滏水之間築長城,以防齊、魏進攻;楚威王親率大軍進圍徐州,敗齊將申縛。秦變法以後,國力大振,開始更強勢地介入諸侯事務。公元前330年,秦軍在雕陰(今陝西鄜fū縣北)斬魏軍首8萬,俘魏將龍賈,這是三晉抗秦戰爭中首次大失敗。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舉殲滅,魏河西地盡失。同時秦將樗(chū)裡疾從函谷關沿黃河南岸向東出擊,先後攻取曲沃和焦(都在今河南三門峽以西)。

    公元前329年,秦又從河西渡過黃河,又奪得魏河東地區,震動山東諸國。 公元前324年四月初四,秦惠文君舉行稱“王”的儀式,依齊、魏“會徐州相王”先例,邀請魏、韓之君入秦朝見,推尊秦君為王,同時秦王也承認魏、韓二君的王號。秦惠文君即秦惠王。為了抗秦,公元前324年,魏相公孫衍組織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公元前322年,秦取魏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宣告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策略失敗,魏惠王不得不採用秦相張儀“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策略,用張儀為魏相,“張儀欲並相秦、魏”,從而推行他的連橫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史記·張儀列傳》)。公元前320年,秦假道韓、魏攻齊,齊威王使匡章為將應戰,齊兵大勝,張儀“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計劃受挫。魏惠王以公孫衍為魏相,重新行合縱,並重新啟用惠施。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聯趙、韓、燕、楚合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但實際出兵的只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出兵反擊,大敗縱軍。公元前317年,秦樗裡疾乘勝追擊,一直攻至韓邑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斬首八萬二千,韓慘敗。秦軍再次深入至韓、魏交界。然而,應公孫衍之請,義渠之戎乘機起兵襲秦,大敗秦軍於李帛之下。

    總體上來說,張儀的連橫策略獲得了成功。以後,秦國不斷分化東方六國,最終獲得軍事和政治的優勢,統一了中國

  • 4 # 克擄伯

    強實根基,其勢自來。小嘍囉永遠一戰即潰,正如當今世界,看著有這麼多聯盟,其實都是各懷鬼胎,沒什麼戰力,大事不賴眾謀,大功不賴聯軍,其實沒什麼 。黴菌親自上陣南海威逼中國都不行,豈是放出幾條狗就可以困住中國的。

  • 5 # 雕刻歷史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縱橫家的主要代表是蘇秦和張儀,其他沒有什麼立場原則、主要以遊說謀取權位的人也可以算是縱橫家,比如蘇秦的弟弟蘇代和蘇厲、範睢、蔡澤等人。

    《戰國策》記載,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蘇秦最初西行至秦,遊說秦惠王東向出兵,蠶食六國,兼併天下。那個時候秦惠王剛剛誅殺商鞅,對辯士很是痛恨,對蘇秦也就不大理睬。於是,蘇秦就跑到趙國去遊說,讓趙國聯合其它國家一起對抗秦國,要不然就被秦國殲滅了。就這樣,在蘇秦的鼓動下,趙、魏、韓、楚、齊、燕六國組成了一個聯盟用以共同對抗秦國,蘇秦任從約長,佩六國相印,相當於這個聯盟的行動總指揮。但隨後在一次秦國出兵趙國時,這個盟約就立馬土崩瓦解了。蘇秦自己最後也被齊國的大夫謀殺了。在賈誼的《過秦論》中也論及了這次合縱的敗局,“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以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有一段精彩的評論:“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司馬遷認為,雖然蘇秦這些人最後基本都身敗名裂,但他們從事合縱連橫,在各國諸侯間叱吒風雲,“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也算是有過人之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野心,慾望,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