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i春華

    兩面針

    別各:山椒、野花椒、入地金牛。

    識別特徵(1)藤狀灌木,高1~2米。枝、葉軸、小葉柄和葉的中脈兩面均有小鉤刺。(2)葉互生,為奇數羽狀複葉,有小葉5~11片;小葉卵狀橢圓形,長4~11釐米,寬2~6釐米,有油點,邊綠有淺齒。(3)花腋生,白色。果球形,胡椒大,種子成熟時黑色,有麻辣味。(4)根皮黃色,常有褐色點狀小班,嘗之有持久的麻舌感。

    生長環境:多生於野及灌本叢中。

    產於廣東、湖南、雲南、臺灣。

    採集加工:藥用根及莖皮,全年可採。洗淨,剝皮,曬乾備用。葉多作治跌打的外敷藥。

    性味功能:辛苦微溫,麻舌。祛風活絡,散瘀止痛,解毒消腫。

    主治用法(1)心胃氣痛,風溼骨痛,腰肌勞損,跌打瘀痛;(2)毒蛇咬傷,破傷風。每用幹根3~5錢,水煎服,或用乾粉5分水沖服。此外,還可以作成酊劑,止牙痛;乾粉撒佈治療燙炎傷。本品有毒,用量不能過大,中毒症狀是頭暈、眼花、嘔吐等。選自廣州《常用中草藥手冊》。

  • 2 # 康復匯

    兩面針(芸香科)Zanthoylumnitidum(Roxb.)

    常見別名:野花椒、入地金牛。

    兩面針(radix zanthoxyli nitidi)又名入地金牛、蔓椒、豬椒、金椒、金山虎、入山虎、出山虎、上山虎、下山虎、金牛公、兩邊針、山椒、雙面針等。

    本品為芸香科花椒屬植物兩面針的根或枝葉。其成分含兩面針鹼、氧化兩面針鹼、布枯葉苷、牡荊素等。具有祛風通絡、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

    兩面針根提取物製成乳狀液給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68.04mg/kg。本藥內服煎劑常用量5~10g。主要影響神經系統。

    形態特徵:藤狀灌木,高可達3~5米,枝、葉軸、小葉柄和葉的中脈兩面均有小刺鉤,故名兩面針。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有小葉5~11片。春夏開白色小花,生於葉腋,果實球形,如胡椒大小。種子成熟時黑色,有辛辣味。(見圖167)

    生長分佈:多生於山野及灌木叢中。中國廣東、廣西、湖南、雲南、貴州、福建、臺灣等省均有分佈。

    採集加工:根及莖皮供藥用。全年可採,剝皮洗淨,曬乾備用。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有微毒。解毒消腫,祛風活血,散瘀止痛。

    中毒症狀:主要有頭暈,眼花,嘔吐,腹痛、腹瀉,血壓升高,煩躁等症狀。也有產生過敏反應,皮膚髮紅,發癢等。

  • 3 # 淡如九月

    兩面針,別稱很多,又叫入地金牛、雙面針、雙面刺、葉下穿針、山椒、兩背針等等,為芸香科花椒屬木質藤本植物兩面針的乾燥根莖。根以肥壯、堅實、粉性足、嚼之味苦而又麻舌感者為佳,莖則以質嫩,潔淨者為佳。全年皆可採收,挖取根莖,去除泥沙和雜質,洗淨,切片或切段乾燥即可。兩面針原產於中國,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多生長於曠野向陽的雜木林中。

    兩面針,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會陌生,赫赫有名的牙膏品牌。那麼,你瞭解兩面針嗎,知道這個陪伴了我們多年的它有什麼功效嗎?首先,兩面針的外形頗為奇特,它的莖、枝、葉軸和小葉中脈兩面均生有鉤狀皮刺,故此叫做兩面針。兩面針入藥首見於《本草求原》。

    兩面針性:平,有小毒;味;苦、辛;

    歸經:歸肝、胃經;

    功能: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主治:氣滯血瘀所致枝風溼痺痛、胃痛、牙痛、跌打損傷、蟲蛇咬傷,外用治療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水煎服,5~10克,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患處,莖葉鮮品搗爛外敷;

    禁忌:有小毒,不宜過量、長期服用,孕婦禁用,忌與酸性食物同服。

    兩面針服用量過大中毒後常引起腹痛腹瀉。誤食其果可出現頭暈目眩、嘔吐等症狀。

    現代研究發現,兩面針主要含有生物鹼(兩面針鹼、白屈菜紅鹼、光葉花椒鹼、氯化兩面針鹼、異崖椒定鹼等)、香豆素、香葉木苷、木脂素、黃酮類、三萜類、甾醇等有效物質。其中香葉木苷具有明顯的抗菌消炎的作用;香豆素能在肝臟中與維生素K環氧化物中的還原酶結合,抑制維生素K的轉化;木脂素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具有抗氧化及清除體內自由基的作用;甾醇具有抑制膽固醇的合成和吸收的作用,從而可以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兩面針中的生物鹼話具有一定的鎮靜、鎮痛、解痙、抗癌的作用。

    臨床上可用於神經痛、頭痛、腰腿痛、風溼性關節炎、腸胃炎、盆腔炎、感冒頭痛、小手術區域性麻醉、跌打損傷等疾病的治療。

  • 4 # 藥事健康

    兩面針也稱雙面刺、山椒、上山虎、下山虎、入地金牛、兩背針、葉下穿針,在廣西並不陌生,那就是兩面針牙膏了。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治牙痛。小時候蟲牙牙痛,就是用的兩面針驗方,一蘸就不痛了。兩面針為芸香科植物兩面針的根及莖葉,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厚片或段,鮮用或曬乾而得。為木質藤本植物,主產於廣西、廣東、福建、雲南、四川和臺灣等地。其味苦、辛,性平,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解毒消腫、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通絡的功效,為活血止痛藥,中醫用於跌打損傷、牙痛、胃痛、咽喉腫痛、腰肌勞損、風溼痺痛、毒蛇咬傷及燒傷燙傷等病症。內服,一般常用量6-9克;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患處。因有小毒,不可過量服用,忌與酸性食物同服,孕婦慎用。中毒後常表現為腹痛、下痢,應立即給予洗胃、導瀉、服用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促進毒物排出。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兩面針主要含兩面針鹼、白屈菜紅鹼、異崖椒定鹼、氯化光葉花椒鹼、光葉花椒鹼、氯化兩面針鹼、氧化兩面針鹼等生物鹼成分。其中氯化兩面針鹼是兩面針的主要有效成分,它們具有鎮靜鎮痛、解痙、抗菌、強心、降血壓、抗癌和區域性麻醉等藥理活性。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神經痛、牙痛、腰腿痛、風溼性關節炎及外傷痛,還可用於小手術的區域性麻醉止痛。

    收集部分兩面針的中藥方劑如下

    1、齲齒痛:兩面針根皮研粉後,取適量置痛處,或用兩面針根3~9克,水煎,含漱。

    2、牙痛:兩面針根30克,冰片1克,加入75%酒精或高度白酒100ml浸泡,棉籤蘸取藥液搽患處,並將棉球置痛牙處,咬緊,幾分鐘後痛即止。(我兒時,媽媽的驗方)

    3、痢疾:兩面針根15克,番石榴葉30克,火炭母全草30克,旱蓮草20克。水煎服。

    4、胃、十二指腸潰瘍:兩面針根15克,石仙桃30克,金豆根30克。水煎服。

    5、風溼骨痛:兩面針10g,牛大力15g,水煎服。

    6、膽道蛔蟲症:柘樹15克,兩面針15克,十大功勞根15克。水煎服。

    7、毒蛇咬傷:兩面針(鮮)30克,水煎服,另取鮮品加入適量75%酒精或高度白酒研磨後外敷。

    8、風溼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兩面針10g,雞骨香15g,了歌王6g,加入75%乙醇100-200ml浸泡,取藥酒外擦患處。

    9、陳舊性跌打腫痛:毛冬青10g,兩面針10g,水煎服,並取藥液冷塗患處。

    10、風溼骨痛、跌打勞傷:兩面針根30克,加入35-45度白酒500ml,7-14天后服(夏天7天即可)。也可外搽患處。

    11、風溼關節痛:兩面針根15克、肖梵天花根30克,水煎服。

    12、肋間神經痛:兩面針根15克,土丁桂15克,鹽膚木30克,黃皮根30克,水煎服。

    13、食積腹痛、傷暑腹瀉腹痛:兩面針根粉3g,開水沖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區別忍冬紋、卷草紋、纏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