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些舊時光
-
2 # 春日之虎
看到題目,使我想起了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這首《春雨》,說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也使我想起了童年時,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清明這天一般年份老天爺都會下點雨的”,杜牧的詩說到了清明的雨,老人們憑經驗也說了清明今天一般年份會下雨,這說明了清明這天,一般年份是會下雨的。
春旱,是舊時農村農業生產的災難之一,舊時的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人們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特別是在北方農村,旱災經常使莊稼變的顆粒無收。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春天正是耕田播種的季節,在那靠天吃飯的年代裡,春天干旱,天不下雨,田裡是播不上種子的,播不上種子,那來的豐收呀。所以有句農諺是“春雨貴如油”。
俗語為什麼說“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呢?理解這句話,不可偏面理解,認為這裡說的清明,就單指清明這一天,這裡言說的“清明”,是指清明的前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清明前後,若天不下雨,老颳大風,把墳前的土都刮起來了,這一年往往會得不到豐收,農民會白白辛苦勞作一年,沒得糧食收成,農民的日子會艱難困苦的。
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這句話放在舊時的農村,特別是放在舊時的北方農村,是有道理的。舊時的北方農村,到了“穀雨”就到了播種的季節,有句農諺是“穀雨前後,按棉點豆”。知道農曆二十四節的都知道,“清明”過後就是“穀雨”,到了穀雨要播種,田老是乾旱著,田乾旱就無法翻耕,也就是說“穀雨”前的“清明”期間,天老颳風不下雨,田得不到耕作,到了“穀雨”就無法“按棉點豆”。這裡再強調一點,舊時的北方農村是靠天吃飯,由於農業耕作的條件,實行的是“旱作農業”,田裡種的主要是穀子與豆類以及棉花,這些農作物都是在“穀雨”前後播種的,風調雨順的年份,在穀雨前後是會下雨的,而穀雨的前就是清明。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之一,也是傳統中的四大節日之一,清明是追祖溯遠的日子,更是農業耕作的關鍵時期,在舊時的農村,由於農業生產條件的落後,清明前後下不下春雨,對於農業能獲得豐收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才留下了“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的俗語。
(圖片來自於網路)
今天4月4號,是2020年清明節,一早就颳起了大風。在墳前祭奠父親的時候,忽然想起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這句語在我們河北家鄉流傳的非常廣泛,人們都非常在意清明這天刮不颳風。
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清明這天的風非常大,將墳頭的土刮起來的話,那麼農民這一年的收成就會比較差,莊稼人家的辛苦就白搭了。也許這種說法我們可以不用全信,但是我覺得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眾所周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勞動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
每到清明,氣溫逐漸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俗語:“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說的就是當時的時令。
農村俗語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指導農業生產,對生活和發展都有借鑑作用。再比如這句“清明風颳墳頭土,淅淅瀝瀝四十五",說的是清明節這一天,如果颳起大風,預示以後的日子就會不斷的下雨,一直下個四五十天,當然,這裡的四十五天只是起修飾作用,表明清明過後將是多雨天氣,淅淅瀝瀝的雨會持續很長時間。
清明小麥拔三節,春灌澆麥正當時,這個時節小麥正撥節、孕穗、揚花、授粉、灌漿、壯籽粒的時候,需要Sunny多、溫度高。 持續的颳風下雨不僅會颳倒小麥,而且雨水會沖洗花粉,造成小麥授粉不好,秕籽多產量低。有句俗語這麼說:"莊稼開花旱,產量減一半;莊稼開花澇,穗小籽不飽”。
其實,中國北部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下雨就顯得彌足珍貴,“春雨貴如油”說的就是北方,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進行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結束語:在過去農耕時代,人們靠天吃飯。每到春天青黃不接,人們挖野菜、吃樹皮艱難度日。盼望麥收的心情可想而知,本來春雨很少的北方,清明過後,因為持續颳風下雨的天氣造成小麥欠收,無疑會使老百姓的日子冰上加霜,出現“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的記憶,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