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綠野萍蹤01
-
2 # 探尋歷史者
梁山108好漢原本威震一方,朝廷多次圍剿都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詔安他們。而且在詔安之後,他們也沒有失去他們的英勇善戰,征戰王慶、田虎、遼國,他們也大獲成功,沒有損失一人,甚至還多了幾員猛將。然而在最後南征方臘的過程中,梁山損失慘重,而剩下的人因為沒有用處,最終也被朝廷拋棄。
但也有六名好漢逃過一劫。梁山征討方臘去了102人,有6人沒有去,他們為啥不去?
第一個就是地靈星神醫安道全安道全當年是因為宋江背上生瘡,而被“請上”了山。在梁山的多次戰爭之中,好漢們自然不可能是毫髮無傷,而只要沒死,幾乎都可以被安道全給救回來。所以在征戰方臘之前,108好漢沒有人犧牲。
但是在征戰方臘前,皇帝卻把他留了下來,把他招為了太醫,留在身邊。當時皇帝身患小疾,所以把安道全留在了身邊。而方臘的手下實力強大,南方瘴氣又重,梁山好漢們很多人受傷、或者身染重病,但是卻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最終死在了軍中。
第二個便是公孫勝公孫勝是梁山的第三把交椅,他之所以地位這麼高,是因為他擅長謀略,特別是擅長法術。他被宋江請上山,就是去破除高俅妖法的,因為他會奇人異術,所以十分得人尊重。在鬥法之後,他便繼續回深山修煉了。
第三個就是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皇甫端是一名獸醫,在沒羽箭張清的推薦下加入的梁山,是最後一批上梁山的好漢之一,專門醫治、掌管梁山的馬匹。在他的幫助下,梁山得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但是在征討方臘之前,皇帝看中了他的能力,將他留在宮中,看管皇家的馬匹,成為皇帝的“弼馬溫”。但是也是由於他的缺失,梁山的騎兵部隊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實力,再加上南方水路、山地眾多,騎兵不是很好施展開,所以損失很大。
第四個是鐵叫子樂和同樣在水滸中十分不起眼,他原本是登州城看守監獄的獄卒,因為精通各種樂器一學就會,和一副好嗓音,被人稱作鐵叫子。後來因為解救解家兄弟,一起上了梁山,排名77位。梁山好漢征討方臘時,樂和被宋徽宗駙馬王都尉指名要走,成為了王府門口,留守京都,從此和音樂為伴,瀟灑一生。
第五個是聖手書生蕭讓因為熟知諸家字型,並且模仿的惟妙惟肖而得名。宋江被抓到江州時,蕭讓和金大堅偽造蔡京文書,成功救出宋江。上了梁山之後,掌管行文走檄調兵遣將。征討方臘的時候,被蔡京看中,留在蔡府任職,擔任門館先生。
最後一個金大堅金大堅,善刻碑文、印章,上梁山之後專管造兵符印信,後來被喜好書法金石的宋徽宗看中,留在都城,沒有徵討方臘,在內府擔任御寶監。
結束語縱觀真個沒有去成,被留在都城的梁山好漢,他們在水滸中的出場次數都十分少,甚至很多讀者都不知道他們。而他們得以留守都城,都是因為自己身上有門令人欣賞的技術。在梁山打打殺殺中起不到什麼作用,卻十分受達官貴人的追捧。
回覆列表
梁山好漢徵方臘在歷史上確實有,但是,絕對不會是續書《徵四寇》寫的那樣,傷亡大半,而且,竟然還有幾個人缺席了。
據《皇宋十朝綱要》等史料所載,宋江在被張叔夜擊敗後,因為副將被擒而投降招安。然後,就去打方臘了。在宋將辛興宗的麾下,宋江作為副將,獻計打破了上苑洞,方臘被活捉。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隨童貫北上,攻打遼國幽州。北宋攻遼遭遇恥辱性慘敗後,金國發起滅宋之戰,梁山好漢便轉入抗金之中。
原本,最早版本的《水滸傳》續書是沒有佂遼故事的,即便要續寫這一段,也應當放在徵方臘之後。但是,因為徵方臘故事早就有了,且梁山死傷大半,已無力佂遼,所以就把這段故事放在了最前面,寫成了神劇。
要證實佂遼故事原本就沒有,其實證據就在續書中,只要留意一下佂遼與徵方臘結束時的詔書、奏表落款時間,就一目瞭然了。
既然續書極端的不靠譜,以此說梁山好漢,那就是對這夥抗金“保境安民”英雄的褻瀆與汙衊。所以,下面的回答,我將從前七十回書所設下的伏線,選擇兩個“缺席徵方臘”的好漢,回答題主的問題。
公孫勝“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嗎首先要講到的,就是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總監軍公孫勝,此人是第一個退出徵方臘的人。但是,請注意,公孫勝是奉羅真人之命,到梁山做道家的代言人,指正樑山大聚義,完成“替天行道”的總監軍。怎麼講?
梁山好漢都是江西信州龍虎山地窖中放出的妖魔,其中,張天師是故意放走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洪太尉則是“誤走”了大明朝的妖魔。這裡,只講與北宋歷史有關的張天師放走的天罡地煞一百單八將。
《水滸傳》中放走妖魔的張天師,是宋徽宗時期的虛靖先生,名張繼先,這代張天師是道家正宗大法“雷法”的發明者。雷法,在《水滸傳》中就寫作“五雷天罡正法”。那麼,梁山時期,誰又掌握了這個道家最高法術呢?無疑就是羅真人。
所以,羅真人就是引誘洪太尉誤走妖魔的上清宮住持真人。
公孫勝是羅真人的徒弟,前往鄆城縣東溪村搞“七星聚義”時,他的法術很一般,與高唐州的高廉彷彿是師出同門。領導劫取生辰綱行動的,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托塔天王晁蓋。藍本故事中,“鐵天王”晁蓋原本就是“毗沙天人”。
然而,生辰綱是道家妖魔梁山大聚義的第一桶金,道家必須把控它的去向。所以,施耐庵把藍本故事中蔡京的生日由六月初一,改寫成六月十五,這天,是道家大護法王靈官的誕辰(劉唐醉臥靈官殿)。所以,繼承了看管妖魔的張天師衣缽的羅真人便派公孫勝來到了東溪村。
後來,宋江從九天玄女廟“還道”回山,道家的天魁星到位,公孫勝便是完成了使命,回到薊州二仙山繳令去了。
打高唐州時,宋江遭遇了高廉。於是,羅真人囑咐公孫勝下山救宋江,“替天行道,保國安民”。此時,羅真人才把張天師發明的“五雷天罡正法”傳授給公孫勝。從此,公孫勝便一直沒有離開梁山,必須要到梁山好漢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使命,才能回到羅真人身邊。
但是,續書作者為了讓公孫勝缺席打方臘,竟然偽造了羅真人的八字囑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上文講到,續書原本就沒有佂遼的故事,哪來的“逢幽而止”?而且,打完遼國,公孫勝繼續參與徵田虎滅王慶的戰鬥,他“逢幽而止”了嗎?
公孫勝沒有逢幽而止,當然,也就不會“遇汴而還”了。他必須完成道家張天師的使命,把梁山好漢帶回“紫府”。
紫髯伯皇甫端能做宋徽宗的弼馬溫嗎續書說,宋江即將出徵方臘時,宋徽宗開口說,皇甫端能識良馬,便留在了身邊聽用。後來,皇甫端做了御馬監大使。
這純粹是續書作者不懂施耐庵願意,一通胡扯。
本人今天剛剛寫了一篇文章,專講皇甫端的事情。在此,略講一講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皇甫端是在梁山打下東昌府時,由沒羽箭張清推薦入夥的。可以說,這個最後一個加盟梁山的好漢既沒有故事,有沒有任何理由就落草了。一上梁山,一百單八將便開始大聚義、排定了座次,《水滸傳》的故事便沒他什麼事了。施耐庵這樣寫,似乎是一百單八將在大聚義時忽然少了一個,有臨時拉來湊數之嫌。
皇甫端絕對不是前來湊數的,施耐庵也絕不會如此拙劣,竟然把預先設計好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寫少一個。如此丟三落四,如何寫得傳世名著?
其實,皇甫端在最後入夥,且入夥地點又是東昌府,其中大有隱喻,這是施耐庵準備要寫明朝的一段絕等秘聞了。
書說簡短。皇甫端綽號紫髯伯,因為他長相是“碧眼黃鬚”,因為這副模樣,所以,施耐庵說他是“貌若番人”——這是重點中的重點。
施耐庵行文奇思妙構,在“碧眼黃髮、貌若番人”之前,特別寫了一筆,皇甫端是幽州人。
《水滸傳》中的幽州是遼國的燕雲十六州之一,說皇甫端“貌若番人”似乎就是這個意思了。但是,施耐庵絕對不止這個寓意,這樣的交代所隱藏的真實,足可以用“細思極恐”來形容。
省略很多佐證,直接說結果。皇甫端“碧眼黃髮”加上“紫髯伯”,其實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美髭髯”。後來的《明史》印證了施耐庵對朱棣的相貌描寫。同時,施耐庵還透露了大明王朝的一件秘聞,說的就是朱棣“貌若番人”。朱棣有蒙古血統,這是流傳到現在的真假難辨的傳聞。
皇甫端是幽州人,難道不也寫的是燕王嗎?
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敗得最慘的一仗就是東昌之戰。這便是施耐庵寫皇甫端在東昌府入夥梁山的真正用意。
因而,按照《水滸傳》開篇故事所隱喻的洪太尉“誤走”的妖魔,接下來,施耐庵便要開始寫“孫立”這件事了。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有好幾處隱寫了靖難之役,與後來的明史完全對應。而且,《明史》中的一些重大疑點,也能從施耐庵的筆下得到解讀。
皇甫端是這樣一種隱喻,他與《水滸傳》被腰斬密不可分。本來就是隱喻皇帝的,怎麼還要在宋徽宗御前聽用?怎麼還做了個弼馬溫這樣的官呢?
梁山好漢的結局會怎樣只說這兩個“缺席”徵方臘的人物,便足以說明續書的胡言亂語了。而梁山好漢的結局,更不是續書寫的那樣,戰死的戰死,病故的病故,散夥的散夥,毒殺的毒殺,上吊的上吊……。
那麼,梁山好漢的結局將會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來讀一讀梁山大局時,一百單八將所發的誓言吧。排定座次後,宋江帶領所有頭領對天盟誓,誓要“死生相托,患難相扶”:
自今已後,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絕大義,萬望天地行誅,神人共戮,萬 世不得人身,億載永沉末劫。但願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如此,梁山好漢會中途脫離隊伍,不參加天罡地煞聯手降妖除魔了嗎?
九天玄女廟中,已經交代了宋江等人的歸宿,要麼重登紫府,要麼罪下酆都。梁山好漢“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必定成就英雄美名,完成了道家使命,自當重登紫府,迴歸上界,歸位各自所對應的星煞了。
原本,梁山好漢都是聚集在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但卻被大唐洞玄國師鎮鎖在了龍虎山地窖之中。而這些妖魔都是紫薇大帝命玄武大帝降伏的妖魔,暫時交給下界道家看押。當他們完成使命,斬斷魔心,還於正道後,便當迴歸早就給他們準備好的北斗七星群中去。因為,梁山好漢都“上應天星”。
這樣的寫法是不是迷信呢?當然不是,這是《水滸傳》總體架構,也是施耐庵希望“保境安民”的英雄有一個美好的歸宿。
《水滸傳》的大結構被大明王朝無情腰斬,被續書無端詆譭,梁山好漢被寫成了投降派,宋徽宗則搖身一變,由亡國皇帝變成了體恤下情,實現了北宋“復燕”宏圖,完成了統一北方的英雄皇帝。這不是瞎扯嘛。
因而,梁山好漢一定會並肩戰鬥到最後一刻,誰也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