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我不是吃小龍蝦的專家,也不是水產養殖專家。但是由於朋友圈時不時出現關於小龍蝦吃出橫紋肌溶解症的報道,以及眾說紛紜的小龍蝦鑑別方法,所以決定自己找資料研究一下。這篇只是記錄我自己的找資料看資料的過程,各位讀者請自行判斷。也請不要引用或者轉載或者斷章取義,謝謝!。
事情的起源是幾位網友去吃了滬上有名的某小龍蝦。不是路邊攤,而是一家人氣爆棚、評價也很不錯的店。人均在150、甚至200以上。
(所以像我這樣吃不起小龍蝦的窮屌絲為什麼要關注這個問題,╭(╯^╰)╮!)
這幾位網友食用小龍蝦後,半夜肌肉痠痛疼醒,之後又腹瀉嘔吐。一起吃小龍蝦的朋友也都出現相同症狀,到了醫院徹底癱倒。
搜尋“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症”,得出的結論也是讓人不知道信哪個好。直指小龍蝦或者洗蝦粉是罪魁禍首的有,洗地闢謠的也不算少。
所以到底有問題,還是沒問題?到底能吃還是不能吃?
再看看專家和文獻怎麼說。
相關的文獻,近五年發表的居多,而且病例較多、引用次數靠前的,來自南京第一醫科大學、南京市衛生監督局、南京軍區總醫院……
(江蘇人民你們是有多愛吃小龍蝦,(⊙﹏⊙)b)
先看其中的流行病學調查。
有的是在餐館吃的小龍蝦,有的卻是在家裡(家裡吃小龍蝦也得病,是不是可以排除洗蝦粉?畢竟沒有人自己會給自己用那玩意吧。)
而且有人才吃10個就發病,這讓動不動論盆吃的吃貨們情何以堪。
文獻裡還給出了一個關鍵點:
——吃龍蝦的個數與潛伏期的長短沒有正相關、與症狀嚴重程度(肌酸激酶值)也不成正比。
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想小龍蝦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中。小龍蝦只是一個引子,還有更深層原因影響到了食用後的發病。
繼續搜文獻,找到一篇2017年最新出爐的。並且收集的病例也更多,時間跨度也更長了。
這篇文章同樣來自江蘇南京——看來江蘇人民真的很愛吃小龍蝦嘛。
這裡有幾個資訊。一個是2015年前散發病例為主,2016年後出現了群發事件。另一個,所有患者都曾經進食了“蝦黃”。第三個,自行捕獲後烹製的小龍蝦也有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
(說好的洗蝦粉呢?菜場買回來的尚且能說黑心店主用了保鮮劑或者洗蝦粉,但自己撈的蝦應該不存在這個問題吧。)
到這裡可以基本排除洗蝦粉的問題。剩下的疑點集中在蝦黃。
同一桌吃飯,五個連蝦黃一起吃的倒下了,剩下只吃蝦肉的還好好的。
好,初步確定罪魁禍首是這傢伙↓
但是這傢伙是怎麼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
必須要再看一下橫紋肌溶解症有哪些誘因。
這些誘因裡面,創傷、長時間肌肉受壓、癲癇發作、甲狀腺功能減退這些病人本身的原因可以排除。蛇毒、昆蟲咬傷、乙醇中度也不可能。病毒、細菌的可能性也很小。儘管生的小龍蝦在頭部確實可能攜帶了細菌和病毒,但這也不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元兇。首先小龍蝦已經完全煮熟,殺滅了絕大多數細菌病毒,此外從吃下小龍蝦到橫紋肌溶解症發病才不到24小時,短於細菌病毒感染的潛伏期。
剩下的可能性是藥物,儘管這種可能性看起來不可思議。但福爾摩斯說過的,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後,這種可能性無論多麼不可思議,也應該是事實。
首先看一下哪些藥物可以引起橫紋肌溶解症,下面這張表格來自一份關於橫紋肌溶解症的綜述。
我們不能肯定小龍蝦中含有哪種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藥物,但養殖過程中勢必會涉及到殺蟲消毒,其中就會包括一些抗感染藥物和有機磷農藥。(搜尋小龍蝦養殖技術可以找到,我這裡就不放了。)
考慮到養魚養蝦時也用到一些藥物,但似乎並沒有引起群發性的橫紋肌溶解症。這就有兩種可能性,一,吃魚的時候主要吃肉,而魚肉中藥物富集並不嚴重。二,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的藥物,可能是養魚時用不到,但養小龍蝦卻要用到的,比如用來去除“黑腮”,使小龍蝦賣相變得更好的一些藥物。
雖然我們還不肯定,但飼養過程中投放的藥物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看來是可能的。(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部分養殖小龍蝦的水源本身受到了汙染,兩者在效果上很難區別。)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
1. 為什麼只吃蝦肉沒事,而吃蝦黃的有事(藥物的富集)
2. 為什麼發病都在8月(小龍蝦長蝦黃的季節,這時候美味的蝦黃讓人難以拒絕)
3. 為什麼2016年後,病例呈增加趨勢,且由散發發展為群發(野生小龍蝦不能滿足需要,養殖小龍蝦日益盛行)
另一篇文獻調查後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同樣認為是一種“毒素”導致的:
當然一定會有人覺得:我也吃蝦黃啊,而且吃很多的。一點事都沒有。那麼可能的原因有:不同養殖戶所使用的藥物種類、劑量和投放藥物距離捕撈的時間有不同,導致了小龍蝦體內藥物的有無和多少的不同。
還有就是不同人對於橫紋肌溶解症的易感性不同,比如在運動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中,研究人員就發現在快肌型肌鈣蛋白(fTnT)基因上T955C位點攜帶了T等位基因的人更容易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對於藥物性的橫紋肌溶解症,應該同樣存在導致發病風險增加的易感因素,但目前我沒有找到資料。
探究到這裡,應該說要暫告一個段落了。如果要繼續驗證我的結論,可以問一下出事的幾位有沒有吃蝦黃,或者加強對小龍蝦藥物殘留的檢測(不僅僅是常規的農藥殘留檢測)或者進一步研究一下發病者們有沒有攜帶什麼共同的易感基因。
但不管怎樣,我應該不會再去吃小龍蝦的蝦黃了……
首先申明,我不是吃小龍蝦的專家,也不是水產養殖專家。但是由於朋友圈時不時出現關於小龍蝦吃出橫紋肌溶解症的報道,以及眾說紛紜的小龍蝦鑑別方法,所以決定自己找資料研究一下。這篇只是記錄我自己的找資料看資料的過程,各位讀者請自行判斷。也請不要引用或者轉載或者斷章取義,謝謝!。
事情的起源是幾位網友去吃了滬上有名的某小龍蝦。不是路邊攤,而是一家人氣爆棚、評價也很不錯的店。人均在150、甚至200以上。
(所以像我這樣吃不起小龍蝦的窮屌絲為什麼要關注這個問題,╭(╯^╰)╮!)
這幾位網友食用小龍蝦後,半夜肌肉痠痛疼醒,之後又腹瀉嘔吐。一起吃小龍蝦的朋友也都出現相同症狀,到了醫院徹底癱倒。
搜尋“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症”,得出的結論也是讓人不知道信哪個好。直指小龍蝦或者洗蝦粉是罪魁禍首的有,洗地闢謠的也不算少。
所以到底有問題,還是沒問題?到底能吃還是不能吃?
再看看專家和文獻怎麼說。
相關的文獻,近五年發表的居多,而且病例較多、引用次數靠前的,來自南京第一醫科大學、南京市衛生監督局、南京軍區總醫院……
(江蘇人民你們是有多愛吃小龍蝦,(⊙﹏⊙)b)
先看其中的流行病學調查。
有的是在餐館吃的小龍蝦,有的卻是在家裡(家裡吃小龍蝦也得病,是不是可以排除洗蝦粉?畢竟沒有人自己會給自己用那玩意吧。)
而且有人才吃10個就發病,這讓動不動論盆吃的吃貨們情何以堪。
文獻裡還給出了一個關鍵點:
——吃龍蝦的個數與潛伏期的長短沒有正相關、與症狀嚴重程度(肌酸激酶值)也不成正比。
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想小龍蝦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中。小龍蝦只是一個引子,還有更深層原因影響到了食用後的發病。
繼續搜文獻,找到一篇2017年最新出爐的。並且收集的病例也更多,時間跨度也更長了。
這篇文章同樣來自江蘇南京——看來江蘇人民真的很愛吃小龍蝦嘛。
這裡有幾個資訊。一個是2015年前散發病例為主,2016年後出現了群發事件。另一個,所有患者都曾經進食了“蝦黃”。第三個,自行捕獲後烹製的小龍蝦也有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
(說好的洗蝦粉呢?菜場買回來的尚且能說黑心店主用了保鮮劑或者洗蝦粉,但自己撈的蝦應該不存在這個問題吧。)
到這裡可以基本排除洗蝦粉的問題。剩下的疑點集中在蝦黃。
同一桌吃飯,五個連蝦黃一起吃的倒下了,剩下只吃蝦肉的還好好的。
好,初步確定罪魁禍首是這傢伙↓
但是這傢伙是怎麼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
必須要再看一下橫紋肌溶解症有哪些誘因。
這些誘因裡面,創傷、長時間肌肉受壓、癲癇發作、甲狀腺功能減退這些病人本身的原因可以排除。蛇毒、昆蟲咬傷、乙醇中度也不可能。病毒、細菌的可能性也很小。儘管生的小龍蝦在頭部確實可能攜帶了細菌和病毒,但這也不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元兇。首先小龍蝦已經完全煮熟,殺滅了絕大多數細菌病毒,此外從吃下小龍蝦到橫紋肌溶解症發病才不到24小時,短於細菌病毒感染的潛伏期。
剩下的可能性是藥物,儘管這種可能性看起來不可思議。但福爾摩斯說過的,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後,這種可能性無論多麼不可思議,也應該是事實。
首先看一下哪些藥物可以引起橫紋肌溶解症,下面這張表格來自一份關於橫紋肌溶解症的綜述。
我們不能肯定小龍蝦中含有哪種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藥物,但養殖過程中勢必會涉及到殺蟲消毒,其中就會包括一些抗感染藥物和有機磷農藥。(搜尋小龍蝦養殖技術可以找到,我這裡就不放了。)
考慮到養魚養蝦時也用到一些藥物,但似乎並沒有引起群發性的橫紋肌溶解症。這就有兩種可能性,一,吃魚的時候主要吃肉,而魚肉中藥物富集並不嚴重。二,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的藥物,可能是養魚時用不到,但養小龍蝦卻要用到的,比如用來去除“黑腮”,使小龍蝦賣相變得更好的一些藥物。
雖然我們還不肯定,但飼養過程中投放的藥物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看來是可能的。(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部分養殖小龍蝦的水源本身受到了汙染,兩者在效果上很難區別。)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
1. 為什麼只吃蝦肉沒事,而吃蝦黃的有事(藥物的富集)
2. 為什麼發病都在8月(小龍蝦長蝦黃的季節,這時候美味的蝦黃讓人難以拒絕)
3. 為什麼2016年後,病例呈增加趨勢,且由散發發展為群發(野生小龍蝦不能滿足需要,養殖小龍蝦日益盛行)
另一篇文獻調查後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同樣認為是一種“毒素”導致的:
當然一定會有人覺得:我也吃蝦黃啊,而且吃很多的。一點事都沒有。那麼可能的原因有:不同養殖戶所使用的藥物種類、劑量和投放藥物距離捕撈的時間有不同,導致了小龍蝦體內藥物的有無和多少的不同。
還有就是不同人對於橫紋肌溶解症的易感性不同,比如在運動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中,研究人員就發現在快肌型肌鈣蛋白(fTnT)基因上T955C位點攜帶了T等位基因的人更容易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對於藥物性的橫紋肌溶解症,應該同樣存在導致發病風險增加的易感因素,但目前我沒有找到資料。
探究到這裡,應該說要暫告一個段落了。如果要繼續驗證我的結論,可以問一下出事的幾位有沒有吃蝦黃,或者加強對小龍蝦藥物殘留的檢測(不僅僅是常規的農藥殘留檢測)或者進一步研究一下發病者們有沒有攜帶什麼共同的易感基因。
但不管怎樣,我應該不會再去吃小龍蝦的蝦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