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裡看社會
-
2 # 一刀影視剪輯
這個故事你也許似曾相識。80多歲的空巢老人,丈夫孩子都不在身邊,自己一個人過日子。
不喜歡鬧哄哄的廣場舞,喜歡一個人窩在家裡的老太太,遇見了保險推銷員小雷。在她孤獨的日子裡,小雷沒事就去看她,陪她聊天,幫她修理水管,給她做飯。。。。。。。。。。。。。。。
故事講到這裡,你也應該知道會發生什麼。一個一生要強的女人,精打細算,吃不得一片菜葉五分錢的虧,小心翼翼的統籌每一度電費,躲過了賣P2P理財的鄰居,經得住消費主義的誘惑————最後沒能熬過年輕人的溫暖,以及背後的保健品與電信詐騙。
你似曾相識,也許是過年回家時看見父母買了一臺完全不知道什麼作用的按摩床,也許是看見家裡的櫃子裡多了一些沒有標籤的保健品,也許是久處異鄉,確實是只能看見父母的冬裝,春夏秋都是不屬於你的。
戳心又真實。
這個故事你肯定見過。
當小雷被抓起來,80歲的空巢老人苦口婆心的勸道:
「生活從來就不是公平的,不能走什麼邪門歪道,可你現在走的是一條什麼路啊?」
鋌而走險的年輕人理直氣壯地無賴兼無奈:
「我能走什麼路?我爸當年摔死在深圳的工地上,那年我只有三歲。我媽很快就改嫁了,連張照片都沒給我留下。我現在使勁想,我都想不起來我媽到底長啥樣。我奶奶拿著工地賠的那幾萬塊錢把我養大的,這就是我的路。生下來就得是窮,就沒有教養。我來深圳,就是來完成我爸的夢想。我想活得有點兒尊嚴,我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不想在農村結婚。我害怕我的孩子以後像我一樣,也會成為一個留守兒童。我錯了嗎?我不趁著現在年輕去賭一把,我什麼時候能掙上大錢?我什麼時候能翻身啊?」
這就是曾經的英雄波瀾看如今的沉底浪花的眼神——
這個故事你肯定見過,去年在杭州路邊痛哭的小夥子,上了知乎熱搜,那是知乎熱榜第一次熱度超過10000。
“僅僅是活著就拼盡全力是什麼體驗”這個問題,下面幾萬年輕人在訴說,數千萬人再傾聽。
我知道,這揹負著壓力的人生,也許正是你所經歷的人生。
所以這部《空巢》,最有意思的地方,剛好趕著10號的母親節獻禮。將兩代人正在承受的事情映在小小的手機螢幕上。
這電影很矛盾,它又輕巧,又厚重。
它輕巧,我最大感觸是,這是一部疫情期間都可以拍的電影。兩個主角加攝影師,三個人居家隔離十四天的時間,就差不多把戲拍完。
但這部幾個人出境的小成本電影,足夠稱得上是電影,一來因為它足夠厚重。厚重的足以承載的起兩代人,承載的起這個社會不大不小的一個縮影。
二來,就算聚焦在手機這個小螢幕上,《空巢》的鏡頭語言遠比所謂的“網路大電影”要專業。
螢幕對視聽風格的變革影響倒不是新鮮話題了。電視劇起初就自覺地走向了「特寫多、全景少」的風格,畢竟早年許多電視機的螢幕還沒有如今很多人的一塊平板電腦大。這個世紀,電視劇的視聽語言越來越沒這種顧忌,那當然是因為高畫質電視的普及。
如果要轉移到手機上……高畫質倒依然是高畫質,景別對受眾的影響可能又要重新捋一捋了。
在景別之外,因為受眾型別的原因,以手機為播放媒介的電影在表達上可能也要有一些顧慮。比如我們推崇的「用畫面敘事」,就可能與「手機電影」存在某種程度的不相容,於是臺詞與聲音的表達反而變得更重要了。
舉個例子:《空巢》開場段落,老人吃藥前看著水杯,主觀鏡頭水杯挪開,看到枯黃的盆栽。
這種表達的手法優則優也,但與我印象中習慣用手機看電影的觀眾就可能存在上述的這種不相容。
這是所謂的“網路大電影”不具備的。
聲音也要做同類的思考。《空巢》中時不時地會用聲音敘事,是超出常見中國產作品水平的。比如空巢老人厭惡樓下廣場舞的聲音時,多次攔截,未能消絕。
(說到聲音順帶一提臺詞:中國產片在邏輯重音這一項基本功上還是需要多用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真的是意義大不同的。)
而有的聲音表現,比如上門的警察聽到屋內異動而問「你們家還有人啊」——那聲異動,如果觀眾沒有聽到,是不明白警察這句臺詞因何而起的,而用手機觀看的話,因為音量和觀看環境的原因,還真可能沒聽到。
而這部電影,溫柔而有節奏的劇情,確實熱情地向著儀式感張開了雙臂——這對於目前快節奏的生活來說,的確難得了。
這是一部充滿誠意的電影,這一點我必須敬佩。
可能更重要的是,這部可是免費看的。
而它對於我們院線電影觀念的改變,更是意義深遠的,它告訴我們,院線不是好內容的唯一棲息地。好內容不分地域,不分平臺,不分使用者。只要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共鳴的,那便是好內容。
-
3 # 影戲兒
首先來說下劇情吧,影片講述獨居老人趙一梅,她面臨著孤獨、寂寞、被詐騙等危機,同時她作為知識分子,一輩子教書育人,充滿善良、愛心和責任感。趙一梅因為保健品推銷員小雷的意外闖入,她從一開始的自我封閉、孤獨,變得開朗而且對生活充滿Sunny。後來她因小雷被牽扯進一起電信詐騙事件裡,由於充滿善良且有責任感的她決定去幫他。
當新生代打工者的小雷,吼著向年輕時作為教師支援深圳特區建設的獨居老人講“三歲那年我爸在工地上摔死,媽媽改嫁,我是奶奶靠著幾萬元賠償金拉扯大”,這句類似質問的話語所針對的物件怎麼講都有點詭異。狹小閉塞的室內空間場景沒能承載起老人涉身走過的歷史以及她作為個體的獨立精神空間。我們看不到老人社會關係的延展,母子關係的呈現過於簡化,推銷員小雷天然變成了老人兒子/孫子般的存在,社會身份被抹去,一切複雜的關係好像僅變成了兩個不同代際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或者說變成一種模擬的家庭內部親子關係。即使是和小說比的話,也差得太多了。
看到空巢我們想到的就是留在家鄉年邁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這也是當前存在的現狀:為了掙錢、為了生活、為了提高自身價值…都留下了老年的那個獨守空居。一切源於生活,一切來自生活,我們不能評判這是對還是錯。
《空巢》透過電影展示出當前的現狀,同時不也是在呼喚著我們,要關愛家裡的老人。祝希娟飾演的這位奶奶平凡也很貼近生活,老人到老了都需要陪伴,需要湧現更多像小雷那樣的人來照顧他們。作為親人的我們時常給父母一通電話,一條簡訊,一份簡單的心意,父母都會感動。
最後總結:這是一部非常感人且有意義的電影!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下,每天分享精彩影視!
-
4 # 藍兔說電影
這部電影《空巢》實在5月10日的母親節當天上映的,是一部將焦點聚焦在現今社會空巢老人生活上的電影。個人認為與之前講述拐賣兒童的電影《親愛的》屬於一個型別,都是關注當下弱勢群體的影片。這部影片應該是呼籲社會多關注老人精神上的缺失感。
當下,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問題十分普遍,尤其是農村地區更是普遍,老人們晚年獨自生活無依無靠,更是引發了社會很多公益組織的關注,透過不定期的對口幫扶,盡最大化的滿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雖然在公益人士的幫助下,他們生活上能夠相對得到保障,但精神上的缺失感,卻不是通過幾次,幾十次的幫扶能夠解決的。
所有的老年人在奮鬥了一輩子,晚年本應該都是膝下兒女成群,頤享天年的時候,但由於各種原因,成為了空巢老人,身體硬朗的沒事還可以出去走走散散步,找找鄰里聊聊天解解悶,條件好點的也可以不用發愁生活上的問題,但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的那些空巢老人們,影響他們的不僅是生活上的自理問題,精神上的孤單、寂寞更為嚴重。
換做年輕人,獨自一人生活幾年,不社交,不外出,誰都接受不了,更不要說是空巢老人了。
如何讓空巢老人們的精神缺失得到填補,這是非常現實也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當下社會經濟科技飛速進步,針對老年群體的行騙事件也愈發的頻繁,正是由於那些行騙者看到了老年人精神上的缺失感,抓住了這個群體的孤單、寂寞,想要享受兒女帶來的溫暖,所以從這個空缺入手,導致非常多的老年人被騙,財產上的損失是小事,心理上的打擊更是嚴重。
而這部《空巢》,則在電影中採用獨特的視角,用紀錄片的方式展現了這些社會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影片中的拍攝場景大部分都在一間空落的房間裡,展現獨立空間與人物多重內心世界的矛盾。
我在看了後,給我的感覺是非常的壓抑也十分的傷感,相信每一位看了這部片子的人都有同感,都不希望自己晚年的生活也是如此。電影折射出來的東西,是讓每一個觀影者進行思考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本應是什麼樣子,現今的情況又該如何解決,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回覆列表
簡單的看了一下這部電影《空巢》,電影挺感人的,剛陪母親過完母親節還和母親因為結婚的事情有了一些爭吵後再去看這部電影,真的是心裡覺得非常難受,壓抑!
電影大概講的還是一個80多歲的空巢老人的故事,丈夫孩子都不在身邊,只有自己一個人過日子,老人家不喜歡跳鬧哄哄的廣場舞,就整天一個人待在家裡,然後遇上一個保健品推銷員小雷。
小夥子看著挺熱心的,沒事就去看她,陪她聊天,幫她修理水管,給她做飯,老太太非常感動,於是開始信任小雷。
結果呢,老太太躲過了賣P2P理財的鄰居,沒躲過賣保健品和搞電信詐騙的推銷員小雷。
最後,小雷跟外人合夥騙走了她所有的積蓄,讓人動容的是,知道真相後,老太太還一直擔心小雷的未來,不想報警。
看到後非常壓抑,其實這種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過年回家,發現父母買了一臺按摩床,連用了具體有什麼都不知道,或者回到家看到父母在吃一些不知名的保健品,太多太多被我們忽視的事情……
讓我回想起和母親相處的太多爭執,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觀點: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是非常殘酷的,父母做的越好,孩子成長的越快,越獨立,這段關係反而會越疏遠。
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們面對著外人時謙謙有禮,卻把自己最倔強的一面留給了父母。
我覺得對我來這部電影感觸頗深,淚點還是挺多的,其實父母要的不多,只是想要你好,想要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