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筱航

    巧了朋友還真想過這事兒

    想的腦子都疼了!

    咱也是

    看古書落淚替古人擔憂的主兒

    你說他們怎麼就不團結呢?

    突然有一天發現人都愛搞小團體

    都愛自我為中心

    手下人推舉你也有自己的利益

    您說是王好呢還是降好呢?

    假如是你你怎麼想?

  • 2 # 知未是也

    儘管秦始皇統一華夏在現在看來屬於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但這在當時的六國國君和臣民看來,秦國和嬴政這是在企圖侵略和消滅他們的國家。

    站的角度和利益不同,導致六國和秦國對秦始皇統一華夏就有不同的認識。秦始皇站在華夏族的高度看問題,六國及其臣民則站在自己本國的利益上看問題,所以在誰是誰非問題上就很難形成一個正確的判斷,最終為各自利益和目的而戰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任何既得利益集團從來就沒有主動退出過歷史舞臺,包括六國及其貴族,在維護自己既得利益問題上也絕不會坐以待斃,必然會做垂死掙扎和反撲,怎麼還會主動納降呢?

  • 3 # 古今縱橫談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秦始皇,另一種就是其他皇帝。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秦始皇為帝者,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在公;其他皇帝呢,皆是為了自己,在私。

    嬴政的帝王生涯,在早期與其他帝王幾無區別,就是比大多帝王多了些曲折,但類似的也有漢武帝、唐太宗等,在前期要鞏固自己的皇位。

    等大局已定後,還有點抱負的皇帝呢,有的開始為自己的子孫能安享富貴開始謀劃,例如朱元璋;或在征戰,如劉邦、趙匡胤;差一點的就開始享受了,如晉武帝司馬炎。

    開國皇帝對制度的設計,影響了後面的發展:趙匡胤抑制武將、拔高文臣地位,地區軍事長官都有文臣擔任,先不說文臣懂不懂軍事,就算懂點兵法和治軍謀略,但軍人的膽魄也是很重要的。還將兵制搞的很複雜,導致軍事統帥也不能真正帶兵。趙匡胤和他的兒孫們倒是安全了,可國家卻弱了。

    朱元璋設計的制度,固然是要對百姓好,而且是第一個開創要老百姓監督朝廷命官的皇帝。但他的私心在裡面,讓自己的兒孫啥活也不幹就享受著富貴,到明朝末年,朱氏宗室們幾百萬,卻不事生產,斂財無數不說,還利用皇權欺壓百姓,這可比一般朝廷命官要可怕多了,因為宗室沒大有人管,毫無顧忌。

    結果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所過之處,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大肆屠戮朱氏皇族人員,貫徹的恨徹底、堅決,可見農民軍對宗室人員的恨有多深。

    看看秦國,人家宗室人員要想有爵位,也得拿功勞來取。

    秦始皇,則是很少見有私心的帝王,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為公。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就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秦始皇與其他皇帝以及六國君主最大不同就是,秦始皇在為整個華夏族群設計未來。

    六國皆為自己私利,明明單打打不過秦國,秦國東出滅國之心也顯現出來,各國君主卻還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聯合,好不容易被合縱起來了,又被秦國利用他們的私心給破了。更不用說要讓他們主動投降秦國了。後面更是為了恢復自己的貴族地位而亂秦反秦。

    難怪有人說,嬴政就是對六國貴族太仁慈了。反觀六國貴族後裔是怎麼對待秦國宗室的......

    一統天下後,秦始皇為華夏民族設計的藍圖,核心點兩個:一是大一統,二是生存空間的開拓和守護。

    大一統理念深入人心,此後縱使王朝更迭,有為君王也要以實現統一為目標;生存空間,南拓百越之地,北御匈奴於塞外。

    細數秦始皇的一件件政績,很少有是為了自己個人的,10年統一天下,10年規劃天下,短短20年做了這麼多大事,如今在我們看來,顯然是有些操之過急。但我想,嬴政的志向太高遠了,他怕後世兒孫不一定能理解他、能貫徹他的理念和規劃,所以,他要在他有生之年親自操作完成。

    秦始皇已去,但祖龍身死業猶在!

  • 4 # 春風解語

    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之心。

    首先,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也不僅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國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發展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名相輩出,大將林立,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秦國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六國也不是沒有強盛的時期,比如趙國改革胡服騎射,結果文韜武略的趙武靈王卻死於內亂,且無明君接任。

    秦國之所以能有後來的盛況,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結果,再加上後來秦始皇的勵精圖治,才讓他實現了統一大業。

    而六國呢?有強盛之時,卻無接替其強盛治國的突出君主,再加上各有私心,不能聯合抗擊秦朝,以至於後來被秦國逐個擊破。

    秦始皇自身的努力

    如果非要說秦始皇與別的君主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的進階之路走得不太順暢。

    早年秦始皇曾在趙國做過人質,直到十三歲才回到秦國。

    秦始皇重用人才,比如李斯、蒙恬、王翦等等,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加入,才有了後來的滅六國的資本。

    還有一個原因,秦國的戰鬥力確實比較強悍,秦國不是一開始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而是由一個養馬部族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有一半的部族屬於戎狄,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很強悍。民風彪悍,善於戰鬥,作戰時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就像大家所說的宋代,宋初時為何實力強悍,是因為有五代十國留下來的驕兵悍將,所以那時的戰鬥力也是無法忽視的,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部隊其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

    在戰國的悠悠兩百多年時間中,合縱和連橫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蘇秦本是一個投機分子,他提議六國合縱,一起攻打秦國。

    而另外一位與之相反的人張儀,則提議秦國和六國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國家連橫,一起攻打別的國家。

    所以戰國時代,非常混亂,秦國本就實力雄厚,而且他們打起仗就不要命,連楚國的祖墳都被秦國挖了,魏國和南韓損失了大片土地。

    本來在如此境地之下,六國應該齊心協力去打擊強秦,可一直也沒有實現這個理想,一是人家的家底確實足夠雄厚,二是六國之間,互相攻擊,早就生了嫌隙。

    秦國呢?在六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之下,又常常下個猛藥,時不時再弄一個什麼離間計,本就有利益衝突的六國,沒有一個有理想有決心滅了秦國的君主,所以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六國的被滅,已經埋下了伏筆。

    合縱不成功,六國內部之間反而各自為政,還經常發生鬥爭。

    六國之間的互相內鬥也消耗著各自的實力,比如魏齊爭鬥,兩次戰役,魏國大敗,從此一蹶不振,任強秦宰割;燕齊之間,反覆爭鬥,兩國俱敗,特別樂毅滅齊,齊國元氣再也無法恢復起來;六國不是一個國家,是六個國家,沒有強大的權力或者能人能團結六國同仇敵愾,六國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傷害,內耗不止,最終被秦國各個消滅。

    六國本就各自為政,都想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又怎麼可能主動納降

    再弱小的國家,都是一個政治體,不可能因為別國強悍就主動放棄自己的利益。

    秦始皇也並不會是像現在傳說的那樣有一統華夏之志向,是為老百姓謀取福利的君王。

    封建體制決定他是不會有這種想法的,從秦國的君主集權制就可以看出來,秦國只是想完成吞併六國的理想而已,至於什麼為百姓謀求幸福,那肯定是扯淡的。

    而吞併六國之後要如何實現統一呢?那就是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實現中央集權等等措施,至於這些制度對後世有什麼影響,秦始皇一定也算不出來。

    從一個封建帝王的角度來看,秦始皇一統華夏是他的理想,哪一個封建帝王的理想不是開疆拓土呢?

    縱觀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開國君主,誰的鐵蹄沒有踏上過別國的土地,這是封建君王的理想,也是他們為止奮鬥的目標。

    而六國之間,每一個群體都是單獨的國家,國家再小,也有他們的尊嚴,沒有一個國家是主動納降的,不要說他們不知道後來強秦會滅六國而統一華夏,就算是能掐指一算,也不會主動去接受這種滅國之辱。

    雖然在當時,那些投機客是沒有什麼國家是非,也沒有特別的愛國情懷,比如蘇秦,無論連橫還是合縱,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君主就不同了,他必須為了自己的國家而堅守。

    無論六國之間有多少嫌隙,在利益面前,都有他們的算盤,正因為盤算得過多,就讓六國的滅國來得有些快。

    秦國的奮鬥史

    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長期處於被強敵環視的境況之下,該當如何?要麼被毀滅,要麼就是自己強大起來。

    戰國之時,僻處一隅的秦國也曾弱小過。

    從秦孝公即位開始,他就在國中遍發求賢令,以重金高官求英才共謀強秦之策。

    從秦孝公開始,秦國就一直在尋求突破強敵環視的尷尬境地,而其餘的國家,縱使有英明國君,也不是代代如此。

    秦國的改革之路可以用屈原的一句詩來形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秦孝公與商鞅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在六國的戰火中尋求一種適合國家發展的道路。

    而後鬼谷門下名士張儀懷連橫之策入秦,助秦國東出中原與六國爭雄;深謀遠略的女性政治家宣太后一力破格起用白起,造就了後世聲震天下的絕世名將;傳奇巨賈呂不韋出手攪弄天下,一舉扭轉秦國疲弊之勢;始皇帝嬴政橫空出世,開創秦帝國前所未有的格局……

    這些前輩留下的財富,讓秦始皇有了滅六國的資本。

    杜牧在曾《阿房宮賦》中有名言道:“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既然滅六國非強秦,那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六國自己的原因。

    南韓推崇“術治”,從韓昭侯申不害的短暫強盛之後,南韓急速衰落;趙國則多亂政殺戮,庶民則私鬥成風;燕國自相殘殺;魏國失才;分治亡楚;偏安亡齊。

    六國都有一堆滅亡的理由,在自身都無法統一的矛盾之中,又如何不被強秦所滅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方舟子攻擊中醫是為了甩鍋逃責,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