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空通訊

    天問一號以什麼樣速度飛往火星?

    簡單的說,火星最近時距離地球約6000萬公里左右,最遠時距離地球約4億公里。一般來說,火星探測器發射是在火星距離地球比較近的視窗發射,今年是地火相沖年,也就是有一次比較近的視窗,最近時距離地球只有6300萬公里。

    航天發射必須遵循的最基本常識就是:三個宇宙速度。

    這三個宇宙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為7.9km/s,叫環繞速度。達到這個速度,航天器就不會被地球引力拽下來,也脫離不了地球引力,現在的所有人造衛星、空間站等地球軌道航天器,都是遵循這個發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為11.2km/s,叫脫離速度。達到這個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飛往別的行星,如火星探測器發射必須達到這個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為16.7km/s,是在地球軌道脫離太陽引力的速度,又叫逃逸速度,與本文沒多大關係,這裡就不多扯了。

    從三個宇宙速度來看,到火星每秒必須達到11.2公里的速度。如果是在地火相沖的最近發射視窗發射,其距離充其量有7000萬公里,這樣我們按照每秒至少11.2公里的速度,就可以算出到達火星的時間為:70000000/11.2/3600/24≈72天。

    因此只要飛72天多點,也就是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到了。可航天局發言人劉彤傑宣稱,天問一號地火轉移飛行約需6.5個月,也就是約200天左右才能到達,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飛火星並不是直來直去那麼簡單。

    我們知道,太陽系所有行星都在自己的軌道圍繞著太陽公轉,這些軌道都是一個個環狀。如果從靠太陽最近的水星算起為1環,那麼金星就是二環,地球就是三環,火星就是四環,然後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類推為五六七八環。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地球與金星和火星是左右鄰居,是靠得最近的兩個星球。但地球和火星兩個星球在自己軌道上以不同的線速度公轉,地球公轉線速度為29.8km/s,火星公轉線速度為24.32km/s,這樣兩顆行星就不會老在相同的距離。

    人們把行星執行到太陽同一側靠得最近的時候就叫“衝”,各自在太陽不同的側面最遠時,就叫“合”。地球和火星相沖時,一般在6000萬公里左右,相合最遠時約4億公里左右。

    計算行星相沖間隔時間公式為:1/S=1/E-1/T。

    式中,E是地球的公轉週期,T是行星軌道週期,S是地球與這顆行星的會合週期。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地球與各大行星的相沖時間間隔。代入地球和火星公轉週期:E(地球)=365.25天,T(火星)=686.98天,可求出地球和火星相沖時間間隔為:S=779.93天。

    因此發射火星探測器,最節省燃料旅途最短的就是地火相沖的年份。今年就是相沖年,地火最近距離時為6300萬公里。但這並不等於發射的航天器只要飛行6300萬公里就能夠到達火星,因為地球在走,火星也在走,而且還要本著節省燃料的原則走最佳路線。

    航天發射遵循的最重要原則是節省燃料。

    這是因為迄今為止,人類發射航天器除了把航天器送上天,就再也帶不了更多的燃料。

    由於脫離地球引力需要巨大能量消耗,而且這種消耗主要用在火箭自身質量和燃料消耗質量上,真正的有效載荷佔比重很小。比如上世紀美國發射登月飛船採用土星五號火箭,起飛重量達到3038.5噸,進入月球軌道的有效載荷才有45噸,也就是說85%以上的重量都是用於發射。

    而中國發射“天問一號”用的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暱稱“胖五”),發射重量達到870噸左右,而進入火星轉移軌道的“天問一號”只有5噸左右,其中載荷的90%以上都是用於火箭本體和燃料。只有5噸的“天問一號”還能夠攜帶多少燃料?

    發射進入軌道的航天器如果要攜帶更多的燃料,火箭說攜帶的發射燃料就需要更多,這樣起飛重量就成指數級增加,這就是一個極大的矛盾。所以深空探測器的發射最重要的就是本著最節省燃料的原則。

    由此,探測器就不能完全依靠自身攜帶的燃料來提速和減速,而是要充分利用天體引力彈弓效應,並且要選擇一個節省原料的最佳路線。

    飛往火星探測器一般採用的都是霍曼轉移軌道方式。

    目前飛往火星有三種路線方式,即霍曼轉移軌道、快速合點航行和衝點航行。快速合點航行行程似乎是最短的,也是燃料消耗最大的,一般很少採用;衝點航行是發射的航天器圍繞著太陽轉了一個圈,看起來當火星到達地球的衝點最近時會合著陸,但其實航程並不短;現在一般採用的是最節省燃料的霍曼轉移軌道,但這種航程都在4億公里以上。

    在太空動力學中,霍曼轉移軌道是一種變換太空船軌道的方法,途中只需要兩次引擎推進,將航天器從低軌道送往高軌道,到達霍曼轉移軌道。這樣探測器就由橢圓軌道的近拱點抵達遠拱點,再瞬間加速,進入火星目標軌道。

    實際上霍曼轉移不但可以升高軌道,也可以降低軌道。當探測器到達火星被火星引力捕獲後,就可以透過霍曼轉移降低軌道,到達理想的繞火星軌道。這種轉移是透過減速實現的。

    霍曼轉移遵循的原理見下圖。

    這樣實際上飛往火星的時間和航程就大大延長了。

    中國發射的天問一號採用的大概就是霍曼轉移方式,其行程與2018年NASA發射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差不多,費時也差不多。洞察號於2018年5月5日發射,11月26日到達,用時206天,行程4.85億公里,平均時速為9.8萬公里,秒速達到27公里。

    因此看起來,深空探測器的發射遠遠不是達到第二宇宙速度那麼簡單,而是超過了第三宇宙速度了。也就是說,前往火星的探測器飛行速度最低要達到11.2km/s,而實際上在征途中遠遠不止這個速度。

    那為什麼這些探測器沒有飛出太陽系去呢?這就是深空探測器在發射和管理過程中,需要嫻熟掌握加速和減速技術了。而霍曼軌道轉移技術的控制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術,而且還要利用引力彈弓效應。

    火星可不比月球,行程距離是月球的近1000倍,導航和精準控制技術要求很高,提升軌道和降低軌道拱點要把握精確,稍有差池,探測器就會不知所蹤或撞毀。這也是一些國家發射了很多火星探測器無一成功的原因,實際上中國第一艘火星探測器“螢火”號就是因搭載的俄羅斯探測器失敗而失敗的。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天問一號以什麼樣速度飛往火星?

    今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點火發射,承載著中國深空探測的首顆探測器將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航行6個多月的時間,預計於明年2月份抵達火星軌道,屆時探測器將繼續環繞火星執行2個多月的時間,一方面透過環繞監測火星基本情況,包括整體的地形地貌、磁場、太陽風等,另外還要對火星地表進行深入探測,以尋找合適的火星車降落地點和時機。如果按照火星和地球最近的距離5600萬公里計算,“天問一號”的飛行速度,似乎平均只有3.5公里每秒,這個速度遠低於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為何還能飛到火星呢?

    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環繞速度,它指的是一個物體在星體表面,能夠圍繞星體做環繞執行所需要的最小速度。這個速度,早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就已經透過理論推導計算出來了,其表示式為V1=√(GM/r),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星體質量、r為物體與星體質心的距離。

    從立體空間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個物體圍繞星體執行時,如果其受到的萬有引力完全充當了環繞執行的向心力,那麼這個物體沿著軌道切向執行,所拉大的與星體質心的距離,將與物體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向質心墜落的距離相抵消,從而在空間上表現出穩定的環繞執行狀態,在星體表面曲率的影響下,永遠也墜落不到星體的表面。

    如果物體的環繞線速度持續加大,那麼它執行時與星體質心的距離也會不斷增加,當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使得物體執行軌道變為不封閉的拋物線,這個時候物體就會表現出脫離了星體的引力束縛,所以這個時候的最小速度也被稱為逃逸速度,其表示式為V2=√(2GM/r)。

    在理論上,我們從地球上發射人造衛星,其要達到的線速度必須要滿足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即7.9公里每秒;如果要向其它行星發射探測器,則要達到的線速度必須要滿足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即11.2公里每秒。

    節省燃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於火星和地球都屬於太陽的行星,雖然軌道相鄰,但是由於和太陽的距離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各自的軌道上公轉線速度也有一定差異,其中地球公轉速度30公里每秒,火星24公里每秒,火地之間的距離也是時刻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最近距離為5600萬公里左右,最遠可達到4億公里。

    由於地球和火星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它們之間最近的距離要間隔16年左右迴圈一次,這是“地火大沖年”,在兩個大沖年的間隔期內,又會有若干小沖年,平均間隔在2年多一點。因此目前發射火星探測器,需要選擇利用這樣的“地火相沖”年(大沖年或者小沖年)擇機進行,以確保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完成探測任務。比如今年就是一個“小沖年”,地火之間的最短距離大約為6300萬公里。

    雖然理論上火箭發射以後,隨著燃料的持續供給,其飛行速度就會一直增加,這樣就可以給火箭規劃一個最短的路線,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火箭的有效載荷僅有以探測器為主體的極小一部分,探測器與火箭本體脫離的時間越長,那麼所需要的燃料就會越多,那麼無效的能源消耗率將越大,所以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因攜帶過多燃料、以及推進大質量火箭本體帶來的無效負荷,所有火箭發射都是儘可能縮短探測器與火箭分離時間,也就是說盡快地使探測器進入預定軌道並達到相應逃逸速度。

    當探測器分離後,就可以應用慣性、引力彈弓效應等進一步減少燃料消耗,探測器有效的燃料載入,將留在推動探測器幾次關鍵的變軌上面,“好剛用在刀刃上”。否則,如果燃料供應不上去,即使火箭發射成功,在後續的探測器飛行過程中,又會有脫離預定軌道或者墜毀的風險。

    “天問一號”的飛行軌跡

    在剛才的分析中,無論是大沖年還是小沖年,我們在計算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時,採取的都是二者的直線距離。而在探測器跟隨著火箭從地球發射,然後再到一定的軌道處與火箭分離時依靠慣性飛行,它所經歷的路線肯定不是直線,而是一種弧線或者拋物線。從目前來看,將探測器從地球發射到火星,主要有三條航線:

    第一條是衝點航線,也就是探測器不是直接飛行火星,而是先向太陽飛行,利用太陽的引力彈弓效應,給探測器提供超強的動力。然後進行適當的姿態調整,即可再反方向朝著火星行進。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速度最快、所需時間最短,缺點也非常明顯,即行進路線最長、經過的星際空間環境最複雜、不可控因素最多、難度最大。

    第二條是快速合點航線,主要是利用燃料“硬驅動”的方式,在探測器飛行途中持續供應燃料,推動探測器也持續改變航線,從而獲得最佳的捷徑。它的優點是路程最近、所需時間較少、安全性也較高,但致命的缺點就是耗費燃料量太大,經濟性最差,通常不被科學家們所選擇。

    第三條是霍曼轉移軌道航線,這是一條首尾分別與地球和火星相切的巨大橢圓形軌道,在探測器執行過程中,只需要兩次較大規模的變軌操作,其中一次是推動探測器從地球低軌升至高軌的轉移軌道,第二次是到達火星軌道之後,透過轉移軌道降速行進到繞火星執行的低軌道。這個航線的優點是最節省燃料,同時飛行的難度最低,成功率最高,唯一的缺點是所需的時間最長。

    “天問一號”採用的正是上述第三種方案,也是最常用的霍曼轉移軌道航線,由於發射時機是火地相合(距離最遠)時,這個時期探測器除了透過燃料推進之外,還會有一部分的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加持。

    所以它在擺脫地球引力時的速度可以達到30公里每秒,而透過這種轉移軌道的航線,探測器所行經的總路程要達到近5億公里之遙,所以換算下來,“天問一號”從地球到達火星的總時長,也得需要200天左右,這就是為何需要經過這麼長時間到達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當怪物來敲門 》值得花錢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