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風即風
-
2 # 心向青山
唐亡後,其實中國進入了第二個南北朝時期。
1,遼和北宋的南北對峙
遼建國比宋早,且據有幽州這一傳統華夏區域。
北宋沒有完全統一華夏,與漢十三州相比少了幽州和涼州
2,金和南宋的南北對峙
金崛起後,滅遼和北宋,佔據了中原。而南宋僅佔據南方半壁江山。
3,元滅金和南宋,入主中原,重新一統天下。
4,遼金稱宋為南朝、南蠻,這個其實也不能說是底氣,只是互相貶稱蠻夷而已,南北朝時期就有。
遼和金與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一樣,他們不僅僅是遊牧民族,契丹和女真漢化更深。元朝的四等人中,中原的金人是和漢人一起被稱為漢人的。
元朝修史,遼金與宋並列同為正統,這與唐朝將北朝和南朝並列為正統是一樣的。
第一、漢人史無前例的全面退出中原
上圖為契丹文“大中央遼契丹國”,也就是遼國的國號。其名稱中顯然已經具有了華夏傳統的“中央之國”的政治內涵和定性,這顯示了遼國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北方)後的政治訴求和理念。
這既暗示了遼國試圖改變中原大地上持續了1700多年的政治格局,也體現了遼國自知自己以少數民族統治者出現的身份,它必然要主動入華、漢化才能對中原地區實現長久治安的大計。
雖然說漢人政權退出中原不是首次,但是畢竟南北朝已年代久遠,而且那時候北方還有西涼、北燕、北齊等以漢人為主體的國家或漢人為統治者的漢人政權存在。
到了兩宋時期,北方是真的沒有了,這是南北朝不能同日而語的。再加上,“獨漢強橫400年”——漢朝的異常強盛和硬氣,與長命的國祚,恐怕會令那時候胡人的心中,雖然未必服魏晉,但也還知有漢。
自唐以降,由於歷史的程序順帶完成了民族融合,而盛唐又給胡人比較高的地位——不再只是某部支漢化或小部分被漢人朝廷接納,而是大量族群整體被接納。
因此,從那時候起,胡人“僭漢”的思潮已經有所攀升。
當發展到遼國時,漢人政權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弱,既然如此,那少數民族的自信空前加強,就在情理之中。
其後金國也是“遼規金隨”了。
第二、本身的高度漢化一是由遊牧民族變成了農業民族,根據《遼史》記載,以遼道宗時期起,遼國便將原本屬於賤民的漢人從“頭下戶”升級為“二稅戶”,即漢人可以成為佃農,可以正常參與農業生產,此種影響之下,雖然遼國是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一國兩制之制度,但是漢夷總會互相影響的,加上有遼道宗這位鐵桿宋粉在總後臺的推動:
《遼史》載:“道宗初即位,求直言,訪治道,勸農興學,救災恤患,粲然可觀”。毫無疑問,遼國正式進入了農業經濟模式。
金國更甚——1135年,金熙宗即位後,廢除勃極烈輔政制,採用遼、宋的漢官制度。在皇帝之下設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朝中設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其下由左右丞相和左右丞為副相。史稱“天眷新制”。
宋使許亢宗《奉旨行程錄》載:
“離鹹州即北行,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可見女真早已開始進入農業時代。二就是統治階級的漢化,前面提到的遼道宗不再贅述,推動“天眷新制”的金熙宗也是漢化得不要不要的,《金史》說他年少起就常跟人“執射賦詩”——這特麼就是一個儒家(原始儒家,崇文尚武)的典型胚子!
對此,《元史》說“遼以釋廢、金以儒亡”,一棒子打在儒家身上當然不對,但這卻反映了遼、金的統治階級與精英階級全面漢化的史實,無論遼金,中後期開始,皇帝與士大夫都不會說本族語言了,而且全用了漢姓漢字。
既然在內心上都如此高度的認為自己是漢人,那麼發自內心的自稱“中國”當是必然。
第三、千言萬語,說白了還是認漢為正朔其實,遼、金“僭漢”並不是說明兩宋沒資格代表中國——無論宋朝如何變化,如何弱,宋的主體民族是絕對的中原漢人,宋的文治也是漢唐以來的最高峰。遼、金再怎麼“銳變”也是改變不了、超越不了兩宋的。但是,正如遼道宗、金熙宗、金章宗等人是大宋的文化鐵粉一樣,不會反過來有大宋的人成為遼金的鐵粉。
遼、金自稱中國、貶損大宋為“南蠻”、“蠻子”,其實都是為了爭正朔,早在南北朝時期,慕容鮮卑就自稱是黃帝之後,契丹也如法炮製——遼末時期,遼朝第4次纂修《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另一種說法則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如《遼史·太祖紀贊》說:
“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其可知者蓋自奇首雲”。開國100多年,不見契丹人“尋祖”,到了快亡國時卻開始爭搶成為炎黃之後,充分證明了遼國的“僭漢”之志。金國雖然沒有這樣亂認祖宗,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它與契丹人一樣,做夢都想投胎變成“天漢”的事實。
這,就是漢文化的優越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