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黃的狗們請跪下

    于禁投降是因為不願意白白犧牲普通士兵,再者他跟了曹操多年立下汗馬功勞,知道曹操不會因為他投降處罰他的家人。龐德是個降將他要是投降,必會被曹操誅九族,他不是不想投降他主子馬超就在蜀國,他沒辦法投降。

  • 2 # 巴山夜雨涮鍋

    首先是個人性格脾氣的問題。龐德是關西漢子,比較硬氣,血氣方剛,寧折不彎。于禁相對要狡猾一些,沒有龐德那麼堅強。再說,自古慷慨捐軀易,從容就義難。死到臨頭怕死投降是人之本性,能夠寧死不降的是少數勇士。龐德恰好就是這麼一個勇士,而於禁不是,這就足以解釋了。加上于禁年齡可能也比龐德要大些。

    其次,這和兩個人的經歷也有關係。龐德年輕時候跟隨馬超這個不太靠譜的主公,馬超兵敗,龐德留在漢中。而張魯這個主公也不太靠譜,給曹操滅了。因此龐德在215年才得以跟隨曹操。曹操作為主公,那比起馬超、張魯真是天壤之別。對龐德而言,就是大半輩子奔波,終於跟到一個好老闆。這種感激,當然是要全力報答。

    相對而言,于禁最早是鮑信的部下,後來很快就跟了曹操,所謂“于禁隨孤三十年”。他跟曹操的時候太久,反而體會不到曹操這種主公的可貴之處,大難臨頭把自己生命放在尊嚴之上。

    第三,這還和兩者在曹軍中的位置有關。于禁是曹軍老將,一直是魏五子中地位排名第一的名宿,從之前的表現來看,殺伐專斷,殺青州軍,殺昌郄,很有點鐵面無私,人人敬畏的感覺。可是越是這樣的人,一旦遭到水淹七軍,全軍覆沒這樣的悲催,恐怕難以承受,鬥志也就崩潰了。相反,龐德在曹操手下到來不久,屬於降將,加上他哥哥龐柔在劉備那裡,所以一直受到曹營的懷疑猜忌。因此,龐德胸中憤懣難平,就要透過對敵人勇猛作戰來抒發,顯示自己的清白。按三國志記載:

    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而在演義中,龐德更是抬了棺材上陣,和關羽玩命。

    這就使得其始終處於和關羽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這麼一種雞血狀態。這種狀態下,當然更不可能投降,而是會選擇寧死了。

  • 3 # 葉公好龍177224125

    不久,關羽使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自率軍攻樊城。有關進攻樊城這件事,《三國演義》中說是樊城守將曹仁奉曹操之命主動來打荊州,然後劉備、諸葛亮命關羽起兵迎殺將去。但根據正史記載,並不是這樣。當時曹仁懸軍固守樊城,並未去惹荊州兵,曹操也沒有向曹仁下達過主動去進攻荊州的命令,而應該是關羽自己主動起兵去打樊城的。史書中也找不到任何劉備下令關羽去打樊城的線索。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推測打樊城是關羽擅自行動,但去打樊城之前至少是派人請示過劉備的,劉備起碼是同意了的。我同意易中天的這—推測。

    曹操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率領七支軍隊助曹仁。曹仁使于禁、龐德屯紮樊城之北十里處。會天大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平地水深數丈,于禁等七軍皆被水淹沒。于禁與諸軍登高避水。關羽率軍乘大船來攻。于禁等人走投無路,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在堤上,披甲持弓,箭不虛發;自平明戰到日中,勇力倍增。而水勢更盛,吏士盡降。龐德乘小船欲投樊城曹仁,船被水顛覆,獨抱船浸覆水中,為荊州水軍所獲,擒來見關公。龐德睜眉怒目,立而不跪。關公對龐德說:“你兄在漢中,你故主馬超亦在蜀中為大將,我要用你為將,不早降何為?”龐德罵道:“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耶?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羽殺之。令將於禁暫且押回荊州牢中囚禁。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放水淹七軍”說關羽是有預謀的決開襄江(漢水流域)水淹七軍,而事實不是這樣的。水淹七軍是由於大霖雨導致漢水突然上漲所致,魏軍是遭受了自然災害,並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水所致。關羽利用大水,率領水軍乘勢消滅了敵人。當然雖說是天災,亦有人謀的作用。因此,雙方的勝負也並非完全取決於天災,也有軍事指揮官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是遭受天災而水淹七軍和事先謀劃而水淹七軍,從性質上說畢竟是兩回事。此外,龐德“抬櫬決死戰”的情節是虛構的。龐德雖然表露出要與關公決一死戰的決心,但並沒有在行軍作戰中抬著棺材。龐德曾說:“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必殺我。”

    (語出《三國志·龐德傳》)《三國演義》根據龐德的這番話,又或加之當時舞臺戲劇情節衍化為“抬櫬決死戰”的情節,以追求戲劇性的效果,因為寫小說需要精彩。

    此外,龐德在生死關頭的表現與于禁相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于禁早年追隨曹操,是“爬雪山過草地”的“老革命”,可以說是“根紅苗壯”,資格很老。而龎德半路來降,在萺操那些舊將眼中看來,自然是“出身不好”;而他的堂哥龐柔在漢中為官,屬於“有海外關係”,屬於“社會關係複雜”;故主馬超又在劉備手下為大將,這更是有“歷史問題”。凡此種種,屬於“五類分子”已經毫無疑問。必然屬於是懷疑物件。所以諸將“頗疑之”(《三國志·龐德傳》)但是,緊要關頭,于禁投降了關羽,而龐德卻寧死不屈,昂首就義。難怪曹操“聞而悲之,為之流涕。”(《三國志·龐德傳》)慨然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何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呢!”龐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那些誣衊自己的人進行了堅決的回擊;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給自己“徹底平反”了。秦王朝的李斯說得好:“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多。”

    龐德既然寧死不屈,昂首就義。再來說說于禁最後的結局。等到後來孫權襲取了荊州,從獄中放出于禁,禁覆在吳。等到魏文帝曹丕踐阼即皇帝位。在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把于禁遣返魏國。魏文帝曹丕召見了于禁。于禁鬚髮蒼白,形容憔悴,拜在地上,涕泣頓首。曹丕就例舉春秋時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安慰于禁,拜為安遠將軍,遣于禁到鄴城去參謁高陵(曹操陵墓)。曹丕事先使人在陵屋中畫上壁畫:關公儼然上坐,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拜伏於地哀求乞命。于禁見了,羞愧難當,氣憤成疾,不久而死。曹丕作為帝王,抓住臣子小辮子不放,採用了“不給出路”的政策,用精神折磨的辦法殺害了于禁,未免太損!司馬光說:“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於敵,既而復歸。文帝(曹丕)廢之可也,殺之可也,而以畫陵屋以辱之這種方法逼人至死,這不像君王的作為。”(《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魏紀一》)你看曹丕對於禁說得多麼寬容,還用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寬慰,說得多好聽,背後卻搞如此小動作。所以說,看一個人千萬不能看他說啥,而是敏銳的觀察他做了些啥。此事雖大(此事雖然講的是國家大事),可以喻小(然而也可以用來比喻小的事情);此事雖古,可以喻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確實有這樣一些人,心口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一些人甚至有“姿貌威容”,從外表看甚至仁厚儒雅,器度不凡,但是深入一接觸,其實雞腸小肚,遇事斤斤計較,而且忌妒心很強,原來表裡不一。即所謂“羊質虎皮”。所以現實生活中,看人決不能光看其表。所以,看歷史,不盡盡“知興替”,還可以見微知著,知人事知世情。

    羽急攻樊城。城被水浸,城垣往往崩壞。曹軍眾將,無不喪膽,慌忙來告曹仁說:“今日之危,非力可救。可趁敵軍包圍未合,

  • 4 # 艾若盈岸

    有句話叫“自己裝的逼含著淚也要裝完”,龐德自己扛著棺材來的,本身是自恃武力甚高但在曹老闆那裡比較受排擠想表現一下結果挑的人不好,挑上了關羽,扛著棺材來的結果投降了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如果沒扛棺材,可能會降吧,但結果也不會太好,如果投降關羽的話龐德就是四姓家奴了,也不會得到重用

  • 5 # 龍濤的海闊天空

    龐德在三國演義里名氣一般,除了用箭射中關羽以外,沒有其他太高光的時候。但不管怎麼說,在被關羽擒獲以後,還是守住了道德底線,沒有投降。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將於禁投降了。

    龐德如果投降,也是說的過去的,畢竟故主馬超在蜀漢這邊,面子上也過得去,不會太丟人。

    但劉備是不會讓他回到馬超身邊的,龐德也未必願意,離開馬超了,經歷了很多,也未必能看上馬超這隻病貓。龐德本來是想在曹營建功立業的,但投降了,就得在關羽帳下效力,就得與曹軍對壘,我估計面對曹軍,龐德的面子會掛不住。

    龐德這小子很能裝,我估計在關羽手下久了,也活不了多久,髒活、累活都得幹,嗓門大了,關羽就得訓斥他,不裝逼,活著又沒意思,他自己應該能認識到這危險和無奈。

    所以說,投降是要看得到什麼待遇的。于禁投降就是因為怕死,只要不死就行,沒有條件。而龐德感覺投降關羽,是得不到優厚待遇的,而且關羽是劉備的前將軍,不是主公!

    如果投降生不如死,那就不如直接死,還能為自己賺個好名聲,給家人掙個好待遇。

    其實在三國很多降將混的都是很不錯的,張遼、張郃、徐晃等,在曹營都混的風生水起。而劉備早期沒有自己的人馬,後來招攬的都是各路諸侯的手下人馬,待人還是寬厚的。

    諸葛亮給姜維的待遇也是很高的,最後姜維憑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居然做了蜀國的軍事接班人。

    我想龐德如果被老闆劉備所擒,也許會投降,而關羽級別再高,也是打工的。

    應該說龐德還是個很聰明的人,同時也很無奈。

  • 6 # 康侶

    選擇投不投降,是一個選擇,如果不知以後的歷史誰也不知到投降好還是不投降好,關羽也是投降過曹操的,假如當時劉備戰死,袁紹把曹操打敗了,那關羽投降曹操,名不明治,不要說關羽就一定知道劉備不會戰死,曹操一定會打敗袁紹。這是一個選擇龐德,往後看不投降對龐德來說有多少好處,名節保住,家族利益進一步提升等等,反觀于禁投降關羽,他後來能不後悔嗎?他也想不到關羽剛剛威震華夏如此迅速的就跌落了。

  • 7 # 上將噯福斯

    因為曹操對龐德太好了,龐德誓死報答。

    孟子曰:“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

    龐德就是這樣恩怨分明!

    每戰,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後騰徵為衛尉,德留屬超。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隨超亡入漢陽,保冀城。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太祖素聞其驍勇,拜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

    龐德原本是馬騰的部將,勇猛無敵,多有戰功。馬騰離開關中以後,龐德就跟著馬騰的兒子馬超。後來馬超在渭南兵敗,龐德跟隨馬超投靠漢中張魯。

    曹操征討張魯,張魯投降,龐德也跟著張魯投降曹操。

    曹操很欣賞龐德的勇猛,厚加賞賜、十分信任。龐德感恩戴德,決心以死報恩。

    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德謂督將成何曰:“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這些話,是龐德與關羽決戰時說的,可見,龐德早就抱定必死決心了。為什麼龐德表現的這麼堅決呢?我想,除了曹操真的對他很好之外,外界的質疑,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原來,龐德的兄長龐柔投靠了劉備,所以魏國有不少人懷疑他的忠誠。這一定給龐德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成了他心中的痛點。

    在增援樊城的時候,樊城的將領都懷疑龐統。

    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

    龐德是血性漢子,別人越是懷疑,越要證明自己的忠誠,戰死沙場是最好的證明了。

    另外,龐德這個人武藝高強,應該也是心高氣傲。但是投降曹操成了他人生的汙點,他已經投降過一次,怎麼能夠再投降一次,那樣豈不是太過屈辱!這大概也是龐德寧死不降的原因。

  • 8 # 紅色星河

    螻蟻尚且貪生,誰不想活命?龐德自然也不想死,于禁也不想死,但是于禁可以投降,而龐德只能無奈地慷慨赴死,因為一家老小尚在曹營做人質。

    跟于禁不同。于禁為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無數功勞,即使向關羽投降,家屬還能活命;而龐德本身就是降將,還沒有為曹操立下功績,如果投降,一家老小必然會被曹操屠滅。如此,被關羽俘虜後,龐德自然不敢投降關羽,只能無奈地求死了。

  • 9 # 胡侃解密三國

    可能很多人認為龐德是被迫無奈,什麼家屬是人質,抬棺材決死站,我倒是認為,這是因為龐德真的心灰意冷了,首先龐德的武力是不用懷疑的吧,跟隨馬超時都是先鋒,而且一直都在衝鋒陷陣,但是事實卻也是,龐德一直在跟著馬超流離失所,所以龐德一直沒有歸屬感,這跟一個名將的要求差太多,龐德自然也不甘心。

    這一切後來都改變了,而改變著一切的就是曹操,龐德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自己想找的主公,而且找到了自己可以施展的平臺,所以龐德想把這個機會牢牢握住,即便是曹操後來都有點懷疑了,但是龐德還是要誓死證明自己。龐德太需要認可了,而在曹操這裡可能是龐德終生的唯一一次機會,有理想的人不會放棄,所以抬著棺材也要出征。實際上龐德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只是因為家人被當做人質而不願投降,而是龐德真心的不想投降了,不想再流離失所了,不想一輩子東奔西跑碌碌無為了。唯一的一次機會也沒有了,既然所有希望都破滅了,那還活著幹什麼?唯有慷慨赴死,不再留戀人間一切。

  • 10 # 棒棰島的棒槌

    樊城,大雨還在下,已經十幾天了。漢水暴漲漫過河道,在城牆上望去,一片汪洋,城內的房屋只有屋頂還在水面之上。

    徵南將軍曹仁在城牆上全副甲冑,視線裡盡是濤濤洪水,不知道他的部將龐德如何在這場大水中逃得性命。

    此時的龐德站在漢江大堤之上,手挽長弓箭不虛發,周圍水面上關羽的軍士能駕駛著大船不敢逼近,顯然再等龐德弓箭耗盡才會下手捉人。

    這場貓做老鼠的遊戲從早上玩到中午,箭射光了,龐德試圖搶奪一條小船去投奔樊城的曹仁,被關羽的水軍生擒活捉。

    被推進關羽中軍大帳的時候,龐德才知道,魏王曹操派來的援軍已經全軍覆沒了,主將於禁跪在關羽面前求得了一條性命。

    他龐德會投降嘛?說起來他的舊主馬超現在是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他的哥哥也在漢中為官,他投降劉備不是很合理嘛?

    然而並沒有,龐德在漢中隨著張魯投降曹操後,曹操很賞識他,高官厚祿拜將封侯甚是重用。龐德覺得他這次找對主人了,他甚至有些崇拜曹操,這天下就該魏王來坐的。 劉備算啥?龐德並未瞧得起這個出身貧寒的漢室宗親。

    關羽借龐德哥哥說服他投降,龐德怒了,破口大罵劉備是個庸才,哪裡是我們魏王的對手,你們早晚都會被我們大王剿滅。

    關羽怒了! 龐德卒!

  • 11 # 傲視蒼穹39

    謝邀!水淹七軍的關羽,擒獲了主將於禁,大將龐德,全殲了于禁的救援部隊三萬餘人。很多人看了《三國志》後,好像發現了“新大陸”;都認為“原來關羽水淹七軍是老天幫忙,關羽適逢其會而已。並不是關羽有多厲害,更不是關於主動放水的。是運氣好而已”。從此對關羽的“水淹七軍”極力地抹黑,貶低。可是,這些大神有沒有想過;大雨只下給了于禁嗎?大水不但淹了于禁的大軍,樊城也一樣被淹了,並且“水深數丈”。那麼有沒有人想過;城內都被水淹了,城外呢?關羽的圍城部隊呢,會不會被水淹?顯然,雙方都被水淹了,但為什麼卻是關羽利用了大水,以少於對方的兵力全殲了于禁的七軍?而不是曹仁利用水淹了關羽的圍城部隊,趁機和于禁駕著大船內外夾攻,打敗關羽、甚至是全殲關羽?為什麼水淹時,關羽能夠駕著大船攻擊于禁,而於禁卻只能躲在高處避水?曹仁也是久住襄樊,而且襄樊就是位於漢水的兩岸。為什麼沒有船?關羽是攻擊一方,是客軍。曹仁是防守一方,是主軍。為何會反了過來;是客軍有船,而主軍反而沒有船?那隻能證明關羽是真正的帥才,事先什麼都想到了,準備充分。所以,能及時利用天時的變化而打敗敵軍。這就凸顯出曹仁的全面能力遠不如關羽,否則,他就會早早的提醒于禁,併為于禁準備好船隻以防萬一。至少也應該以“箭書”提醒于禁。可是,曹仁啥也沒做,坐看“七軍”的覆沒。

    於是,于禁投降了,可關羽卻很是不屑他。但對於龐德,關羽以其舊主馬超、兄長龐會之情義勸降無果,只好殺了龐德。其實,關羽的勸降,主要還是看在馬超的面子上,否則,以關羽之傲,根本不會憐惜龐德這種一勇之夫。但是龐德的不降,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他不但是個猛將,而且是三國中少有的“忠臣”之一。現在的人也是極大部分的人認為龐德是“忠臣”。但是,我認為龐德既非忠臣,更非義士,甚至人品也並不怎麼好。

    1、龐德在正史中也是一員猛將,其勇猛度甚至超過了馬超。《三國志-龐德傳》說他“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就是說他勇猛超過了馬超)”,經常親自衝鋒在前,打敗敵人,是馬騰軍中的第一勇將。

    2、馬騰死後,他自然歸屬於馬超,是馬超手下的第一大將。在正史中;龐德在曹操討伐袁紹的部將高幹、郭援的時候,就跟著馬超作為鍾繇的先鋒,並在戰鬥中親手斬了敵酋郭援,立了大功。被拜為“中郎將”,並且封了都亭候。這個“榮譽”雖然可以說是曹操給他的,但卻是因為他是馬超的部將,才會有這個立功的機會。這也證明;馬騰一家待龐德非常不錯!

    3、馬超被打敗後,他跟著馬超逃亡漢中投了張魯。馬超因見張魯並無大志,不是成就大事之人。又聽說劉備在攻打成都,馬超就離開張魯投靠了劉備。但為什麼沒有帶著龐德一起投劉備,正史中卻沒有交待。在曹操攻打漢中的時候,龐德又隨著張魯投降了曹操。離開了多年故主馬超,跟了張魯。又隨著張魯,投降曹操;如果龐德真有忠義之心,就應該像廖化一樣;設法離開張魯去追從馬超。可是,于禁投降時,他為什麼就不投降?

    從《三國演義》來說,曹操要收回他的先鋒印,他賭咒發誓才又爭取回來。並且還打造了一個棺材,並申明;不是裝著關羽的人頭回來,就是裝著他自己的屍體回來。有人認為他是大話說出去了,沒辦法收回。投降的話,會令世人不齒。只能硬撐著選擇死亡。但我認為;他此時是根本沒辦法投降。他的一家老小都在許都曹操手裡,選擇投降的話,家人的性命就完了。所以,他是迫不得已,是沒有機會投降。並不是他有多忠義!看他對代對他有大恩的故主馬超的不聞不問,就知道他也是個生性涼薄之人。什麼恩德、情誼,他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人生》裡面高加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