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柔的風穿堂過

    這幾天沒事看完了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該小說描寫的是一個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當時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後來拍成了電影《人生》(我也看了),又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因此這篇小說正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樣,是非常值得我們在閒暇時間讀一讀的。下面以我自己淺薄的觀點來分析一下這篇小說。

    《人生》成功的因素

    以我的認識,這部小說的成功至少有兩個方面:

    故事情節新穎,顛覆傳統。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有人罵他是“壞人”,既然為了自己的虛榮心、為了能到更廣闊的世界發展而拋棄了自己心愛的農村姑娘巧珍,而接受了一個有著富足家庭背景的知識女青年的愛情;有人贊他是“好人”,一個生長在土窯裡的農村娃卻不甘願一生束縛在農村裡,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不斷拼搏、敢於犧牲一切的精神值得我們現代社會的人們學習。

    不管什麼樣的評論都是對的,卻又是錯的,錯在了不完整、片面化,那時候的人們總是喜歡以一種絕對的心態去評判一件事或一個人,正所謂“非黑即白”,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現代也有不少人是這樣的)。但這樣的評判標準路遙認為是不合理的,因此他準備顛覆人們的傳統思想,塑造高加林這樣一個不能簡單批判他是好壞的新形象,正如路遙在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談到的:

    “我要給文學界、批評界,給習慣於看好人與壞人或大團圓故事的讀者提供一個新的形象,一個急忙分不清是"好人壞人"的人,對於高加林這一形象後來在文學界和社會上所引起的廣泛爭論,我寫作時就想到了—…這也正是我要達到的目的。”

    小說文筆優美,描述形象生動。這是每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都必備的因素,寫文章、寫小說,文字功底是硬功夫。小說最重要的就是當時的環境描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描述,好的描述手法能讓讀者在大腦中建立起一個豐富的形態,一個類似電影畫面的片段,而自己彷彿身臨其境,與故事中的人物有著同樣的喜悅、同樣的哀愁,不知不覺與之產生了某種“共鳴”。例如下面的這些片段:

    激情的洪流立刻沖垮了他建立起的理智防堤。眼下他很快把一切都又拋在了一邊,只想很快見到她,和她呆在一塊。

    描述了高加林感性打敗理性的一面,也是我們期待的情景。

    他們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牽牛花繞著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閃閃的珍珠一般撒滿了暗藍色的天空。西邊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線,像誰用碳筆勾出來似的柔美;大馬河在遠處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來的旋律一般好聽。一陣輕風吹過來,遍地的谷葉響起了沙沙沙的響聲。風停了,身邊一切便又寂靜下來。頭頂上,婆娑的、墨綠色的葉叢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朧的月下泛著點點青光。

    形象的描述了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的甜蜜幸福。

    我對高加林的人物剖析

    高加林無疑是一個對生活和精神都有崇高追求的人,他是個知識青年,不願意一輩子窩在農村裡搞莊稼,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不願意再像你們一樣,就在咱高家村的土裡刨挖一生”,他想去外面的大世界發展,越大越好,他的心非常大,不只是滿足於他工作時的小縣城,以至於黃亞萍問他是否想去南京、杭州、上海這些地方時,高加林把頭扭到一邊,堅定的回答“我聯合國都想去”。在那樣一群意識落後的莊稼人裡頭,有這樣的想法實屬不易,也值得推崇和讚揚。

    唯一讓我們感到憤懣的是,他既然為了自己能到大城市發展而拋棄了自己心愛的農村物件巧珍,而選擇了能給他帶來發展的女知青黃亞萍,這是本部小說最大的看點,也是最值得爭議的地方。因為這本身就是社會上一直存在的爭論不斷的話題:

    人們是否應該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犧牲愛情,哪怕當個負心漢?

    人們是否應該為了保衛最真摯的愛情而放棄追求、放棄人生目標,平平庸庸的過一輩子?

    這兩個問題沒有答案,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道德評判。下面我先從職場和感情這兩個角度簡單剖析一下高加林這個人物形象。

    從職場的角度看,高加林的性格、眼界、聰敏和精神追求是值得讚揚的,出生不好就應該更有追求,而且要斬荊披棘,消除阻擋他追求的一切障礙,這樣看高加林的選擇就是正確的。因為從發展角度上,劉巧珍真的沒辦法跟黃亞萍比,正如高加林心裡所想的:

    “他當然想和黃亞萍結合在一起。他現在覺得黃亞萍和他各方面都合適。她有文化,聰敏,家庭條件也好,又是一個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身上瀰漫著一種對他來說是非常神秘的魅力。像巧珍這樣的本地姑娘,尤其是農村姑娘,他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到底。他認為她們是單純的,也往往是單調的。”

    關鍵是黃亞萍能帶給他更好的發展,能靠她父親的關係進入到大城市裡面工作,他的才能也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樣的機遇誰不想抓住呢?而且和黃亞萍在一起,生活會有情調,他們會針對某個政治、經濟甚至國際問題海闊天空的暢談,而和巧珍在一起,只能談一些他不感興趣的生活瑣事,比如誰家的母豬今天生了幾個豬仔子。綜合考慮下,高加林的選擇無可厚非。

    從感情的角度看,高加林就是個混蛋,因為他上面的這些想法不只是表明他有追求,同時也說明他是個非常自私的小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拋棄一個金子般的姑娘。他難道沒有想過,以當時農村人的思想,一對已被全村公認的戀人,以後肯定是要結婚的。如果男的將女的擱在半路上拋棄了,那麼對女的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傷害,感情的傷害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名譽問題,這意味著這個女人基本上很難再嫁出去了。因此,遇到這種情況的女人很容易一時想不開就kill themselves了。而高加林完全沒有為巧珍想到過這些,因此從這方面講,他真的是一個徹徹底底的asshole。

    高加林悲劇的根本原因

    其實上面我所做的這些分析也是大部分讀者心裡所想的,可是我想更深入的來探討這些問題,我想探究高加林的悲劇(這裡註明一下,其實高加林最終不一定是悲劇,因為作者也說了,最後一章並非結局,以後可能還有好的發展,但就小說來說最終是以悲劇收尾)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有人說是社會原因,有人說是歷史原因,有人說這是這個小兔崽子負心漢應得的報應……

    不管別人怎麼分析,我覺得都沒錯,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刨根問底,即高加林自身的原因。我先將小說中高加林的整個職場軌跡簡單描述一下:

    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 |村裡團委給他分配了個小學教師的職務| — >|幹部兒子高中畢業也需要工作,因而靠關係頂替了他的教師職務,他失業了| —> |失業成為一名農民,在家務農,渴望有去外面工作的機會| —> |他二叔從新疆返回當地工作,通過後門讓他獲得了去縣城工作的機會(他二叔身邊的人開的後門)| —> |在縣城工作的很如意,並渴望去更大的城市發展| —> |因黃亞萍承諾給他去南京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而拋棄舊愛,選擇和黃亞萍在一起| —> |後門被人揭發,他又重返老家,重新變成一名農民,舊愛新愛都失去|。

    上面的發展道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一點問題:高加林的職場命運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裡?自己嗎?顯然不是,他是完全被動的。他是完全把自己的命運放在別人的手裡,別人給他機遇他就旺,別人給他難堪他就衰,他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去追求。這時可能有人會打斷我說:你以為是現代的社會啊,至少不愁吃,那個年代的農民能有什麼辦法?甘為五斗米折腰啊,這就是歷史和社會原因。

    我覺得不盡然。高加林是個知識分子,他不僅有文化更有寫好文章和詩歌的才能,如果他真的有追求,真的想出去發展,那就別等別人奉送機會了,一個人出去吧,帶上自己的作品去外面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應聘到合適的工作,如果當時的社會環境真的是隻有大學文憑和靠關係才能找到文字工作的話,那也可以像《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一樣去外面攬工啊,幫別人做苦力甚至挖煤,雖然很辛苦但至少能在大城市待著而不用窩在農村裡。而且你也不用一輩子給人攬活當苦力,在外面會有無數的機遇,你不知道下一刻砸到你頭上的是什麼,無論如何,這時候命運是操控在你自己手裡的,你任何時候都是有希望的,你想做什麼也沒人能攔你。但若你在農村一直待著等待哪位好心人給你去外面工作的機會,那你就真的是希望渺茫,非常有可能一輩子都在農村窩著,鬱郁不得志,埋沒才能,最終就算能和巧珍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你心裡終究會有無法彌補的遺憾。

    因此我對高加林最終的評判是:He deserved it!!!

  • 2 # 荒野雜貨鋪

    高加林,一個農民子弟,他得感謝父母從小就含辛茹苦的讓他去讀書,以至於有了那股書生氣,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回村裡當了。民辦教師,這算得上是生活給予他的饋贈了。而高加林的人生也從他的教師職務被村支書的兒子頂替掉開始,這對他及他們一家都不亞於晴空霹靂,不當老師經濟來源就少了好多,家本就那般破爛,自己教書多年,要重新面朝黃土耕作,實屬不易。還好,生活總是在讓人快要走投無路的時候,給你一點甜頭,給你一點滋潤,讓你煥發青春,而這甜頭或許又只是曇花一現那般短暫。巧珍,一個農村婦女,愛上了高加林,愛的那般熱烈,她也變成了高加林的精神支柱,嚐到愛情滋潤的高加林也是興奮。本來就可以這樣,就這樣,一對年輕的夫婦結合,結婚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快哉……

    但是,高加林叔父的一封信,好比一顆救命稻草那般改變了高加林的命運,他長期在外當兵的叔父現在要回來當縣上的一個局長,人情社會就這樣,把你奢望的東西雙手奉上,就這樣,高加林從一個農民變成了一個縣通許員(記者),善於寫作的他正好大展拳腳,同時也邂逅了高中同學黃亞萍,是啊,出現了三角戀,單純的高加林同時愛著兩個女人,且都棄之不去,但問題竟然出現怎有不解決的道理。因為because巧珍是文盲,相處之久才發現共同語言就那麼少,自然而然,相比之下,黃亞萍更勝一籌,選擇黃同學,愛情事業都會有質的飛越,但同時他選擇黃亞萍也是激起了別人的憤怒,他走後門而謀取職務的證據坐實,好吧,卸甲歸田,不被貶回村。看看吧,命運是多麼的捉弄人啊,一紙文書,回家吧,回到最初那長大的地方,然而雪上加霜的事來了,和高加林分手的巧珍不知是意氣用事還是深思熟慮之後,突然嫁給了鄰村的boy,高加林,賠了夫人又折兵。哦,不,這是他一首造成的,如德順老漢說的那樣,一塊金子就這樣沒有了,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吧!那就這樣吧!

  • 3 # 元元的天下

    路遙《人生》裡主人公高加林,選擇劉巧珍,就要當一輩子農民,這是向下的; 選擇黃亞萍,則是進城當幹部,向上的。人往高處走,無可厚非。

    80後的人們,恐怕很難理解,城鄉差別是怎樣的天壤之別。吃上商品糧,可是了不得的事。路遙說,農村孩子要想離開土地,一是當兵轉幹,二是招工,三是上大學,哪條路都不容易啊。

    二元化社會造成的人格扭曲。個人的命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無力而渺小。

    第一塊奧運金牌得主許海峰,當年進入射擊隊,初衷也是為了吃上商品糧,這大概讓很多人不可思議吧。

    世易時移,而今不用再花錢買城市戶口了,城鄉差別的縮小,也是社會進步令人欣慰的。

    路遙對高加林,認為他只是沒有經住誘惑的青年,理想主義的失敗者,並不是巴爾扎克筆下的投機分子呂西安,雖然他們的夢幻都破滅了。

    卻非吃瓜群眾眼中,"陳世美“遭報應。對於"扁擔挑缸砵,兩頭都滑脫",亞萍和巧珍都離他去,感覺幸災樂禍。

    因為高加林不比渣男王滬生,他只是人生走了一段彎路。

    路遙小說中有這麼一個情節: 高加林同順德爺去城裡拉糞,受到城裡人的蔑視和辱罵後,心中滿是屈辱,他望著眼前理想中的城市,心裡大聲說:"我非要到這裡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裡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

    高加林作為有志青年,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沒錯,但他軟弱,且虛榮心重。當老師的夢破後,他面對善良的劉巧珍的愛,也有猶豫,又想到,她是二能人劉立本的女兒,還是村裡最俊的姑娘,雖不識字,但他在當時挫折的情況下,還是沾沾自喜的。

    他對巧珍的感情,雖然有熾熱的愛戀,也有甜蜜溫馨,卻只停留在男性的衝動和心理慰藉。巧診是個好姑娘,但她大字不識,無法理解他精神上的苦悶。

    所以亞萍出現後,出於前途的考慮,他本能的選擇了的,對自己吸引力更大的城市。

    因此,元元相信,像高加林這樣的熱切改變命運的青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定會離開黃土地,在未來走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哪怕他會被生活打倒,但永遠打不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椰子糕怎麼做好吃,椰子糕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