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儂行蓋碗茶

    “為人不見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但是,陳近南卻死在他所效忠的主子的劍下;而陳近南那個“婊子生養”的徒弟韋小寶卻是風光無限。陳近南的人生悲劇折射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困境。

    金庸的俠義體系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體系。

    郭靖“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實質是捍衛儒家倫理道德,所以,在夷夏對抗的最前線襄陽城走上人生的最巔峰;楊過的出現是金庸對郭靖的反思,所以,二人一度勢同水火,但是,最終又並肩作戰,意味著楊過還是認同郭靖的理念,金庸反思卻並不否定自己寄託在郭靖身上的文化意義。張無忌的出現標誌著金庸的動搖,因為張無忌身上幾乎已經不復存在儒家文化,有的只是平凡人家的骨肉親情,張無忌真正掛念的是義父謝遜的安危。

    “射鵰三部曲”是金庸的一個創作高峰,完成了從對儒家文化的堅持到迷茫的蛻變,如果說全真七子的矛盾只是人之常情,無傷大雅,那麼,武當七俠則已經嚴重得多,終於釀成宋青書的悲劇,可見,名門正派中人的面目是越來越可疑,正與邪的界線逐漸模糊不清,“射鵰三部曲”之後延續的基本上就是這樣的趨勢。

    不但全冠清、白世鏡是這樣,一眾名門正派高層大佬也是這樣,汪劍通等人留喬峰而不殺不可能是因為什麼覺得愧對蕭遠山夫婦之類的冠冕堂皇的原因,而是想把身為契丹人的喬峰訓練成屠殺契丹人的殺人工具,從而報蕭遠山雁門關血洗之仇,所以,喬峰已經是一個異類,喬峰的存在無異於是在這些人面前擺上了一面鏡子,試問面目猙獰醜陋的人有幾個願意站在鏡子前面對真實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喬峰註定難以生存,喬峰的死與其說是自戕,不如說是被集體謀殺,喬峰一死,鏡子破碎,大家可以繼續自欺欺人,繼續俠義,嶽不群、左冷禪等人哪一個不是打著俠義的旗號?喬峰還可以抗爭,令狐沖就只能任人擺佈,成為棋子。

    至此,金庸的俠義體系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如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折射的是儒家文化的無所作為,所以,就有陳近南之死。事實上,令狐沖的歸隱已經可以算是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陳近南的出現或許是金庸想以更加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儒家文化的傷感和緬懷。

  • 2 # Amos0523

    陳近南的死可以說是故事走向尾聲的必然結果。此時鰲拜之事,五臺山之事,李自成之事,神龍島之事都已定,吳三桂也朝著他的歷史結局在邁進了~故事的所有突衝都集中到韋小寶在朝廷與天地會之間的決擇中來~而兩者最主要的感情紐帶就是康熙和陳近南~一邊親如兄弟,一邊勝似父子~就天地會而言,其實韋小寶對天地會的宗旨是沒有認同感的,這也直接決定了韋小寶在天地會找不到歸屬感,和天地會的其他人雖有感情,卻只是單純的同事關係。唯有陳近南,自幼沒有父愛的韋小寶早就視之如父~韋小寶為天地會所做的一切除了劇情所需形勢所迫外,很大的原因便是不想讓陳近南失望。只要陳近南還在,韋小寶就不可能和天地會脫離關係,就實現不了小說所設想的歸隱揚州的結束~而陳近南一死,他的反清大志,他的忠心耿耿,他的拳拳期待,也就隨之入了黃土,再也成不了韋小寶情感上的羈絆~後面的劇情也證明了,陳近南死後,韋小寶就不再視天地會為組織,也沒為天地會再做什麼事~唯一做的就是出於私人感情保了青木堂幾個兄弟的命~再加之後期對康熙的失望,才讓故事最終走向的主角退出江湖,攜眷歸隱的金書固定結局~~

  • 3 # 立體聲王

    陳近南之死,類似崇禎殺袁崇煥。

    首先金庸的大部分武俠小說,是有明確的時代背景的。

    如果說第一部小說,書劍。在對歷史進行一種假設,將希望寄託在一個皇帝身上,是顯得多麼幼稚的話。

    那早期射鵰中郭靖從蒙古轉向南宋的從容,到楊過的糾結,還有張無忌這個平凡人在亂世的態度的體現。這對於個人在民族間衝突如何自處的反思,在天龍中的北宋契丹的戰爭達到了頂峰,隨著蕭峰的自裁,這個人,這本書,也上了神壇。

    可這種反思始終沒有停止。

    金庸大俠終究將封筆作仍然留給了清朝,也仍然是反清復明的主題,可以看出他還有沒有說完的話。

    鹿鼎記像是一種蓋棺定論。因為滿清無比屈辱的結局,導致無數人願意在書中不斷地推翻他。

    然而金庸想說的,其實就似是陳近南的結局,時間即使重來無數次,也逃不過死!

    人云,袁崇煥性格召開殺身之禍,陳進南不似馮錫範奸詐毒辣,然而國事不靠這類人,真的要靠韋小寶之流?

    故縱然聲嘶力竭,鞠躬盡瘁,為無人想念的大明,陳死不為奇。

    明滅,非一人之過。

    清興,非一人之能。

  • 4 # 君子四德

    陳近南之死,碧血劍裡面李巖的死都在給我們講一個道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陳近南、李巖之流都是典型的儒家知識分子,講究忠君士為知己者死,但是他們都死於效忠的物件,這也是典型的儒家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我想陳近南死前也想不通二公子為什麼會殺他。

  • 5 # 讀一世界

    在《鹿鼎記》之前,金庸寫了無數武俠小說,給出了無數定律。諸如“無欲則剛加勤奮樸實才能天下無敵”(郭靖)、“反清復明是為正統”(紅花會諸好漢們)、“至情至性從一而終才能收穫愛情”(楊過與小龍女)、“不羈隱士擊敗野心家”(令狐沖)、“天意成全溫善仁厚沒有野心的好孩子”(段譽、虛竹、石破天)、“有情皆孽眾生皆苦”(《天龍八部》),製造了一個浩瀚雄奇的武俠世界。忽然之間,他寫了一個狡猾的、無賴的、憊懶的、滿嘴髒話的、偷懶的、好色的、滑稽的、沒半句真話的、討了大堆老婆的小流氓的不朽歷史。等於是,一個騎士小說家獨自創造了騎士小說傳統,然後,自己用一個堂吉訶德,推翻了自己設定的世界。而且:這個小流氓,恰好處於中國歷史上最矛盾的時代——《鹿鼎記》裡充滿了漢人與滿人的矛盾、漢人之間的矛盾(吳三桂、臺灣鄭家、天地會等無數勢力的對決)、中國與外國的矛盾(中國與俄羅斯)、江湖幫會之間的矛盾。裡頭出現的人物,用阿九的話說是“這小小禪房之中,聚會了一個古往今來第一大反賊(李自成),一個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吳三桂)”,韋小寶接茬“古往今來第一大美人(陳圓圓)”,加上康熙、鰲拜、順治、施琅、索額圖、鄭經、陳永華,甚至俄羅斯蘇菲亞公主、噶爾丹。無限多的矛盾,無限多的歷史人物,無限複雜的關係,而韋小寶,一個基本不太會武功的小流氓,就穿梭於天地會、清朝宮廷、俄羅斯宮廷、神龍教這無數地方之間,處處左右逢源,靠的就是各種小狡猾伎倆。又而且:這個小流氓的另一面,是康熙。整部《鹿鼎記》,其實以康熙平鰲拜開始,透過演繹康熙平三藩、平臺灣、打平雅克薩,描述了康熙——姑且不論歷史上實際如何——雄才大略的一面。金庸以一部完全違反自己傳統但是又最好看不過的小說,以他最熟練最自如的筆調,推翻了自己所親手製造的武俠世界及其慣有邏輯,從形式和內容上,完成了對自己所有作品——也是武俠史上最偉大的一批作品——的回溯和檢討,而且還順便描述了康熙一朝大事,討論了滿漢矛盾這麼大的一個主題。僅論小說,說這是金庸最好的小說,乃至武俠史上的《堂吉訶德》,毫不為過。當然,也未必全是喜劇。

    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主角是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

    宰相公子,江湖老大,意圖藉助乾隆的漢人血統,勸勵他反清復明。

    經過一場血與火的征戰,喪了自己的愛人香香公主,沒能扳倒清廷,失敗了。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或者說,反武俠小說——《鹿鼎記》主角是個揚州痞子韋小寶。他精神上的父親,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英雄豪傑,一意要反清復明。結果,倒在了自己人的劍下,死去了。你說這巧合不是金庸故意的,我都不信。在小說裡,陳近南和顧炎武、黃宗羲們類似,都是反清復明的遺老,逆天而行,悲壯而執著。但陳近南在書裡,必須一再平衡和沐王府的恩怨、和臺灣的恩怨、和各路反清團體的恩怨,他是真的太累了。金庸以描寫一個陳家洛式的俠為開始,以描述陳近南這樣的俠為結束,無非在說:陳近南一死,反清復明的、忠於舊時代的、意圖以一己之力逆時而行的俠們,也結束了。韋小寶和康熙屬於後一個,更現實、更聰明的時代。韋小寶在《鹿鼎記》最後一回問顧炎武們:明朝皇帝好不好?有沒有康熙好?如果沒有,為什麼要反清復明?他又回去問他媽媽,自己爹爹究竟是哪個族,他媽媽也說不清。這種滑稽玩世的態度,其實是金庸給出的另一個答案,更圓通,但可能更現實。陳近南始終以奉正朔為念,但韋小寶比他看得更開。所以,陳近南的死很悲哀,但也許是唯一合理的結局。他是舊時代的人了,又過於執著。他結束了,反清復明的、黑白分明的、俠的時代,也就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S10季前賽麥林炮手符文搭配S10中單小炮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