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赫氏反應(Jarisch-Herxheimer rcaetion)最早由奧地利面板病學家Jarisch Adolf Herxheimer、Karl Herxheimer兩兄弟在應用汞、砒霜及鉍治療梅毒過程中發現,患者表現為高熱、大汗、盜汗、噁心及嘔吐症狀,面板病變擴大、惡化等,隨著治療程序的繼續上述反應消失、緩解,表現為一過性、暫時性“惡化”,此反應因發現者而命名[1]。

      臨床上應用抗生素治療其他疾病過程中亦可見此反應發生,如應用青黴素治療鉤端螺旋體病、鼠咬熱及熱帶莓疹等疾病時[2]。此類似反應發生在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過程中,為便於區分簡稱類赫氏反應[3]。

      類赫氏反應通常發生在抗結核治療1~3月內。發生機理眾說不一,多認為與變態反應、乾酪物質吸入性肺炎、結核病自然病程等因素有關。應用含異煙肼(H)、利福平(R)方案抗結核藥物治療中,大量結核菌短期內被殺死,結核菌菌體抗原成分如蛋白質、磷脂等作用於高敏狀態的機體組織而誘發肺內、肺外變態反應;有病理報告認為肺內病灶增多為乾酪物質吸入致吸入性肺炎[4];正處在進展期的肺結核患者,滲出、增殖、乾酪壞死等不同病理改變可同時存在,以至於胸部X線表現為多形態改變,一些部位病灶吸收好轉,另外部位新病灶出現顯示增多惡化。其中變態反應學說被臨床普遍接受[5]。

      類赫氏反應病理改變主要為病灶中毛細血管擴張,中性粒細胞滲出,淋巴細胞、巨噬細胞聚集[6,7],結節形成及病灶壞死,多累及肺血管、漿膜和淋巴結,表現為肺部病灶增多增大、漿膜腔積液、增多或新生淋巴結腫大。新出現病灶內、漿膜腔積液中無結核菌存在。

      臨床表現為高熱等結核中毒症狀加重,肺部結核病灶增多增大,新出現胸膜腔、心包、腹膜腔等漿膜腔積液或原有漿膜腔積液量增多,頸部、肺門和(或)縱隔、腹腔新生淋巴結腫大或原有淋巴結腫大急劇增大、軟化。

      類赫氏反應的診斷依據如下5點:①初治活動性肺結核,應用含H及R強有力方案抗結核治療過程中、3個月內出現者。②抗結核治療臨床症狀改善後、漿膜腔積液有吸收減少後、部分病人X線胸片肺部病灶有吸收縮小後再出現者。③繼續原方案抗癆化療1~3月,“惡化”表現逐漸改善者。④“惡化”期間痰菌已陰轉者仍不能檢出結核桿菌、痰菌減少者繼續減少直至陰轉、漿膜腔積液中不能檢出結核桿菌、淋巴結穿刺、活檢均不能檢出結核桿菌。⑤排除結核菌以外病原體感染、非藥物性過敏性肺炎、非藥物反應及其他變態反應性疾病。

    在老年病人中還應注意排除惡性腫瘤可能。其反應中的淋巴結腫大、病灶增多,胸膜炎表現均易與腫瘤的轉移和破壞相混淆。因此,老年患者出現反應後,應密切觀察病情,反覆動態行胸片、CT及MRI腫瘤標誌物及細胞學檢查,進行淋巴結穿刺、活檢,胸腔穿刺或胸膜活檢,必要時手術探查。近年肺結核合併肺癌報道增多,且多見於老年。因此,對已確診為肺結核的老年患者,在治療中發生類赫氏反應時,在嚴格排除腫瘤同時,應堅持抗結核化療。化療有效可作為確診依,在結核病化療中尤其在強化期遇此情況,可短期試用激素,作為臨床鑑別診斷的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美國教育家們的密涅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