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太極猴劉永明

    老子的道是一種以身體靈活柔軟、思想靈活柔軟為目標的獨特修煉過程。道的表現為健康和智慧。德的表現為超級智慧,什麼事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長壽,快樂。現在的道德是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捨己救人。二者區別很大。

  • 2 # 系統觀天下

    道是事物的內在規律,由內在規律而形成某種執行模式,當然是可以形成多種模式的,每個模式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生長滅亡規律,也形成自己的規則。德代表了某個執行模式內促進萬物生長的因素。由此可見,道高於德,道在深層是統一的,而因執行模式的不同德會有很多種,不能用你的德硬去指責我的德,那可能就會傷天害理了。這也正是道家學派反對道德提倡尊重人性的原因。

  • 3 # Smile142528730

    在這個問題裡,只有道德經裡的道,有所不同。道德經裡的道指的是智,心境,思維,融合之路。其果是於意境相融,別的理解的差不多。

  • 4 # AAAET

    對道德的解釋內容也隨之而變。就先從“道”談起,對道的說明。共103種,可歸納六個大類,一,天體論,二,自然法論,三,星球論,四,萬物生滅論,五,社會歷史論,六,人生論。道德的二字解釋,道為本,德為用,道反映的事物深層次的本質的東西,而德是道的外部表現及運用形式,道決定德,德又反作用於道。道和德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的概念。謝謝!

  • 5 # 儒釋道19

    老子的道德經分道經37章,德經44章,合81章,意含“九九歸一”,歸於道中之義,其所言“道”是為“玄妙大道”,先天地而生,化生萬物,生而不有,養而不宰,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可言,不可聞,不可視,不可搏,和塵同光於萬物,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可名為大,亦可名為小,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其所言德,是為道之用,所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人們只有不斷修德,不斷完善自我,以達到清靜無為,才能悟道。

  • 6 # 新風堂堂主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則 攘 臂 而 扔 之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夫 禮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亂 之 首 。前 識 者 , 道 之 華 , 而 愚 之 始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處 其 實 , 不 居 其 華 , 故 去 彼 取 此 。

    此章開始,進入“德經”部分。鄉人淺學,不敢妄言,只是看別人著述,講上古的“道德”並不像現在這般成為一個詞,而是“道是道”,“德是德”。

    就本人粗俗的理解,“道”是難以言說的萬物自然追隨的規律,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德,有“得”的意思,也就是實際效用的體現,所以“德”便是在人世間的體現。“道、天、地、人”,“德”是“人”對於“道”的體用,或者可以理解為:人應該依道而行,得道—“德道”—而行,才能“域內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之前的篇章,老子有一個思想很多次的表達,即“不崇尚、不標榜”。那麼,這章作為《德經》的開篇第一章,就很直接的描述出了“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是在給“德”做區分嗎?我認為是的。“道”是一,所以沒有上道、下道之說,但是到了人類生活中的“德”就有了區別。所以也更清晰的看出來,老子所說的“道德”和我們現在所說的“道德”,是兩個概念。當然,老子的“道德”中有一層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道德”的那部分,可以理解為“德行”。

    所謂開篇明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是看不到德行的那個面目的,做了好事,他自己不以為自己做了好事,別人也看不出來他在做好事,他所做的好事只是依道而行,做了該做的事情。也就是“善行無轍跡”的意思;“下德”沒有失去德行的那個面目,也就是說看得出來這是做了一件好事情,包括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好事,雖然是有道德的人,但是已經是“下德”了。

    俗語說“積陰德”,就是說“上德不得,是以有德”。陰就是暗的意思,也就是說不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你做了好事,而是做了好事,別人不知道,幫助了別人,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想讓別人知道。“大恩大德,來生再報”是普通人對於給予自己很大幫助的人的一種表達,其實真正的大恩人是不需要你回報的。有個小故事,說二戰的時候有兩兄弟是猶太人,聽說德軍快要到了他們村子,於是一個找曾經幫助過他的人救助,一個找他曾經幫助過的人救助,最後得救的是那個找了曾經幫助過他的那個人。其中深意,個人體會吧。

    後面的部分,都是對於這個“德”的“上下”之說的根本區別的一個解釋。理解了“無為”與“有以為”,就很簡單了。通俗的說,就是“沒目的”和“有目的”。關乎出自真心;關乎所作何為;關於利益交換……

    道、德、仁、義、禮、樂、刑、亂。是一個逐漸遞減的過程,從最高的道開始逐漸的下降。這裡需要再次重申時代背景,四百年的社會動亂。還有就是中華文字所記錄的文化的源泉,也就是《易經》。

    老子、孔子,都認為上古時代才是最完美的社會,後來的社會有在逐漸的喪失很多美好的東西。對於學術角度來講,道家與儒家都認可《易經》,只是對於“救世”的“藥方”,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只取了“道”的部分,“德”也已經開始區分上下了。他認為只有道才可以救萬民於水火。孔子更直接,認為人類社會已經淪喪到了第五個階段,即“禮”,所以儒家更多的是論述“仁、義、禮、樂”,管理理念就是“禮”,也就是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的文化、習俗、制度等等來管理。所以傳說有孔子問禮於老子而被罵出的故事。

    老子是不是不認可“禮”呢?不是,“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老子認為人類社會“上禮”還是可以追求的,但是還是如之前的“上德”一般,應該是不著痕跡的才對,我們都遵從我們的習俗、與人為善等等的“上禮”,而不以為這是應該做的,就像隨手丟棄一個東西一樣扔掉了。這才是對的。

    人類社會是一個逐漸退步的過程。到了後來需要“禮制”來約束的時候,就已經淪喪的很厲害了。所以說“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有預見能力的人,看起來道行很深,其實是愚笨的開始。怎麼理解這句呢?老子不是說“直至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嗎?怎麼這裡好像又在提倡做個正真的笨蛋,不“前識”呢?不是的,後面緊跟著做了解釋。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不做表面文章,他依道而行,歸於樸實無華。後面章節有“民好徑”一段,再做詳解。

    道,才是一,唯有此道!

  • 7 # 善若水yfb

    道德經在老子的書裡指的是萬事萬物的起始滅亡的過程、變化的道理;道德一詞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泛指品德高尚、心地善良。

  • 8 # 子衿書法

    現代的道德是狹義的。兩字組合成的詞。老子的道與德是廣義的。道德各自分開。有相通的地方,但老子的涉及面要廣泛得多。

  • 9 # 連化草

    《道》`《德》合《經》,稱《道德經》。實為老子的言論或話。五千言,原本貌,難說。但是,開篇十二字,基本上共識。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這十二字的斷句不同,其對整個五千言來說似乎都說得過去。實則都是在傳遞著資訊。資訊傳遞的三個根本,聲音、形象、意義。聲音、形象,都己作古。只能從意義上來,那就是算猜吧!稀里糊突讀完五千言。大約可知:無生有,有生道,道生萬物,萬物歸有,有生無否?在現實時空點來看道則是掐頭去尾,取其中一段。道德經一直恆亙綿長,與時俱也。我們不是老子,但在道中。當我們中每個獨立體去用內求法去悟時,得到的道各有各的。"道,可,道非,常,道。"若如此斷句,也行的通。"道”,是根本,標態。"可”,是準態。"道非",是變化態。道仍是核心。"常",本義約定而成,道可遊動於核心。"道",與第一個道字首尾呼應,反正都如此,稱作算是道。道的五種態勢,標態,準態,變態,標準態,標準變態,道一直在核心地位控制著,變而不離中。道存在而運動。道生萬物,與生同音在此該用的升`身`。生,取生養、育之意。升,取(提)升化(華)意。身,取本(自)身而用。物(存在)法於人,人法於天,天法於道,道法(於)自然。咱們是人,先否定人,來看。天,地。客觀上講,地就是地球,除此之外,全是天。把人拉進來,地球的核心(主導)是水,天的核心(本質)是能量(體)(火)。水也是能量。天地人在此統一為能量。人在地球上本能感受,腳貼於水,都被火包圍著。人對水火的感受完全兩碼事,且永恆的。就所謂的性狀。稱之為不變。道德經裡有,道似水,德是器。道不停變化,人如何感知呢?用德,用不變的性狀。器成後,人感知到它後,是恆久的。所以有人性一也。人感知道,只有用恆常性(德)。人性恆常存在就是道德。道生人,人守道且恆常,即道德人,本性之人,人。道至此仍是核心。人亦法(於)自然,即自然性狀的人。人存在得益於道,人在自身向外傳送能量(資訊)時,合於道,夾帶著本能的情慾,生化出社會性。人仍是社會的核心。社會中,人有聖人`賢人`君子`小人`,還都是人,這四種類人之外稱非人。但仍受道控制。聖人直接代言道性,賢人代言德性,君子代言道德性,小人代言變的道德性,非人代言不道德性。仍在道的五種態勢中。

  • 10 # 極致天國

    老子的道與德是,由先天向後天、由本源向宏觀世界演化過度的抽象概括。

    而現在的道德變成了政治、社會、人格的規範。

  • 11 # 霹靂火76228767

    基本和現代的道、德,沒什麼關係。

    道,甲骨文的寫法是中間一個人,左邊是行,右邊是反著的行。也就是道是論人的行止與影響。

    德,甲骨文的寫法是中間一隻眼睛,左邊是行,右邊是反著的行。研究的是心靈的窗戶,古人認為意識,想法來自心裡,所以眼睛代表的是意識。西方金字塔的生命之眼,美元上那個,和這一個意思。也就是德是論意識的行止和影響。

    道德經是後世人給加的名,原文沒標題,所以以老子名字命名。

    《老子》是一部論意識與人的行止關係造成的影響,這樣一篇古代哲學思想性質的論文。至於後世的道德,查字典,沒這意義。但是,如果人行止得體,意識想的知進退,思考恰當,這是什麼,道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雪莉桶和波本桶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