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少在海外工作的留學生,他們從學校到職場,費了好大勁完成了人生的躍遷,卻面臨一個更為尷尬的局面:中國公司不想去,純西人的公司進去後彷彿又很難出頭和被重用。
5
回覆列表
  • 1 # 看見什麼吃什麼

    關於種族,這仍然是一個有點尖銳,但似乎又無法迴避的問題。

    這些年接觸到不少在海外工作的留學生。他們從學校到職場,費了好大勁完成了人生的躍遷,卻面臨一個更為尷尬的局面:中國公司不想去,純西人的公司進去後彷彿又很難出頭和被重用。

    的確如此,形式很嚴峻。公司每往上一層,華裔比例就會驟減好幾倍。否認這種系統性的低存在感,顯然不是傻就是裝糊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似彬彬有禮的資本主義江湖,其實卻暗藏最多的殺器。

    最常見的便是偏見(Prejudice)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以及人人知曉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甚至是為華人量身定製的「竹子天花板」。

    我們的典型形象包括:勤奮、聰明、數學超強、安靜、不善社交、老好人、息事寧人、任勞任怨。

    而你似乎很難看到一個揮斥方遒、一呼百應,說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華人。

    我舉幾個例子:

    某位學生告訴我,他在公司例會的時候,所有的發言都會被一帶而過,也從來沒有人會主動問他的意見。連續幾年的優異表現,每年都會因為各種生硬的原因沒有得到重用。相反一些表現平庸的同事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升職。一直被加班,卻很少被讚賞,甚至連一句謝謝都沒有。

    但開宗明義,我不喜歡把華人在海外所遭遇的一切不公都簡單的歸咎於種族歧視,我接下來所談的內容和歧視沒有任何關係。

    同樣,我也覺得只會抱怨不給對策的都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比如以下幾個:

    「因為我們英文不夠好,所以吃虧」「因為印度人只會拍馬屁和搶功勞」「因為公司的華裔前輩不好,沒有互幫互助」

    其實我也一樣。從一個坐在座位上一天也不會有人和我說話的實習生,到說笑話開始有人聽的部門主管再到現在獨當一面的副Quattroporte,一路走來似乎刷出了一些存在感。

    回想起來,磕磕碰碰,學習曲線很陡峭,也幾乎是一直在被推著前行。

    於是我用自己的故事,建立了一個三步進階模型。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從0 到1的建立職場存在感,實現躍遷,並且贏得應有的獎賞和尊重。

    1 靠譜是大前提

    靠譜幾乎是這個時代我們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了,英文應該約等於Reliable. 它包含信任、言出必行、腳踏實地、穩定等等數不清的特質。

    這一點在西方職場中一樣適用。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的人,在哪裡都是稀缺品。

    在我這麼多年的職場生涯中,真正能讓我覺得靠譜的人,少之又少。

    我剛入職場的時候,公司規定每個顧問每天需要至少完成10個候選人的面試。而本地員工比較鬆散,絕大部分都做不到長期維持在這個水平。我當時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不管多晚都要做完這10個面試才回家,並且每份面試筆記都要寫的非常詳細。

    差不多幾個月下來,我就已經成了公司裡貢獻最穩定的顧問了,甚至週會考核的時候都會直接跳過我,有了特別好的case經理也會第一個想到我。

    老虎伍茲的每一次揮杆都能做到分毫不差,霍洛維茨彈奏的每一首「第五鋼琴協奏曲」都如出一轍,就連阿爾法狗下出的每一步棋都被反覆推演。

    曾經我問過我的Golf球教練:專業的選手和業餘的選手有時候也差不了幾桿嘛,他們的最大區別在哪裡呢?

    教練回答我:「你仔細觀察一下,業餘選手打了一個好球就會沾沾自喜,沒打好一個球又會垂頭喪氣。而高手的發揮總是穩定的,結果是可預期的,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差別。」

    因為做事靠譜,所以值得別人信賴。因為結果可預期,所以別人能放心的把活交給你。這就是菜鳥和專業的最大區別。

    馳騁江湖的第一步,是要先在江湖站穩。

    2 找到你的利基

    利基是英文單詞Niche的音譯,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單詞,常用來指商業世界中一個細分而又有利可圖的市場。比如這幾年國內很火的牛油果市場,某個很小眾的服飾品牌等等。

    用到人的身上,這就是你有而別人沒有的獨特的技能,我將之稱之為職場利基。

    初入職場的我曾經有過沮喪期,因為我拋棄了自己的科班專業去做了另外一個行業,一個我沒有任何優勢和利基的領域。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教育公司擔任人力資源經理的職位,公司處於快速發展期,幾乎每個季度都有大專案上馬。而初期僅僅作為會議參與者的我很快就發現公司的一些創始人在做專案管理和前期規劃的時候明顯缺乏邏輯性和專案管理思維。

    而我當時恰好在學習PMP課程(美國專案管理協會),加上又是典型的工科背景,比較清楚一個專案從0到1應該如何啟動、規劃和實施,以及如何利用金字塔思維做風險分析。

    於是在一次偶然的會議中,我開始現場利用思維導圖構建出了一個專案的團隊模型和任務分解框架,一面講一面開始主導起會議,所有的人都在跟著我的節奏思考。

    走出會議室的時候,好幾個平時很少會和我說話的高管,微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知道自己打響了在這個公司的第一炮。

    從此以後,公司大大小小的專案幾乎都有我的深度參與,並且利用思維導圖搭建專案初期框架的習慣也成了公司的慣例。這裡面,自然我的存在感就越來越高。

    PMP的知識,以及對思維導圖的熟練使用,就是我當時獲得這個突破口的利基。

    而圍繞著你的利基,逐漸的你就會在公司內部建立起你的護城河和你的品牌,最終讓別人只有乾瞪眼的份兒。

    如何獲取利基?這取決於平時的積累,更取決於你對過往能力的萃取。

    或許你過往已經有了一些可遷移的技能,只是你還沒意識到如何將它們萃取到當下的工作中。

    或許你開始發現自己PPT做的比公司裡其他人做的都要好,或許你意識到自己對某個行業有著強於他人的深刻理解。甚至,會說中文字身也能成為你的利基。

    馳騁江湖的第二步,是要擁有一騎絕塵、非你不可的獨門利器。

    你找到自己的利基了嗎?

    3 忘掉「溫良恭儉讓」

    忠孝禮義廉,溫良恭儉讓。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自我修行的強調遠甩西方社會好幾百條街。

    但如果你把這些品德全部帶到西方職場中,很不幸,你會死的很慘。

    還是發生在我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每年公司都會選一些表現很好的顧問去歐洲總部參加培訓和嘉獎。第一年我沒有被選上,當時雖然我已經達標了,但因為資歷還淺又是新人,於是覺得也是合理。

    第二年,我業績更好了,但仍然沒有被選上,反則是公司裡業績遠遠不如我而只是和CEO私交比較好的一個女生中了,事後還跑來和我炫耀。

    但既不知該如何質問我的老闆,又擔心會和女同事把關係弄僵。憋了幾天的氣,我最後還是選擇了「溫」和「讓」。

    過了一段時間,公司裡要採購一個招聘管理的軟體系統,恰好我和這個女生被安排負責專案牽頭。她非常先入為主的預訂了一個全公司的會議,準備和大家介紹她選擇的這款軟體有多好。

    而在我看來,那款軟體更偏銷售管理系統,根本無法滿足我們的整體業務需求,並且使用介面很不友好。而我花了幾天時間,和各部門探討以瞭解他們的需求,最終似乎找到了一款能讓所有人滿意的軟體。

    於是,我決定在她做完PPT演示之後當場表示反對,並且提出我的這個方案。這在以前的我看來,可以說是非常的不「溫良恭儉讓」了,妥妥的打臉。

    於是在她說完之後,我緊跟著丟擲了一句:This looks great, but Imight have a better solution here. Do you guys want to hear about it?(這個看起來不錯,但我可能有個更好的解決方案,你們想聽一聽嗎?)

    最後打臉成功:我的方案得到了更廣泛的支援。原因也很簡單,我已經和所有的stakeholder談過了,他們的每一個需求都有被滿足。

    那次之後,我漸漸的懂得了如何在適當的時機挑戰別人的意見。從不喝咖啡的我,沒事也會和不同部門的人一起下樓買個咖啡,只為了和他們建立更多的工作以外的信任感和存在感。

    甚至最後可以變得像老司機一樣,在會議中沒話找話,甚至還來回踱步問別人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漸漸地也就塑造出了自己的領導氣質。

    沒錯,儒家的一套準則會幫助我們塑造更好的私底下的自己。但如果想在海外職場中不斷突破,你需要學會擺脫這套準則的束縛。

    而且相信我,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凌厲和英勇而疏遠你,你只會得到更多的信賴和尊重。

    我主張該熱不要溫,該狠不要良,該硬不要恭,該奢不要儉,該搶不要讓。

    馳騁江湖的最後一步,是站穩腳跟找到利基後,在關鍵時候的step out.

  • 2 # 職場圈兒

    職場存在感是自身感受,但是刷“個人價值”卻很有必要,因為這涉及到自身的價值體現。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不論是找工作還是職位晉升,都需要建立人脈和關係。很多職場新人,通常會覺得:“我也不認識什麼人,我說的話人家也覺得沒什麼價值”,甚至覺得有求於人,就是把自己放在比對方低很多的位置。對於這樣的一些看法你有什麼大招可以幫助解決呢?

    關係網路一定是基於合作基礎上的technically based networking,比如一起做一件事,一起達到一個目標,甚至一起玩。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有些人完全埋頭做事,不與人交流;另外也有一些人頻繁去建立關係,而忽略了做事,這兩種極端都不會給人留下太好的印象。

    另外有兩點非常重要:一個是小夥伴互相之間的network。這一點對我個人的幫助非常非常之大,不僅收穫了長久的知識、精神上的支援,還有很多友誼。職場之初大家一起成長起來,不管是否在同一個公司發展,都可以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第二點,和公司中層或者高層管理人員的network.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做管理,很難做什麼具體的事情,所以菜鳥是有很多可以幫他們做的事情的。如果正好有幫助高層做一件事的機會,這就是個很好的建立關係的過程。只要你有思想、有自我、有idea,他們會非常願意跟你接觸。

    另外一方面,高層的管理人員,在公司裡待太久了,會跟社會有些脫節,所以他們很想聽聽90後00後的想法,尤其是面臨公司轉型變化,或者公司裡面臨一些困難,消費層的變化時。而公司剛進來的菜鳥是能夠代表消費者的想法,能夠帶來新的角度的。如果作為菜鳥是以仰視的角度,希望對方給到一些直接的指點和建議,這樣的話互相沒有反饋,對別人是沒有價值的。

    能夠從公司的角度,更深層次地看到自己能夠提供什麼result,並且能夠去關注,這個時候對方就會豎著耳朵聽了。不管你職什麼位,看到自己的職位在整個大的vision裡起的作用。求職之前做足深挖和調查,跟人溝通的時候,讓對方看到你獨到的見解。

    其實他們原本也只是普通人。

    噢。

  • 3 # 六觀點

    每日職場也沒有在海外工作過,就簡單分享一下自己以為是的答案吧

    實事求是的說,自己沒有在海外就職過,不過還是覺得這種環境還是挺不錯的,如果有機會的話很願意去體驗一下。而對於留學生如何在海外職場怒刷存在感?

    每日職場給你的建議是入鄉隨俗。

    每個人總會有自己的人生際遇,雖然不能像張無忌、張三丰那樣的傳奇,不過總會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遇到讓人生走向發生變化的人或事物。而對於職場的選擇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我們一直在說進入職場、進入職場。很清楚你相對於職場來說,職場是大、你是小。所以我對你的建議是入鄉隨俗。這個建議我想在中外都是通用的。

    一個新人或跳槽的人縱然你在過去的圈子裡怎樣的興風作浪,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後,最好還是先穩一點,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如果你就要強把自己的那股作風帶進去,要麼你是去做空降領導,要麼你就是不合群、與公司氛圍格格不入。

    而國外職場對於價值觀是非常看重的,你只有是在符合他們的價值觀之後才能談到存在感。所以,每日職場上面的一大段話就是說:“存在感不是把無知當個性,而是是別人的認同基礎上實現認可”

    實際的做法就是:先搞清楚他們是怎麼工作的,然後在公司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搞出自己的個性,最後實現大家的認可。這應該就是你要的存在感。

    每日職場,沒在國外幹過,說的不對,請大家多指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永恆至尊》中的等級劃分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