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滿樓書坊
-
2 # 風華西楚
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順大運河南下,沿途停了很多地方,我的家鄉江蘇省宿遷市有幸就是沿途之一。
宿遷,江蘇省省轄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宿遷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稱下相、宿豫、鍾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宿遷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於此,讚歎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
皂河古鎮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北臨駱馬湖,南接黃河故道,距市區18公里、徐州觀音機場50公里,京杭大運河、250省道穿境而過,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皂河古鎮於明末清初漸成集市,是一座具有近四百年曆史的“文化古鎮、水鄉古鎮”,全鎮總面積2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萬畝。
“皂河”原是一條河的名稱,是發源于山東郯城墨 河的支流,南入古京杭大運河,因水底土色發黑而得名。歷史上由於古黃河故道的連年水患,於清代順治年間始建“敕建安瀾龍王廟”於此,意欲鎮水患而風調雨 順,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佔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皇宮式建築群。有“小故宮”之美譽,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
乾隆皇帝親筆題詩的“御碑亭”
“河清”和“海宴”牌樓
皇上看戲的地方
乾隆行宮又名“敕建安瀾龍王廟”
禹王殿院落內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懷楊”,象徵大清江山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興旺不衰。
乾隆爺巡視水患
乾龍皇帝行宮的東宮和西宮
回覆列表
乾隆曾六下江南,並非七次。當然,如果他喜歡的話,是可以七下甚至八下江南的。然而,其下江南的動機,與其皇祖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有著莫大的關係。
為什麼呢,因為後者是其最崇敬而極力模仿的物件。由是,正如乾隆在位時間明明要超過六十年,卻在乾隆六十年退位一樣, 即不敢也不可超越康熙皇帝也。無他,敬祖也。
乾隆下江南往往被認為是遊山玩水,這當然是事實的一部分,不能算是汙衊。
事實上,乾隆自己也說得很清楚,南巡有四大任務,即:督察河務海防、考察官方戎政、瞭解民間疾苦及奉母遊覽、以盡孝心。
這最後一條,說的就是帶著皇太后去江南旅遊,儘儘孝心,為華人做個表率。
當然,除了盡孝之外,前面三大理由也很充分。是啊,江南上交的賦銀佔全國近三成,賦糧更是高達四成,漕糧佔總數的六成,鹽稅更是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
如此重要的魚米之鄉和財賦之區,朝廷錢糧所寄,當然應該下去了解了解,巡查巡查。
至於南巡去的地方,當然很多。以首次南巡為例,其經直隸入山東,然後沿京杭大運河南下,一路上經過德州、泰安、曲阜、兗州、清河、高郵、鎮江、丹陽、常州至蘇州。
之後,一行人又到達杭州,奉皇太后遍遊西湖名勝。首次南巡,最遠到達紹興,以祭拜大禹陵。
在回程時,南巡隊伍繞道南京祭明孝陵,然後還是經運河北上,一路上經過江蘇、安徽、山東、直隸等各地。可以說,去過的地方不少,能瞭解到不少地方風土人情。
從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後,乾隆又於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進行了五次南巡。這一路搞下來,花的錢可真是不少!
不過,要說乾隆南巡的真正動機,以上四點只是表象。乾隆真正要做的,其實是藉以創立和鞏固他心目的“全盛之勢”。
換句話說,乾隆之所以要效仿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主要動機在於牢固控制江浙並充分利用江南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以鞏固其統治,發展其“盛世”。
而這,才是乾隆真心想做與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