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1921813817

    森鷗外,這個名字對於熟悉日本文學的人來說並不陌生。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與夏目漱石齊名的大文豪。我不是特別熟悉他的文章,但是偶爾有接觸過他寫的一些小說片段。這次讀過他的處女作《舞姬》後,深有感觸。

    故事的開始採用的是倒敘回憶式的寫法,從火車上孤單一人待在車廂,回想起自己五年前單身赴德國留學時的一段愛情故事。故事主人公就是以森鷗外自己為原型,所以也採用了第一視角。書中的“我”從一個處處受制於家族和社會的人。本以為可以透過留學光宗耀祖大展宏圖而奔赴德國留學到實際到達德國所產生的維和感,這兩者使得“我”變得與周圍格格不入,再加上書中的“我”一心求學,不諳世事,導致被周圍人嫉妒排擠,以至於招人陷害,也為後面的悲劇收尾作了鋪墊。就在“我”迷茫,苦惱的時候,書中的女主人公“舞姬”艾利絲出現在了“我”的面前。在教堂前哭泣的艾利絲深深打動了“我”,可能艾利絲就像天使一樣,使得本來憂鬱煩悶的“我”產生了愛慕之情,情感的種子已經播下。一開始書中的“我”只是想幫助艾利絲而已,誰知道兩者之間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孤單沒有方向的“我”此時對艾利絲一見鍾情,並且在不斷的相處之中越陷越深。然而兩人真正感情的導火索就是一封信,內容是一個人含辛茹苦養大自己的母親去世的訊息。在悲痛襲來的時候,書中的“我”看著艾利絲那溫柔的目光,在慾望的驅使下兩人發生了關係。

    其實這一切在我看來,本應該是一段美妙的事情,因為森鷗外對艾利絲的描寫,可以看出,當時的“我”確實是被艾利絲深深吸引了,特別是那一雙閃爍著迷人淚光的眼睛,治癒了我孤單惆悵的內心,是徹底使“我”深陷艾利絲的溫柔鄉無法自拔的最大原因。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日後的悲劇到來之時,對雙方的傷害也是異常之大。

    故事並不是那麼順利美妙,在同行之人的陷害誣陷下,書中的“我”必須要離開德國,但是要知道,這時的“我”已經不再是孤單一個人,書中的“我”必須和艾利絲在一起。在此時,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就是“我”的好友相澤,雖然在他的幫助下,書中的“我”和艾利絲還算是在一起了,其實這兩人在一起的這段時光相信是文中最甜蜜的時刻了。可以看到。兩人雖然過得清苦,但是卻很滿足。可以發現書中的“我”完全沒有之前的那種鬱鬱寡歡的感覺了。後面艾利絲的懷孕又將事件推向另一個高潮。這個時候可以看出,書中的女主人公艾利絲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女孩,只是單純幻想著美好愛情,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舞女。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她仍然沒有放棄追求幸福,和對未來的渴望。所以艾利絲在文中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單純,渴望幸福的女孩。

    但是艾利絲所懷的這個孩子並沒有給她和書中的“我”帶來本應該有的幸福,相反,“我”為了自己的名譽利益,必須與艾利絲斷絕關係。當然,一開始書中的“我”是掙扎的,所以他表面是拒絕,實際還是和艾利絲生活在一起,但在我看來這無非是在欺騙艾利絲,讓她幻想著美好的未來,甚至有些殘酷了。但是隨著書中的“我”在名利的漩渦中越陷越深,其實在那時,書中的“我”就已經隱隱約約察覺到自己所要走的道路上,艾利絲註定是個障礙。但是可憐的“我”卻無法承認,還在欺騙著自己。直到大臣給出了唯一一條對“我”來說人生的光明大道,懦弱的我還是屈服了。可憐的艾利絲卻完全不知情,還在家中等待著早已把她拋棄的“我”。更可憐的是,書中的“我”居然還想繼續欺騙隱瞞艾利絲,但是誰知道在自己因為糾結而發燒病倒的時候,相澤居然把事實全部和艾利絲說了。在這樣的打擊下,艾利絲崩潰了,而文中的“我”卻選擇了逃避,一個人乘著名利的春風逃離了德國。

    文中的最後寫到,雖然很感謝相澤,卻始終對他有一點點憎恨。在我看來,這不過是文中的“我”出於對艾利絲的愧疚以及對那段美好愛情的不捨所發出的埋怨。其實也能感覺到作者仍然還覺得如果不是相澤的話,說不定自己還能繼續這段愛情。又或者是覺得沒從自己嘴裡告訴艾利絲真相所特有的的愧疚感,總之,這都是我自己的猜想吧。

    讀過之後,其實我是有些同情書中的“我”,因為在名利和愛情面前,他無法做出選擇,即使是在最糾結最痛苦的時候他仍然不想傷害艾利絲,想兩者兼顧,可是現實卻無法讓他這樣做,但是在因果糾結下,艾利絲還是被拋棄了,雖然作者埋怨相澤,但是其實早在自己承諾大臣的時候,自己就已經做出了選擇不是嗎,相澤只不過是推進了事情的發生。書中最可憐的便是艾利絲了,一個卑賤貧苦的舞女,直到最後也仍舊沒有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每次一想到艾利絲拿著一堆棉花幻想著自己與書中的“我”的孩子出生的場景以及幻想在教堂婚禮的表情,都忍不住有一股傷感襲來。雖然艾利絲與“我”的愛情是一個悲劇,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段感情都在雙方的內心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據介紹,後來艾利絲千里迢迢回到日本找尋森鷗外,但是森鷗外卻拒絕見她,結果她只能傷心的回國了。可能那個時候的森鷗外已經自覺愧對這段感情,亦或是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懵懂追求生活的天真少年了,當然,這都是我自己的臆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自私的基因》的正確心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