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心自是足千秋

    遇戚不得活。戚繼光等已經把大股倭寇趕出海外。只有少量單獨倭寇還在大陸,其威脅也還有,但對於明朝地方政府來講已經沒有什麼大的壓力了。

    倭寇的來源主要是武士和浪人,日本統一後,明朝朝廷曾發文豐臣秀吉,要求嚴加管理。當時豐臣秀吉態度極為囂張,甚至為了為攻朝做準備。還十分重視曾經入華的倭寇,視之為寶貴的對明軍作戰經驗。直到後來德川家康統治日本,嚮明朝臣服,並明確表示嚴加管束。

    至此,小股的倭寇之亂也基本消失

  • 2 # Soul1269733

    俞大猷跟戚繼光的征討確實是主要原因,消滅了大股的倭寇(真倭寇很少,大部分是沿海的漁民),這算是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是中日貿易利潤很大,日本又處於戰國亂世,日本的海盜都沒人管,等到德川幕府建立起來以後,中日都搞閉關鎖國,走私已經失去了市場,倭寇也就逐漸消失了

  • 3 # 劇透歷史

    明代倭患,起自於元代,結束在明末,其產生、蔓延、消亡,有多方面的因素。

    日本倭寇,又叫“真倭”,源自於日本鎌倉幕府時代,一開始是形成於九州島西海岸的海盜勢力,時不時的去當時的高麗境內進行劫掠,到幕府執權北條時宗時期,忽必烈組織過兩次大規模的征伐日本軍事行動,日本漁民、浪人、武士開始打著報復元朝的旗號劫掠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後來逐漸混入中國沿海的商人、海盜(嘉靖時期的王直、南明時期的鄭芝隆,他們困於大明朝廷的禁海令,遊走於日本臺灣琉球等地走私獲利)、無業流民,甚至葡萄牙人,成分變得越來越複雜。

    明朝中期,一股幾十人的日本浪人遊走於南京城周圍,沿途斬殺軍民幾千後才被撲滅,足見倭寇戰鬥力殘忍強悍和亡命之徒本性,同時也折射出明朝衛所制度沿襲200餘年已頹勢盡顯。戚繼光正是撇開羸弱不堪的明軍,重新到浙江義烏、永康募集由礦工組成的戰鬥力強悍的“戚家軍”,配合福建的俞大猷,頻繁殲敵於東南沿海。尤其是在胡宗憲誘降海盜頭子王直後,倭寇有組織的劫掠活動遭到嚴重打壓,逐漸被戚繼光、俞大猷肅清。

    從日本方面來看,明末日本大名之間的混戰已接近尾聲,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終結了百年亂世。豐臣秀吉為轉移國內矛盾,悍然出兵北韓,中日之間的較量由小規模的倭寇襲擾升級為國家層面的軍事較量。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後,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不斷固化鎖國政策,日本人不再離開列島,也斷絕了中國的倭寇來源。

    大明方面,海盜鄭芝隆接受朝廷招安轉為福建軍事實力派,曾一度擁護隆武皇帝對抗南下清軍,其兒子鄭成功更是驅逐荷蘭人佔據臺灣,建立明鄭政權與清廷對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5×25×32簡便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