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草豆子

    究竟有沒有“箕子入朝”之事,學術界看法相悖,眾說不一,至今仍是一樁令人費解的歷史懸案。

      一、否定觀。有學者認為有關箕子其人其事的古籍記載不可靠,可能是後人附會或捏造的,因而不存在“箕子入朝”之事。齊思和在其主編的《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中指出:“《史記》中有殷末周初箕子率族人去北韓的記載。北韓後來也有關於箕子的傳說,當然未必完全可靠。”週一良在《亞洲各國古代史》中認為:周武王滅商以後封箕子於北韓,是為北韓“開國”之始的說法,在《史記·宋世家》中有所記載,而在《史記·北韓列傳》中則未有記載。這種說法是以後在中國史書裡發展起來的,如班固的《漢書·地理志》更具體地說箕子在北韓訂了“八條”原則治理人民等等。司馬遷的記載有無根據很難肯定,“但箕子開國的說法,可能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以後在北韓出現的箕子墓和平壤的箕子井田等都是後人的附會。”延邊大學樸真爽等編著的《北韓史講義》也認為:“箕子北韓的傳說不可靠,敘述上存在的嚴重矛盾,缺乏科學根據,不便輕信。”

      南韓學者李丙燾教授認為:《尚書大傳》記載“釋箕子之囚”是武王十三年,東走北韓的箕子又“於十三祀來朝(周)”,箕子在同一年內往返北韓和鎬京兩地,在交通工具極不發達的古代是不可能的。日本學者今西龍在《箕子北韓考》中認為:樂浪郡朝氏為炫耀其門閥,冒稱自己是箕子的後裔。其後,佔據古北韓故地的高句麗,又拜箕子為神。後來到李朝時期,朱子學政治、文化上居統治地位,北韓人便假託箕子為其先祖。這些觀點和看法都否定了“箕子北韓”的存在。

      二、懷疑論或不定論。有學者認為對“箕子入朝”之事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應輕易否定,唯有付之存疑待決。中國學者馮家升認為:“從考古學上雖然不能證明箕子開闢北韓的傳說,但從考古學上也沒有證明其烏有。”黃炎培認為:《北韓史略》“謂箕子走北韓,率五千人以來,此說殊少根據。”封箕子於北韓之事,除文字記載外,此時尚未有古蹟可以證明,因此,日本白鳥博士謂北韓人以箕子為歷史有名的賢哲,為提高自家門閥,借箕子以裝飾其系譜。此論似失之刻,懷疑史書記載,自可博求反對的證據,但在未得此證據前,最大限度,唯有付之存疑,否則,武斷或盲從,其失惟均。

      楊通方認為:“箕子入朝”迄今考古方面尚未得到直接的印證,目前只能視為傳說。但約公元前10世紀,古北韓已進入青銅時代,這一時期出土的文物與中國遼寧所發現的形制是一致的;戰國時代的燕明刀錢,在北韓北部各地也大量地被發現,這說明中國和古北韓在文化上確實存在著聯絡。渤海、黃海沿岸古為東夷區,商朝滅亡後,箕子作為東夷人,“走之”北韓,不是不可能的。

    王輯五在《亞洲各國史綱要》中認為:“關於箕子有無問題,雖有種種說法,但是在沒有發現有力證據以前,我們實難加以否定。”他說,在北韓南部和西北部曾發掘了許多石棚遺蹟,這同中國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發掘的石棚同屬一個系統,若把《史記》、《漢書》和北韓史籍中“武王封箕子於北韓”的記事“和古棚遺蹟對照起來看,決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其次,古籍記載“殷人尚白(《禮記·檀弓》上),即崇尚白色衣物;而北韓人民自古以來便好穿白色衣服,這個習慣至今尚未完全改變。第三,中朝開國始祖的傳說相同。中國商朝的始祖有“卵生”的神話,即商契母簡狄因吞食玄鳥蛋而生契;而北韓開國的始祖也常有一種卵生的神話,如高句麗的建國始祖朱蒙,據說其母為日光所照而孕,生一大卵,朱蒙從大卵中破殼而出。“就這些事實和神話來看,也可以推知箕子於商朝亡後率遺民到北韓去,並不是無因的。”因此,“箕子入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能輕易否定。

      三、肯定論。有學者認為古籍中關於箕子其人其事的記載是可信的,“箕子入朝”實有其事。張政?在《五千年來的中朝友好關係》中,透過對“箕子與箕母”的考據分析,對“箕子北韓”作了肯定的結論。他認為北韓平壤附近的“箕田”古蹟,因是箕子傳來的商代田制,即仿照商代田制平均分配土地的辦法,故稱“箕田”。北韓古代學者韓百謙著的《箕田考》一書記道:“箕田在平壤城南,含毯門和正陽門之間,儲存得最好,阡陌皆存,區劃最為分明。其制皆為田字形,每田有四區。每區皆七十畝。大路之內橫計之有四田八區,豎計之亦有四田八區,八八六十四,井井方方的。”張認為,“箕母井井方方的和商代甲骨文田字相合,而一區七十畝則和孟子所說‘殷人七十而助’相合,這種劃分的方法則是箕子從商朝傳來的了。”他還堅信箕子王朝在平壤傳了四十多代,約計八九百年,比周朝還要長些,直到北韓王箕準時才滅亡。

      金毓黻在《東北通史》中,透過中、朝史籍的研究,對“箕子入朝”給出了更為明確的結論。他認為“箕子之東封北韓”的記載最早可見於公元前2世紀初的《尚書大傳》:“武王勝殷,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北韓。武王聞之,因以北韓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此後,中國史籍均有記載。如《史記·宋世家》的記載:“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箕子對鴻範,於是武乃封箕子於北韓而不臣也。”《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殷道衰,箕子去之北韓,教其民以禮樂、田蠶織作,樂浪北韓民犯禁八條。”《三國志·東夷傳》的記載:“昔箕子既適北韓,作八條之教以教之,無門戶之閉,而民不為盜。”根據上述記述,他結論道:“箕子之名,始見於《易》(明夷卦),亦一見於《左傳》(僖十六年),再證以尚書大傳、史、漢、國志之記載,則知箕子之東封北韓,蓋已身履其地,為確有其事。”金先生還認為,不僅中國古籍中有關於箕子的記載,北韓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北韓史略》中“周武王克商,箕子率華人五千入北韓”的記載;《海東繹史·引三才圖會》中“箕子率五千人入北韓,其詩書禮樂,醫藥卜筮,皆從而往,教以詩書,使知中國禮樂之制,衙門官制衣服,悉隨中國”的記載;《北韓鮮于氏奇氏譜牒》中“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北韓,殷民從之者五千人,詩書禮樂及百工之具皆備”的記載等等,都可證實“箕子入朝”實有其事。

      邱世緒在《古北韓探索》中,根據周初實行大分封的史實,對“箕子被封入朝”的古籍記載也作了肯定的結論。他認為,周武王初定天下後,為了擴大和鞏固統治區,曾大規模地實行諸侯分封制,當時的所謂“封邦建國”、“以藩屏周”,就是對貴族實行分封的結果。受封最多的是姬姓貴族,相傳在周初所置的七十餘國中,武王兄弟就有十五人被封為諸侯王。受封的異姓諸侯以姜姓為多,尚父(呂尚)就被封為齊侯。同時受封的還有一些殷商的傳統貴族,箕子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周初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將分散林立的小邦合併建立起諸侯國,作為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在這個過程中,其周邊各族如所謂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納入了周朝的勢力範圍。北韓在地理上屬於“東夷”,因此中國史籍記載的“箕子被封入朝”的事,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如果視這些記載是後人的偽造,則很難令人想象兩千多年前的學者如此偽造是為了什麼。

      吉林社科院副研究員劉永智在《“箕子北韓”不應任意否定》一文中,以考古史料為據,指出1973~1974年在遼寧喀左縣北洞村出土的青銅方鼎上有箕侯銘文,證明殷末周初,箕族的支裔確實生活在為燕控制的遼寧地區,箕子被釋後,回到故地,但該地已為燕召公所據,於是東走北韓,故《淮南子·道德訓》載:“柴,箕子之門”,其註釋為“紂死,箕子亡之北韓,舊居空,故柴護之”。這說明箕子確實去了北韓。他還指出,指責漢朝史家捏造了“箕子北韓”是無根據的,北韓考古學家宥浩博士雖然對“箕子入朝”持否定見解,但承認“在衛氏北韓之前,有過箕子北韓是事實”。北韓既然有箕始之族,他們不是箕子的後代,也必定是箕子的近族支裔。這也證明箕子獲釋後,經過今日河北、遼寧的箕族地區移居北韓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學者王國維、李季、吳澤、李乃楊,日本學者林泰輔等,對“箕子入朝”均持肯定見解。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千年史苑中的這樁疑案尚待學者們研究、探討。

  • 2 # 出思

    古之北韓與現在有很大區別,為現北韓半島北部到東北,在明之前都是中國版圖之內,明朝賜北韓為北韓,屬國雖然也算領土,由於現在北韓半島己獨立就依之劃分,所以箕子入朝要分兩個層面講。

  • 3 # 三水共工

    首先,箕子入朝的說法就是錯誤的,入是指當地已有政權,箕子去了佔據,而實際上箕子去的時候並沒有,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箕子來朝,其次,箕子去的不是北韓的地兒,而是遼東,北韓只是後來拓展的,最後,箕子是為了徵東夷的主力部隊而去,是為了恢復商王朝的統治而做的戰略轉移,而周王朝建立的燕、齊就是防範箕子及可能出現的徵東夷的主力部隊,呵呵。。。

  • 4 # 鐵馬冰河wu

    這位上古奇人與微子、比干一起被孔子尊奉為“殷末三仁” 。

    商紂王本名殷受,也有些史料說他叫子辛,因此他繼位後被商人尊稱作帝辛。史載,這位濃眉大眼、能文能武的全才當上商王后卻露出其殘暴無道,荒淫無恥的本性來。商紂王暴戾恣雎,肆意胡為,整日沉溺於“酒池肉林”中不可自拔 。而且他嗜殺成性,不理政事,且聽不進任何勸諫。

    史載,於“殷末三仁”中居首的微子,本是紂王的同父異母兄弟。他為人賢德,曾屢屢苦勸紂王歸正 。誰知紂王拒不納諫,還猜忌微子有不臣之心 。微子為避禍離開朝歌,隱居山林 。後來的他竟成宋國的開山之祖;錚臣比干也是皇族 。他秉性忠直,還很執著 。他堅持勸諫紂王歸於正道,好生治理國家 。不料紂王不識好歹,竟由此引來兇險殺機 。他被商紂刨心而亡 。“比干刨心,神鬼同泣”的典故即源於此。

    箕子目睹兩位直臣的悲慘遭遇,聯想到由成湯所創的六百年殷商江山即將不保 。他又不忍拋離故國,面對紂王陰鷲戾狠的猜忌眼神,他為求自保,只得裝瘋賣傻,藉以躲過迫害。紂王見叔父披頭散髮,邋里邋遢,整日操著把破琴自彈自唱,以為他真的瘋了。紂王先將他囚禁起來 。之後乾脆命人給他戴上腳鐐,將之貶為奴隸。

    公元前1122年,西邊的周部落崛起。其首領姬發(周武王)起兵伐紂。商、周牧野一戰,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由奴隸、囚徒組成的商軍前鋒反戈一擊,敢死隊反而做了周軍的前鋒。居後的商朝軍隊主力被衝得七零八落、大敗虧輸。紂王兵敗如山倒,於是在宮裡積薪自焚。立國六百年的商朝滅亡。武王揮師進入商都朝歌,忙命人四處尋找賢人箕子,卻遍尋不著。武王偵知箕子躲在箕山裡當起了隱士,於是進山向他請教治國之術 。順便也想探討下導致商朝敗亡的原因。面對武王虛心求教,箕子一言不發 。他雖恨商紂無道,但也不願做周的順民,更不願說商的壞話。武王再三請箕子出山,箕子不願投降西周,均予以婉拒。求賢若渴的武王無奈離去。擔心武王再來糾纏,箕子急忙收拾行囊,然後率眾弟子以及一幫殷商遺老遺少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史載,箕子一行5000餘人風塵僕僕地向東方行去 。後來,他們到黃海邊上,海天一色,前已無路。箕子命人斬木為筏,順風向東飄去。幾天後,木筏漂至一個半島。箕子見此處山海寥闊,風景秀麗,土壤肥沃,適宜居住,於是便在此地駐紮下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箕子逃到北韓是在武王伐紂之前。也許他看見紂王日益瘋狂,商朝大勢已去,於是便帶領一部分不願為商紂陪葬、更不願歸順西周的公侯貴族逃到北韓半島求存。

    之後,周武王姬發傾慕箕子賢德,將北韓半島賜封給他,不過是面對既成事實,做個順水人情罷了。

    殷商逃亡貴族箕子到底是不是北韓人的始祖呢?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

    位於平壤遠郊的箕子之墓至今尚存,至少可以證明史上確有其人。中朝古文獻也將北韓半島稱為“箕子北韓”,似乎在暗示確有其事。雖不能證明箕子是北韓人的始祖,但殷商滅亡後“箕子入朝”似無疑問。嚴格的說,應該是兩種文明、不同血脈融合後誕生了一種全新的、較為進步的“混合”外來文明。箕子的到來,讓北韓半島原先較為原始的狀況突然有了一個質的飛昇。箕子入朝,帶去了比較先進的殷商文化與生產技術。他以禮義教化人民,又傳授農耕、織造、醫藥、建築、商業、軍事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給當地土著居民。箕子循循教化,使北韓半島原住民以採集漁獵為生的原始質樸的生活方式很快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讓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北韓原住民感受到了殷商先進文化的魅力。

    受殷商文明的潛移默化影響,彼時的北韓半島社會進步神速,大有脫胎換骨之感。北韓古文獻記載,在箕子以及他的弟子們的幫助指導下,半島原住民們參照殷律制定出一部其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樂浪北韓民犯禁八條》。這部法典被後世研究者稱作“箕子憲法” 。其源流已不言自明。

    箕子在故國滅亡後逃往北韓一事,表示自華夏文明初始之時,就已有意無意的走上了向周邊播灑擴散之路。 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中華文化的浸潤、影響 。在東亞以及東南亞諸國,中華文化的浸潤痕跡尤為明顯。中華文明如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般悄然播撒至周邊諸國,並由此推動了以“禮”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插圖源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戲志才到底是什麼水平的武將,值不值得開?